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通达的审美人格看苏轼的散文创作.doc
《从通达的审美人格看苏轼的散文创作.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通达的审美人格看苏轼的散文创作.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从通达的审美人格看苏轼的散文创作姓 名: 学 院: 人文社科学院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班 级: 2005级1班 学 号: 指导教师: 目 录中文摘要1英文摘要2前言1一、通达的审美人格1二、通达审美人格的形成2三、通达的审美人格对散文创作的影响 10结语 18参考文献 19致谢 20ContentsChinese Abstract 1English Abstract 2Preface 11.The Mastery Character.12.The Building of the Mastery Character . 23.The Influence of the Mastery Char
2、acter on Prose Writting10Conclusion .18References.19With regards .20从通达的审美人格看苏轼的散文创作专业:汉语言文学2005级1班 指导教师:【摘要】在中国历史上,苏轼是一位魅力四射的文化人物。富于戏剧性的仕宦经历,给他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不幸和严峻的挑战。面对一次又一次的人生忧患,他都能以其独特的心智一一化解,并走出了一条独一无二的通达透脱的人生路,为后人树起了一座生命美的丰碑。这份通达的审美人格,不仅耀亮了他的人生,也深深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本文以苏轼的散文创作为例,在分析了其通达人格形成原因的基础上,研究这份人格对他的散文
3、内容取材、艺术追求、艺术境界等方面的影响和意义。【关键词】苏轼 通达人格 散文创作 Su Shi s Aesthetic Character and His Prose CreationClass1, Grade2005, Major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Wang lei Supervisor:Liu Qing-quan【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China, Su Shi is a glamorous figure. The dramatic experience of official life gave hi
4、m enormous pain and severe challenges .Facing the coming hardship one after another, he always resolved them with great willpower and wisdom calmly and successfully. He opened up a special way and established a beautiful life style for the future generations. Not only has the mastery character light
5、en his fate, but also it has brought far-reaching influence to his literature.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building of his mastery character, this thesis takes Dongpos prose-writting for example, from the aspect of content, the artistic pursuit and the artistic realm and some other sides to study
6、the great influence of this character to his prose creation.【Key words】Su Shi mastery character prose writting前 言 林语堂先生在他的苏东坡传的原序中写道:“我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只是以此为乐而已”。 林语堂:苏东坡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4页。而我们普通人喜爱东坡,亲切的敬畏东坡,却是因为他带给了我们无尽的欢乐。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通才,他的诗文写的那么美,那么字字纯真,豪华尽落,遒劲朴茂的抒写着生的意义和活的清新。千载之下,依然生机勃勃,真诚动人。东坡自小才
7、美外现,智慧过人,然而却保有一颗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他不善自某,却能悲天悯人,不改古道热肠;他仕途坎坷,屡受摧折,生命却始终颠扑不破,依旧故我。作为中国历史上遭受磨难最多,生活起伏最大的作家之一,到底是什么使他有如此坚强的精神支撑,对生命有如此执著的坚守呢?总体看来,应该出自他穷通万理,达于物外的通达的人格之修养。正是是这份通达的审美人格,将他的苦难人生照亮。作为行路者的东坡,且行且吟,走出了属于自己的潇洒人生路。一、通达的审美人格 通,作为前提,即顺乎规律,往还自由,无滞于物。达,作为结果,便是一种游于物外,破除分别,无往而不可,无往而不乐的自由境界。用通达来诠释东坡的审美人格时,它应当有更
8、加具体的含义。 东坡的一生,不论在被驱贬的颠沛流离中,还是诗酒唱和的集会上,甚至在他修学储能的少年时代,通达的人格修养时刻未曾离他而去。只是这份人格的饱满程度因着他的学识阅历而愈加深厚宽广。通达的审美人格对于东坡,是一种触类旁通,与世间万物深情往来的自由自足自信的心境;也是一种了悟, 它寓物不留,能超越凡物之上作智慧的静观,来参破生死、毁誉、贵贱的等等事物的种种分别;它更是一种善于感发的心灵与执著饯行的结合,是一种率着浩然气普渡天下的悲智双修的慈悲情怀。带着这份通达,东坡能遍历悲风苦雨却依旧铿然曳杖,而终不改其乐。林语堂先生也无不深情的赞美东坡是个禀性难改的乐天派,“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
9、来临,一笑置之”的达士高人。这样的人生令人敬羡。世路的艰辛我们无从与东坡求齐,但这份通达的人格却值得我们去修炼和学习。二、通达审美人格的形成都说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左右格局。任何一种人格的炼养,必少不了个人天性禀赋的左右和牵引。而这副心性的更大贡献在于,它能让我们在林林总总的思想和知识中学会判断和权衡,找到自我独立的依据。我们寻找并吸收着与自己天性接近的思想精华,而后变通融合,化作为我独有的精神积淀,以备应对人世变幻的不时之需。在跌宕起伏的人生境遇中,他们一次次被锻打熔铸,直至世路走尽,辛酸尝遍,淬火冷却之后的那胚块,就是我们成型的人格。东坡的人格形成当然也不例外,而且尤为典型。(一)精神因素1
10、善养浩然气从东坡本人来看,“他身上显然有一股道德的力量,非人力所能扼,这股力量,由他呱呱坠地开始,即强而有力地在他身上运行,直到死亡封闭上他的嘴,打断他的谈笑才停止”, 林语堂:苏东坡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113页。这股力量元气淋漓而富有生机,我们认为就是孟子所讲的“浩然气”。孟子的一个弟子问:“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回答道:“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道与义,无是,馁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张振德:四书五经 孟子篇,巴蜀书社1997年版,第550页。这里的气指的是一种伟大的道德动力,使一个人向上求善、忠于道义的高贵精神。东坡幼
11、时跟随母亲程氏学文,当讲到后汉书范滂传时,深为范滂的凛然正气所打动,立志将来要做范滂那样的忠义高士。此时,浩然正气已经在东坡幼小的心灵中陶养孕育,而后变得愈大愈刚,直生“揽辔而澄清天下之志”。即使在今后仕途的困厄中,他依然多次不顾情势的险恶,将自己对改革的不满和时世的流弊是非分明地和盘托出,“如蝇在口,吐之方快”。尽管随之而来的是一次又一次的迁谪贬远。然而正是内心的这份不苟且,使他安然接受命运的安排,从容面对简衣疏食,自在消受清风皓月,坦坦荡荡,一生不悔。 2博爱天下的慈悲心 慈悲,是付出和奉献,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在他人的快乐中照见自己心灵的满足,找到超越一己生命的更广阔的生存的意义。任何
12、通达的心性和行为,都必然以慈悲为根基,堪透人世的悲欢,融化着人间最真最纯的深情。 世上总有些人爱高自标榜,恃才傲物,目下无尘。而东坡,无论三教九流,无论哪个阶级,无论怎样的职业,他总能跟人家打成一片。“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无一个不好人”。 师雅惠:苏东坡说禅,国际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32页。所以,东坡无论到哪儿,都能爱上那里的山水,爱上那里的人民。晚年东坡从流放地赦归,曾想定于阳羡。此时的东坡,罪名未除,囊中无钱,幸亏有位朋友多方奔波,为他物色了一处房子。东坡倾尽所有,勉强把房钱凑齐。快搬入新居时,一天晚上外出散步,听到路边村舍有老妇人的哭泣声,询问后才知道她是房子的旧
13、主人,因为祖辈留下来的房子被不肖子孙卖掉,无家可归而伤心落泪。东坡知道后,便吩咐家童取来房契,当场销毁,叫老人的儿子迎母亲回家居住。而已付的房钱,他却只字未提。真正的慈悲,是忘却自我,自然而然的。不为赞誉,也不为受恩的私心。东坡做到了,而且从未休止过。早年他知任杭州的时候,力排众议,仅一年半的时间,就给全城实现了公共卫生方案,包括一个清洁供水系统和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公共医院安乐坊。他疏浚河道,修建西湖,稳定谷价,不惜与朝廷及浙西省官员的意见相左,只身开展救济饥馑的工作。他为百姓的痛苦而痛苦,为百姓的欢乐而欢乐,正是这种纯然忘我的布施成就了东坡的慈悲心。 人生在世,每个人对社会终究要有自己的担当。
14、对东坡而言,浩然气好比渺远的天宇,赋给他忠义奋发的意志,使他勇往直前,无所畏惧。而慈悲心就好比大地,给予了他博爱万物的根基,像入夜的春雨般,无声的泽养着人间的草木生灵。当对生命广博深情的爱与求善忠义的元力冲动相携相助,集于一身,便成为了东坡通达人格的内核和深层依据。(二)思想渊源 东坡的一生经历了多次大起大落,他的思想也经历过多次的变化和融合,表现出较为复杂的情形。总体看来,他少年学儒,并且一生都对儒家经典保持着敬畏的态度。但他的思想中还掺杂着众多的佛老成分。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对苏轼的哲学思想渊源有一段这样的概括:东坡“初读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继而读庄子,喟然叹曰吾昔有见于
15、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矣。”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55页。在各种思想中,只要是与他心性、追求相合的,他都能做出本能的吸收,并融通各自精华,直奔通达。 东坡少时跟从道士张易简,已初识道法。后读庄子则叹曰:“昔吾有见而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55页。这是生命深处的互通,相见恨晚却又深得彼心。庄子是位热爱生命的哲学家,他热爱生命的自然朴茂,关注个人内心世界的纯然天性。一切人为的造作与苛求,都与他格格不入。他崇尚的是一种同于天道的超脱的自由精神。这与东坡的赤
16、子情怀可谓殊途同归。但他与道家的见解又并非完全相同。庄子试图通过拒绝现实世界的价值参照来逃脱社会文明对自身的侵扰。在庄子那里,世界是污浊险恶的,他宁愿扭身而去,投身于诗意的想象。而东坡却乐于正视人间的陷阱和黑暗,从不否定人对现实的能动的实践,渴望自己的行为能对社会流弊有斧正的影响。人活于世,必要对社会负有责任,有所作为和担当,坚守自我的清高不应该成为与社会刻意保持距离的理由和手段,是人对外物的态度而不是外物自身招致一定的后果。东坡的人格理想并非高蹈出世,而是追求无处不可隐的境界,好道却不厌人生,用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这是一种既可兼济天下又能独善其身的权宜之法,也是一份既超脱又执着的自由通达的人
17、格。 “乌台诗案”使东坡从内心真正的认同了人生的空幻,这是他人生的一次蜕变,也是他与佛家邂逅的机缘。自黄州后,东坡日渐倾心于研究佛教,“继而谪于黄,杜门深居.后读释氏书,深悟实相,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东坡参禅,非求佛佑,而求静心,正如他所言,“平生学道,专以待外物之变,非意之来,正需理遣”。堵军:万斛泉源,延边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49页。世事颠簸不可避免的使东坡的政治生活和生命存在产生分裂,通过认识上的明理来化解外来打击造成的痛苦,以求保持精神的平衡和通达。东坡修禅的最大所得在于“静而达”,内心虚廓空静,就能映照万物做通达的静观,寓物而不留;内心通达,便对生死毁誉有了同一
18、的看法,进入不二的境界。“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作评选 宋辽金元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是东坡直面人生的慷慨宣言,在这里,世路的凄风苦雨与山头斜照已别无二致,无甚悲欢。这是一颗平常心的修炼,一种禅的顿悟,更是一份通达人格的呈现。 在儒释道三家的出入往还中,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对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结合起来,化为一种心理手段,使他能缓解矛盾,消除分裂。也就在三者的相互融通中,东坡通达的人格有了更加坚强的依据和支撑。 (三)人生境遇囿于生活的顺境,衣食无忧,闲乐悠长,很难说是一个生命的幸运。有些时候,挫折和苦
19、难往往可以成全一副完满的人格,一个饱满的生命。东坡一生多处逆境,而且愈来愈甚。他曾六丧其亲,身历六任皇家,由于政见之争,他不见容于元丰,又不得志于元佑,更受摧折于绍圣。曾三度离乡,六出汴梁,九年三谪,“乌台诗案”几乎丧命;一年三迁又三贬,黄州、惠州、儋州,最后直到天涯海角。唐孔颖达在解释贬谪时说:“受贬谪之人所犯之罪,一般在既不能赦免,也不能执行之间。于是,完其全体,宥之远方,应行不行,是宽纵也”。 范军:苏东坡:旷达人生,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75页。然而对于被贬谪之人来说,却是实实在在的苦难。对于东坡,恰恰成为他磨炼意志、升华人格的进身之阶。“乌台诗案”是东坡人生路上遭遇的第一次重大
20、挫折。在这次事件里,东坡遭受了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回首当年的名动京城,百姓的热烈拥护,而今却身陷囹圄,一时间不知所措,只觉空幻失落。但东坡就是东坡,他没有陷入茫然不能自拔,而是真实的面对生死,开始考虑人生的空幻与生命的意义。生命刚开始时,每个人都会惊讶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然而当我们真正走进去,却发现精彩有时也不过是无奈的外衣。禅家讲空,讲世事如浮云,我们听过,也淡淡地说过,但像东坡这样发自内心的认同,不是人人都有的。从这之后,东坡开始参禅,以禅理机趣来滋养内心,超越生活的苦难。这一波生死浩劫对东坡来讲,着实是一场幸运。元丰三年,从“乌台诗案”脱身的东坡离开京城,去往黄州贬所,责授水部员外郎,黄
21、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实际上等于软禁。每月只能得到一点生活费。东坡的朋友帮他向官府申请了一小块废地,开垦耕种,以解衣食之困。在这里,虽然寄居荒僻小城,“垦辟之劳,筋力殆尽”,师雅惠:苏东坡说禅,国际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79页。然而远离了波云诡谲的政治中心,东坡心里着实感到了踏实和宁静。他现在跟所有的农人一样,会为了秋旱而焦急,也为新苗的拔节而惊喜。他在东坡里无不自豪的写到:“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积极入世的热情在强大的黑暗政治压迫下,东坡开始变的淡然平静,寄情自然风物,山水田园,将自己的生命归于自在通达的审美观照。虽然有时他也会感慨飞鸿无影,春梦
22、无痕,似乎仍在寻找心灵的栖所,但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已经走在了超脱的路上,步向通达。哲宗绍圣元年,东坡以诋毁先朝的罪名再度遭贬,这次的贬所是岭南惠州。年近六旬的东坡,经历了多次毁谤贬远,虽处万里蛮荒地也已经不以为意了。东坡每到贬所,都能处之安然,从之乐之,而且很快安定下来,时时显露出宠辱偕忘,喜洋洋之态 :“白发萧散满霜风,小阁滕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水美,道人请打五更钟”。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作评选 宋辽金元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96页。结果这诗被传到朝廷,被当权大臣看到东坡活得还是这样潇洒自在,大为气恼,又把他贬到更远的儋州去了。那是个更加难以为生的蛮荒瘴疠地,人老境衰,很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通达 审美 人格 看苏轼 散文 创作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17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