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论文张杨电影研究.doc
《硕士论文张杨电影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硕士论文张杨电影研究.doc(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题目:张杨电影论1内容摘要1ABSTRACT2引言4第一章 张杨作品的题材选择7第一节:对家庭中父子关系的探讨7一、中国大陆电影史上的父子关系8二、“第六代”作品中“父”的缺席10三、张杨作品中对父的认同和皈依13第二节:对消逝时代的一曲挽歌17第三节:对边缘人物及当下社会问题的关注19第二章:张杨作品中的人物设置和人物关系19第一节:男性意识形态的绝对中心20第二节:女性“空洞的能指”23一、张杨电影中的女性角色23二、张杨电影中女性形象分析25第三章:张杨作品的形式风格29第一节:张杨作品的电影语言29一、对镜头语言的运用30二、对声音元素的应用33第二节:叙事结构、叙事视点与叙事风格37
2、一、分段叙事的结构37二、主客观交替的叙事视点41三、纪实性与戏剧性相融合的叙事风格43结语:45参考书目及文献:46题目:张杨电影论内容摘要伴随着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的变迁,中国电影业已走过100多年的时间。在不同的电影生产条件下和话语环境中,一辈辈的电影人层出不穷。至20世纪90年代,置身于民族经济与全球化交错制约的格局,中国电影出现了凌乱多变的制作模式与类型样式。在这一历史语境下,中国大陆影坛出现了一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青年电影群体,他们以“第六代”的称谓逐渐为公众所熟识,并呈现出一个从主题到形式都与前辈有所不同的电影世界。与胡雪阳、金琛并称为“中戏三剑客”的张杨,作为“第六代”中的一员,在
3、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先后导演了五部电影作品:爱情麻辣烫(1997)、洗澡(1999)、昨天(2001)、向日葵(2005)、落叶归根(2007)。严格意义上说,张杨不能够被称为真正的电影作者,但他对某些主题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因此作品中的主题有一定的一致性;他的电影中人物设置也有着一以贯之的特点;同时也有着较为一致的形式风格。本论文力求通过对张杨作品的分析,得到更多的文化价值和启示。随着随间的推移和影视作品的大量问世,“第六代”引起国了内外理论界的广泛关注, 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并引发诸多评论与争议的同时,也将更多的课题留给了广大研究者。张杨常常只是被作为“第六代”的一个参与者来研究,他的电影
4、作品作为“第六代”整体创作中的组成部分,虽然在理论研究中被多次提及,但是他自身完整的创作系统却很少被作为研究对象。大量的评论文章都将研究的重心放在了对文本的解读上,并没有做进一步深入细致的分析。从中国知名论文数据库里搜索显示,到目前为止,真正把张杨的电影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的只有中国艺术研究中心学生曹雯2004年的一篇硕士毕业论文:张杨电影研究。该论文的前两部分就当时现有的三部张杨的电影爱情麻辣烫、洗澡、昨天进行了细致的文本解读并分析了张杨电影在在商业和艺术之间游走的电影创作历程,在该论文的第三部分论及了张杨电影的创作模式。在这一现状下,对张杨电影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研究将是十分有益的艺术探索。本文
5、主要以作者电影理论和文化研究批评作为理论依托,通过对电影作品的分析及同代人的比较研究,得出张杨创作的情感倾向和价值取向。通过题材选择、人物设置和人物关系、美学形式这三个方面的梳理,获得对电影文本及导演创作价值的再认识,并且,通过他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反观到整个中国电影创作的大语境,看到西方电影评论和市场对中国电影的制掣,以及传统文化在当下的沉浮。关键词:张杨 第六代 全球化 传统文化ABSTRACTAlong with the course of history and social change, China has gone through 100 years of film ti
6、me. In different conditions and discourse of the film production environment, one generation after another generation of filmmakers. To the 20th century, 90 years, engaged in a national economy and globalization constraints alternating pattern of Chinese cinema, a messy variable production mode and
7、type style. In this historical context, the Chinese mainland appeared in a movie with a unique artistic style of the youth film group, they are the "sixth generation" of the title gradually familiar with the public and showed a one from the theme to the forms and predecessors, is different
8、 from the world of film.And Hu Xue Yang, Gentzen and referred to as “the opera The Three Musketeers” Zhang Yang, as the “sixth generation” of a member of more than a decade writing career, has directed five films: “Spicy Love Soup”(1997),“bath”(1999), “Yesterday”(2002), “Sunflower” (2005), “Falling
9、Leave”(2007). Strictly speaking, Zhang Yang can not be a real movie called the author, but he always maintained a certain theme of interest, so the theme of the works have a certain consistency; his film characters also have a set of consistent features; but also has a more consistent form of style.
10、 This paper seeks to work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Zhang Yang get more cultural values and enlightenment.With the passage of time with the inter-and video works in large numbers, “Sixth Generation”of the country caused widespread concern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theoretical circles, in the continu
11、ously made new progress and lead to a lot of comments and controversy at the same time, it will be more subject to stay to the majority of researchers. Zhang Yang is often only used as a “sixth generation”of a participant to study, and his films as a“sixth generation”an integral part of the whole cr
12、eation, although theoretical studies have been mentioned many times, but his own integrity authoring systems is rarely used as a study. Papers from the Chinese well-known database search revealed that so far truly Zhang Yangs film as a topic to study, only research center of Chinese art students Cao
13、wen a 2004 masters thesis: “Zhang Yang Film Studies.”The first two parts of the paper on the then existing three Zhang Yang&s film “Spicy Love Soup”,“bath”,“Yesterday”to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text to interpret and Zhang Yang films in between the commercial and art walk The film production proce
14、ss, in which the papers third section deals with the model of Zhang Yangs film making. In this situation, the films of Zhang Yang thinking and conduct in-depth study will be very useful to explore the arts.This paper mainly auteur film theory and criticism as a theory, relying on cultural studies, t
15、he analysis of films by and with the generation of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motional draw Zhang Yang creative tendencies and values. Choose by theme, characters and figures to se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esthetic form of these three aspects of the comb, get creative director on the film text an
16、d the value of re-understanding, and, through his “Do Something” and “dissolve”the other hand to the entire Chinese film industry big context, see the Western movie reviews and the market system of the Chinese film button, as well as the ups and down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present.Keywords:
17、Zhang Yang,sixth generation,Globalization, Traditional Culture引言张杨是崛起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的青年导演创作群体中的一员。这一导演群体中的成员具有相似的成长经历和教育背景。他们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中后期或七十年代初期,之后于80年代中后期开始就读于电影学院和戏剧学院,在90年代初开始在中国影坛崭露头角,并于90年代中后期渐渐形成气候,随着不同与以往美学风格的电影作品的大量涌现而引起了人们的注目。群体中的成员胡雪杨在处女作留守女士(上海电影制片厂1992年出品)刚推出的时候,便向公众宣称:北京电影学院“89届五个班的同学是中国电
18、影的第六代工作者”。 电影故事1994年第5期此话一出便引起了众多的争议,它最大的影响是出现了“第六代”导演的说法。“代的确立的主要标志是在美学上有自己独立的、创造性的共同主张,并在其创作活动与作品中显示出来。”韩小磊:对第五代的文化突围后五代的个人电影现象,载陈犀禾、石川主编:多元语境中的新生代电影,学林出版社2003,第114-115页相对于中国影坛上出现的前五代导演而言,这一导演群体的代际特征远没有他们的前辈和父兄辈那么明显,对于“第六代”作为“代”的概念是否成立以及对这一群体成员的界定,理论界历来众说纷纭。虽然命名备受争议,但是作为一个群体,这些青年导演所拍摄的众多部影片构成了20世纪
19、90年代以来中国电影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现象,他们用这些影片印证了他们的成长足迹。“他们的作品确乎在社会学或文化史的意义上,呈现为一个新的代群。一个确乎再次试图从新的、形成与80年代的、主流的文化表述与第五代艺术光环与阴影下突围而出的青年群体。”戴锦华,雾中风景中国电影文化1978一998,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90页。为阐述与行文的方便统一,本论文沿用“第六代”这一概念。与胡雪阳、金琛并称为“中戏三剑客”的张杨,作为“第六代”中的一员,在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先后导演了五部电影作品。1997年的处女作爱情麻辣烫是一部取得了很好票房收益的都市爱情娱乐片,该片使初出茅庐的张杨获得了包
20、括“第18届金鸡奖导演处女作奖”在内的奖项;1999年的洗澡在海外市场成功发行并频繁的在大大小小的国际电影节上捧回奖项,为张杨赢得了国际声誉,有人声称“中国影片已打开西方主流院线的大门” 了不起的,南方都市报,2000年4月7日;2001年以真人真事为蓝本的昨天因涉及了摇滚乐、吸毒等话题而被称为“最勇敢的电影” 陈滨:本年度最勇敢的影片,北京晚报,2001年9月26日,这也是张杨最具形式风格的作品;2005年的向日葵是张杨半自传性质的影片,家庭成员间的悲欢离合在几十年的时间跨度中纠结的非常紧密;2007年的贺岁片落叶归根是对当下社会问题及社会小人物生存状态的纪实性反馈。严格意义上说,仅从问世的
21、五部作品看,张杨不能够被称为真正的电影作者,但他对某些题材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因此作品中的题材以及主题有一定的一致性;他的电影中人物设置也有着一以贯之的特点;同时也有着较为一致的形式风格。因此,张杨作品已经形成了某种成熟的价值倾向和审美倾向。但是,当把置于张杨整个“第六代”的背景中时,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尽管张杨被认为是“第六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创作却在某些方面与“第六代”的主流观念大异其趣。这不能不让人深思。而目前,对张杨电影的研究大多被包含在第六代电影的总体研究之中张杨作为一个“第六代”创作的参与者被或多或少的提及到而单独的张杨电影研究则十分少见。因此,张杨与其所属的代系之间的价值
22、错位以及其背后的深层文化社会因素尚少有人关注。本文主要以作者电影理论和文化研究批评作为理论依托,通过对张杨电影作品题材选择、人物设置和人物关系、美学形式这三个方面的梳理,获得对张杨十年创作的完整观照,得出系统评价,并对个体和代系之间耐人深思的价值错位给出解读。第一章 张杨作品的题材与主题对影片题材的选择渗透和体现着创作者对生活的认知和情感,而作品的主题,则与创作者的价值观和审美趣向紧密联系。第六代”导演的电影作品,“首先关乎城市演变中的城市。同时,他们的作品关乎作为都市漫游者的90年代年轻一代,及形形色色的都市边缘人;关乎在城市的变迁中即将湮没不可复现的童年记忆(间或是90年代文化中特定的文革
23、记忆的童年显影;其中,成了第六代表象的核心部分的,是摇滚文化和摇滚人生活” 戴锦华:初读第六代, 载陈犀禾、石川主编:多元语境中的新生代电影,学林出版社2003,第89页。之所以把边缘人、小人物的生存状态和成长记忆作为叙述的对象,是由于他们特殊的成长经历,诚如电影人兼音乐制作人黄燎原所说:“60年代出生的人其历史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大异于当前电子时代出生的后辈,又不同于50年代红色中国的前辈,他们几乎是在一种挤压似的锻造车间中成长起来的。生而迷茫,生而无奈,又生而勇敢,生而团结,在那种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他们无知无畏的成了人。”黄燎原:黄燎原演绎六十年代历史观,北京青年报1997年2月30日作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硕士论文 电影 研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15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