交互式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探索和尝试.doc
《交互式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探索和尝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互式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探索和尝试.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交互式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探索和尝试 摘要: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根据英语课程标准对阅读技能目标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交互式模式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从词汇、句子和篇章等不同层面上入手,着重培养学生在语境中猜词悟意的能力、深层次理解句子的能力以及判断推理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关键词:交互式模式;词汇的理解;单句的理解;篇章的理解一、交互式模式在阅读过程中,Top-down(自上而下)和bottom-up(自下至上)已经成为了最普遍的两种理解模式。这两种模式是在不同的层次上对阅读材料进行分析和处理
2、。前一种模式强调较高层次的理解(篇章的理解)对较低层次的理解(词汇和单句的理解)所产生的影响;后一种模式则认为阅读的理解过程是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线性推进过程(即词汇→单句→篇章)。这两种模式的弊端在于前者过于强调了对整体篇章的理解而忽略了对语言技能的培养;后者又过分注重了词汇和句子的精确性而忽略了对文章整体框架的把握和理解。交互式模式是在平衡上述两种模式的基础上,既强调词汇和单句理解对篇章理解的影响,又注重篇章理解对词汇和单句理解的作用的一种理解模式。即从对英语词汇和单句的理解,到对篇章的初步把握;又以对篇章的初步把握为基础,回过头来再作具体分析,对词汇、语法、修辞等作
3、仔细揣摩、研习,从而进一步把握整篇的主旨和大意。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它兼顾了词汇、单句和篇章等不同层次的理解,既把握了文章的整体结构,又分析了词汇和单句在篇章和语境中的确切含义,从而最大限度地理解和掌握阅读材料。二、交互式模式与新课程标准和高考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作了分级定位,其中“能根据阅读目的使用不同阅读策略”(六级),“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八级),“能通过上下文和句子结构猜测词义”(六级),“能通过文章中的线索进行推理”
4、(七级)等,从而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阅读教学的过程既是对词汇和语篇进行理解的过程,又是对句子进行分析和解码的过程;既是对语篇提供的信息进行系统归纳和概括的过程,又是培养学生发掘阅读材料内涵和正确使用阅读策略能力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推理能力的过程。近年来的英语高考阅读理解文章和试题也充分体现了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和导向。从近年的高考阅读文章的取材到问题的设置不难看出有以下一些特点:1.文章体裁多样,题材各异,文章难度呈现一定梯度。2.阅读文章中出现的难句和长句等复杂句逐年增多。学生需要借助语法,通过对句子结构的分析,才能理清关系和获取所需的信息
5、,完成阅读理解的任务。3.根据语境推测生词意义和对代词指代意义的考查题增多。学生必须通过对语篇上下文的理解,才能揣摩出这些词汇在文章中的确切意思。三、在阅读教学中运用交互式模式的探索和尝试根据新课程标准以及高考的要求,笔者在平时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运用交互式模式,从词汇、单句和篇章这三个不同层面的理解入手,进行了以下的探索和尝试,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词汇的理解1.培养学生词汇积累尤其是通过不断阅读巩固和扩大词汇量的习惯。词汇是句子的基本组成部分。对词汇的理解,尤其是对关键词的理解将直接影响到对句子的理解。词汇量越大,在阅读中遇到的生词障碍越少,对句子以至篇章的理解就越容易,这是显而
6、易见的道理。2.要求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引起足够重视,同时加强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把握词汇的确切含义的能力。为了加强学生在这一方面的能力,我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熟词生义或生词时不要急于查词典,而要善于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和情景推测出该词的含义。其实这一点在Lesson57 On reading(Unit15 SEFCB III)课文中已经提到过,而且课文中就有典型的例子说明如何根据语境猜测cardigan一词的含义。在2004年杭州市第二次高考科目统测英语试卷阅读理解B篇中,有两道题目涉及了对词汇的理解。其中一个是学生熟悉的单词line,另一个是学生不熟悉的单词deplo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交互式 模式 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中的 探索 尝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21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