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数学——能穿几串》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数学——能穿几串》教学设计新部编版.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师学科教案 20 20 学年度 第_学期 任教学科:_任教年级:_任教老师:_xx市实验学校用数学能穿几串教学设计授课教师:汕头市澄海道南小学 曽燕玲 指导教师:汕头市教育局教研室 蔡锦民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4647页例7、“做一做”和练习十相关内容。【课时安排】第1课时【公开课级别】澄海区性新教材公开课 【教学对象】小学一年级学生 【教材分析】本节课“用数学能穿几串”的内容是本次一年级新教材新增加的内容,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教材第一次出现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上的多样性和最优化思想,同时为以后学习表内除法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本班学生活泼,课堂乐于发言参
2、与,表现欲、求知欲较强,课堂学习习惯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力有一定基础,原来已经掌握分一分、圈一圈、数一数和数的组成等知识,本节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借助情境,采用圈一圈、数的组成和数一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初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感。数学思考: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渗透策略多样化思想和最优化思想,懂得检验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解决: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帮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有意识地去发
3、现身边的数学。【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解决“能穿几串”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策略。【教学方法】引导探究、讨论交流。【教学手段】计算机、PPT。【教学过程设计】一、教学流程设计设计意图:通过数数、数的组成和猜一猜的小游戏,复习旧知,为新课学习做铺垫,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复习铺垫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图意,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大胆猜想,并加以验证,从而解决了能穿几串的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新知设计意图:利用歌曲做律动,让学生放松并活跃课堂气氛。课间活动设计意图:让学生运用新知识
4、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合适的策略。巩固应用设计意图:对本节课进行系统的总结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课堂总结 二、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教 学 内 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铺垫预计时间5分钟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过数数,现在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吧。1数数:课件出示大家数得真好。上面这些数你能说出它的组成吗?(能)小小火车谁来开。2数的组成:(1)课件出示:(指定一小组开火车)(2)小结:同学们说得真棒。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个“猜一猜”的小游戏。谁想到台上参加?3猜一猜:(1)由老师指定12名同学到台上来。(2)现在我们把12名同学,每5人分成一组,猜一猜
5、可以分几组?(指名学生猜)(3)套圈验证:你们发现了什么?(引导:12名同学,每5名同学分成一组,能分2组,还剩2名同学)(4)小结:刚才我们用圈一圈的方法验证了12名同学,每5名分成一组,能分2组,还剩2名同学。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板书:用数学 )教师引导学生复习旧 知学生数数和说数的组成学生参与猜一猜的小游戏通过数数和开火车说说数的组成,复习旧知,为新课作铺垫,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新课做铺垫。(二)探究新知预计时间 20分钟1学习例7 课件出示:美丽的珠子图。同学们上面这些珠子漂亮吗?(课件出示“断了”)可惜
6、现在这些珠子断了!你们能跟老师一起把这些珠子穿好吗?(能)那我们就一起试试吧!(1) 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问题。课件出示例7的主题图、已知条件(58个珠子,10个一串),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课件出示问题要解决的问题什么?(指名说)师:你们同意这位同学说的吗?我们一起说:知道了什么信息?(生答) 要解决什么问题?(生答)谁能猜一猜,能穿几串?把你猜的跟同桌说一说。(指名猜)验证。师: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这些同学猜得是否正确?拿出答题卡。师:先把你知道的信息填一填。下面的珠子图你想怎样验证?(生说:我想用圈一圈,把10个10个的珠子圈在一起)动手圈一圈。师:你们觉得这个方法怎样?(生:好) 那
7、我们就一起动手圈一圈。师:谁想到台上展示一下?并说一说。学生作业展示 师:你们同意吗?生:同意。师:我们一起检查一下,看圈对了没有(指导:数答题卡是不是圈了5个圈,每个圈是不是圈了10个)。课件出示边演示边小结:58个珠子,10个穿一串,刚好穿5串,还剩8个。 (2) 用数的组成解决问题。 刚才我们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了(手指问题)“能穿几串”这个问题,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解决(手指问题)“能穿几串”这个问题呢?小组讨论。指名汇报。生:我们还可以用数的组成解决问题。因为58个珠子里面有5个十和8个一,5个10能穿5串,还剩8个(结合板书: 58个 5个十和8个一),并课件出示。师:你们同意
8、这些同学的说法吗?生:同意。师:这样就完成了吗?生:还要检验。(3)检验。师:怎样检验这种解决方案是否正确呢?小组讨论一下怎样检验。指名汇报。生:5串是50个,还剩8个,正好是58个。师:说得真好,又很细心。 小结:刚才我们用圈一圈和数的组成两种方法解决了“能穿几串”这个问题(补充完整板书),还学会了检查。(4)用10个10个地数数解决问题。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可以解决“能穿几串”这个问题吗?指名汇报。生:我用10个10个地数数(板书:10个10个地数数)。师:那你能10个10个地数给大家听吗?生:能(10、20、30、40、50),10到50是5个10,也就是5串,还剩8个不够一串。师:真聪明
9、!竟然想到了用10个10个地数的方法也能解决这个问题(板书:10个10个地数)。谁也想展示一下“10个10个地数数”的方法?(再指名数)体验。师:我们也一起体验“10个10个地数数”这个方法,好吗?生:好。(带领学生板着手指数:10、20、30、40、50就是5个10,还剩8个不够一串。)2小结。指板书,引导小结:刚才我们学会了用“圈一圈”、“数的组成”,还有“10个10个地数数”三种方法解决了“能穿几串”这个问题,还知道完成后要进行检查,还要进行口答。课件出示答语,齐读。3看书反馈:请大家打开课本第46页,例7就是我们刚才学习的内容,大家认真看一下例题,把例题补充完整。看到同学们学习这么认真
10、,数学精灵来了,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问题呢?4例题拓展:课件出示 (1)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指名回答)(2)小组合作讨论。(3)汇报。 生:谁想到台上展示一下?并说一说。(我用圈一圈的方法,5个5个的圈,圈了11圈,也就是可以穿成11串。)学生作业展示 我是利用10和5的关系,10里面有2个5,所以原来的一串可以分成2串,5串就可以分为10串,还有8个可以穿1串,只剩下3个。所以一共可以穿11串。课件出示我是用5个5个地数数的方法,5个5个地数,58里面有11个5,就是能穿11串,还剩3个。师:我们也一起体验一下数一数,好吗?(带领学生齐数)5小结:老师发现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很
11、聪明。不但学会了用“圈一圈”、“数的组成”和“数一数”的方法解决了“能穿几串”这个问题。而且还养成了检查的好习惯。老师想奖励你们一分钟的时间活动活动,高兴吗?出示课件,引导新知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问题教 师教给学生检查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用数的组成方法解决问题引导学生用数一数的方法解决问题教师利用新知拓展教 学观察课件,讨论新 知学生先说图再动手圈一圈,完成答题卡学生上台汇 报学生检 查学生小组讨论汇 报学生小组讨论汇 报学生独立自主板着手指数一数学生小组合作交流。学生上台汇 报指名汇 报 1通过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观察图意,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大
12、胆猜想,并加以验证,从而解决了能穿几串的问题。体现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2.通过猜一猜的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通过作业的展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展现自我,体验成功。让学生养成检验的好习惯。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不同想法,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获取不同方法。不仅体现算法的多样性,而且让学生体验到合作探究的成功与快乐。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究,让学生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通过作业的展示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让学生展现自我,体验成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但可以
1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直观生动帮助学生解决能穿几串的问题。对本节课进行系统的总结同时通过奖励的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课间活动预计时间2分钟 播放 拍手谣 播放歌 曲学生听歌曲律动利用歌曲做律动,让学生放松并活跃课堂气氛。(四)巩固应用预计时间11分钟1课件出示课本第46页的做一做。(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指名说)生:我从图中知道了有82块饼干,10块装一袋,要解决的问题是可以装几袋。(2)学生独立完成。(3)汇报:生:用圈一圈的方法,我一共圈了8个圈,所以可以装8袋。 用数的组成:82里面有8个十和2个一,所以可以装8袋。 我用数一数的方法。(板着手指数)
14、80里面有8个10,就是可以装8袋,还剩2个。 (4)你们觉得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更方便些?为什么?(指名说) (5)小结:解这道题可以用圈一圈,也可以用数的组成或数一数来解决。但对于数目比较大时,用数的组成更方便些。2课件出示练习十的第1题。(大家请看下一道,究竟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更方便呢?)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指名说) (2)你觉得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更方便?为什么?(指名说) (3)学生独立完成。 (4)展示。3课件出示练习十的第2题。 (1)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2)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3)独立完成。(4)汇报展示。 教师引导学
15、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出示课件,进行点拨。教师出示课件,点 拨学生利用圈一圈、数的组成和数一数的方法指名汇 报独立完成并汇报结果独立完成并汇报结果让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合适的策略。通过三种方法的对比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优化策略。让学生明白,当题目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总数时,可选择圈一圈的方法解决。培养学生根据不同的问题选择合适的策略。(五)课堂总结预计时间 2分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吗?师:同学们这节课你们的收获真不少。除了学会用圈一圈的方法,数的组成的方法,数一数的方法来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还学会了根据不同问题
16、,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答。希望你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那么你们会发现生活中更多的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小结本节课教学内容学生畅谈收 获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说收获,体验学习中的成功与快乐;同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板书设计】 用数学能穿几串 圈一圈 : 10个一串 数的组成: 58个 5个十和8个一 能穿5串,还剩8个。 数一数: 10个10个地数【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从实施情况来看,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主题图,获取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性和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培
17、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有以下几个方面自己感觉比较满意:一、教学环节科学有序“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本节课的导入中,我首先让学生进行数数比赛、开火车说出数的组成,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设计猜一猜的小游戏为下面的新课教学做好铺垫,通过课件出示“美丽的珠子珠子断了”情境,让学生一起探究“能穿几串?”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圈一圈、数的组成和数一数的方法解决“能穿几串”这个问题,第一次学习检查解题过程的方法,让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所要经历的一般步骤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二、 自然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基本思想蕴涵于整节课的教学过
18、程中。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借助情境,采用圈一圈、数的组成和数一数的方法,引导学生初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自然地渗透策略多样化思想和最优化思想,使教学效果达到更高的一个层次。三、重视学习方法指导在这节课中,一年级的孩子是第二次学习解决问题,教材中给了三个基本步骤,我逐步引导孩子从“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这几个步骤去感受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精心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欣赏美丽的珠子图,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解决什么问题?先让学生猜一猜,再问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学生再动手圈一圈,最后进行检查和口答。
19、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不断创设有意义的问题情境,激励每一个学生自己去探索数学,独立思考,并产生与同伴交流的愿望,达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当学生解决问题后,我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让他们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从中感受到成功后的快乐。四、重视学习能力培养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我注意开放教学的时空,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全班汇报等多种学习方式研究问题,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但经历了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体会到解决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同时还积累了基本的活动经验。比如学生说出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能穿几串”这个问题,再让学生小组讨论还有其他方法吗?有些学生说出用“数的组成”的方法,也有的说用“数一数”的方法,老师都充分肯定,并对每一种方法进行指导和验证,同时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注重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学会思考、独立思考;大胆猜想并加以验证,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五、今后努力的方向在这节课中自己觉得不满意之处就是:教师在策略优化方面,强调的力度不够。我想应通过比一比、说一说等形式让学生掌握得更透彻。另外,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创设更加轻松、愉快、有序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敢于参与和表达,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21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