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美术校本课程教材.doc
《中学美术校本课程教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美术校本课程教材.doc(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三中简介:县第三中学是1987年创建的一所县属初级中学,地处县西正街,占地面积10500m2,建筑面积9800m2,现有教学班30个,学生1848人,教职工143人,其中专任教师119 人,本科学历103人。省级骨干教师4人,市、县级以上教学能手27人。我校在“以育人为本,质量立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引领下,确立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和“建设一流设施的学校,培养一流的师资队伍,争创一流的地方名校”的学校发展目标。学校制定和落实了各类管理育人制度,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管理趋向民主、制度等
2、多元化,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逐步达到精细化和人文化管理的和谐统一,建立一个和谐温馨的学习和工作环境。近年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赢得了社会各界充分肯定和广泛赞誉。先后荣获省级“五四红旗团委”、省级“法制文化教育示范学校”、省级“基础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市级“文明校园”、市级“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市级“平安校园”、县级“卫生单位”、“德育管理先进学校”、“安全管理先进学校”等荣誉称号;在县上举办的艺术节演出、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中均获得优异成绩;从20022014连续十多年全县中考中,我校升学成绩均名列前茅;近年来,学校集体、师生个人共获国家、省、市、县
3、各种奖励248项。今后我们将继续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德育为先导,以教学为中心,以先进的教育设施为手段,以教育科研为动力,以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为保证,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我校创办成一所具有显著特色的地方名校。县慨况:县位于陕西省西北角,榆林市最西端,毛乌素沙地南缘,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鄂尔多斯荒漠草原过渡地带,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071510822,北纬36493753。东至东南与本省靖边县、吴起县相连,南至西南与甘肃华池县、环县相接,西与宁夏盐池县毗邻,北至东北与内蒙古鄂托克前旗、乌审旗相邻,系陕、甘、宁、蒙四省区交界地。东距榆阳区303公里,南距省城西安
4、市647公里,西距宁夏首府银川市170公里,北距首都北京1270公里。古长城横贯县境东西。自古以来交通便利,商贾云集,经济交往异常活跃。素有“旱码头”之称,草原文化、黄土文化、农耕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交融,“三边”地方文化特色显明(亦称长城文化带),土长城、窑洞、剪纸、针织艺术、秧歌、陕北说书等,在周边地区及国内外家喻户晓。辖25个乡镇,面积6920平方千米,人口33万。农作物以杂粮为主,石油、盐、皮毛、乳品、马铃薯为支柱产业。滩区马铃薯,白于山荞麦、黑山羊、白泥井红辣椒、东滩炉馍驰名中外。三边文化: “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赶上那个骡子哟走三边。三边那个地方哟有三宝,食盐的个皮毛哟甜甘草。”
5、民歌里唱的是三边,为什么又统统把“三宝”归人了的门下?原来所谓三边,本指塞外的三个叫“边”的小镇,即就是、靖边、安边。定、靖从设县以来就是两县,安边却基本上没有设过县(国民党时期短暂设置)。的民俗文化既传承了陕北黄土文化、长城文化、又融汇了草原文化,地域特征非常明显。它的质朴性、民族性、地方性、艺术性十分独特。表现了生活的各个层面,三边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缩微,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三边地区历经蒙、汉、回多民族集居,儒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自由传播,互相具有包容性,不仅对理解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文化政治格局是有启示性,而且对当前我们的党和政府处理日趋复杂的
6、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具有启示意义。费孝通先生讲文化说:各美其美,美人所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在三边地区能看到一些征兆。黄土文化:黄土文化是中国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黄土文化本属于地域性文化,但由于它具有以上所说的独立性、特殊性和典型性特点,使它大大超出了地域的局限,而具有了某种探示和涵盖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说到底是一个大同化的过程。她历史悠久,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地方,各民族的文化总是在不断的融合同化,又在融化中顽强地显示着各自文化的特性。黄土文化,就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一个独具个性的文化体系。何谓“黄土文化”?简单地说,黄土
7、文化由“黄土地”这个习惯性称谓而得名。黄土地,本来是对整个黄土高原的一个代称,然而这个区域太辽阔了,包容了众多省区、众多民族,而这众多省区、众多民族的文化形态是不尽相同的,更无法用一个概念去概括之。那么,“黄土地”是对何而言的呢?按照人们习惯性概念和文化内容的属性及特点,黄土地专指黄土高原西部这一特定的区域,这个区域,以陕西北部为中心,包括与之相接的晋西北山区、内蒙河套南部以及甘肃、宁夏靠近陕北的部分。这个特定的区域,我们权且称之为“陕北黄土高原一带”或“陕北一带”。这就是黄土文化的区域范围。人们其所以将这个区域从黄土高原的地理范围内分离出来,将它作为一个特定的区域来看待并冠之为“黄土地”,乃
8、出于文化方面考虑。在长期的文化演变过程中,黄土高原的大多地方,其文化形态或稳定于某一模式,或完全被同化,至今已少有变异、少有特点了,比如黄土高原北部接近蒙古草原地区,已基本为畜牧文化(或称草原文化),而黄土高原东部及南部,则早已被中原文化(或称农耕文化)所同化;陕北黄土高原一带却不然,从历史上看,这里是一个对外相对封闭而内结构紧密的区域。它北连鄂尔多斯草原,南接八百里秦川;东面,是人口密集的晋中平原;西面,又是人烟稀少的少数民族地区。这块南北和东西走向均在一千公里左右的黄土地,虽然处于关中、晋中、草原、河套几个大的地理构架的中心,却又恰巧独立于外界,成为一个“四不沾”的地方。除战争需要和戍边而
9、外,外界很少小此地。从内部来看,几千年来形成的自给自足,自产自销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又使它产生了极大的内聚力,继而增强了这个地域的独立性。千百年来,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祖祖辈辈生活在同一自然环境中,其经济方式、交通方式、居住方式、饮食习惯等风俗均大体相同,连语言都基本一样;天灾、人祸所造成的,也往往是他们共同的命运。这多方面的共性,既增强了这块土地的有机性和统一性,又增强了它的独立性,逐渐形成了它自己的文化模式,这种文化模式属一种综合性文化模式,与畜牧文化、农耕文化有着明显的不同,因而它区别于黄土高原其他地方、其他民族的文化而自成一家,成为中国北方文化一个突出的典型。这些年来,黄土文化越来越受到
10、海内外的关注,许多人涉足这块土地进行文化考察,“西北风”、“西部电影”在大陆引起了长期的文艺风潮,黄土地的民间文学、民间艺术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人们如此看黄土文化,将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进行研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社会心方面的因素在内。但黄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是根本所在。笔者经历了30多年的黄土地生活和对黄土文化十多年专门考察研究,认为黄土文化的价值主要显示在两个方面:一是它在民族文化史上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一是它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探示研究方面所具有的特殊意义。草原文化:草原文化也叫游牧文化是指世代生息在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草
11、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其中价值体系是其核心内容。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北方地区,是中华各区域文化中分布最广的区域文化.分布长城内外。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中心。农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但主体包括语言(如陕北方言),戏剧(如秦腔),民歌(陕北民歌、信天游、陕北说书等),秧歌(如县每年正月十五的红火),风俗(每年八月十五日要做炉馍,吃羊肉,过年要吃饺子(扁食)及各类祭祀活动(如
12、“游九曲”),正月二十三日的“燎干”等,是中国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长城文化:长城两边农、牧社会经济、文化的二元一体化,首先发生在两个世界的交接地带,在这里,农、牧民族发生极为频繁的交往。游牧人口的南移,农耕人口的北迁,农、牧社会的经济交流和文化融合得以逐步实现。而在农牧人口的汇聚地带,农、牧人口的叠移形成了叠合的半农半牧带,这便是中国历代版图上长期存在的特殊区域,因其以长城为枢纽标志,所以称为“长城文化带”。剪纸 荞麦,洋芋 炉馍、白于山黑山羊、土长城、等做简单概括编写本教材缘由:美来自民间,来自生活,民间美术朴实、圆满、积极向上。我国的民间美术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劳动者的美术,集中反映了劳动人民
13、的思想情感和美的观念,我们在教学中恰好可以利用这些作品,启发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美,要让学生感受到美就在自己的身边,使学生产生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产生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民族、热爱中华民族的情感,树立对中华文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继承并发扬民族传统。通过学习民间美术,探寻美的根源、启发美的感受、塑造美的心灵!在中学美术教育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及本土特色资源教育,是在青少年中播下热爱民族艺术的种子。中学的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相对滞后,需从建构校本课程,开发地方性乡土教材;提高教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知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合理利用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14、;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中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等几个方面,加强、落实中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美术校本教材主要由课题一,家乡美景北部滩区十里沙、马莲滩和南部山区白于山、课题二,丰富多彩的三边民间艺术、课题三,有趣的版画、课题四,走进大自然寻找失落的文明等四部分组成,其中突出了地方性美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地点本土化、时间时代化、活动个性化的特点。地方性美术资源是属于薪火相传的地方文化。旨在让学生认识、了解其所生活、居住的环境,进而欣赏家乡美景,品味家乡文化、关怀家乡文化、热爱家乡文化,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具有乡土气息的美术作品。使学生了解本地灿烂的历史文化,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
15、爱国主义精神,不断加深对地方民间艺术的理解,使学生领悟地方美术文化的内涵,培养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和保护家乡文化遗产的责任感。课题一北部滩区美景十里沙、马莲滩和南部白于山山区为背景,开展家乡美景的发现、欣赏、交流、表现及保护的相关活动,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美化家乡、参与家乡建设开发与保护的意识,并提高学生对我县地处黄土文化与草原文化、农耕文化及长城文化带相融合的独特文化之美的再认识。课题二丰富多彩的三边民间艺术主要组织学生调查、发掘、欣赏本地、乃至榆林市、陕西的民间美术的作品资料、种类及现状,并选择一、二种尝试学习制作,期冀加强对祖国优秀的民间艺术的认识和了解,尤其是独特文化资源的认识与了解,并
16、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与交流。课题三引导学生欣赏、评析版画作品,了解版画种类、艺术特点和制作,掌握简单易学的纸版画制作方法,力图形成本校的特色美术。课题四基于本地资源包含剪纸、针织工艺和地方古建筑特色三个课题,主要培养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美、擅于利用身边资源、提高自身审美和动手的能力。课题一:家乡美景(一)北部滩区十里沙北部滩区荞麦花盛开的季节(之一)北部滩区荞麦花盛开的季节(之二)十里沙(塞外风情)家乡美景(二)-南部白于山区白于山梯田白于山石油开发图白于山涧地耕作地貌油菜花开西部开发中的北部滩区秋天的脚步近了,美丽的的十里沙和南部白于山区又换上了大气而又霸气的崭新的秋装。此情此景,我们策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 美术 校本 课程 教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17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