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研究》课题研究报告.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课题类别: 株洲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课题批准号:ZJGH06027学科分类: 基础教育课题主持人: 叶桂如 ,中学高级教师,醴陵二中数学教研组长主要研究人员: 张 岭、叶桂如、张新元、陈立文、廖瑾、李庆德、贺明战、陈海波、曾立霞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研究研究报告 执 笔:叶桂如、张 岭一、问题提出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也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方式。在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数学课程的改革就显得意义更加深远和重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要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新课程在一
2、个比较高的水准上推进。只有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才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因此,我们申报了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研究这一课题。二、研究综述目前各级各类学校都在进行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整合的探索和研究:浙江的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江苏常州的信息技术与语数学科课程整合、广东的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新教材)教学整合实验研究、北师大林君芬 余胜泉开展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等,主要是针对整合的基本理念,教学模式,整合内容的研究。我们学校有“十五”省级规划课题高中数学分层学导式教学法,已经顺利结题。为进一步深化对高中数学分层学导式教学
3、法的研究,形成研究的连续性,增加课题研究的时代性,增强数学组的特色,突出学科优势。我们提出“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研究”,是以适用新课改的需要和我校的教学实际,探索适合高中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特点而开展的课堂教学实践改革的研究,探索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最佳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三、研究意义我校“十五”省级课题“高中数学分层学导式教学法”的研究历时三年,圆满结题,其研究成果五三一学案已面向全国发行,得到国内同行的好评。同时同行们也一致要求我们继续探索此教学法与信息技术科学整合。为此,我们提出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研究,以适用新
4、课改的需要,以适用现代技术教育的需要,从而探索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最佳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师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整合能力、掌握现代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型教师。四、理论依据1现代教育技术理论。 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特别是多媒体技术、互联网络、信息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人们的工作、生活及互相沟通的方式。也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与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与实践”(李克东)。信息技术与
5、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将全部资源,根据完整性,系统性与有序协调的原则进行整体设计,以达到最优化的效果。强调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对学科课程内容进行重组创作和信息化处理,使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设计能创建新型的教学结构;能营造新型的学习型社会、营造全方位的学习环境;能构筑面向信息化社会的学习文化。 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2教育学理论。根据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利用多媒体以及网络教学,是一种很好的直观性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很好
6、的理解,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根据教育学的基本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资源的提供者、设计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学习的主体;教材所提供的知识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能更好地创设学习情景、使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信息技术也就成了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根据心理学提出的“注意和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的理论。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环境教学,声情并茂,协调学生多种感官的接受能力,无疑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积极的意义。4诱思探究理论。诱思探
7、究教学理论提出的六条教学原则即“整体优化、教学和谐、强化训练、丰富情感、多向反馈、促进迁移”,作为指导教学过程的一般原理,阐明了一切教学策略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创新主体的独立性、自主性置于应有的高度,为弘扬学生主体精神、激发创新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创设了最佳的教学情意场。诱思探究教学的精髓,就是使学生会思考、会探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发展,掌握科学的方法,掌握发现创新的思维方式,其最主要的教学主张就是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成长提供人格解放,为学生爆发创新意识和形成综合素质消除屏障,创设情境,形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创新意识。五、研究目
8、标通过三年课题“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研究”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实现如下目标:1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数学素养,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的能力。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革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3有关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理论,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让教师成为具有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整合能力,掌握现代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型、研究型教师,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探索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方案。六、研究内容1初步构建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学习方式。构建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
9、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数学素养,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的能力。2探索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理论,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教学质量。本课题研究根据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方法及原则,结合研究成员本身多年的教学实践、研究和总结,形成整合的基本理论和有效形式,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1)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整合。选择以“几何画板”、“flash”“webqust”等构建相应的整合平台。我们主要从媒体素材、案例、课件、专题学习等四个方面进行开发和研究。(2)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传统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整合,初步构建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我们在分析
10、、探索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的整合理论过程中,探讨在主导自主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确立“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双主教学模式”的基本模式,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该模式的步骤如图1所示。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情景导入点拨探索讨论协作联系实际反思创新明确目标形象思维形成结论应用推广自我完善 图1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双主教学模式3、初步构建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下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评价。通过构建多媒体演示文稿评价表、网站学习的评价表,客观地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从而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了解教师教学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五、研究方法为使课题研究严谨、有序、科学、规范地开展,以行动研究
11、法为主,实行边研究、边修改、边反思、边完善的研究方法,这是一个螺旋上升的研究过程。同时,还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开展研究。六、研究过程要真正把信息技术融合到高中数学的教学中去,从目前情况看,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而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我们首先听取有关专家、领导的指导意见,狠抓教师教育理论的学习,立足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其次是参加计算机高级培训,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再则就是学以致用,积级运用到教学中去。在研究中,我们力求突出信息技术的特点,围绕教学内容的难点,寻找整合的关键点。(一)延请专家、领导作指导自从课题研究开展以来,株洲市教科院,醴陵市教研室的领导、专家对课题研究工作十分关注,
12、提出了十分宝贵的意见。株洲市教科院特级教师、贺功保数学教研员于2006年12月8日专程到醴陵二中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教育局方勇副局长、教研室张浩良主任、王建军、傅永辉两位副主任率郭立明教研员于2006年4月18日数学课题组召集课题组工作会议,传达各级领导的指示,部署课题研究工作。专家们的意见归结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1数学组有良好的教研基础和氛围,“十五”有省级规划课题高中数学分层学导式教学法,应进一步深化对高中数学分层学导式教学法的研究,把它融入到新课题的研究中来,形成研究的连续性,增加课题研究的时代性,增强数学组的特色,突出学科优势。通过课题研究打造数学组的团结力量、协作精神、共同学习共同提
13、高。2课题的研究要有时代价值,有针对性。本课题与新课改的方向一致,比较合理。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如何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渗透新课程改革的思想,为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取得经验,进一步完善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创造条件。应加强理论学习,多交流、讨论、总结和创新。3课题研究需要较好的研究平台。建立恰当的整合平台是研究的基础,是运用信息技术的核心。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要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一个信息化平台。从而促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 4科研课题的研究怎样与教学有机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
14、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能力。5科研课题的研究怎样与教学评价有机结合。教师要强化这方面的研究工作。6作为科研课题的研究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来开展研究工作。研究的过程、研究的内容和方式、方法都要有科学性,才能使课题的研究有价值。那么,我们开展课题的研究,首先就要明确研究的方向,确定研究的主题,选择正确的研究途径,才能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丰富的科学价值,为以后工作的开展创造条件。7如何通过数学课题的研究,带动醴陵二中各个学科的课程改革,创造契机,形成具
15、有醴陵二中特色的课题研究模式,从而带动一大批教育科研项目的开发和实际运用,提高我校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为社会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8要把握新课程改革的方向编辑资料,要办出特色。要有价值,选题要把握好,每个层次的题有其适用性、恰当度。要规范、要全面、格式要统一、字体要规范,要讲究美观、大方。我校丁平校长把数学课题研究摆到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并亲自掛帅,主持召开课题工作会议,督查课题研究进程。从而把握了课题研究的方向,保证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使课题研究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展开。(二)充实课题研究理论根据开题专家组的意见结合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以及新的课程标准要求,
16、我们认真学习了新课程改革的有关资料,发现原有的教育教学理论需要进行适度的调整和强调。1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强调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教师丰富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不是依赖信息技术,而是把信息技术当做工具使用。2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和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内容很丰富,主要涉及三个方面:“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和“动机理论”。奥苏贝尔指出,要想实现有意义学习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途径或方式: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所学知识的全部内容都是以确定的方式被(教师)传递给学习者。”强调教师的作用。而在多媒体和网络(特别是国际互联
17、网Internet)已广泛普及,网上的教学资源愈来愈丰富,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应用的种种优越性已日益为人们所认识的今天,如果仍坚持奥苏贝尔的上述观点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如上所述,自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多媒体和Internet应用的迅猛发展,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在西方日渐风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讨论、交流、互相帮助(包括教师提供的指导与帮助),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所以“情境创设”、“协商会话”和“信息提供”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建
18、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则强调教师要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而不是课堂的“主宰”和知识灌输者;要求学生主要通过自主发现的方式进行学习,换句话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发现式教学”是学生掌握学科内容的最基本方法,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策略。可见奥苏贝尔关于发现式教学的上述论断是完全违背建构主义理论的。建构主义之所以能在九十年代风行,就是因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特别是Internet)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实现提供了最理想的条件;反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则为实际体现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教学应用优越性的以学为中心教学设计提供理论基础。3数学教育学理论数学教育的对象是
19、学生,他们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技能,发展数学能力以及养成良好的数学心理品质,都是在不断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完成的。学生学习数学,一般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所以揭示数学学习的内在规律,也有利于教师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加涅的 “信息加工” 的学习理论启示我们,教师的教应从学生的学出发,且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教学的手段和教学方式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要依据学习的层次精心组织好教材;要重视教学反馈作用;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直接探索和钻研教材。提高教师的知识和业务水平,是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条件,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是培养学生数
20、学能力的关键。而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创新,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教学质量。教学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我们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原动力和基本点。教学过程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探索“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研究”的研究和实施过程中,以新课程改革为基点,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互动,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强调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三)加快课题研
21、究的进程为加强课题研究的进程,确保课题研究取得预期的效果,我们落实了五项措施,开展了九项活动。五项措施是:1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研究才能,提高研究效果。在课题研究的第一年工作中,全体成员参与了“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研究分”课题研究工作。参与课题研究的所有教师认真研究课题的“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研究”研究方案、“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研究分”实施计划、“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研究分”开题报告,明确课题研究的目标和研究内容。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2建立课题研究档案。对课题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并根据情况对课题研究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3制定好课题研究
22、实施计划,按照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组织课题研究工作。明确课题组成员的研究任务,分项目落实。对课题实行项目负责制与研究责任制,采取过程和目标并重的评价机制,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1)有关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理论的研究。以文献法研究为主。负责人:张 岭,参与成员有:张新元、叶桂如、陈海波(2)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整合。以“几何画板”、“flash”“webqust”等为整合平台开展研究。负责人:李庆德,参与成员有:叶桂如、张 岭、张新元、陈立文、廖瑾、李庆德、贺明战、陈海波、曾立霞(3)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传统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整合,初步构建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整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研究 信息技术 高中数学 教学 整合 研究 课题 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21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