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论文试析磐石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学论文试析磐石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试析磐石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试析磐石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试析磐石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试析磐石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摘要: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统合素质,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具有不可替代
2、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但目前的很多实际和制约因素却成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壮大的瓶颈。为此,本文结合农村实际,分析了当前磐石市所存在的制约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中管理体制、资金投入、服务方式、组织管理等制约因素形成的原因,并且试析了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磐石;农村科技;服务体系;问题;对策 发达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国家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的加强,传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广大农民对科技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磐石市
3、三大主导产业中,农业产业占了很大的比重,所以农村科技体系发展创新的要求更加迫切。 一、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多年来,磐石市一直秉承着传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主要由政府的各基层涉农站所组成,在历史上对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农村综合改革的深入发展,传统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越来越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管理体制不顺,科技服务事业滑坡。由于乡镇机构的多次改革,多数原农业科技服务单位三权由乡镇回归到主管局,造成乡镇政府对乡镇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指挥失灵。同时,上级主管部门将
4、主要精力放在经营创收上,造成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推广等科技服务工作缺人干,科技服务在乡镇出现断层,导致科技服务事业滑坡。 (二)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服务功能下降。目前全市农业科技服务机构普遍存在着经费短缺问题,有的乡镇没有专项的科技服务经费。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农村科技服务部门的科研和培训条件落后,工作正常开展没有物质保障,农业科技到位率下降,难以为农户提供有效的服务。 (三)科技服务方式陈旧,服务效益不高。一些农业科技服务单位工作方法单调,手段陈旧,环节单一。仅限产前、产中技术指导服务,产后流通、贮藏、加工服务缺少;只靠行政推动,信息引导、示范带动缺少;主动服务、现场指导缺少。导致农业科技服
5、务机构不能真正发挥引导农民调(调整产业结构)、指导农民干、帮助农民销的作用。 (四)农技人员知识老化,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长期以来,由于基层农村科技服务部门条件艰苦,经费缺乏,绝大多数从业人员没有机会参加必要的学习、培训、进修、考察,造成知识老化、技术过时、观念陈旧,创新能力较差。在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层出不穷、日新月异的新形势下,农村科技服务队伍现有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很难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广大农民对专、精、特、新的技术需求不能满足。 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创新的对策分析 (一) 政府引导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促进农村科技服务主体的多元化 1.强化政府科技服务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加强和完善市、
6、乡镇科技服务中心等推广机构的建设,努力构筑农村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近年来,磐石市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农资服务实体,组建了40余家乡镇科技推广服务站、962个村级服务组,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深入到户的市、乡镇、村组三级科技服务网络。服务站和服务组的组建,不仅进一步畅通了农村科技信息渠道,满足了农民对科技服务的新需求,而且还净化了乡村农资市场环境,为广大农民培养了一批科技服务队伍。但在政府主导科技服务方面,还应该注重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一是作为全市公益性科技服务的龙头,市科技服务中心要构建媒体宣传、热线咨询、网络传播、实地指导、教育培训、示范开发六位一体的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如与电台、电视台
7、等传统新闻媒体联办科技专栏,构建行之有效的科普平台。 二是要设立开通科技服务热线,构建了实时、高效的农业生产领域智能化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三是要发挥互联网在科普方面的优势。创办科技服务专业网站,构建现代网络传播平台。 四是组织农业科技专家成立顾问团,组织科普志愿者成立科技支家下乡服务队,构建了立体互动的专家服务平台,发挥培训基地作用,借助田间指导、媒体讲座等形式,构建较为完备的科技培训平台。同时,发挥示范基点和中介组织优势,推广、转化先进农业技术成果,构建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示范开发平台。 五是结合磐石市的实际,围绕畜牧、食用菌、中药材和果品四个主导产业,重新调整科普协会成员,重点针对基层农村专
8、业技术协会聘请省市专家、磐石市涉农部门的科技工作者、农村致富能人成立磐石市科普工作队,开展科技培训、科技咨询、实地指导,深入乡村一线帮助农民群众解决生产和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和技术难题,推行农技人员包村联户责任制,实现科技服务的零距离对接。 2.适应市场需求,着力培育多元化的科技服务主体。 一是积极建立健全农村科技信息协会、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协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各类服务主体,并以政府角度进行扶持,使他们成为全市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关键环节。 二是实施科技信息村村通工程,将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相对接,构建政府引导、项目扶持、协会运作、多方参与的科技信息进村入户传播模式。另一方面
9、,还依托一些科技含量高、社会与经济影响强、对大众科技服务热忱的涉农龙头企业、专业种养大户和营销大户,建立科技信息产业联合体。通过对这些联合体进行相关的技术培训,把先进实用的技术发布出去,辐射、传播给周边农村,带动了农民致富。 (二) 发挥优势与创新模式相结合,实现农村科技服务形式的多样化 一是在做好科技之冬等传统科技服务及科技信息村村通、户户通等科技服务信息化的同时,继续强化公司+园区+农户、 龙头企业+科技示范户等科技服务新模式,实现农村科技服务形式的多样化。 p class=二是以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与高度市场化的现代农业之间矛盾为重要载体,探索出了公司+基地+农户+销售
10、的育、繁、推一体化的科技服务新模式。 (三) 传统服务方式与现代传媒相结合,实现农村科技服务手段的现代化 1.充分发挥传统新闻媒体在农村科技服务中的作用,逐步形成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的科技服务新手段。 2.利用现代传媒技术,构建快捷、实用的现代化信息服务平台,推进农村科技服务手段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 (四) 体系建设与能力建设相结合,提升农村科技服务水平 1、不断完善乡镇、社区科普组织建设。 结合磐石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进一步完善乡镇、社区科普组织,充分发挥科普志愿者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在乡镇、社区开展科普宣传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科学素质,推动乡镇及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组织乡镇、社区每名党员分别
11、于村、社区结对,并要求结合结对村、社(下转218页)(上接217页)区的实际至少为结对村和社区做一件实事、好事。 2、继续推进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实施。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扶持农村专业协会、科普基地、科技能人。经过多方积极努力,目前我市石咀蛋鸡协会已通过省级审核,并被省科协推荐参加全国评审。 3、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提高科技服务能力。通过科技合作,借助技术、成果、人才,提升服务水平,提高现有农村科技服务人员的从业能力。如近年来磐石市紧紧围绕当地农村的主导产业,会同有关部门,邀请有关专家、组织涉农部门的科技工作者当地农村致富带头人,在全市各个乡镇及产业基地,开展了不同形式的科技培训和科技
12、下乡活动。共举办科技培训班20余次,参加农民达10000万余人,发放科技光盘200张,科技资料40000余份。 4、提高公众科学素质,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氛围。 磐石市为进一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倡导科学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年初编辑、出版了磐石市社区科普、磐石农村科普两套科普读本共印发2万册,社区科普内容函盖卫生、保健、安全、能源、生态等多方面知识,农村科普则结合我地实际有针对性的指导农民增收致富,发展农村产业化。 p class=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
13、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14、,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15、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15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