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上)全册课件.教案.练习.备课资料(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上)全册课件.教案.练习.备课资料(人教版).doc(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案示例课题:绪言 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教学重点:使学生了解化学在人类进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中国对化学发展的贡献和成就,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了解高中化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关心科学、研究科学和探索科学的精神。教学难点:中国对化学发展的贡献和成就;学生学习高中化学的方法。教学过程:引言在高中,化学仍是一门必修课。“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这句话引自美国著名化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博格教授的一次讲话。也许我们对这句话的含意还知之甚少,相信学完本节课后一定会同意西博格教授的观点,对化学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同时希望同学们在学习前人所留下的成就之后,能立志学好高中化学,争取以后
2、也能在化学领域留下你的“足迹”。板书 绪言 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板书一、超显微世界过渡 1803年英国化学家道尔顿提出了原子论。1811年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伏加德罗在前人的基础上明确了分子概念。如果在当时是“奇妙的假说”,请同学们看现代的最新成就。阅读教材第一页由中国科学院北京真空物理实验室提供的用硅原子组成的两个汉字“中国”的照片。讲解照片上的两个字是在硅晶体表面,通过操纵硅原子“写出”的。“中国”两个字“笔画”的宽度约两纳米(1 nm=1109 m),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小的汉字,说明人类已进入操纵原子的时代,目前只有中国等少数国家掌握。我们应该为此感到自豪。播放影象“超显微世界”09分55秒。
3、板书二、化学发展阶段1实用技术阶段讲解 自从有了人类,化学便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钻木取火,用火烧煮食物,烧制陶器,冶炼青铜器和铁器,都是化学技术的应用。正是这些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今天,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过渡在对“药物”和“冶金”的广泛探究之下,产生了原子-分子学说,使化学从实用技术跨入了科学之门。板书2近代化学阶段学生讨论 通过讨论或阅读教材,请同学们举出一些近代化学的成果?主要是建立了原子-分子学说。使化学从实用技术跨入了科学之门。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人们发现了大量元素,同时揭示了物质世界的根
4、本性规律元素周期律。板书3现代化学阶段学生讨论 通过讨论或阅读教材,请同学们举出一些现代化学的成果?主要是建立了物质结构理论。使物质世界的秘密进一步揭开,合成物质大量出现。板书三、我国的贡献和成就解释我国对化学发展的贡献和在化学发展中的成就。过渡我国的四大发明有两项是化学的成就。我国的烧瓷技术世界闻名。精美的青铜制品世上罕见。(1)出示彩图,欣赏国宝(2)投影演示以下文字,了解中国前人对化学的贡献陶瓷大约一万年以前,人们发现某些粘土容易塑造成型,而且经过焙烧变得十分坚硬,并且基本上不透水,用这种材料加工成的瓷器可以代替部分木、石、骨制的器皿,这就是瓷器。它是人类掌握的第一种人工材料的制品,也是
5、人类利用化学手段创造的第一种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是人类历史上最早从事的一项化工生产。制陶器以粘土为原料。粘土是由某些岩石的风化产物,如云母、石英、长石、高岭土、多水高岭土、方解石以及铁质、有机物所组成。粘土中最主要的化学成分是氧化硅、氧化铝及多种(钙、镁、铁、钾、钠等)氧化物。在8000C以上温度,粘土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包括失去结晶水、晶体转变、固相反应和产生低共熔玻璃相的产生等。陶器属于硅酸盐制品的一种。陶器的特点耐火、抗氧化、不易腐蚀、不溶于水、保存长久等。不同陶器化学组成的常用标记方法。以下列氧化物的质量分数(%)来表示,SO2、Al2O3、Fe2O3、TiO2、CaO、MgO
6、、K2O、Na2O、MnO、P2O5等。C14断代。中国陶器的制作至少已有8000年以上的历史。中国古代的酿造化学酿造食品在中国的传统食品中占据了一个特殊的地位。例如酒、醋、酱油等。中国旧时有一句俗话“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酿造食品的制作都是通过以微生物的作用为主的生物化学过程,将粮食、豆类或果品加工成人们喜爱的食品、饮料或调料。这个生物化学过程,古人当然不知道其化学原理,但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掌握了高超的技艺,使酿造技术不断地得到发展。古时人类对金属的使用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其他一些古老的文明发源地区,在人们使用金属的历史上,几乎都是铜器先于铁器,这是一个普遍的
7、规律。其主要原因:(1)在自然界中有天然铜,而自然界中没有天然铁(陨石是极罕见的从天外飞来物)。(2)在远古的技术条件下,炼铜比炼铁要容易,技术难度小。主要原料孔雀石CuCO3Cu(OH)2、还原剂炭和燃料。(3)翠绿色的孔雀石比一般的铁矿石要醒目,容易发现识别。天然铜的纯度很高,一般只含锡、铅、锑、镍等金属杂质,总量小于0.5%。红铜质地比较柔软,不宜于制作工具,也不适合制造兵器。而铜锡与铜铅合金,硬度较红铜要大很多,而且坚韧。锡、铅的引入可使铜的熔点低,因此更提高了铸造性能。所以冶铜工艺从冶炼铜进一步发展到有意识地冶炼青铜。从单纯冶炼孔雀石到冶炼孔雀石、锡石(SnO2)或孔雀石、铅矿石(如
8、方铅矿PbS)的混合物。青铜器发源地可能在中国。锌黄铜(铜锌合金)可能发源地在国外。中国古代曾炼制流行过两种灿烂如银的白铜。白铜是一种铜镍合金,利用赤铜与镍矿石或铜、镍矿石合炼出来的;另一种是铜砷合金,是用砒石类矿物或砒霜与铜合炼出来的,这类合金中当砷含量超过10%时,则洁白如银光灿殊美。黄金在自然界多以天然金存在,光耀醒目,容易发现和识别,所以采集和利用早。距今4000年前我国先民已经采集黄金。从中国地质学的角度考察,我国古代采集的黄金可分为沙金和山金两种。天然黄金中多少总含有一些银。随成色的高低,由深而浅,但都是黄色。古人云“其色七青、八黄、九紫、十赤,以赤为足色金也”。中国古代称之为“黄
9、银”的一种天然金,含银高达20%以上,呈淡黄色。中国古代对金属银的识别、使用和冶炼较黄金稍晚些。我国发明冶金,距今约50004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晚期。中国的炼丹术炼丹术是中国古代自己独立发展起来,并流行了很久的一种方术。它的手段和目的的试图以自然界的一些矿物(偶尔用某些植物)为原料,通过人工的方法(化学加工)制造出某种性质神异的药剂(神丹大药),人服了它可致长生不死,甚至羽化成仙。炼丹一般可分为炼丹与炼金两部分。有人把中国炼丹术称为“金丹术”。炼丹术活动不仅在中国古代发生过,世界上其它的几个文明古国如希腊、印度、阿拉伯及中世纪的欧洲各国,也都先后出现过这种活动。炼丹术的方法都采用化学手段。
10、必须进行很多的化学试验(先称实验),所以设计、制造了很多原始的化学实验仪器,观察并发现了许多化学变化。因此这种方术尽管在其内容中有很多错误、消极的东西,但客观上它开阔了人类的视野,不仅人工制造出了一些自然界不存在的化合物,提取和精制了很多化学制剂,炼出了一些黄色和白色的合金,并且找到了不少解决难大症的丹药,造福人类。尤其是中国的炼丹家,还在这种活动中发明了原始火药。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炼丹术实际上就是化学的原始形式,并在世界科学史上最终孕育出了近代化学。(3)投影演示,了解近代中国的成就1965年,我国的科学工作者经过6年多坚持不懈的努力,获得了人工合成的牛胰岛素结晶。经鉴定,人工合成的
11、胰岛素,它结构、生物活性、物理化学性质、结晶形状,都和天然的牛胰岛素完全一样,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合成的蛋白质。十多年来,这项成果经受了长期实践的检验,证明数据完整可靠,可以重复。胰岛素是一种蛋白质,它的分子量接近六千。胰岛素的分子具有蛋白质所特有的结构特征,被公认为典型的蛋白质。胰岛素分子由 A、 B两条链组成, A链有21个氨基酸,两条链通过两个二硫键连在一起。胰岛索分子还具有空间结构,也就是说它的肽链能有规律地在空间折叠起来,具有空间结构的胰岛素分子还可以整齐地排列起来形成肉眼可见的结晶体。我国的这项工作开始于1958年,首先成功地将天然胰岛素的A、B两条链拆开,再重新连接而得到了重合成
12、的天然胰岛索结晶,为下一步的人工合成确定了路线。随后拿到了人工合成的B链和A链,并分别与天然的A链和B链连接而得到了半合成的胰岛素。最后将人工合成的A链和B链连接而得到了全合成的结晶胰岛素。蛋白质是生命的重要物质基础。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成功,标志着人类在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向前跨进了重要的一步。开始了用人工合成方法来研究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新阶段,还推动了我国胰岛素分子空间结构的研究和胰岛索作用原理的研究,使我国的胰岛素研究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体系,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蛋白质和多肽的研究人才。在这项工作完成以后,我国的科学工作者继续改进合成方法,并合成了许多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多肽激素,同时进行了更大
13、蛋白质分子的人工合成。胰岛素人工合成的成功,为我国蛋白质的基础研究和实际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板书四、化学与社会的关系板书1化学材料的分类与发展展示不锈钢材料、石墨材料、陶瓷材料、橡胶、合成纤维、半导体材料、光导纤维实物。通过观察、讨论和阅读教材了解常见化学材料。板书2能源的开发与合理利用展示石油、煤炭、汽油、煤油、柴油、乙醇、甲烷等实物。观察颜色、状态,闻气味。通过观察、讨论和阅读教材了解常用能源。板书3人类的健康与环境保护可以让学生简单畅谈,不宜过深。板书五、高中化学的知识结构和学习建议编者建议高中化学知识结构可以纵向或横向简单介绍。对学生学习建议要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学生的新要求不宜多。
14、参考讲述内容初中和高中化学的主要区别:初中化学讲基础,高中化学注重理论、实验;初中化学多数知识是通过感受得到的,高中化学有些知识需要学生去领悟;初中化学知识面很小,高中化学涉及的知识面广而且与化学实际应用联系的多;初中化学靠学生记忆回答问题或靠模仿回答试题的较多,高中化学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初中化学比较,高中化学更需要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课外知识的积累。本节课的总结和评价根据实际完成的情况和教学效果而定。教学手段:影像和文字投影、实物展示。设计思想:本节由于是第一节化学课,学生基本上没有课堂练习,所以教师准备的资料很多,但教者可根据实际情况安
15、排教学内容。课上安排基本上是“主题情境阅读感受引导讲解讨论小结”。板书设计:绪言 化学-人类进步的关键一、超显微世界 四、化学与社会的关系二、化学发展阶段 1化学材料的分类与发展1实用技术阶段 2能源的开发与合理利用2近代化学阶段 3人类的健康与保护环境3现代化学阶段 五、高中化学的知识结构三、我国的贡献和成就和学习建议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复习巩固初中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反应的多种分类方法,并由此得出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的结论。2使学生理解、掌握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3使学生
16、了解与氧化还原反应相关的概念及表示方法和意义。能力目标通过“讨论式”学习方法的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培养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难点: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并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复习旧知创设情境探索新知归纳总结练习反馈教学手段:投影教学过程:引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火对于人类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要探索火的奥秘,就必须研究燃烧。而与之相关的燃烧反应的实质、燃烧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燃烧效率及燃烧产物对环境影响等问题与本章的学习有密切的联系。 板书第一章 化学
17、反应及其能量变化 提问在初中化学中,同学们曾学习过燃烧,什么是燃烧呢?(请一位学生回答) 讲解燃烧是指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那么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研究。 板书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 提问初中阶段,我们曾学习过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这个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类型呢?(由学生回答) 追问还有其他答案吗?(由学生回答) 评述两位同学的答案不同,但都正确,说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化学反应则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板书一、化学反应的类型 讲解刚才第一位同学的答案为化合反应,这是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的角度划分,也就是所谓的“基本反应类型”。 板书1基本反应类
18、型 提问基本反应类型分为几种?请各举一例。 投影反应类型表达式举例化合反应ABAB分解反应ABAB置换反应ABCACB复分解反应ABCDADCB 练习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各举几例,并加以总结归纳。 投影将几名学生的练习投影并讲评,且加以引导,得出相关结论。 引导刚才有关“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另一位同学的答案为氧化反应,他的结论是从反应中的物质是否得到氧或失去氧的角度划分,把化学反应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板书2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学生活动请两位同学在黑板上分别写出两个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其它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 讲评评述两位同学在黑板上所做练习存在的问题,并得出以下结论。 投影反应类型得、失氧的
19、情况举例氧化反应物质得到氧的反应还原反应物质失去氧的反应在 的反应中, 失去氧而变成单质铜的反应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对课本第8页的“讨论”进行分组讨论,然后选代表进行回答。 评述对几位学生的回答加以评述,针对原有的知识进行总结、分析,进而引导学生开阔视野,对新知识进行展望。 小结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化学反应的分类方法不同。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分类方法只是从形式上划分,不能反映化学反应的本质,也不能包括所有的化学反应,如: 。 (2)初中阶段学习的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分类方法比较片面,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该类反应的本质。 (3)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同时进行的,不能人为地将其分
20、开。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4)我们以往学习的有关概念和原理往往有其局限性,阶段性,要正确地、客观地看待这些问题,这样才能探求科学知识的真谛。 引导下面对 的反应作进一步研究。 提问(1)对于此反应,谁得到氧,谁失去氧?得到的氧原子与失去的氧原子有什么关系? (2)反应后哪种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哪种元素的化合价降低?升高与降低的化合价有什么关系? (3)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投影结论将几名学生的回答加以总结、归纳、引导学生得到以下结论: (1)在化学反应中,一种物质与氧结合,必然同时有另一种物质失去氧,所以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同时进行,且失去的氧原子与得到的氧原子个数相等。 (2
21、)得到氧的物质反应后其元素化合价升高,叫做被氧化;失去氧的物质反应后其元素化合价降低,叫做被还原,且升高的化合价数与降低的化合价数相等。 (3)一种物质被氧化,同时另一种物质被还原的反应叫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二、氧化还原反应 练习分析 的反应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回答。 讲解通过同学的回答,我们发现此反应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而且从得、失氧的角度分析也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但从上述的分析可知:此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故此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进而将初中阶段学习的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得以拓展,延伸。 引导阅读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图1-3,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加深
22、对有关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投影结论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板书1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元素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有变化。 投影练习判断哪些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并指出哪些元素的化合价在反应后有所改变。 设问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即化合价的改变与什么有关呢?初中化学中曾介绍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与电子的得失或偏移密切相关。 板书2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讲解1在 的反应中, 原子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成为 而带正电,化合价由0价升高到1价,被氧化; 原子得到1个电子成为 而带负电,化合价由0价降低到1价,被还原。生成的 为离子化合物。2在 的反应中,电子转移过程中,H原
23、子未完全失去电子,而 原子未完全得到电子,它们之间只有共用电子对的偏移,且共用电子对偏离于H原子而偏向于 原子,使氢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升高到1价,被氧化;氯元素的化合价从0价降低到1价,被还原。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图1-4,第10页图1-5和第11页图1-6,从而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理解。投影结论(1)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2)没有电子转移的反应就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讲解为了帮助同学们准确地理解氧化还原反应这一概念,下面就与氧化还原反应有关的一些概念加以总结、补充、归纳。 板书(3)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 投影板书(1)氧化反应:物质里所含元素化合价升
24、高的反应或物质中某元素原子失去电子的反应。 (2)还原反应:物质里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或物质中某元素原子得到电子的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或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4)氧化剂: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或得到电子的物质。 (5)还原剂: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的物质或失去电子的物质。 (6)氧化产物:还原剂被氧化后的产物。 (7)还原产物:氧化剂被还原后的产物。 (8)氧化性:得电子的性质。 (9)还原性:失电子的性质。 练习将前边的投影练习再做分析,指出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板书4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 (2)
25、单线桥法(补充) 讲解(1)双线桥法:此法不仅能表示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总数,还能表示出元素化合价升降和氧化、还原的关系。双线桥的箭头始于反应物有关元素的原子或离子,箭头指向发生化合价变化后生成物中对应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在线上要标明“失去”或“得到”电子总数,化合价的升降以及该元素“被氧化”或“被还原”。 (2)单线桥法:在氧化剂和还原剂之间表示电子转移关系。在线上标出电子转移总数,箭头指出转移的方向。 投影举例说明用不同方法表示氧化还原反应。 (1)双线桥法: (2)单线桥法: 练习分析下列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的变化关系,用双线桥注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
26、物。 评述将几名学生的练习投影,纠正其中的错误。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第11页讨论题与图1-7,并思考。 板书5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学生总结 投影板书(1)置换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2)复分解反应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3)化合反应与分解反应部分是氧化还原反应,其中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与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肯定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节总结我们对氧化还原反应经历了由得氧失氧到化合价升降,再到电子转移这样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我们要重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化学反应中发生了电子的得失或偏移,要学会从有无化合价升降的变化来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并能用单线
27、桥或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作业第12页、二、三、12三、3题,同学们用图表总结后,我们可利用“学习角”进行交流。第二节 离子反应教学重点:离子反应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教学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教学方法:创调情境提出问题诱导思维激发兴趣分析归纳解决问题教学手段:实验录像、演示实验、学生实验、投影教学过程:引言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化学反应分为不同的反应类型。如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将化学反应分为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若根据化学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又可将化学反应分为氧化还原反应和非氧化
28、还原反应。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种重要的分类方法。板书第二节 离子反应复习提问回顾初中物质导电性实验第一组物质是干燥的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氢氧化钠固体、磷酸固体、蔗糖固体、无水酒精,第二组是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酒精溶液、蔗糖溶液学生回答还记得吗?哪些物质能导电?哪些物质不能导电?干燥的 固体、 固体、 固体、 固体不导电,而 溶液、 溶液、 溶液、 溶液都能导电。蔗糖和蔗糖溶液,无水酒精及其水溶液均不导电。复习提问为什么有些物质如 、 、 、 在干燥的固体时不导电,而溶于水后却能导电了呢?学生回答是因为这些物质的固体中不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而当它们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
29、,使这些物质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从而能够导电。教师总结可见酸、碱、盐的水溶液都具有导电性。引出新课板书一、电解质与非电解质1概念:投影(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如: 、 、 等。(2)非电解质:无论是在水溶液或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例:蔗糖、酒精等。讲述我们已经知道酸、碱、盐是电解质,它们的水溶液都能导电。那么,我们进一步来研究在相同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酸、碱、盐溶液,它们的导电能力是否相同。演示实验实验1-1引导思考学生认真观察实验,并对实验现象加以分析、讨论。学生回答根据灯泡发光明暗程度不同,我们可以知道相同条件下,它们的导电
30、能力不同。结论电解质有强、弱之分。板书二、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投影图1-10, 在水中溶解和电离示意图。讲述离子化合物与某些共价化合物能够在水分子作用下完全电离成离子,而某些共价化合物只能部分电离成离子。投影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强酸、强碱和大多数盐类。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如 。学生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板书三、离子反应:引导分析由于电解质溶于水后就电离成为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之间的反应。板书1概念:离子之间的反应称为离子反应。学生总结2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板书生成弱电解质,如 、弱酸、弱碱生成挥发性
31、物质,如 生成难溶性物质,如 引导分析由上述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我们来分析离子反应的特征是什么?总结3离子反应的特征:投影向着减少某些离子的方向进行,反应速率快,部分离子反应有明显的现象。4离子反应类型:离子之间交换的非氧化还原反应如: 离子和分子之间的非氧化还原反应如: 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如: 板书四、离子反应方程式:学生实验实验1-2中的实验、,并要求学生们仔细观察,记录现象,思考原因。投影提问实验现象?学生回答实验无明显现象。 实验中出现白色沉淀,滤液为蓝色。 实验中生成不溶于稀 的白色沉淀。引导思考实验中无明显现象,原因?学生回答只是 溶液电离上的 和 与 溶液电离出的 的简单混
32、和。引导思考实验和中反应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实验和说明了 溶液电离出的 和 溶液电离出的 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 白色沉淀。而 溶液电离出的 与 溶液电离出的 并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在溶液中仍以 和 的离子形式存在。学生总结实验中反应实质为 实验中反应实质为 讲述由以上实验和我们看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所电离出的离子并没有全部发生化学反应,而只有部分离子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其它物质。引出1概念: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的符号表示离子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板书讲述2书写:(以 溶液和 溶液为例)写(化学方程式): 离(电离): 删(两边相同离子): 查(质量守恒,电荷守恒)投影 写出上述中和反应的离子反
33、应方程式。学生回答 学生总结3离子方程式的意义:表示化学反应的实质。表示某一类反应。学生练习下列离子方程式中,正确的是( )投影A把金属铁放入稀硫酸中 B碳酸钡和稀硫酸反应 C澄清石灰水和盐酸反应 D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适量氢氧化钡溶液 学生回答选项A错在不符合反应的实际情况,因为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 和 ,而不是 和 。应为: 选项B的错误是忽略了生成物 是不溶性物质。应为: 选项C正确。选项D的错误是只注意书写 和 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而忽略了 和 也反应。应为: 总结检查离子方程式书写是否正确时,应注意:两易:易溶易电离的物质以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表示。(弱电解质、难溶性物质、气体、单质、氧
34、化物等用分子式表示。)两等:离子方程式两边的原子个数,电荷总数均应相等。思考题在pH=1的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 B C D 作业复习课本内容书第18页习题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教学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教学难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观点的建立。能量的“储存”和“释放”。教学过程:引入新课 影像:远古人用火01/07过渡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用火后的炭层,表明人类使用能源的历史已非常久远。板书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一、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过渡 化学反应中能量是怎样变化的?学生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操作方法;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写出化学方程式
35、。(1)反应产生大量气泡,同时试管温度升高,说明反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化学反应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2)混合搅拌后,玻璃片和小烧杯粘在一起,说明该反应吸收了大量的热,使水温降低结成冰。化学反应方程式: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结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主要表现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守恒: 放热反应:化学上把有能量放出的化学反应叫做放热反应。如 CH4(g)+2O2(g) CO2(g)+2H2O(l)吸热反应:化学上把吸收热量的化学反应叫做吸热反应。如 C(s)+H2O(g) CO(g)+H2(g) 讨论 现代
36、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结论:现代人利用化学反应主要是利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利用化学反应制取或合成新物质。板书二、燃料燃烧的条件和环境保护学生分组讨论(1)燃料充分燃烧条件?(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缺点?结论(1)使燃料充分燃烧需要考虑两点:燃烧时要有足够多的空气;燃料与空气要有足够大的接触面。空气不足:浪费资源;产生大量一氧化碳污染空气,危害人体健康。空气过量:过量空气会带走部分热量,浪费能源。增大接触面:改变燃料的状态。如固体燃料粉碎、将液体燃料以雾状喷出、固体燃料液化等。(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能引起温室效应;会造成化石燃料蕴藏量的枯竭;煤燃烧排放二氧化硫,导致酸雨;煤燃烧会产生大量的
37、烟尘。板书三、现代能源结构和新能源展望讨论 现代人怎样利用化学反应中释放出的能量?结论:人类所需要能量,绝大部分是通过化学反应产生。主要是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或它们的制品燃烧所产生的。讲述现代能源结构。1999年我国化石燃料和水电能源的消耗结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电比例76.2%16.6%2.1%5.1%讲述我国化石燃料与世界主要国家或地区对比。 石油储量/11010t 天然气储量/11010m3煤炭/11010t 北美5.68.4262.9西欧3.46.199.3日本001.0前苏联8.342.5241.0中东5424.20中国2.40.899.0讨论我国能源结构的缺点和新能源展望(环
38、保、防止能源危机)。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结论得出以下结构。阅读能源与人类进步。请学生阅读教材2223页。本节课的总结和评价根据实际完成的情况和教学效果而定。尾声太阳能05/34教学手段:设计思想:教师应从课堂的知识传输者和灌输者,变为组织者、学习上的服务者、探究学习的引导者和问题的提出者。板书设计:课题:钠重点:从钠的原子结构特征认识钠的化学性质难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这是元素化合物的第1个主族元素的学习,应采取从结构到性质至用途的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为后面的主族元素的学习开好头。(2)介绍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学习程序。(3)介绍第一节钠在全章内容中的重要性。2练写碱金
39、属元素的名称、符号及原子结构示意图(1)教师指导学生在书后的周期表中查出碱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并指导学生掌握碱金属的核电荷数递变的规律。(2)熟练的写出碱金属的名称、符号及核电荷数。3教师强调重视知识的内在联系,以结构为基础,以性质为重点,以结构性质存在和用途为主线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4钠的物理性质 演示课本第28页实验 21,请一位学生切割钠(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动手操作能力)。并指导学生阅读钠的物理性质的课文(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5钠的化学性质(1)与氧气的反应提问在空气中,新切的钠面上有什么变化?演示:课文第29页实验 2一2并补充钠在纯氧中燃烧的实验。 总结
40、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及课文有关钠与氧气反应的内容,理解常温下“发暗”,“燃烧黄色火焰”,“淡黄色”固体等关键的现象的根本原因,以理解促进记忆,并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黄色火焰) (2)与硫等非金属反应提问根据钠与氧气反应的现象和钠的最外层电子结构,推知钠与氯气、硫等反应,指出钠与硫粉研磨,会发生爆炸,写出相关的化学方程式。 (研磨易爆炸) (剧烈燃烧)(3)与水的反应演示课本第29页实验 23前,提醒学生注意观察钠在水中变化的情况。演示实验23,可利用多媒体投影,在一U形管中加入少量水后滴加1滴酚酞再加入一米粒大小的金属钠,投影于屏幕上,可使学生更清晰地观察到实验现象:“浮”(钠浮在水面上),“
41、熔”(熔为小球),“游”(迅速游动),“红”(酚酞水溶液变红)演示24,重点检验收集到的气体。引导学生观察产生有关现象的原因,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讨论钠的原子结构特点和水的组成,得到的结论是钠置换出水中的氢,生成氢气和氢氧化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解释钠浮在水面上的原因(钠的密度比水小),解释钠与水反应时,为什么熔成小球(反应放热,且钠的熔点低),解释钠熔成小球后为什么在水面上向各个方向迅速游动(反应生成的氢气对其产生了推动作用)。解释滴有酚酞的水为什么变红(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钠使酚酞变红)由此得出保存钠的方法:隔水、隔空气,而保存在煤油中(比煤油的密度大,且不溶于煤油)。 6通过掌握钠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说明钠的主要用途,以帮助学生改进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实现结构性质用途相互渗透。(四)总结、扩展1总结钠是主要的活泼金属元素,它亦为碱金属元素中最具代表性的元素,通过学习钠的结构和性质,使学生进一步建立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的观点。通过有关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与思维能力。2扩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钠可作为主要的工业原料,除课本介绍的用钠制高压钠灯、与金属钾制成金属原子反应堆的导热剂、制贵重金属外可补充制成钠的氢化物氢化钠,并介绍它的结构特点及在现代工业和科技方面的用途。八布置作业1思考题(1)钠能在硫酸铜溶液中置换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16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