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报告)贡江下游集镇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环境整治工程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建议书.doc
《(年度报告)贡江下游集镇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环境整治工程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建议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度报告)贡江下游集镇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环境整治工程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建议书.doc(9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第一章 总论11.1 项目承担单位11.2 项目基本情况11.3 研究工作的主要依据与范围31.4 项目目标4第二章 建设背景和必要性62.1 项目背景6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8第三章 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概况123.1 自然地理状况123.2 社会经济概况17第四章 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概况204.1 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基本状况204.2 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管理现状204.3 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与核定224.4 水源保护和管理254.5 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评价27第五章 建设方案295.1 建设内容295.2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工程及方案设计295.3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防护工程及
2、方案设计345.4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及方案设计375.5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农业面源污染削减工程及方案设计59第六章 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措施626.1 环境保护目标626.2 环境保护控制标准626.3 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636.4 环境保护措施656.5 环境评价66第七章 劳动安全、健康、消防及节能677.1 劳动安全、工程卫生677.2 职业健康707.3 消防707.4 节能70第八章 项目管理与实施进度728.1 项目组织管理机构728.2 工程建设管理738.3 建设进度76第九章 工程招投标789.1 招标工作依据789.2 招标方式80第十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8
3、110.1 编制依据8110.2 投资估算8110.3 资金筹措82第十一章 效益分析8311.1 经济效益分析8311.2 社会效益分析8311.3 环境效益评价84第十二章 风险分析及对策8612.1 业主方自身风险分析及对策8612.2 项目建设参与单位诚信风险分析及对策8712.3 合同风险分析及对策8812.4 项目资金、质量和进度风险及对策89第十三章 结论与建议9113.1 结论9113.2 建议91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承担单位于都县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1.2 项目基本情况1.2.1 项目名称于都县贡江下游集镇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环境整治工程1.2.2 建设地点于都县贡江镇、祁禄
4、山镇、小溪乡、禾丰镇、利村乡、罗江乡、罗坳镇、梓山镇8个贡江干流流域(贡江-小溪河)所在集镇。1.2.3 建设内容与规模1、贡江下游集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工程界碑、交通警示牌、宣传牌等规范性基础设施,树立界碑、界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宣传牌、交通警示牌,安全监控系统(360度监控系统)。2、贡江下游集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防护工程铁丝网防护墙、道路水泥防护墙、取水口物理隔离和生物篱笆如防护林带、湿地床及消减带;安装高1.5米的生态隔离防护网、临工路段水域建设防护桩等防护措施、建设生态护坡和植物篱,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设置水面物理隔离与沉水植物消减隔离带、曝气装置等。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对流域集
5、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农村生活污水进行治理。因地制宜地采取厌氧+微动力、厌氧+人工湿地、氧化塘+灌溉、沼气生态利用等方式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对经济条件好但不具备纳管条件的行政村、自然村,采取农户独立建设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方式,积极推广沼气池、生物氧化塘建设;对大型行政村,采用分散式人工湿地、土地处理技术、微曝气技术、生物氧化塘处理技术等技术及配套的污水管网集中治理生活污水,并配套建设乡村收集管网45 km。4、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农业面源污染削减工程对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0.8万亩农田(年总施用化肥用量为2800吨,年总施用农药用量为450吨)积极示范推广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
6、新型高效药械,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部分替代化学防治,控制农作物虫害发生频次,减少化学农药用量。采取安置诱虫灯和杀虫灯(如太阳能杀虫灯)、生物诱捕技术、推广生物农药等手段,全面开展植保专业化防治,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工程。1.2.4 项目建设期项目建设期为2年,即2017年3月至2019年2月。1.2.5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本项目总投资1850万元。2、资金筹措:申请中央专项资金1300万元,地方政府财政资金550万元。1.3 研究工作的主要依据与范围1.3.1 项目研究与咨询过程承担报告编制单位依据国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要求,参考其中论述要点和分析思路,到委托方现场进行充分调查研究项目概况的
7、基础上,主要从宏观角度、外部性角度进行技术、社会、环境、节能等几方面综合分析,并尊重委托方的意愿,客观地编制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3.2 研究工作的主要依据1、法律、法规、条例(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10);(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06);(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1.03);(5)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2010.12修订);(6)江西省生活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办法(2006.08);(7)江西省环境保护条例(2008.11);(8)江西省湿地保护条例(2012.03)。2、技术规范和标
8、准(1)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2)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 3020-93);(3)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5084-2005);(4)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5)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 338-2007);(6)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HJ/T 433-2008);(7)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环境保护技术要求(HJ 773 -2015);(8)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状况评估技术规范(HJ 774 -2015);(9)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10)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
9、18-1995);(11)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 4285-1989)。3、文件资料(1)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1号);(2)江西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赣府发201562号);(3)赣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4)于都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1.3.3 研究范围本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对于都县贡江下游集镇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环境整治工程项目进行综合分析及评价,主要包括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分析、建设条件与选址、建设规模与建设内容、建设方案、环境保护措施分析、节能分析、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和项目效益分析。1.4 项目目标全面划定
10、水源保护区,加强水质监测,实施水环境容量总量控制,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稳定达到功能要求,从饮用水源地集水区生态环境变化的趋势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源区污染物的产生量,污水的产生量将有所增加,如不采取适当的污染物处理、回收利用的措施,将会对水源区水环境造成较大的压力。因此,通过对污染物的有效控制,通过加大水环境监控力度和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配置,使生活用水水源功能区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生活用水标准,其他功能基本达到水功能区水质标准。实现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二章 建设背景和必要性2.1 项目背景水安全关系每个国人的健康与生命、关系中华民族赖以生
11、存的家园。这些年来水环境质量差、水生态受损严重困扰着九州大地上的中华儿女。党中央瞄准当前影响水安全的种种问题,为切实加大我国水污染防治力度,保障国家水安全,推进“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美丽中国建设,国务院于2015年4月2日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517号),提出十条行动计划35款、76项、238个具体措施,把政府、企业、公众攥成一个拳头,向水污染宣战,简称“水十条”,出台时机可谓恰逢其时,明确要求“对江河湖海实施分流域、分区域、分阶段科学治理”,将以环境质量为核心,对区域性、流域性等水体抓好差两头,尽一切力量保护好饮用水源地等优质水体稳定达标、持续改善。2015年9月,国
12、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该方案被视为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阐明了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理念、原则、目标、实施保障等重要内容,提出要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此方案设定了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也就是在“十三五”期间,构建起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八项制度构成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2015年10月底,国家环保部对外公布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初步提出2020年及2030年两个
13、阶段性目标,在“十三五”期间,建立环境质量改善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双重体系,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计划,实现三大生态系统全要素指标管理;提出“要以质量改善为核心,优化和完善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体系”。江西省作为水环境总体较好的省份,在快速工业化的进程中面临愈发严峻的水污染困境,近年来鄱阳湖水质逐渐退化,达标率显著下降,为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引导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江西样本,江西省政府于2015年12月31号印发江西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赣府发201562号),主要任务中明确要“全力保障饮用水源安全,强化河湖水生态安全保护,整治城市黑臭水体,
14、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为推进国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国家“十三五”环境保护相关规划重大项目实施,国家环保部和财政部2016年2月3日联合加急下发环境保护部、财政部关于开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项目储备库建设的通知(环规财201617号)的文件,要求各地根据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项目储备库建设工作方案,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省级储备库建设工作方案,在此基础上积极申报中央储备库。2016年3月15日江西省环保厅和财政厅下发关于江西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项目储备库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指导地方各县市开展各级储备库建设。这项工作将是改变各级环保部门长期以来“不会孕育项目、拍头式”报送项目乃至无项目的被动
15、且不成熟的工作局面,这种保障“怀胎十月”的项目自然孕育方式将对各级环保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迎来新的春天和体制机制上的重大革新。为积极推进国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江西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江西省“十三五”环境保护相关规划重大项目实施,规范项目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依据环境保护部、财政部关于开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项目储备库建设的通知(环规财201617号)等文件精神,着力开展本项目的总体方案设计,精心规划编制于都县贡江下游集镇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环境整治建设方案。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1.1 项目建设是践行国家新农村建设相关战略的实际行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
16、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重视“三农”问题一贯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部署,为未来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全局关系重大,对农村影响深远。2.1.2 项目建设是于都县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于都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
17、整,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于都县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方面提出了十大举措,其中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密切相关的有两大举措:一是全面加强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切实增加对“三农”的投入,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二是加快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下大力推进农村新型能源建设,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建设,加快改善村容村貌和庭院环境。2.1.3 项目建设是
18、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体现安全的饮用水是人类发展、健康和福利的基本需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遏制区域水污染趋势、改善水环境质量、建立安全供水的保障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1.4 项目建设是优化农村实现生态区目标的需要到2015年,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控制,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有所改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一定进展,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和垃圾无害化处
19、理率95%,水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100%,全面推广农村新能源,农村改水、改厕工作顺利推进,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达60%以上,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70%,严重的农村环境健康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公众环保意识提高,农民生活与生产环境有所改善,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达98%,至2018年达到国家级生态县的总体目标。2.1.5 项目建设是确保赣江上游贡江流域水环境安全的需要随着于都县的工农业的蓬勃发展,于都县的人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而由于历史原因,
20、该县也积累了大量环境问题,尤其是对赣江水环境的污染问题。于都县是中国红色革命根据地,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朱德、曾山等也都曾经在于都县留下了革命的足迹。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于都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该县相对还是比较贫困,目前该县享受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1号)文相关政策。本次于都县贡江下游集镇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环境整治项目旨在解决历史欠帐,而解决本县积累了几十年的区域环境污染问题,仅靠地方财政难以达到全面、综合治理的目标,需要国家给予一定资助。通过本次项目治理的实施,可彻底改善贡水于都段区域及其下游的环境状况,杜绝跨区域水污染纠纷,维护社会的
21、安定团结,为保护于都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饮用水安全,赣江中下游乃至保护鄱阳湖水质安全作出巨大的贡献。综上所述,项目建设是十分必要的。第三章 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概况3.1 自然地理状况3.1.1 地理位置于都县贡江镇、祁禄山镇、小溪乡、禾丰镇、利村乡、罗江乡、罗坳镇、梓山镇八个乡镇位于县城西南方向,贡水下游,西与赣县接壤,北邻兴国,南靠安远;其中贡江镇为于都县城所在地,距赣州市65公里、南昌市422公里。见图3-1行政区划图。图3-1 于都县行政区划图3.1.2 地形地貌区内地貌以低山、丘陵、盆地为主。四周群山环抱,东、南、北地势较高,逐渐向西部倾斜,贡水流经中心区域地势较平坦,见图3-2卫星
22、遥感影像图。图3-2 卫星遥感影像图3.1.3 河流水系1、河流区内河流属赣江水系,总长度1283公里,密度为0.44公里/平方公里,水域约10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3.73%。流域面积(含境外)大于2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53条,其中大于5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贡水、梅江、小溪河(见水系图3-3)。图3-3 水系分布图贡水:古称湖水,发源福建长汀和江西于都横江镇,由东向西流经于都、瑞金、会昌等县市,在绵、湘两江汇合处始称贡水,于赣州市与章水汇成赣江。县域内流域面积500平方公里。梅江:古称汉水,发源于宜黄,乐安与宁都交界的王坡嶂南麓,县内流域面积1018平方公里,主河县域内长度57公里,至贡江镇
23、的龙舌咀注入贡水。小溪河:也称新陂河,源于安远县老村耙泥嶂,县内流域面积621.2平方公里,主河长63.8公里,县境内河长60.2公里,至罗江乡白田村于左岸注入贡水。2、水库保护区内有仓前水库、上蕉水库、西冈水库、安下水库四座,总库容1771.75万立方米。3.1.4 气候特征于都县属中亚热带季节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等特点。保护区内年平均气温19.7,最高日(七月)平均气温29. 7,最低月平均气温(一月)8.2,极端最高气温39.9;极端最低气温-4.5。年平均降雨量1507.7毫米;年最大降雨量2309.9毫米(1975年);年最小降雨量915.7毫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度报告 下游 集镇 饮用 水源地 保护区 环境 整治 工程项目 可行性 论证 报告 建议书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186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