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Ⅱ)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 .doc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Ⅱ)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Ⅱ)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 .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试题说明】: 班级 姓名 座号 1、答卷前,考生先把学校、班级、姓名、座号填在试卷、答题卡规定的地方上。2、选择题每题选出答案后,将答案填在答题卡中。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圆珠笔,按各题要求答在试卷相应的位置上,不得使用铅笔和红笔。考生必须保持答卷的整洁、工整,考试完毕,只须交回答题卡。4、本试卷分A B 两卷(理科学生只做A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文科学生A卷和B卷都要做,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提示:以自信的心态去对待这次新的挑战,不高估自己,也不贬低自己,认真对待,尽吾志而无悔。 A卷第部分(选择
2、题,共30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1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诗中的描述反映了 ( )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重视农业的观念 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 出现于春秋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A B C D 1B 诗中反映的是自给自足自然经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是一种封闭式经济,很少进行商品交换,不可能促进商品流通,故不正确。2在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主要的土地制度是 ( )A、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B、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C
3、、封建君主土地私有制D、封建自耕农土地私有制2B 商殃变法承认土地私有,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主要的土地制度。3下列材料中,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的是 ( )A、“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B、“扬一益二。”(扬州商业繁华居天下第一益州则居天下第二)C、“苏湖熟,天下足。”D、“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3C 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对朝廷的财政收入起着重要作用,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C选项中“天下足”说明江南经济的重要地位。4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
4、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 ( ) A、魏晋 B、隋唐 C、宋代 D、清代4D 粉彩和珐琅彩出现在清朝时期,故D正确。5 关于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官府设立工官管理工匠,工匠都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B官营手工业在整个封建社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生产C官营手工业的工匠职业世袭D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5B 直到明代前期,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6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专著,你能为这本专著选定一个合适的书名吗? ( )A、长安城的落日 B、坊墙
5、倒塌以后C、汴河两岸 D、宋代东京的辉煌6B 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唐代坊市分开,宋代坊市没有严格界限。7明清时期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趋势的历史现象是 ( )A、玉米、番薯等作物传入我国并在一些地区广泛种植B、“湖广熟,天下足”代替了“苏湖熟,天下足”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D、苏州的丝织业出现了“小户听大户唤织”与“计日受值”的现象7D 明清时期世界历史发展趋势是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D项出现了雇佣关系,说明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8我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其原因不包括: ( )A、商业的不稳定性 B、商人流动性大,不易管理C、鼓励海外贸易 D、强调耕
6、作、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8C鼓励海外贸易是发展商业的表现,不是重农抑商政策。9 据清代叶梦珠阅世编载,晚明上海“棉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两,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 材料反映出明代 ( )A商业较繁盛但是缺乏竞争 B 农产品出现商品化趋势C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商业资本活跃 D 上海的对外贸易发达9C 从材料中“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两,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可以看出,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商业资本活跃。10下列关于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的表述正确的是 ( )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是组建大型的商业公司 实行海盗式劫
7、掠而且得到政府的极力支持 在18世纪上半叶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黑奴贸易给其带来了巨额财富A、 B、 C、 D、10C 是荷兰,英国是在18世纪中期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故错误。排除含选项。11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经济侵略对中国的影响不正确的是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C逐渐使中国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D有利于中国手工纺织业发展11D 西方列强经济侵略造成大批手工业者破产,因此并不利于中国手工纺织业发展。12 下列各项中与洋务运动无关的是 ( )A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和技术工人 B建立了近代化的国家政治制度C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起到了一定的进步作用 D对外国的经济侵
8、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12B 洋务运动是在没有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因此,B错误。1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早期著名的企业有 ( )安庆内军械所 上海发昌机器厂 开平煤矿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ABCD13B 属于洋务企业,故排除。14有关右图中中央第一代领导人所穿服装的表述,错误的是( )A、孙中山设计的,定名中山装B、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C、在中国一度非常流行D、出现于19世纪末期14D 图片反映的是建国初期的干部装,即中山装。中山装是孙中山设计的,出现在20世纪初。15 下列选项有可能发生在民族资本家荣宗敬身上的有 ( )穿着西装和皮鞋 家住小洋楼 喜欢驾驶着私家车游弋于商界习惯
9、与人礼貌地握手 经常约客户吃西餐谈生意A、 B、 C、 D、15 D 荣宗敬(1873年1938年),以上都反映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16 右图我国近代典型居住建筑大杂院,他的特点是主要分布在北方城市 为富家大户所居住 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是在四合院的基础上扩大而成的 ( )A B C D 16B大杂院与四合院有点类似,而四合院是北方地区典型的普通居民住房。故错误。17 18世纪中后期,深刻影响人类生活,大大改变世界面貌的是 ( )A新航路开辟 B世界贸易的繁荣C殖民掠夺和扩张 D工业革命17D 注意时间18世纪中后期。18世纪中后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生产技术的进步,
10、交通工具的革新,工业产品的丰富,都在改变世界面貌。18 导致石油开采业发展、石油化工产业和陆空交通工具发明的最主要原因是( )A远洋轮船的出现 B飞机的出现C汽车的出现 D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18D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推动了石油开采业发展、石油化工产业和陆空交通工具发明。19 近代交通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大大增强了同世界的联系促进了人们生活的多姿多彩A、B、C、D、19D 近代交通变化密切世界联系,方便了人们生活,推动了物质产品的运输,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改变了人们思想观念。20 罗斯福新政与传统的资产阶级统治政策相比,主要新在 ( )A缓和资产阶级与
11、无产阶级的矛盾 B国家全面加强对经济的干预C保护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 D全国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20B 罗斯福新政特点是国家干预经济,而传统的资产阶级统治政策是自由放任政策,完全靠市场的调节。21 二战后世界各国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右图反映的趋势是( )A建立国营企业,出现了国有化趋势 B政府加强对经济的计划指导C 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产生“新中间阶层” D 出现资本社会化的趋势 21D 右图反映股票持有者不断增长,反映了资本社会化的趋势。 美国股票持有者增长图22战时共产主义的基本特点是( ) A按劳分配 B按需分配 C高度集中物力、财力 D高度分散物力、财力22C 战时共产主义
12、政策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障了军事的胜利。23 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最主要的贡献是 ( )A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自的方针 B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C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D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23B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4 阅读以下国民经济统计表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在总产值中的比例19
13、57年433%312%255%1960年218%261%521%增长率-228%47%223%对以上统计表理解正确的是A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B工农业生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C国民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 D我国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24C 从表格数据可以分析出农轻重比例不协调。25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B、实行以承包经营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C、增强企业活力,搞活企业D、克服分配中的平均主义25C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搞活企业。26 下列事件中
14、哪一个标志着中国的经济已经正式步入世界大家庭 ( )A、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中共做出改革开放的决定B、1984年国务院决定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C、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2001年海尔集团在国外投产成功26C世界贸易组织是国际性贸易组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的经济已经正式步入世界大家庭27 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是 ( A乡镇企业的发展 B农民进城务工经商C地方政府大力支持 D中心城市向四周辐射27 A 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村现代化建设和城镇化。28二战后,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被称为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是( ) AB C D28 D 被称为
15、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是亚太经合组织。29从“二战”后至今欧洲一体化的演进趋势是 ( )从经济逐渐扩大到政治、军事领域 其规模不断扩大 由政治逐渐扩大到经济领域 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逐步合流A B C D 29 欧洲一体化从欧共体到欧盟,反映了由经济到政治经济,因此错误;欧洲一体化主要是欧洲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联合,因此错误。30全球闻名的“耐克”公司年产球鞋9000万双,每年推出100多种新产品新款式,公司的8000名员工只负责设计销售,生产则有分散在世界各地的40多家工厂来完成,他突出的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 ( ) A、经济区域化 B
16、、经济全球化 C、贸易自由化 D、经济多极化30B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材料反映了经济上的联系渗透到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第二部分二、材料解析题(共四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3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地是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资料。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孟子滕文公上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摘自诗经小雅(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种土地制度?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种土
17、地制度有什么特点?(3分)解析:从材料中的“井、公田”等信息中可以得出是井田制。其特点可以从诗经小雅的言语中得出答案。(1)井田制。(1分)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一切土地归周王所有。(2分)材料二 “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改革或变法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土地问题,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述有关措施及其作用。(3分)解析:材料二反映了商鞅变法,其土地措施及其作用可根据课本知识回答。(2) 战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1分)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
18、量,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2分)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人民公社好”(3)根据上列两幅图片,指出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经济(或土地制度)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3分)说明变化中哪些因素不利于我国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1分)解析:农业生产合作社 反映了实现公有制,人民公社反映了公有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生产关系,挫伤了农民积极性。(3)变化:完成了对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消灭了私有制,在农村建立了公有制;(2分)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公有化程度进一步提高。(1分)不利因素:人民公社化运动,脱离农村生产力状况,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1分)32阅读下列材料 (10分)材料一 郡城之
19、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换代”。无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风俗考(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2分)解析:材料说明了雇佣关系出现,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1)出现专门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工匠和手工工场机房,说明雇佣关系出现,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分)材料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年份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平均每年设厂数家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1869189450多500多14214118951900100450016775019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标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附答案 新课 标人教版高一 历史 必修 学期 期末考试 试题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13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