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 《山法了义海论》所引佛教经论藏汉译文比较研究之二.doc
《word】 《山法了义海论》所引佛教经论藏汉译文比较研究之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word】 《山法了义海论》所引佛教经论藏汉译文比较研究之二.doc(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山法了义海论所引佛教经论藏汉译文比较研究之二?44?山法了义海论所弓I佛教经论藏汉译文比较研究之二班班多杰摘要文章将笃补巴?西饶坚赞所引用的佛教藏译经论的内容与相应的汉文译文进行对照,校勘,指出其异同,并对所引用的重要经论大般涅檠经和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思想特点作了具体分析,指出了其与藏传佛教思想的内在关联.【关键词】佛教经论;山法了义海论;汉藏译文;比较研究【中图分类号】B9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57(X)(2010)02004416本文接着上文继续对笃补巴?西饶坚赞在山法了义海论上编:体(因)中所引用的佛教经论与相应的汉译佛教经论相比照,从而勾勒出两种译文的异同.在这部分内
2、容中,笃补巴通过引经据典讨论如来藏,善,佛性等的内在联系.他在引用了楞伽经后,又以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大般涅檠经>大般若经等来提供论据.笃补巴首先引用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中的”何等胜义善,谓真如”.这句话在藏译本大乘阿毗达磨集论(蓦)中译为”5j茂日目1曩争气.又引大般涅檠经(面目q)中的话说:q玎1习1嗣弩剞q捌日鼍目胬I1q亨1羽孕捌5;1嚣日q气硼目i两气气1丑qi茂5IR翻q萄q茂弩目1q8目l(专日争面i目)q吾目孕q蜀气目气目1”(茂)气日a誉q面气萄孕q吾q(58qj盆)日q日1p目15I目吾目孕q龟(R5lq)气亨i(舍1q气r.4-I)亏目1q气11l(茂5I司)1(5I)日i
3、1(目8目qq敏)目1(目1气日目)气5Iq1q1(矧9司.目11目1I茂j目q羽)5I茸日最11I羽.e4日剞确大般涅粜经中即说:如来藏佛性即是善也.(善男子!犯四重罪,谤方等经,作五逆罪及一阐提,悉有佛性,若断善根名一阐提者,本文中笃补巴所引藏译佛教经论之引文依次见笃补巴?西饶坚赞:山法了义海论>【M(藏文),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l241页,以下不再一一注明.<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卷2,大正藏>第31N-,经号1605,第0669页.德格版藏文大藏经>,唯识部(目目),函,第6l叶背面第23行.德格版<藏文大藏经),经部(),函,第210叶正面第23
4、行.德格版<藏文大藏经,经部(目),函,第2o9t-背面第34行.山法了义海论所引佛教经论藏汉译文比较研究之二?45?断善根时所有佛性云何不断,佛性若断云何复言常,乐,我,净,如其不断何故名为一阐提耶?)(如汝所言佛性不断,云何一阐提耶断善根者.善男子!善根有二种:一者内,二者外,佛性非内非外,以是义故,佛性不断;复有二种,一者有漏,二者无漏,佛性非有漏,非无漏,是故不断;复有二种,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善男子!我又复说犯四重罪,一阐提人,谤方等经,作五逆罪,皆有佛性.如是众生都无善法,佛性是善.善男子!我于此经言说:佛性具有六事:一常,二实,三真,四善,五净,六
5、可见通过大般涅檠经中的这四段引文,就可以看出笃补巴引用的是后两个段落,但为了准确理解大般涅粱经中这段核心话语的含义,也为了进一步地了解笃补巴大师对如来藏佛性思想的独特看法,我们将笃补巴所引用的与此两段密切联系的另外两段也引录在前,以便对照分析.笃补巴在山法了义海论中引用大般涅檠经是最多的,通过比较即能看出两种译文义之准确,语之巧妙.大般涅巢经的汉藏两种译文可谓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它开创了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由汉译佛经复译为藏文的典范.笃补巴所引大般涅桀经的这几段话主要讨论两个问题:第一,佛性与善根的关系,提出了”断善根者不断佛性”的着名论断.阐提者虽断善根,然不断佛性,因善根有内外常断之
6、分,佛性非内非外,非常非无常,故不断.由此便推论出了断尽善根的一阐提人佛性不断,故能成佛的结论.从山法了义海论的整体内容看,笃补巴?西饶坚赞是赞同此结论的,其对待印度佛教思想的态度可谓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这个观点在大般涅巢经l0卷以后的诸卷中逐渐显露,而前10卷的观点则与其相反.例如:卷7有文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除一阐提.卷9亦有文日:除一阐提,其余众生闻是经已,悉皆能作菩提因缘.一阐提譬如焦种虽遇甘雨百千万劫终不生芽,芽若生者无有是处,一阐提辈亦复如是,虽闻如是大般涅檠微妙经典,终不能发菩提心芽.若能发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是人断灭一切善根,如彼焦种,不能复生菩提根芽.这
7、便从根本上否认了一阐提有佛性,能发菩提心而成佛的可能性.第二,佛性所具有的根本特质,提出了佛性不但具常,乐,我,净之”涅粲四德”,而且还有常,实,真,善,净,可见六事,这些都是所谓的”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的如来藏佛性“有我”论.从山法了义海论的整体框架和具体内容来看,笃补巴?西饶坚赞是完全认同大般涅粲经中的这一结论的.另外,笃补巴所引大般涅巢经中的最后一段话中的”佛性具有六事”一句,藏文译为”目霉孕目奄气目哥黾目1这句译文不但贴切,而且用词也极为考究,例如”一词可译为”事物”,”实体”,”诸法”,用现代语也可以翻译成”东西”等.此译文中将”事”译为”气婶既符合原名,
8、亦与原实相吻合.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成果,涅巢经是最早使用”佛性”一词的佛教经典.东晋时期佛驮跋陀罗译出的大方等如来藏经载:”除灭烦恼,显现佛性”(大正藏第l6卷,457页下),其中虽有”佛性”一语,但同经梵文本此语为Prakrti,是本性,自性的意思,而不是佛性.由汉译藏的大般涅巢经中将佛性直译为”孕现在我们需要研究的是,藏传佛教中”佛性”(锕)一词的使用是否亦始自此经的藏译.藏传佛教中所用的”目1习1茂国珂”(如来种性),”<大般涅檠经)卷22,第6页.频伽藏,涅檠部,盈六.<大般涅椠经>卷34,第67页.<频伽藏>,涅桨部,盈六.大正藏第l2
9、册,经号374,第568页下栏第1516,2527行.<大般涅檠经)卷7,第36页.频伽藏,涅檠部,盈七.大正藏>第12册,第404417页.<大般涅巢经)卷9,第47页.频伽藏>,涅粱部,盈七.大正藏>第12册,第417页.大般涅椠经)卷9,第47页.频伽藏>,涅檠部,盈七.大正藏>第12册,第4l8页.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M】(上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45页.?46?中国藏学2010年第2期(总第9l期)目孕.”(佛种性),”目茂5I”(女口来藏界),”5j”(佛界),”酋日1日1目茂.孕”(女日来法身
10、),”吾”(佛性)等都是同近义词或对等义词.笃补巴为了进一步论证如来藏佛性所固有的本质特征,即常,乐,我,净涅巢四德,还引用了大般若经中的话:日茂5j捌(aiq萝)日习1习1羽I气目捌(R食玎1亏)导毛1(日)日奄习1习1羽I5I嗣(习1亏ai)目罨W1羞目气目目孕蕾目:参气1q孕1羞目孕习1多气篝酉氰i气(句q萄.j可习1)日气(Rq)习1嗣j国亨I气日1可1q剁5】J誓习1鞠i羽115】I黾1嗣.秀气115I.寸1羽q嗣羽嗣亨司l黾翻秀气嗣日1弩亏日暮R自1I亏司IR豆1羽司喜气目1i曾1I目l两玎1q黾大般若经中说: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诸法常无变易.法性,法界,法定,法住,一切如来等
11、觉现观.既自等觉,自现观已,为诸有情宣说,开示,分别,现了,令同悟入.大般若经中的这段译文,首先,汉译邃密,藏译深沉,然两译也十分贴近.其次,译文所用的词汇也是完全可以对应的.有所不同的是藏文之”蕾1争萄专日1汉文译为“法定,法住”,按藏译可翻为”法之住性,法无过患,彼是如实而住也.”从内容看,原汉译也没有问题.从叙述表达方式来看,汉译更展开一些,藏译则更简洁省略一些.如此汉译稍展开说:”一切如来先自觉,白现观已.再觉他:为诸有情宣说令同悟入.”藏译中只是讲到了”一切如来先自觉,自现观后,再宣说,开示”,省略了”为诸有情”4个字,而这4个字恰恰又是最重要的宣说对象,如若省略,读者当然也能理解,
12、宣说者的宣说肯定有对象,但是它凸显不出来.如果按汉译的旬式将这句话译为”为诸有情宣说”,其意思则一目了然也.再次,从一般佛教史的角度讲,涅粱经的中心论题是”如来常住不变”,涅巢有”常乐我净”四德,”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涅巢经是讲”涅粜”的,也是讲”佛性”,”如来藏”的.般若经是讲”一切法不可得故,是为应般若波罗蜜行”,这就是说,般若经中般若谓一切法皆无所得为其要旨所在,故与涅巢经之前分谈如来佛实有者大相径庭,大异其趣.但笃补巴所引般若经的话语中,如来藏佛性思想已初露端倪,对此我们只有在探赜索隐,钩深致远后方能呈露其原旨.笃补巴将般若经纳入到了如来藏佛性论或日涅粜佛性义的框架结构中加以论述
13、.这一方面说明了般若经并非百分之百的讲一切都无所得的般若性空思想,其内部不乏如来藏思想成分,另外还存在着用如来藏佛性论来解释般若经的思想空间;另一方面也说明笃补巴及其觉囊派不仅用涅檠佛性类的经论来解释其教义”他空见”,还用般若经中的有关话语论证其教义”他空见”.这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不仅涅粜经深受般若中观思想的影响,而且般若经也受到了涅架经论类的思想浸染.此两部大经不仅是印度大乘佛教的两大思想潮流,而且也是中国佛教之精华所在和活水源头,笃补巴的这一研究成果的披露,为我们进一步梳理,挖掘般若经的深湛义蕴,探究如来藏思想的起源提四种如来法身功德波罗蜜果,何等为四?所谓常波
14、罗蜜,乐波罗蜜,我波罗蜜,净波罗蜜.如是次第得如来身净我乐常四种功德波罗蜜果应知.”究竟一乘宝性论>卷3.<频伽藏),大乘宗经论,署二,第l10111页.德格版藏文大藏经,般若部(),9函,第339叶正面第7行至背丽第2行.大般若经>卷296.频伽藏,般若部,荒五.大正藏第6册,经号220,第506页上栏第l114行.山法了义海论所引佛教经论藏汉译文比较研究之二?47?R罨日争气1日争11q争气1日q多气(目1q)q玎1q1qI气.楞伽经中说:大慧!我及过去一切诸佛,法性,法界,法住,法相,法证常住,亦复如是.这两种译文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所用同义名异的词汇不甚统一,按照藏
15、译可依次译为”法性,法住,法无变异,真如,清净,真实”.第二,从句子结构上有所不同,按藏译可译为:”我及如来佛所通晓之法性,法住,法无变异,真如,清净,真实于任何时,任何处皆如实而住.”相比之下汉译则没有藏译那样表达得清晰简洁,这主要是因为,在汉译的句子结构中将动词”通晓,通达,证悟”未置于句子主语的”我及诸佛”之后,而是放在名词的中间,成了”法证常住”,不知原文就是如此,或是脱误,或者是抄录刊刻时的讹字.按藏译应是”法常住”.此旬若译为”大慧!我及过去一切诸佛悟入法性,法界,法住,法相,法常住,如实而住”可能更好理解一些.1母珂茂1如来藏经羽孕习1(目日1夸珂)q气蓦羽专司嗣善参气1.日q(
16、习1黾嗣)气捌(q食)导毛5】罨u|1目目R日1(司目q)气目1日1敏固1大方等如来藏中说:善男子!诸佛法尔,若佛出世,若不出世,一切众生如来之藏常住不变这两段译文从表面看,译文内容非常一致,但仔细推敲便可发现,其表达的意思和深层内涵有所差别.按照汉译为”一切众生所具有的如来之藏常住不变”,按照藏译为”一切众生恒常是如来之藏者”,可见其差别是显而易见的.我们认为两种译文的差别似应归结到”纷纭争论凡数百年”的佛性”本有与始有”的问题上.气毒1大般涅粱经羽羽日奄.(司日羽嗣专目皇争气)嗣昌刊i弓q羽昌商l1硼司碣(1羽争孕尸)刊8司号嗣吾嗣日11嗣羽司日气玎1习1刊J(翎)1目毫1玎1()羽司嗣l
17、l1R5】8qr4(采q)日1聋l1目1(茂q目)蓦蛹11董目()I1()R硼羽j聋”目司昌q舍qi葺”羽嗣习1(司j盒)剐翊羽蓦嗣闰习18(5Iq茂)蕾困J习1弓j气司气q5I囟q茂司苗多气111司I敖副争气11日茂司若多17目1书(气誉目)毒芎53q1目0,1目气q目妻专目.q蜀日目日17自司羽萄j羽昌曹I9茸刊嗣羽吾q孕8司茸日q羽11习1司因剞蓟司r.1(茂气瑚司币1)专1日食习目孕目气气f专目R写日食1自ff1孕自面气q最雹目(r.4羽善qj茂)訇日5】蕊11专日司1日1羽qq弩1丐1q敏蓦面!q羽珂日茂习1剞孕11可日1q(习1可日嗣司董)裔11习1龟捌日玎1羽qf1】胬弓习1qI
18、1奄羽专司气习习1羽jl】含可1亏日羽q盆日捌珂q茂对1羽5i.剞q(习1羽)q奄q嗣司气I】寸1q芎到q蜀日商11(习1羽)1j气5l专专曩.习111()皇1习1昌(目)萄”I专日曩寸1习1I善嗣气司司11羽气专司嗣q日敖1嗣习15i珂葺”德格版藏文大藏经,经部(),函,第l12叶正面第7行至背面第1行.楞伽经卷5,大正藏第l6册,经号671,第541页下栏第1921行.德格版藏文大藏经,经部(目),目函,第248叶背面第6行.大方等如来藏经(影印碛砂藏经),l71册.大正藏第l6册,经号666,第457页下栏第78行.德格版藏文大藏经,经部(),9函,第217叶背面第23行.德格版藏文大藏
19、经,经部(),9函,第48叶正面第l一5行.德格版藏文大藏经,经部(.),9函,第74叶正面第6行.德格版藏文大藏经,经部(5j),9函,第48叶正面第7行至背面第1行.?48?中国藏学2010年第2期(总第91期)大般涅檠经中说:佛性无为是故为常,虚空者即是佛性,佛性者即是如来,如来者即是无为,无为者即是常,常者即是法,法者即是僧,僧即无为,无为者即是常.复次,善男子!应当修习佛,法及僧而作常想.是三法者,无有异想,无无常想,无变异想,若于三法修异想者,当知是辈清净三归,则无依处.所有禁戒皆不具足,终不能证声闻,缘觉,菩提之果,若能于是不可思议,修常想者,则有归处.善男子!譬如因树,则有树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法了义海论 word】 山法了义海论所引佛教经论藏汉译文比较研究之二 word 义海论 佛教 经论藏汉 译文 比较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07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