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与爱荣誉》教案人教课标版.doc
《《荣誉与爱荣誉》教案人教课标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荣誉与爱荣誉》教案人教课标版.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3课荣誉与爱荣誉学习重点1记:积累本文重要的字音词语以及文本经典名言。2读:领会本文议论思路,深入理解作者观点。3写:运用对比论证的手法写一段议论文。4练:分析论述类文本的论证思路。一、诵记名言警句文本经典名言1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释义:越仰视越觉得它高不可及,越钻研越觉得它坚不可入。2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释义:人必先有自取侮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3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诗经)释义:白玉上的污点还可以磨掉,我们言论中有毛病,就无法挽回了。4人有所不为,而后可以有为。(孟子)释义: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有放弃一些事情不做,才能在别的一些事情上做出成绩。5
2、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孟子)释义:不合礼仪的礼,不合道义的义,品德高尚的君子是不肯做的。6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史记)释义:一千个人的随声附和,不如一位士人的正色直言。二、了解文学常识作者及背景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笔名毅。祖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西进贤。早年就读于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北大,他与傅斯年等人发起成立“新潮社”,编辑出版新潮杂志。“五四”运动中,他与傅斯年被北大学生公推为代表,组织参加了“五四”大游行,并起草了北京学界全体宣言。“五四运动”这一概念,也是由他第一次提出的。20世纪20年代末至40年代初,他先后出任清华大学、中央大学校长
3、。著有科学与玄学等。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罗家伦带领中央大学全校师生西迁到重庆,在这段时间,罗家伦给学生作了一系列演讲,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演讲词。荣誉与爱荣誉是一篇富有道德激情和使命感的文章,罗家伦把包括这篇文章在内的书取名为“新人生观”,表明他的写作目的就是试图引导学生和读者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增强了启蒙意识,作为一个“五四”运动的亲历者、一个大学校长、一个教育家,这种启蒙意识就更加自觉和强烈,他自觉担当了人生导师这一角色,把培养教育学生看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三、夯实基础知识1字正音准(先阅读课文,然后借助工具书,完成该题)(1)单音字懔然(ln)徽号
4、(hu)譬如(p)作祟(su) 灰烬(jn) 宽恕(sh)加冕(min) 黯淡(n) 头衔(xin)骰子(tu) 炫耀(xun) 臆度(ydu)侏儒(zhr) 汲汲求名(j) 有辱门楣(mi)(2)多音字度藏臭磨(3)辨形组词2涵咏词义(1)词义理解沾沾自喜:形容自以为很好而得意的样子。汲汲求名:急于得到好的名声。特立独行:指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无声无臭: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形容人没有名声或事情没有消息。实至名归: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业绩,相应的声誉自然就随之而来。实,实际的成就;至,达到;名,名誉;归,到来。上谄下骄:对上级谄媚,对下级傲慢。相提并论: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混
5、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多用于否定式)。(2)近义词辨析不齿不耻辨析“齿”本为名词,指牙齿。在这里,“齿”是动词,有“说到、提及、并列、列为同类”的意思。“不齿”指不看作同类,不与同列,表示鄙视。“耻”是形容词,有“耻辱、羞愧、可耻”的意思。在这里,“耻”是意动用法,有“以为耻,以为可耻,以为是耻辱”的意思。“不齿”前边可以加“所”,构成“所不齿”;“不耻”前边不能加“所”。“不齿”后边一般不接宾语,如果要接就必须在所接宾语前加“于”,构成“不齿于”;“不耻”后边可直接接宾语,构成“不耻”,表示“不以为耻”的意思。运用a公孙弘虽然为舆论不齿;但是,他既不是无才,也不是无能,甚至还做了些值得大书特书
6、的好事。b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地汲取营养。权力权利辨析“权力”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又指“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前者如“国家权力”,后者如“行使大会主席的权力”。“权利”则不同,它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跟“义务”相对)。运用a蒋介石削去了陈明仁带兵的权力,让其回总统府做了个中将参议。b接受义务教育是少年儿童享有的权利。四、速读感知课文本文针对什么现实,阐明了什么问题?你能说说本文的论述思路吗?答:答案本文针对当时国人荣誉的观念“太不发达”的现实,区别了荣誉与名誉、虚荣、野心、荣宠的界限,明确了真正的荣誉所必须具备
7、的条件,指出爱荣誉特别是爱集体荣誉的必要。第一部分(14段):提出论题,明确观点。第二部分(514段)。第一层(58段):辨析荣誉的含义。第二层(914段):强调荣誉的条件。第三部分(1517段):总结全文,强调爱荣誉的重要意义。一、重点突破1本文的论述主旨是“荣誉”,作者反复强调的“荣誉”的内涵是什么?“真正的荣誉”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是什么?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荣誉就是人格,是人格最光辉的完成。文章针对当时国人荣誉的观念“不太发达”的现实,区别了荣誉与名誉、虚荣、野心、荣宠的界限,明确了真正的荣誉所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必须能维持生命的尊严;必须能有所不为;必须是自足的,也是求诸己的;必须自尊
8、而能尊人。2为了明确荣誉的内涵,文中是怎样将这一概念与“名誉”“虚荣”“野心”“荣宠”进行对比分析的?请一一指出并分析。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作者将这一概念进行区分,明确“荣誉”一词的内涵,指出:“名誉是外加的,而荣誉却是内足的”,“名誉只是外界的称许,而荣誉则是内部发出来的光荣”,“荣誉具有内心的价值,较名誉还要可贵”;“虚荣乃求他人一时之好尚,或是庸俗的称颂,而即沾沾自喜,以为满足的”,“虚荣的表现,就是好炫耀,好夸大,借此以博得他人对自己的称赞”,“它不是求之于外的,而是求之于内的”;野心是“求自己政治的名誉,权力,地位,官阶,以作个人自私的满足”,而所谓“门第”“头衔”“豪富”,只可叫做
9、“荣宠”,不是真正的荣誉。3作者认为荣誉“较名誉还要可贵”,这是为什么?请举个恰当的例子进一步加以解释。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因为“名誉是外加的,而荣誉却是内足的”,“名誉只是外界的称许,而荣誉则是内部发出来的光荣也可说是光辉与外界所加上的名誉相合而成的”,“荣誉具有内心的价值”,所以荣誉“较名誉还要可贵”。例如:中国历史上有不少“贞节烈女”,封建朝廷甚至给她们立牌坊加以表彰,应当说她们有着很好的“名誉”,但这是“外加的”,而不是“内足的”。实际上很多人是极为痛苦的,只不过不敢公之于众罢了。她们的“内心价值”并不高。二、疑点探究4罗家伦说“西洋人很重视荣誉,他们把荣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而“荣誉
10、的观念,在中国社会,却太不发达了”。有人赞同他的这种观点,但也有人举很多事例证明,中国也有看重荣誉的诸多事实。你对此持何种观点?我来答题我来规范答案观点一:中国社会看重的是人外在的名誉,于是就滋生了诸如虚荣、野心、门第、头衔、豪富一类的东西,但这些都不是真正的荣誉。真正的荣誉应是人格,是人格的最光荣的完成。这种荣誉观念,西方社会要比中国社会发达的多。这也是我们应该正视并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观点二:中国社会也看重荣誉。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格、荣誉始终处于重要的位置,像“士不可以不弘毅”“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这样的表达在古人的论述中俯拾皆是,中国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也都堪为道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荣誉与爱荣誉 荣誉 教案 教课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21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