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示范校规划方案7稿.doc
《国家级示范校规划方案7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级示范校规划方案7稿.doc(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项目建设规划方案根据关于加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相关项目管理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涵2011249号)等文件精神,我校符合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申报条件,经科学规划论证,特制定本方案。 一、建设背景与基础(一)建设背景济南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大省山东省的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和金融中心。“十一五”以来,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新进展,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主导产业集群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历城区作为济南市最大的市辖区,是泉城东部重
2、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1298平方公里,人口112万,辖13个街道6个镇。201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603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5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37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310元,综合实力稳居全省县域经济30强前列,区域经济社会呈现出发展快、效益好、后劲足的良好局面。近年来,历城区以建设省会现代化中心城区为目标,以打造二环东路发展隆起带为重点,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工业转方式、调整结构步伐,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区内建成了济钢集团、将军集团、重汽集团、黄台电厂、济南炼油厂、齐鲁制药厂等200多家驻地规模企业,初步形成
3、了冶金钢铁、汽车配件、生物制药、食品加工、包装印刷、新型建材等6大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符合现代都市产业特点、空间规模和资源容量的高端服务业,着力推动物流、旅游、文化等现代服务业;大力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全面加强了新区规划建设和老城区改造提升,区域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城市化步伐明显加快。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强大的人才和技术支撑,需要大量具备现代产业意识、产业技术、产业能力的劳动者和建设者,这对提供人才技术培训的中等职业教育提供了广阔发展前景,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主要以服务现代产业、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历城二职专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和空间。济南市历城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地处
4、济南市北部商贸区,紧临工北汽贸城现代汽贸产业群、济南市临港经济开发区现代制造业基地、济钢集团重工业基地及盖家沟国际物流中心现代物流群等,具有与汽修贸易、现代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优势。目前,区域内机械制造企业大约有2000多家,已形成以机床、锅炉及电站设备、专用机械、通用机械、环保设备等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生产体系,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产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对人才需求的增长,这就使企业对相关专业的毕业生的需求量将逐年大幅度增加,同时技术的进步必然要求人员素质的提高。由此可见,汽修类、机电类、机械制造类技术人才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急需人才,其毕业生供不应求。这为学校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
5、育示范学校奠定了良好基础,区位办学优势明显。(二)建设基础济南市历城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建校于1971年,为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山东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单位、山东省“双证互通试点学校”、济南市职业资格技能鉴定基地、济南市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济南市阳光工程培训先进单位。近年来,学校秉承“厚德强技,自强不息”的校训,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坚持“以就业教育为支点,为学生终身能力发展服务”的办学理念和“质量为中心,技能为核心”的办学策略,坚持“内涵优化与质量提升并重”的发展思路,努力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项目建设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1 基础能力优势。一是办学规模大。学校现占地面积128亩,建
6、筑面积71200平方米,开设汽车运用与维修、建筑施工技术、机电技术应用等9个专业,全日制在校生4445人,年均短训5442人次。二是实训能力强。学校建有6大实训车间和24个专业实训室,实训面积10790平方米,实训设备总值1973万元,生均6501元,主干课程均配备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实训课开出率均达100%。学校通过自主研发,初步实现了数字化管理。校内实训基地为市级区域性示范实训基地、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汽修实训室、机电实训室为市级示范实训室,能满足5000名在校生的实训需求。2.师资队伍优势。学校现有专兼职教师263人,生师比为19.2:1。其中专职教师232人,专业课教师148人,专业课教
7、师占63.47%;研究生学历13人,占5.6%,本科学历及以上学历210人,占96.1%;高级职称62人,占专任教师的26.7%;双师型教师122人,占82.4%;聘请兼职教师31人,占13.4%。学校构建了“聘、培、赛、派、研、创”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机制,每年均有三分之一的专业教师参加“双进”活动,实施全部教师定期企业实践制度。启动实施了“名师工程”,通过名师工作室、名师资源库等措施搭建教师专业化发展平台,形成了一支“技能精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业成长”的高水平教师队伍。3育人模式优势。一是注重学生终身发展能力培养。学校注重内涵建设,凸显德育特色,实施“四心育人”德育管理机制,以“校园满
8、天星”特色活动为载体,鼓励学生尝试成功、重树自信,优势发展、终身发展,积极营造“和为根基,爱为灵魂”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自强文化体系,学生综合素质得到了全面提升。二是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建立了以岗位标准为改革方向的课程体系,实施以教法适应学法的“滚动式”教学模式,构建了以技能大赛为平台的实训管理机制,有效推行“顶岗实习、工学结合、校外见习”等岗前训练机制,毕业生双证书取证率为100%。4.教学改革优势:坚持以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技能教学为核心,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的,改革课程体系,自编校本教材,调整课时配比,改革课堂模式和教学方法,突出课程、教材、课堂模式与岗位标准
9、紧密衔接。近年来,共自编钳工技能与实训等10余本校本教材,“滚动式”教学模式为济南市重点课题,其研究成果发表于全国核心刊物当代教育科学上,实现评价体系“形成性与总结性、标准内容与岗位需求、考核标准与产品质量”三结合,质量提升带动“名生培养”工程实施,“学生名片”的自然影响力越来越广。5服务功能优势。一是服务校企合作。先后与中国重汽等13家知名企业联合办学,大力推行定向培养和订单教育,骨干专业均参与济南市各类职教集团并定期开展活动,共同搭建校企人才培养平台,实现双方师资、场地、实训、生产等优质资源共享,聘请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以岗位需求共同制定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二是服务学生就业。实施“名生
10、对接名企”分层就业策略,就业实习等各类制度完善,工作机制健全,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9%以上。同时,通过发放就业跟踪服务卡,实行1年内3次就业回访服务及“多次就业”制度等措施,完善了就业跟踪服务体系。学生稳定就业率保持在97%以上。三是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借助学校为“济南市职业技能鉴定基地”的平台,积极开展各类短期培训,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近3年开展各类短期培训357班次16326人,年完成中、高技能鉴定5000人次以上,通过率达98%以上。社会美誉度不断提升,真正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6办学效益优势。近三年,学校连年获济南市技能大赛优秀组织奖。17名学生分获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二、
11、三等奖;89名学生获济南市技能大赛一、二、三等奖。在 2010年国家级科技创新活动中,学校获团体三等奖,5人获省级科技创新大赛一、二等奖。学校知名度、影响力、美誉度逐步提升,学生慕名入学人数连年攀升,慕名招录我校毕业生的知名企业愈来愈多,新华网、人民网及驻济媒体多次报道学校成功办学事迹,学校先后被授予省师资队伍建设先进单位、省双证互通试点学校、市职业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市阳光工程培训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二、建设目标与思路 (一)建设目标总体目标:通过项目实施,落实“以就业教育为支点,为学生终身能力发展服务”办学理念,以服务区域经济、促进社会发展为宗旨,以提高学校综合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全
12、面提升学校基础能力水平,优化师资队伍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办学机制创新,突出办学特色,力争在两年内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面向现代制造业服务和具有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培养能力的重点骨干专业群。通过项目建设,使学校在办学实力、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效益、服务能力和辐射带动等内涵发展方面有大幅度提高,形成可供借鉴和推广的经验、模式和制度,在全国同类学校中具有骨干引领和示范辐射作用,推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具体目标:1扩大办学规模。项目实施后,使学校的学历教育年招生人数达到1600人以上、短期培训达到6000人次以上,并逐年递增。2创新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
1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的新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深化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实习实训与岗位生产零距离对接,提高学生专业技能。3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实践性教学体系,以适应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着力促进知识传授与生产实践紧密衔接。创新教学方式,通过数字仿真、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方式,增强教学的实践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需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深化教学内容改革,构建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4.增强德育实效。突出德育特色管理,完善学生德育管理“四心”育人机制,实施“知、励、创”分层德育策略,形成“校园满天
14、星” 特色活动长效机制,开展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为学生搭建健康快乐成长的广阔舞台。5提升师资水平。以改革教师培养、评聘和考核为核心,建立教师队伍长效建设机制,完善“聘、培、赛、派、研、创”教师培养体系,创新人事分配制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项目实施后,三年内培养9名专业带头人和27名省市级骨干教师,使双师型教师达100%。聘请18名相关专业的能工巧匠,引领专业发展。6强化专业建设。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实施学校精品特色专业创建工程,构建各骨干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建成3个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行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模式先进的省级以上示范性专业。7改革评价体系。建立学校与行业、企业、研究机构
15、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的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建立以贡献为导向的学校评价模式和以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学生评价模式,突出专业技能考核,促进课程考试与职业资格鉴定的衔接统一,提高学生综合素养。8深化校企合作。面向济南区域,突出定向培养和订单教育,实现校企优质资源共享,实施分层就业制度,完善“名生对接名企”战略体系,优化就业跟踪服务机制、关注学生就业质量。9拓展服务功能。积极承担农民工短期培训、劳动力转移等社会责任,增强社会服务和辐射带动能力,为行业企业提供更多的智力和技术支持,使学校年社会培训、技能鉴定达到6000人次以上。10凝炼办学特色。实施与校训“厚德强技,自强不息”紧密契合的特色项目,着力培
16、植以强化德育实效为重点的“四心”育人特色项目和以促进质量提升为核心的“滚动式教学法”教改特色项目。(二)项目建设思路1.项目建设的工作原则(1)先进性原则。以行业科技和社会发展先进水平为标准,在技术、设备、管理、育人机制、教学模式、教学手段等方面体现先进性。把握技术发展前沿,运用现代技术,集成先进办学理念,在建设上做到适当超前并留有可发展空间。(2)适应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教学内容,增添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技术。内容安排要具有综合性,使学生通过实训,不仅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而且熟悉和了解与专业相关的技能,获得综合技能和能力,提升职业综合素质。(3)服务性原则。以实训基地为
17、平台,加强中职学历教育的基本技能实训,增强承担相关工种的职业资格技能鉴定的培训能力,促进学校与企业、行业的紧密结合,积极服务当地区域经济发展。(4)发展性原则项目实施中,着眼于3年发展,立足于1年开局,通过科学规划年度目标、任务和措施,力求实现一年一个台阶,三年一个跨越,为实现学校的中长期目标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5)重点性原则在项目实施中,突出专业建设、教学改革、师资建设、特色凝炼、校企合作等内容,以培植特色示范专业为建设重点,创新教学体系、课程体系、质量体系、评价体系等重点内容改革,以重点扶持与均衡协调发展为原则,优化提升专业实训能力与水平,打造特色品牌项目。2.项目建设的工作思路以“
18、校企共建、突出内涵、特色鲜明、水平领先、资源共享、辐射带动”为发展动力,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平台,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为中心,以现代企业制度和文化经营学校,培养高素质与高技能相融合的现代化技能型人才,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素养;改革办学体系,创新办学模式,提升办学质量,优化办学效益,完成学校内涵发展体系建设,即:培养目标实现高素质与高技能相融合,培养主体实现学校与企业相融合,教学模式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实训相融合,教学过程实现教风与学风相融合,教学体系实现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相融合,师资队伍实现专职与兼职相融合,校内实训实现教学性与生产性相融合,质量监控实现目标管理与过程考核相融合,校园文化实
19、现学校精神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学校功能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相融合,强化市场针对性、国家贡献率和社会吸引力,增强学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3.项目建设的基本路径(1)完善学校内部管理。在现有管理体制与机制的基础上,引进并全面推行管理达标体系,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全面加强学校内部管理,以制度建设促进建设项目的规划、执行、质量监测和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学校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水平。(2)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建立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评价标准;探索、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项目导向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立足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促进校园文化
20、和企业文化紧密结合,促进知识学习、技能实训、工作实践和职业鉴定等功能的整合,推动教、学、做统一,实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同步,实习与就业一体。(3)加快重点专业建设。以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为重点,创新管理机制,加大对汽车运用与维修、建筑施工技术、机电技术应用三个重点专业的建设力度,形成一批精品特色专业,同时带动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动漫等成长型专业建设,带动其它专业建设,提升专业影响力。(4)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考核与激励机制。根据重点专业建设与发展需要,与高等院校及省级以上师资培训中心合作,使之成为教师的进修、实践基地;利用企业优质资源新建师实践基地,深入开展
21、骨干教师与企业师傅双进活动;加强校本培训,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校参与校本师资培训,全面提升在职教师职业能力及业务素养水平;面向社会引进优秀人才,努力构建培养一支素质优良、技艺精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5)深化教学体系改革。以人才培养对接用人要求、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教材对接技能为切入点,积极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科学设置与岗位能力相匹配的课程模块,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课程体系,深入开展滚动式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做到基础技能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素质养成课程同步进行。(6)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根据人才培养需要,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创设“学校与企业、课堂与车
22、间、教师与师傅”相对接的模拟企业化实训环境,提高校企合作水平和产教结合层次。积极探索各专业与企业共同建设生产型校内实训基地的方法和途径,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的教学效益、服务效益、经济效益。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要满足学生顶岗实习的要求,适应企业生产环境特点。 三、重点建设内容(一)重点专业建设计划专业一:汽车运用与维修重点专业建设计划1.需求论证汽车产业迅猛发展,对人才需求更加强烈。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9086万辆,比上年末增长19.3%,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6539万辆,增长25.3%。作为汽车消费后市场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从车源、车型、服务对象到
23、维修方式等诸多方面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从而使高新技术在汽车上的不断应用与从事汽车行业高素质人员不足之间的矛盾显得日益突出,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也被列入国家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范围。另外,济南市高度重视汽车产业发展,如中国重汽、吉利汽车等大批规模大、实力强、产值高的大中型企业相继落户,以工北汽贸城为中心的汽车产业轴已逐步显现,急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支持,为汽修专业的发展创立了优越条件。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开设于2002年,是济南市骨干示范专业和教学改革试点专业。该专业在校生512人,专任教师28人,均为本科以上学历,高级职称教师8人,建有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
24、修等14个理实一体化专业实训室,实训面积4000平方米,实训设备总值826.8万元。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中、高级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服务人才,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9%以上。近三年,2名学生获省技能大赛三等奖,21名学生获市技能大赛一、二等奖,6名老师的自制教具获省、市一等奖。 2专业建设目标该专业建设期为2年,通过项目实施,科学调整汽修专业发展目标,着力优化提升专业建设内涵,结合区位实际,探索新时期汽修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着重人文礼仪,为培养特色的精品课程建设、出台更加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指标体系,探索学生评价模式改革,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与工作能力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趋动、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家级 示范 校规 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11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