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音乐论文:诗意课堂模式的创设.doc
《中学音乐论文:诗意课堂模式的创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音乐论文:诗意课堂模式的创设.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诗意课堂模式的创设 教育,尤其是音乐教育,营造诗意空间不仅是课堂需要,也是音乐本身美感的反射,更是生活的追求,海德格尔说,“我们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 高中音乐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建立一个玲珑可爱、春风化雨的艺术课堂,在抚慰学生心灵的同时提升学生品格,是学生人格不断演进、丰富、完善的过程,也是教师提升自身学养的过程。创设一个诗意化的音乐课堂,不仅需要教师有较强的教学能力,还需要教师本身具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审美情趣以及美学修养。学生长期受诗意化课堂的熏染,对于他们解读生命的意义,建立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的世界观,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提供了参照。音乐教育不可能使每个学生成为音乐家,但对于塑造一种美
2、好、高尚、积极、有意义的人生态度,却是必不可少的。音乐教育不仅使人生充满艺术,也让艺术贯穿人生,这是教育的理想,也是教育的可能。那么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该如何去营造这样一个充满诗意的课堂呢?一、声情并茂的教学语言,诗意浓郁的课堂铺垫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创设诗意化的音乐课堂,教师声情并茂的教学语言不仅是教师表达教学内容、体现自身修养的重要载体,也是引领学生进入一个美好的欣赏氛围,使之产生欣赏欲望,同时在音乐与语言的交融中,获得美的享受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时,教师应根据作品本身所表达的
3、情感,采用适当的速度、力度和音量,讲解得准确、生动、清晰、悦耳;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应恰到好处,表现出语言中天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使语言与欣赏的音乐和谐地匹配。用精确的语言勾勒出审美的意境,张弛有度,既带些许引导,带些许暗示,又有想象的空间,引领着年轻而又充满激情的心灵走进音乐的圣殿,在人类神圣情感的光芒下接受美的熏陶和诗意的沐浴。教师的教学语言还应富有情感,具有感染力,“感人心者,莫乎先情”。教师要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去撞击学生的心灵,首先自己要“沉入”到具体的音乐作品之中,进入角色。任何一首乐曲,教师自己不入情入境,是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如黄河大合唱,八个乐章前都有一段激情的朗诵,歌词与曲
4、调又是如此地和谐,可以说是音乐和诗歌完美结合的一个典范,因此在教学中可以紧紧围绕黄河这一主题,抓住音乐诗歌这一线索,充分挖掘、渲染语言文字的感染力,拨动学生的心弦,从而唤起学生发自内心的民族情感,让学生深刻体会音乐与诗歌共谐的审美规律所凝造的爱国主义情感。其它诸如交响诗、交响音画,其题材本身就是音乐与诗歌的完美结合,讲解的语言应时而热烈急骤、时而行云流水;时而轻松欢快、时而悲伤哀婉;时而大气磅礴、时而轻声慢语,让语言跌宕起伏,变化有致,使学生怡然入情,为之所动,力求语言表达的最佳境界,在循序渐进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学生心灵的提升。努力体现自己的教学艺术,强化音乐学科的人文性。二、宽阔圆润的教学
5、内容,美感熏染的重要载体著名诗人艾青讲过:“没有音乐的诗,不是确切意义的诗。”我们也可以反过来说:“缺乏诗心的音乐,是没有灵魂的音乐。”。“诗为乐心”,综观我们的教材,音乐与诗歌结合创作的例子可以随手拈来:如中国的歌曲艺术,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形成和发展了,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中,音乐与诗歌结合的歌曲艺术经历了诗经、楚辞、乐府、绝律诗、词曲等不同体制的发展和演变阶段,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音乐阳关三叠、南宋著名词人和音乐家姜夔的词调音乐扬州慢、宋词中的满江红等无不是当时的音乐与诗歌最高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古曲春江花月夜,人们不禁会想起初唐诗人张若虚的同名诗作;近代的如黄河大合唱(根据光未然诗词谱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 音乐 论文 诗意 课堂 模式 创设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17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