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模)语文试题 及答案.doc
《陕西省渭南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模)语文试题 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渭南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模)语文试题 及答案.doc(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试卷类型:B渭南市2015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I)语文试题 命题人:秦广奇 朱雅姻 武秀玲注愈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娜)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考生任选其中一题作答;其它试题为必考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越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填涂在机读卡上规定位置;将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纸规定位置。3.第一大题的1-3小题、第二大题的4-6小题和第五大题的13-15小题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机读答题卡题号的对应位置;其它试题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完成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第I卷阅读题(70分)甲必做题一、
2、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互触:中国园林的趋势 王向荣 东方园林和西方园林是世界园林体系中最重要的两大瑰宝,它们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曾各自独立,后来又相互影响,到了现在更是互相触合。中国是东方园林的发源地和发展中心。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方,幅员辽阔,自然环境优越,历史文明悠久,人们对美丽神秘的自然充满了热爱与崇拜。中国传统园林一方面源于古老传说中神仙们居住的乐土,另一方面源于古代人对于自然的理解。根据古代传说,在昆仑之巅,有西王母的花园,有皇帝的悬圃;在遥远的东海,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海岛,找到这三座岛屿,就能从神仙的手中获得长生不老药,这些神话中展示的神秘
3、山岳和美丽岛屿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一种雏形。另一方面,中国大地秀美山川的景色无疑是中国人心中最美的自然,并成为中国园林模仿的对象,这种风景也被称为“山水”,中国园林试图以象征的法展示这种自然的本质,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追求“小中见大”,将大千世界的宏观景物微缩到小巧玲珑的壶中天地,这也是先秦以来中华民族“天人合一”人文精神与历史观念发展的结果。中国传统园林从商周的“囿”、秦汉的宫苑,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隋唐时期进入盛期,并在宋朝发展成熟,一直到明清,其造园思想始终一脉相承,在园林创作过程中强调“意境”,追求诗情画意,寓情于景,寓意于物,以物比德,园林经常作为隐逸文化的载体,反映园主的情操
4、和思想,展现心中的世外桃源。西方园林起源于古埃及和两河流域,那里干旱少雨,只有沿河的谷地是绿色丰饶的,农业生产必须依赖于灌溉,国土的风景也没有中国优美多样。在这样一种环境里,有着充分水源和灌溉系统的田园成为园林的蓝本,表达了“人间天堂”的理想。这些园林也多为实用性的园圃,如果树园、蔬菜园和葡萄园等,形式也是几何式的。随着古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文明经由地中海传到欧洲大陆,西方园林历经古希腊、古罗马的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走向成熟。但在几千年的发展中,西方园林与农业景观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形式上也都是规则式的。到了18世纪,英国的园林才开始由规则式转变为自然风景的形式,后来英国的自然风景园林又影响到欧洲
5、大陆和世界各地的园林艺术。18世纪开始,东西方园林有了非常广泛的交流。18世纪英国风景园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受到中国哲学、文化特别是中国园林的影响。那时几乎欧洲所有重要的园林中都有中国园林的景致,一座塔、一座桥、一个亭或一组山石,在欧洲的园林中建造中国园林的片段曾是一种时尚。而在中国也出现了西方园林艺术的影子,圆明园中有西洋楼、颐和园中有石舫,广东的许多园林更是东西合璧的产物。今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中,每个国家的思想和技术都进一步融合,东西方园林文化的交流也更加密切。但是,中国园林的发展必须要扎根于中国的土地和文化,传承优秀的园林传统,保持自己独特的鲜明个性和特征。(有删改)1下列关于
6、“中国园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园林一方面起源于古代传说中神仙们居住的乐土,另一方面起源于人们对秀美山川的景色的理解。 B、中国园林在创作过程中强调“意境,追求诗情画意,以象征的手法来模写自然,即“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 C、中国传统园林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隋唐时进入盛期,在宋朝进入成熟期,到明清进入没落期。 D、自中国园林形成以来,尽管朝代几经更迭,但是造园思想始终一脉相承,园林经常作为隐逸文化的载体。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起源时期的西方园林,多为有着充分水源和灌溉系统的果树园:蔬菜园等实用的园圃。 B、西方园林与农业景观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形式上也都是规则
7、式的,十分稳定,一直没有发生变化。 C、西方园林起源于古埃及和两河流域,历经古希腊、古罗马的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 同成熟 D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建造园林都是为实现人们心中的理想,两种园林都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热爱。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18世纪,欧洲园林中,一座塔、一座桥、一个亭或一组山石等中国园林的片段随处可见。 B东方园林和西方园林从它们形成之日起就相互影响,到了现在更是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C圆明园中的西洋楼、颐和园中的石舫说明中国园林出现了西方园林艺术的影子,受到了西方园林的影响。 D中国园林在创作过程中,追求“小中见大”,寓情于景,寓意于物,以物比德,表
8、达了“人间天堂的理想。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杜范,字成之,黄岩人。少从其从祖烨、知仁游,从祖受学朱熹,至范益著。嘉定元年举进士,调金坛尉,再调婺州司法。绍定三年,主管户部架阁文字。六年,迁大理司直。改秘书郎,寻拜监察御史。奏:“曩者权臣所用台谏,必其私人,约言已坚,而后出命。其所弹击,悉承风旨,是以纪纲荡然,风俗大坏。陛下亲政,首用洪咨夔、王遂,痛矫宿弊,斥去奸邪。”理宗深然之。 嘉熙二年,差知宁国府。明年至郡,适大旱,范即以便宜发常平粟,又劝寓公富人有积粟者发之,民赖以安。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
9、。两淮饥民渡江者多剽掠,其首张世显尤勇悍,拥众三千余人至城外。范遣人犒之,俾勿扰以俟处分,世显乃阴有窥城之意。范以计擒斩之,给其众使归。 淳祐二年,擢同签书枢密院事。范既入都堂,凡行事有得失,除授有是非,悉抗言无隐情。丞相史嵩之外示宽容,内实忌之。四年,迁同知枢密院事。以李鸣复参知政事,范不屑与鸣复共政,去之。帝遣中使召回,且敕诸城门不得出范。太学诸生亦上书留范而斥鸣复,并斥嵩之。嵩之令谏议大夫刘晋之等论范及鸣复,范遂行。会嵩之遭丧谋起复不果于是拜范右丞相,范以逊游似,不许,遂力疾入觐。帝亲书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赐之。 时孟珙权重兵久居上流,朝廷素疑其难制,至是以书来贺。范复之日:
10、“古人谓将相调和则士豫附,自此但相与同心徇国。若以术相笼架,非范所屑为也。珙大感服。未几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范命惟扬、鄂渚二帅各调兵东西来应,卒以捷闻。范计功行赏,莫不曲当,军士皆悦。 未几,卒,赠少傅,谥清献。 (选自宋史,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必其私人 私人:自私的人 B明年至郡 明年:第二年 C俾勿扰以俟处分 俾:使 D范计功行赏,奠不曲当 曲当:完全恰当 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未几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诗 B未几大元军大入五河绝
11、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 C未几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 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 D未几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范从小随堂祖父游历,进入仕途,一路升迁至监察御史,他尽忠进谏,提议整顿纲纪,理宗很认同。 B杜范任职宁国府知府时,积储粮食,使府库丰盈,用来替下等户交公粮;任职同签书枢密院事时,针砭时弊,毫无隐瞒。 C杜范不愿与李鸣复共事,提出辞职,皇帝不准,甚至不让他出城。后丞相史嵩之谋求起用复官没有成功,杜范就任右丞相。 D两淮地区灾民的首领张世显拥众
12、扰城,杜范将其分化瓦解,一方面宽宥抚慰灾民使其归乡,一方面处分张世显,用计擒获斩之。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范即以便宜发常平粟,又劝寓公富人有积粟者发之,民赖以安。 译文:_(2)古人谓将相调和则士豫附,自此但相与同心徇国。译文: 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清平乐红笺小字 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调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8.分析上片中意象“鸿雁”“鱼”的作用。(5分)答:_ _9.下片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6分)答: _ (三)名
13、句名篇欲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两句写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既写出瓦琶女矜持、腼腆,又写出作者急于与琵琶女相见的心情的句子是“_,_”(3)欧阳修在醉翁亨记中描写山间春、夏两季景色的句子是“_,_”乙选做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顺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莫高窟的挣扎蒋方舟人生从未如此文化苦旅过,前段时间,我重走了丝绸之路。真是苦旅,戈壁沙漠再辉煌壮丽,一
14、成不变的景色看久了,即便是王维,也吟不出什么新的诗句。 西域的入口是敦煌,僧人求法之旅从这里开始。当我在大马路上饥寒交迫接近绝望的时候,看到无尽的青黑天下压着金边,有夕阳霞光的地平线处就是敦煌,当时的场景就像电视剧西游记中的一幕,我好激动,马上想说的是:“大师兄,你快看,那就是敦煌。” 进了城,西游记里面奇诡的神秘文明,变成了现代化的摩登小城,紧凑洁净,饭馆的霓虹灯闪烁。擦肩而过的很多都是外国人,场景让人有穿越之感,它仿佛又变成了丝绸之路上中西贯通的重镇,异国商贾云集,胡人遍布。到敦煌当然是为了看莫高窟。我去之前,就有很多人告诉我:“莫高窟一定会让你觉得失望的。”乍一看,确实是如此,这里和中国
15、其他旅游景区没有区别,到处都是戴着墨镜遮阳帽,满脸不耐烦地排队的旅客。人群里最大声的永远是小朋友的哭叫,都吵着要回家。 但我并没有失望,因为原本也不是为了寻找民族自豪感而来的。 四百多个洞窟只开放了二十多个,看完感受最深的是:美的事物总逃不过种种磨难,以及它自身求生的挣扎。 第一种磨难来自于自然。这里的雨少风大,强风把沙子吹到崖面。天长地久,入口处设置的窟檐逐渐磨损,失去了遮蔽阳光的功能。莫高窟高大,俯仰天地,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一副衣不蔽体的模样。 第二重磨难来自于宗教变迁。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经历过四次灭佛的劫难。最早是北 魏太武帝:“各地有造佛像者诛,有经书焚烧,有僧侣悉坑之。”敦煌由于偏
16、远,不仅没有受到废佛令的破坏,反而成为中西僧侣和教徒的避难所。他们把信念附在一斧一凿里。 到了ll世纪,新疆部分地区开始信奉伊斯兰教。佛教僧侣预感到劫难的可能性,就把数万件经书和藏画放在17窟中近千年。l7窟就是著名的藏经洞,早就被洗劫,经书和佛像都已不在,只有当时藏经和尚洪辨的雕塑孤寂地守着空无一物的洞窟。 第三重磨难是“不懂”。大部分洞窟中的佛像都在清朝重新修过。绝美的壁画的围簇下, 往往是呆滞死板的佛像,脸被涂得红红白白,一点表情都没有,眼珠是玻璃珠子,亮得又假又可疑,毫无动人之处。 开放参观的洞窟里,只有隋朝修的一窟佛像从未被重塑过,三座佛像,分别是“过去佛” “现在佛”“未来佛”。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陕西省渭南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模语文试题 及答案 陕西省 渭南市 教学质量 检测 语文试题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07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