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教学案例.doc
《新课标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教学案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教学案例.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课标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教学案例选用教材:人民音乐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授课年级::高中一年级教学内容:欣赏三首中原民歌,分别是山东民歌沂蒙山小调、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河北民歌孟姜女哭长城,以及相关的音乐知识的掌握。教学目标:1、聆听民歌,感受、体验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音乐风格。2、探究、认识“起、承、转、合”四句式的民间音乐创作方法,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和音阶,认识民歌的变异性特征。3、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教学重点和难点:1、 了解中原民歌的体裁、调式及“鱼咬尾”和“起承转合”的创作手法,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
2、厚韵味和音乐风格。2、认识民歌变异性特征。教具:钢琴、多媒体播放器、教学光盘、自制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在沂蒙山小调的背景音乐下,播放沂蒙山区地方风光以及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场景。用家乡的美景及音乐,引出:中原大地,师生共同讨论:中原的地理位置以及那里的民歌。我国中原地处太行山以南,燕山以南,黄河下游,以华北中原为主,主要有山东、河南、河北等几个省份,这里民歌丰富,地方风格相当浓郁。同学们,音乐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中间,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原大地,感受、体验中原民歌的醇厚韵味和独特风格。首先,我们来欣赏由我们家乡飞出来的中国著名民歌沂蒙山小调。二、欣赏与体验(一)山东民歌沂蒙
3、山小调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初步了解歌曲的诞生背景,旋律、结构方面的特点,教师适当补充。2、对比聆听(1)欣赏由著名歌唱家王世慧演唱的沂蒙山小调版本,同时播放老师在费县白石屋自拍的DV录像,让学生了解歌曲的诞生地,以及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并思考:这首民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内容和情绪?由几个乐句构成?是什么调式?前句的最后一个字就是后句开头的字,在文学创作中叫作什么?王世慧演唱的这首民歌的特点及风格。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后谈感受。总结归纳出:乐句间同音相连,是我国民歌创作中的一种手法“鱼咬尾”,这首新民歌虽标为“小调”,但由于其旋律舒展,感情奔放,而带有明显的山歌风格。这首民歌创作采用了“起承
4、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2)欣赏由著名歌唱家彭丽媛演唱的版本。让学生边欣赏边感受、思考歌曲的旋律、情绪、节奏、演唱风格方面与王世慧版有哪些变化与不同。学生谈感受。师生归纳总结出:王世慧的演唱采用了方言、按原来的小调四四拍,在风格上表现得高亢嘹亮、粗犷豪放,乡土味颇浓。彭丽媛唱的沂蒙山小调由四四拍子变为了四三拍。演唱时速度上有所变化,歌曲处理更加细腻,在风格上显得轻快活泼、热情洋溢。3、师范唱歌曲并引导学生学唱歌曲,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歌曲的情绪、民歌“鱼咬尾”的创作方法及“起承转合”四句式的结构方法。(二)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1、欣赏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欣赏的过程中衬词部分提示学生轻声跟唱。欣赏后
5、,教师启发设疑:这首民歌在结构上有哪些特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同学们是否觉得有点耳熟呢?2、播放好汉歌MTV。让学生们跟着音乐唱唱旋律,感受其异同。通过对比欣赏,让学生认识到好汉歌这首创作歌曲的旋律是依照王大娘钉缸这首民歌改编、加工、创作的。学生讨论:民歌与创作歌曲之间的关系。民歌不受某种专业作曲技法的限制,是劳动人民自发的口头创作;其旋律和歌词并非固定不变,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会不断地得到加工而有所发展及变化;不借助于记谱法,主要依靠人民群众口耳相传,不体现作曲者的个性特征,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地方特征。3、引导学生以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为例,讨论专业音乐创作与民歌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归纳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醇厚的中原韵 新课 标人音版 高中 音乐 鉴赏 第二 单元 第四 醇厚 中原 教学 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17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