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初中音乐八级下册《走进豫剧》案例设计与反思.doc
《苏少版初中音乐八级下册《走进豫剧》案例设计与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少版初中音乐八级下册《走进豫剧》案例设计与反思.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苏少版初中音乐走进豫剧案例设计与反思一、案例背景1.豫剧是我国传统戏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河南的第一大剧种。豫剧以其丰富的艺术手段、鲜明的地方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呈现出特殊的艺术魅力,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品味和美学特征,其曲调铿锵有力,富有热情奔放的阳刚之气,强大的情感力度;唱词质朴通俗、本色自然,更紧贴老百姓的生活;唱腔流畅、节奏鲜明、极具口语化,吐字清晰、行腔酣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豫剧还是第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剧种。2. 走进豫剧取材于苏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梨园漫步中的内容.豫剧在北方深受欢迎与普及,而南方的学生对它接触的机会较少,国家把传统戏曲文化纳入基础教育,其目的就是能
2、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喜爱我国的传统戏曲并让其得到传承与弘扬。3.本案例面对的是初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审美感知能力,对音乐的学习大多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为此,我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力求音乐课新鲜、奇特、轻松、活泼;弱化了枯燥的理论说教,强化了学生实践参与部分;让学生彻底“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有所收获。4.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手段,达到视听结合的效果。戏曲艺术是视听的完美结合,悠扬婉转的唱腔,色彩斑斓的服饰,秀丽多姿的脸谱,丰富多彩的道具,无不体现出戏曲艺术的魅力。学生不能走进戏院,但我们能充分运用现代媒体创设舞台效果,让学生真真切切的看,明明白白的
3、赏。二、案例描述教学目标:1.聆听并学唱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片段,感受河南方言的声韵特点,体验豫剧的演唱风格与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豫剧的兴趣爱好。2.了解我国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知道其代表作品和艺术贡献。3.在参与戏曲程式化动作跑圆场、走台步、亮相、抬轿、无实物表演等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豫剧的了解及进一步探究的热情。教学重点:在实践参与活动中,获得学习豫剧的兴趣与热情。教学难点:感受并体验豫剧的风格特点。 教学过程:一、 激趣导入:教师范唱谁说女子不如男(教师身穿花木兰行头服饰演唱)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老师有备而来,为大家准备了一个小节目,大家一边欣赏一边思考,我表演的是我国的哪种传统
4、戏曲?生:豫剧。师:正确,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豫剧。【设计意图】从音乐入手,让学生从感性层面获得初步印象,拉近师生距离,感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建立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为学习演唱做好铺垫。 二、走进豫剧: 1. 听一听、品一品:( 了解豫剧知识,品味豫剧唱腔)师:豫剧又称河南梆子,约有二百年左右的历史,现主要流行于以河南省为中心的黄河中游地区。声腔分豫东调、豫西调两大流派。豫东调以开封、商丘为中心,男声高亢,女声活泼,擅长表演喜剧。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男声苍凉悲壮,女声委婉缠绵,擅长表演悲剧。师:有谁知道,我刚才演唱的曲目名称是什么?生:(答)师:谁说女子不如男是豫剧花木兰的选段。此唱段中
5、花木兰摆事实讲道理,热情赞颂了辛勤劳动支援前方将士的女英雄,对看不起妇女的刘将军进行了善意批评。唱腔为典型的豫东调,旋律常在“re、sol”间进行,既有较强的歌唱性,又符合河南方言的音韵特点。充分表现出花木兰巾帼不让须眉,乐观、豪爽和风趣的性格。此唱段通俗易懂,广为流传。师: 刚才欣赏了老师的演唱,现在我要为大家请出正宗的豫剧演员来上一段原汁原味的演唱。(多媒体播放常香玉版的演唱)2. 学一学、唱一唱:(体验依字行腔,学唱豫剧片段)师:语言是中国戏曲声腔形成的首要前提和基础,也是一剧种区别于他剧种的重要条件。想唱出豫剧的“味道”,首先要掌握河南方言声韵调的规律,做到字正腔圆。想问在座的同学,有
6、没有会说河南话的?(学生摇头,面面相觑。)师:没关系,今天老师就要现场办一个河南方言速成班。河南话与普通话相近,主要是四声阴阳的差异,即一声变二声,二声变四声,三声变一声,四声变三声。(举例,练习河南方言发音)(教师分句示范“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河南方言发音,并范唱,学生模仿)师:请同学们思考,豫剧的唱腔和河南方言之间有什么联系?有相似的地方吗?如果有,你能说出来吗? 生:(交流)咬字和方言、唱腔音调和方言腔调的关系 师:豫剧的唱腔和咬字跟河南人说话的腔调确实很像吧!让人感觉河南人说着说着就唱起来了,唱着唱着就唱出豫剧了! 我们很多的民间音乐都和当地的语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是从它的语言音调逐渐
7、发展出来的。 豫剧的行腔基本在河南方言音调上发展而来,即依字行腔。(教师逐句示范,学生模仿演唱谁说女子不如男,熟练后再完整演唱。)【设计意图:戏曲唱腔和其他的民间音乐一样,都和当地的语言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是从它的语言音调逐渐发展出来的。其咬字基本上就是方言,其行腔基本上是在方言音调的基础上通过夸张、变形等发展而来的。本案从河南方言的感受和模仿入手,带领学生进入豫剧唱腔的学习。学生抓住了河南方言的咬字行腔特点,也就掌握了进入豫剧唱腔学习的钥匙。】3.感受大师风采(了解豫剧大师常香玉)师:扮演花木兰的演员动作潇洒大方,声音洪亮,非常有气势,仿佛真让我们看到了当年的花木兰,你们知道扮演花木兰的人是
8、谁吗?生:(答)师:(出示常香玉的照片及简介文字)常香玉,豫剧表演艺术家,河南人。十岁登台,十三岁主演西厢记,名满开封。原唱豫西调,后在演出中逐渐融合豫东、祥符各调,并吸收曲剧、坠子、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京剧等一些唱腔,开创了一代豫剧唱腔的崭新风貌。 “常派”唱腔字正腔圆,运气酣畅,韵味淳厚,格调新颖,以声绘情。以情带声,表演刚健清新、细腻大方,在表达人物内在的思想感情上,细致入微,栩栩如生。代表作有花木兰、断桥、红灯记等。1948年在西安创办香玉剧社,致力于培养青年学员。1951年为支援抗美援朝,率剧社巡回演出,以演出收入捐献“香玉剧社号”战斗机一架。义演前,为了鼓舞士气,创作了花木兰,有“
9、爱国艺人”之誉。【设计意图】扩充学生知识面,了解相关音乐文化。4学一学、做一做: (学艺实践、初步尝试) 师:要想成为常香玉这样的大师,就必须扎扎实实练好几种功夫,我们来看大屏幕,戏曲中有四功,分别是哪些功夫?生:(答)师:刚才我们唱了,也念了,现在我们来做一做。1)表演跑圆场师:戏曲表演程式套路非常丰富,其中一项最基本的功夫就是跑圆场,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同学们领会一下跑圆场的要领是什么?生:(答)跑圆场:演员在舞台上所走的路线呈圆圈形 ,周而复始,称为圆场。圆场的速度多为由慢到快,因此又称为跑圆场,跑圆场的步子要小、 要快、要均匀,上身要求纹丝不动。(教师示范,说明要领,请学生上台跑圆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走进豫剧 苏少版 初中 音乐 下册 走进 豫剧 案例 设计 反思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17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