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合唱作品《阳关三叠》的艺术特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合唱作品《阳关三叠》的艺术特征.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析合唱作品阳关三叠的艺术特征摘 要:阳关三叠是根据王维的古诗送元二使安西为词,后经著名作曲家王震亚改编为合唱作品,也有钢琴曲、古琴曲等演奏形式,笔者以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百灵合唱团比赛和排练为参照,结合多种书籍,对阳关三叠进行以艺术特征及合唱中的演唱为主的简单论述。 关键词:阳关三叠,曲式分析,合唱作品,艺术特征绪论:古代诗词博大精深,唐诗宋词元曲中那些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是我们现代音乐作品的艺术宝库,笔者在文中已无需再进行叙述,本人欲通过谈阳关三叠以及在合唱中的理解以及体会,并从审美思考角度对合唱表演艺术在理论上加以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促进个人在艺术实践活动中的较准确较全面的把握,进而谋求
2、在创作表演过程中获得美的灵感和美的合唱艺术的理解和表现。一、阳关三叠创作背景 阳关三叠是始创于唐代的著名艺术歌曲,有唱有奏。歌词以著名诗人、音乐家王维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为词,曲子以我国传统音乐的叠奏方式,即在重复的基础上,作局部性的即兴性变奏、展衍和发挥,曲调缠绵,感情深沉,它以极其简朴的手法,通过对送别者眼前所见景色的精心描绘,创造了一个感人至深的美的境界。作为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也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难得的精品,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唱,有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因为诗中有“渭城”、“阳关”等地名,所以,又名渭城曲、阳关曲。大约到了宋
3、代,阳关三叠的曲谱便已失传了。目前所见的古曲阳关三叠则是一首琴歌改编而成。最早载有阳关三叠琴歌的是明代弘治四年(1491)刊印的浙音释字琴谱,而目前流行的曲谱原载于明代发明琴谱(1530),后经改编载录于清代张鹤所编的琴学入门(1876)。新中国成立后,王震亚将其改编为混声合唱。二、阳关三叠曲式分析(一)作者简介王维生于公元70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这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王震亚(1
4、922年生),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在家乡及开封念小学、中学。1941年入重庆国立歌剧学校,师从郑志声学习作曲。1944年入国立音乐院作曲系,随江定仙学习。在校期间曾参加山歌社,研究、编配民间音乐。(二)调式调性 原歌曲阳关三叠是五声商调式,每段后部分出现了商,羽调式交替。采用2/4,3/4,4/4变换节拍。全曲是以商调式(re调式)为中心,而借它属调的调式羽调式(la调式)加以穿插变化的。每叠前面配合七言歌词的四句曲调,都是以音阶的第二度商音(re)为调式的主音,而以它的属音羽(la)或下属音徽(sol)来肯定它。其结构为三大段加一个尾声。每大段各有两个段落组成,第二,三段在旋律,结构上都随歌
5、词变化而变化一叠第二小段由于出现八度大跳和切分节奏,表现了激愤难平的情绪。特别是第三叠第二小段,在“旨酒,旨酒”之后扩充十四小节,突出悲伤气氛。从调式看来,本曲是一个很好的完美范例。本曲的曲式,很清楚地,大体上是由互成重复的三叠或三大段加上一个尾声而成。三叠中的每一叠都是由两个小段构成。每叠的前一小段,除了有细微的装饰上的差异之外,基本上都是相同的;三叠彼此间的变化,主要是在后一小段。后一小段的变化,由前至后,由一叠至三叠,是逐叠有所发展的。二叠比之一叠,在前一小段与后一小段之间,多了“依依顾恋”的一句;三叠则在后一小段开始之后,才插进了长至十小节的,由羽调式过渡到商调式的一个变化之段;这一变
6、化之段,非但是由新鲜而形象深刻的乐句构成,而且它新奇而突出的节奏变化,也加强了高峰的浓厚气氛。尾声是全曲感情的收束,也是调式的归结。(三)旋律走向阳关三叠上半阕王维四句诗的旋律,是以五声音阶的商调式为基础的。四句曲调有着起、承、转、合的关系,感情真挚,层次分明。这四句曲调多用级进进行,显得柔和、深情,表达出送别者真挚、含蓄的感情。每句末尾旋律的同音进行,似有千叮万嘱的意思,能引起人们感情上的共鸣。歌曲的下半阕是长短句的旋律。全曲以商调式为核心,同时又非常自然地与羽调式结合,形成主调和属调交替出现,加强了调式上的对比作用:这段音乐进一步展开,在节奏上随着歌词的长短不一,有着错落的变化,切分节奏和
7、附点节奏的运用,表现出内心翻腾的律动;八度大跳的旋律,使歌曲情绪趋向激动,表达了离别的痛苦心情。歌曲的第三段,旋律在八度跳进之后,情绪更趋于奔放。并两度出现全曲最高音“降A”,形成了歌曲的高潮:歌曲的尾声是一种感叹的音调,它渐慢渐弱地进行,仿佛进入迷惘的梦境一般,给人以期待、回味的诗意想像:三、合唱作品阳关三叠的艺术特征 合唱作品阳关三叠将离别之情与音乐完美地结合起来,钢琴伴奏的开始对情景做了铺垫。平稳地引出女声二部合唱第一叠的第一小段,“遄行,遄行”等处的八跳,和“历苦辛”等处的连续反复的呈述,情意真切,激动而沉郁,表达了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殷勤嘱咐的关切之情。第二小段变为混声四部合唱,随即
8、又变为男声合唱,力度和音色都有变化,形象地表现了互道别情的景象。第二叠“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暂时离调,旋律更加深沉,而且配以新的和声 ,“依依顾念不忍离,泪滴沾巾”一句,由女声四部合唱唱出 ,更显哀怨。第三叠发展较大 , 歌曲的旋律、结构、和声、织体、音色、力度上均有相应的变化和发展 ,特别是女高音深情地独唱与深沉浓郁、时断时续的合唱呼应配合,更充分地渲染了“寸衷难泯”的感伤之情。尾声中,各声部模仿呼应,交错出现,最后以极弱的力度完全终止,意境渐趋宁静高远。哀怨的离情别绪 , 由此升华为哲理般的感喟、体悟与回味。琴歌情真意切、激动而沉郁, 作者无限留恋的感怀,未饮心先醉,诗与乐珠联璧合,动人之
9、至。朝雨、轻尘、客舍、柳色、似一幅水墨画,亲切而隽永,蒙蒙春雨 ,小小客舍,为友人饯行 , 一翻翻咏唱,频频举杯,依依惜别,回味无穷。西出阳关, 既无故人,更无故土。后人所加的词句增强了惜别的情绪,尽管“历辛苦, 宜自珍, 泪滴沾巾, 寸衷难泯”等词与原诗比较,似乎跟诗中平和豁达的意境有所冲突 , 但全曲淳朴而富于激情的音调,反复叠唱中对情感的一次次推进,真切沉郁,充分传递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 也引导我们步入古人丰富的精神世界,去感知那深深的别情、豪迈的别意,以及由之所带给我们的文化震撼与哲理沉思。阳关三叠曲调质朴无华, 旋律时高时低,节奏时长时短,既有激越沉郁之处
10、,又有平和冲淡之境,营造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四、合唱作品阳关三叠的演唱风格(一)古诗词吟唱方式古吟方式就是古人的歌吟的方法和特点。琴歌,即我国古代琴人用琴声尾随歌吟的歌唱形式 ,是音乐与诗词相结合的结晶阳关三叠就是这样的结晶,它不是依声填词的一曲多用 ,而是依词配乐的专词专用、专曲专用的古吟琴歌。特征古朴精炼,深刻而贴切地抒发了思想情感和意境意蕴。此曲用节奏平稳、结构单一的起、承、转、合式写成 ,那精练古朴 ,与副音调结合在一起形成纯朴、黯然和真诚的心语。针对这段特征 , 笔者用唐宋时期“令曲”吟唱的“ 驱驾虚声”特点来处理“ 驱驾虚声”, 我们的现实理解是 :随韵而流,依音而发,用平静淡雅
11、的声音来吟唱。王震亚先生对王维原诗词段落合唱的编配就体现了如此的特点。二叠均用女声单纯唱出 ,第三叠以女声领唱为主 ,辅以衬托式的合唱。我们对一、二叠在演唱上要求发音自然 ,口齿清楚,气流控制平稳、均匀,口腔内部扩张不能过大 ,让声音从硬口盖处缓缓送出 ,使声音含蓄柔美。从而达到随韵而流,依音而发, 用平静淡雅的声音来吟唱的要求,以中庸速度、中弱力度来演唱 ,使它带有离忧别愁之感。第三叠的女声领唱要求唱得稍带激动 , 合唱微微托住 ,仍保持“驱驾虚声”的演唱特点。 后续句一至三叠是递增式的长短句,可视为慢曲用王维原句的音调以变化重复的方法度出,与原句形成强烈对比。如果说原句是情感的凝聚 ,那么
12、续句就是情感的爆发。因此,这里有很大的处理空间 ,这就是以大起大落、强起轻收的手法来对声音进行控制, 以情到盛处慢慢吟,吟至意抒急回的方法来对速度进行处理。这部分仍然要求发音自然,气流控制平稳、均匀。但激愤高亢处口腔内部扩张稍大些,挂住头腔,使声音亮丽、委婉而深情 ,真正体现情到盛处漫漫吟的特征。此外,还得要求口齿清楚,按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所说的“字头可以在嘴唇等部位任意夸张,之后引导声音放在通道里,嘴巴随之放松”那样,把字重声轻和字前声后以最佳状态结合起来,尽量符合琴歌吟唱的特征。一句话,就是用今天的声音唱出古曲的韵味。(二)现代审美演唱方法的融入现代人对合唱的审美要求异常复杂 , 在此不
13、必赘述。现在我们只谈谈用以下的基本审美感来处理的问题。如今人们对合唱声音立体感的要求可算是越来越强,如果一个合唱在声部上处理得含混不清,平平板板,就不会受到听众的青睐。因此对阳关三叠就要作声音立体感的处理。首先是声部力度的平衡。这是指声部纵向力度的平衡 ,它是处理合唱的基本要求。我们的处理是不削弱和声声部的力度,特别是对低声部的力度一般情况下不随便衰减 , 以免造成头重脚轻的不良效果,而要让它随高声部在同一力度变化中抗衡 ; 对中声部来说,作上下平衡调整,使其成为高低声部的桥梁。其次,声部间音色的平衡。音色的平衡不能理解成音色的统一 ,因为在合唱中声部间就不可能有音色统一(除了齐唱), 只能是
14、平衡 , 因此处理音色的思路还是平衡。在前面它是对相关的所有声部而言,如旋律声部用平静淡雅的声音来吟唱时,其它声部也用这种唱法,这样,使高音、中音、低音和男、女混声达到音色上的平衡。 阳关三叠的声音表情内涵丰富,从横向来说起伏非常大,有含蓄静雅,离忧别愁,惆怅、感慨担忧,哽咽难言等的声音表情。对纵向的处理是,各声部不能各表其情,要按照横向的要求,统一在声音表情的起伏之中。至此我们谈了重新创作引子, 以古吟方式与现代审美感相结合的方法处理合唱 阳关三叠的问题 ,虽然不深入,但实践结果是 : 这些方法的运用,确实使这首合唱包容世人友情、蕴涵历史风尘、彰显古音流韵的特征基本体现了出来。当然,要处理好
15、这首合唱并非单用以上的方法就可以了,还得考虑诸如和声特征的处理、声部层次的处理、作品结构层次的对比处理以及高潮的处理等等 , 只不过这是常规的处理方法,我们就勿需再谈。结语:在合唱中各声部力度的平衡,这是指声部纵向力度的平衡,音色的平衡不能理解成音色的统一 ,因为在合唱中声部间就不可能有音色统一(除了齐唱), 只能是平衡 , 因此处理音色的思路还是平衡。全曲淳朴而富于激情的音调,反复叠唱中对情感的一次次推进,真切沉郁,充分传递出作者对即将远行的友人无限关怀、留恋的诚挚情感, 也引导我们步入古人丰富的精神世界,去感知那深深的别情、豪迈的别意。通过在“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百灵合唱团”三年的合唱比赛和锻炼中,我体会到了很多,认识到了更深刻的艺术表现,让我在专业学习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合唱是一门很高雅的艺术,不仅能提高个人演唱能力,还可以增强对其他作品的理解,还能学会团队合作精神,但是这些需要所有队员的辛苦学习,认真刻苦的努力钻研,除了排练学习,还要在演出和比赛过程中克服困难,消除压力,这也是艺术的最美所在。本文在观念,看法上还存有偏颇,望老师们提出宝贵意见,多多指教!参考文献:1指挥与合唱翟继峰.蓝天出版社.2000年出版2中国音乐通史陈应诗.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年出版3 对古曲阳关三叠的初步研究.杨荫浏.人民音乐出版社.1956年出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17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