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淀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海淀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海淀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2015年5月21日区人大代表座谈会议上臧主任、各位委员、各位代表:受区政府委托,现就海淀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如下。多年来,区政府遵照党中央、国务院和北京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决策、实施了一系列举措,推动我区生态文明建设,并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积极成效。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是一项需要举全区之力来推进的庞大系统工程,综合性强,涉及领域多,覆盖全区工作的方方面面。面对着新形势、新目标、新任务,我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标准高、任务重,工作也面临更大的挑战。为此,我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将以研究编制海淀区“十三五”期间生态文明建
2、设发展规划纲要为统领,通过“优化格局、创新提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健全制度、监测监督、树立风尚、强化组织” 等措施,将海淀区全面建设成为 “和谐宜居之区”。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海淀”。 一、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一)做好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研究编制海淀区“十三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规划纲要为统筹我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指导全区科学、持久地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区政府成立了由副区长王际祥为组长,区市政市容委为牵头单位,区发改委等单位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负责研究编制海淀区“十三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规划纲要。目前已基本完成了海淀区“十三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思路与措施研究。该课题研
3、究,按照“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突出特色、补齐短板、科技支撑、动态调整”的原则,结合中关村科技城、“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和北部生态科技新区三大功能区特点,提出了海淀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目标、总方针、总任务,以及相应的战略举措和保障机制。(二)初步确定海淀区生态文明建设总目标、总方针、总任务到2020年,我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目标是:城乡结构和空间布局明显优化、高精尖结构持续提升,科技创新、创业服务、科技金融等集聚影响力不断扩大、资源利用清洁循环高效、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拥有清洁的大气环境和水环境、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基本建立、生态文明良好社会风尚基本形成。通过制定海淀区“十三五”期间生态文明建设发
4、展规划纲要,实施“优化格局、创新提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健全制度、监测监督、形成风尚、强化组织”八大战略方针,努力把海淀打造成宜居宜业的生态家园,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一是强化主体功能定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科学合理布局和整治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二是推动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发展绿色产业,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三是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循环高效使用,推动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四是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快生态安全屏障建设,全面推进污染防治,切实改善生
5、态环境质量;五是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完善标准体系,加快制定修订一批能耗、水耗、地耗、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等方面的标准。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推行市场化机制。健全政绩考核、责任追究制度。六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统计监测和执法监督,建立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七是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风尚;八是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抓好贯彻落实。二、坚持规划与建设同步进行,全面推进我区生态文明建设我区坚持按照规划与建设同步进行的原则,在理清思路、编制规划的同时,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实施了一系列举措。(一)实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2014年国土部已批复
6、海淀区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综合试点。按照国土部批复要求编制的海淀区创新土地整治规划实施机制实施方案市政府已经同意。方案以海淀区土地整治规划实施任务为基础,以土地整治功能单元规划为引领,以推进 “万亩良田”、城镇更新、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产业园区节地、浅山区利用示范五大整治工程为契机,积极探索实施农田“三位一体”保护管理、“万亩良田”示范工程集中投入、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经济补偿、创新多元化主体参与城镇更新、产业用地弹性供给、拓宽生态绿化融资途径等方面的配套机制制度,促进土地高效集约利用。1.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统筹推进。系统梳理南部383块低效用地,通过空间整理和项目建设,新增产业空间70万平方米。新增首
7、农中关村移动智能服务创新园等5个中关村科学城签约项目;北航国际航空航天创新园等3个特色产业园投入运营,70多家企业入驻。东升科技园二期产业用地城市设计方案完成,安置房主体结构施工;学院路、小月河等科技园搬迁腾退加快实施。西三旗(金隅)科技园规划方案获批,园区内传统工业全部关停退出。2.北部生态科技新区建设全面推进。开复工590万平方米,竣工114万平方米。西马坊等第二批8个村庄腾退收尾,南安河等第三批6个村庄已腾退37.6万平方米,全年安置房竣工61万平方米。四维图新等9个产业项目开工建设,华为展示中心等11个项目、53万平方米产业空间竣工投产,中关村壹号(中区)结构封顶。七王坟、车耳营等新农
8、村就地改造试点全面展开;西北旺众唐兴业园等“一镇一园”项目加快建设。3.“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建设深入推进。完成了四王府等香山东部地区一期搬迁腾退,西郊线、西山隧道、香泉路等开工建设。玉泉山周边环境整治全面展开,已拆除各类建筑10万平方米。党校西墙外地区土地一级开发加快,城市设计方案编制完成,北宫门等3个地块完成绿化;启动一亩园搬迁腾退,西苑市场完成撤市;树村安置房开工建设,圆明园周边居民安置房用地范围内集体企业腾退基本完成。4.遏制打击违法用地,从严开展土地执法检查。一是积极开展卫片执法查处检查工作。2014年发现全区变化图斑210宗,确定为新增建设用地95宗,以两个“零容忍”为尺度,发现
9、一起处理一起。二是认真处理国土资源动态巡查和违占举报工作。发现违法违规用地77宗,其中违法占用耕地10宗、非耕地67宗,总面积566.95亩,占用耕地135.66,已作相应处理;目前占用耕地的违法用地已拆除整改3宗,占用非耕地已拆除整改5宗,其余列入违法用地查处台帐。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三是大力实施清理整治工作。先后两次采取行动,开展压占土地“回头看”清理整治行,有效遏制了压占土地的违法
10、现象(二)大力开展节能减排,全面促进资源节约1.节能降耗工作成绩显著。我区围绕北京市下达的节能降耗任务指标要求,深入推进节能降耗各项工作,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十二五”以来,海淀区以年均2.6%的能耗增速支持了11.5%的GDP增长。因连续三年超额完成节能任务指标,被北京市评为节能先进区县。2014年,海淀区万元GDP能耗预计同比下降6.71%,能耗总量为834.5万吨标准煤,顺利完成全年任务指标,并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整体任务指标,年实现压减燃煤20.39万吨。2015年1季度,海淀区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6.45%,能耗总量206万吨,节能形势良好。2.固体
11、废弃物管理初见成效。(1)居住小区垃圾分类。在苏州桥西社区和七彩华园小区开展了垃圾分类创新模式试点工作。经过近一年的试点运行,目前两个小区的厨余垃圾占比率由原来的4%提高至18%,分类成效显著。修订完善了海淀区垃圾分类日常运行日常检查考评办法,制定下发了海淀区居住小区垃圾分类指导员工作补贴管理暂行规定,建立了“绿袖标”指导员补贴发放绩效考核机制。(2)垃圾收运系统搭建工作。一是完成60座密闭式清洁站的提升改造工作;二是重新优化调整垃圾收运系统提升改造方案,逐步优化全区密闭式清洁站布局,提升站内外环境,逐步搭建规范有序的垃圾收运系统。三是开展重点站的建设改造工作,组织开展了中央党校等密闭式清洁站
12、的建设工作。(3)餐厨垃圾和废弃油脂的规范收运处工作。一是协调对接32家餐饮服务单位,开展餐厨垃圾规范收运工作;二是在餐厨垃圾处理厂未建成之前,协调市市政市容委落实了区内餐厨垃圾运往南宫堆肥厂的消纳渠道。(4)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建设工作。一是推进循环经济产业园再生能源发电厂区内所有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建结构工程施工已基本完成,焚烧系统所有设备的已安装完成。二是完成六里屯垃圾填埋场渗滤液扩容工程已投入运营,设施运行情况良好;沼气发电工程正常运行,目前日均已达19万度的发电能力(日均消耗约10万方的填埋气);场区臭味治理工程效果显著,通过全密闭作业、移动和固定除臭相结合等措施,在市行业主管部门的专业检
13、测中,场区周边的大气检测点全部达标。三是推进宝山综合处理厂前期工作,项目选址方案已报市规划委待批。四是开展巴沟粪便站技改工程前期工作,已完成设计方案编制,正在开展其他相关前期工作。五是开展了建筑垃圾处理厂选址规划、控规调整和建设可行性调研分析和项目建议书编制工作。3.绿色建筑工作扎实推进。(1)2014年共组织了中关村壹号地等19个项目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案预评审工作,建筑面积约280万平方米,100%达到绿色星级标准,其中达到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有9个,占比47.4%;达到二星级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有5个,占比26.3%;达到一星级绿色建筑标准的项目有5个,占比26.3%。(2)指导实施永丰产
14、业基地(新)C4C5公租房、C2棚改安置房等重点项目的绿色居住区规划、设计工作,督促、引导其落实好既定的绿色社区相关技术指标。(3)海淀北部低碳生态方案从2012年10月份启动到目前,已形成了区域碳排放指标计算与分解、绿色建筑设计导则和相关管理办法、基于碳排放指标体系的建筑用能实施方案、区域资源循环利用实施方案、海淀北部地区区域环境控制方案、能源监管平台建设及方案等六项阶段性成果,目前部分成果已经在北部办平台得到应用。(三)加大保护力度,改善生态系统和环境质量1.园林绿化生态骨干工程加快实施。一是推进平原造林工程。完成中关村森林公园三期、京密引水渠等平原造林任务7785.6亩。二是实施历史文化
15、景区景观提升工程。启动园外园一期工程建设,建成四环路定慧桥至四海桥段3公里绿道工程16.9公顷。完成36.09公里“三山五园”绿道示范工程。三是启动实施西山森林景观提升工程,完成西山彩化1200亩。四是推进生态绿心建设。完成南沙河滨水绿廊景观改造工程30公顷,翠湖湿地公园二期绿化工程15公顷。五是加强精品公园绿地和特色景观道路绿化建设。新建改造荷清园、巴沟山水园南园、西冉砂石坑等9项公园绿地工程70公顷,完成紫竹院路、上地西路、后厂村路等8条道路绿化改造46公顷。2.大气污染治理措施得到有效落实。2014年海淀区空气中PM2.5年均浓为89.5微克/米3,较2013年下降8.2%,圆满完成了市
16、政府下达的下降5%的目标任务。一是严格落实海淀区2014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实施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603蒸吨;淘汰老旧车6.34万辆;检查各类机动车79万辆; 检查施工工地500余家次;取缔砂石厂8家;圆满完成了5次蓝色、4次黄色、2次橙色空气重污染应急和APEC会议空气质量保障任务。二是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扎实推进。5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全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北部地区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总量分别比2013年下降了15.15%、5.88%、4.98%和6.52%。制定实施了海淀区2014年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方案;淘汰退出高里掌铸造厂等8家落后产能;督促东陶机器等7家单位完成
17、污染治理技术升级;设立2500万元专项资金对燃煤锅炉改造等3大类减排项目进行奖励支持;通过深度治理和生产线关停等方式减排挥发性有机物163吨。3.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一是截污治污工程进展迅速。稻香湖再生水厂工程主体施工已经完成,设备安装完成60%,计划6月底完成设备安装调试;外围配套工程已申请立项。翠南路污水调水泵站工程已启动前期立项程序。翠湖南路、翠湖东路、上庄东路三条道路的再生水、污水管线工程已做好施工入场准备,预计年底完工。韩家川污水管线工程西段已开工建设,力争9月底完成。南沙河流域污水治理工程一期工程基本完工,二期工程已经开工,三期工程6月初开工,11月底完工。上庄再生水厂工程已申请立
18、项并确定碧水源公司为合作主体。北部地区19座污水处理站升级改造工程采用PPP模式,实施方案和污水处理服务费测算报告已报审,预计11月完工并投入使用。二是环境执法力度加大。划定饮用水源防护区和高污染燃料禁燃区两条生态红线,强化重点地区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突出加大了排污费征收力度,全年征收排污费1146万元,较2013年增长10倍;全年立案查处环境违法案件1274件,累计罚款530万元,处罚金额为2013年的3.5倍。三是水环境监管工作不断加强。京密引水渠、团城湖符合国家饮用水源水质标准;完成海淀区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对水源三厂防护区、京引水源保护区开展定点巡查监测;重点加强对清河、南
19、沙河等5个断面考核流域的监管,每月对9条河流和6个湖泊的23个点位进行水质监测。(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制度1.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完善加强土地、能源、水等战略性资源管控。一是制订了北京市海淀区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综合试点方案,该方案已通过国土部审查。二是制订了海淀区地下水保护和污染防控行动方案,全面提升地下水环境监管能力,基本遏制污染趋势,保证水源地生态安全。三是制定并印发了海淀区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和海淀区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实施方案,努力改善空气质量。四是根据关于推进海淀北部地区绿色建筑建设实施意见(试行)(和海淀北部地区绿色建筑设计导则,制定了海淀区绿色建筑行动实
20、施方案。五是强化林木绿地管护,制定出台关于加强海淀区园林绿化工作的意见,制定颁布全区生态林地生态补偿机制政策和分级养护管理办法。发布实施林地保护利用规划,严格林木(树木)伐移审批。2.完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健全政绩考核制度。一是于今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河长制”。我区被水利部列为第一批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县(市),拟用3年左右时间,在我区创新完成水环境保护“河长制”工作;颁布了海淀区加强水环境保护落实“河长制”工作方案(试行);目前,试点工作已全面展开。二是积极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管理,在全区29个街镇布设了大气颗粒物监测点位;严格施行了建设项目新增排放量“减二增一”的替代审批制度。三是
21、为深入推进我区节能降耗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编制印发了海淀区节能降耗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计划根据海淀区节能减排支持办法,编制印发海淀区节能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3. 培养绿色生活方式,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一是在全区范围组织开展节能宣传周等活动,以公共机构为重点,通过举办展览展示、组织现场体验等活动,提高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营造“绿色、低碳”的工作环境。二是举办全国低碳日、“城市清洁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爱鸟周”、“野生动物保护宣传月”和“保护山川河流行动”等主题宣传活动。努力建立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工作的长效机制,积极营
22、造爱护生态环境的社会风尚。三、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为继续深入做好我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将重点开展以下保障措施。(一)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一城三街”建设,提升创业空间、政策、管理、金融服务水平,扩大技术创新及技术转化影响力。加快技术创新和转化,推动以高技术总部型制造业为主的工业企业发展,拓宽市场化机制,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节能低碳产品和有机产品认证、能效标识管理等机制。(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统计监测和执法监督坚持问题导向,重点关注薄弱环节,以生态文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引领,完善生态环境监
23、管制度,建立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引入第三方机构,实施生态文明指标的统计监测,成立专项监督机制,严格执法监督。(三)切实加强生态文明组织领导设立生态文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建立由区委书记、区长挂帅、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整体决策海淀区生态文明建设总体方向和重要举措,监督跟进建设工作进展;建立部门联席专题会制度;组建生态文明建设专业指导委员会,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长效化的专业决策支撑;针对各项指标设计嵌入式管理流程(四)加快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社会风尚借助海淀区高校和社会机构聚集的优势,发挥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高校学生社团的作用,推动更广泛
24、的社会力量有序参与海淀区生态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发掘水环境保护、垃圾分类等行为与中国传统文化、老北京文化的关联,将生态文明建设内化为文化意识。提高慢行交通和公共交通设施环境和服务水平,建立危险废弃物回收渠道,主动引导绿色生活方式。提升海淀市民对海淀区的归属感、认同感。(五)进行任务分解,按年度分步实施明确责任、分工、时限和年度目标。各相关部门根据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结合本部门工作,制定部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明确工作目标、进度、措施,并负责组织实施。(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做好资金保障进一步整合市、区两级财政资金,合理配置政府各项资源,加大投入,提高绩效。发挥市场作用,
25、鼓励企业、金融机构等社会投资主体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建立以市场为主的运作模式,制定支持生态建设工程投融资的相关优惠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生态项目建设,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运行模式。(七)健全考核制度,务求取得实效实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责任制,将生态建设进行目标分解,实行目标管理,明确责、权、利,确保生态建设工作卓有成效地开展。严控落实生态建设指标,加强对生态建设的规划、立项、设计、施工、竣工验收、运营维护等环节的闭合监管,确保生态建设目标的实现。将各单位生态建设目标完成情况和措施落实情况列入各部门政绩考核内容,建立奖惩制度。臧主任、各位委员、各位代表,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来,区人大代表深入基层、关注民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听取和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对我区的生态文明建设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宝贵的支持,使一些突出的问题得到迅速妥善的解决,有力地促进了我区生态文明建设。在此,向各位代表表示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我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恳请各位领导和代表继续关注和支持我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我们将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通过全员参与、不懈努力,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打造宜居宜业的生态家园,使海淀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靓丽。汇报完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10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