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锡良古代汉语第三单元课后习题答案.doc
《郭锡良古代汉语第三单元课后习题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郭锡良古代汉语第三单元课后习题答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练习三一 古代的“姓”和“氏”、“名”和“字”,是什么关系?古代的“姓”和“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姓是一种旧的族号,在古代有“别婚姻”的作用,而且它是不能改变的;而氏是姓的分支,往往隔一两代甚至本人就可能改变。上古时期,姓也是区分阶级地位的标志,贵族有姓,平民无姓。战国以后,人们往往以氏为姓,姓和氏逐渐合而为一。到了汉代,通称为姓,而且自天子至平民都可以有姓了。另外,由于姓是用来别婚姻的,所以在战国以前,男子只称氏,而女子却必须称姓。古人有“名”,有“字”,二者都是古人的名字。旧说上古时期婴儿出生三个月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成人举行冠礼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名”和“字”之间
2、往往在意义上有同义或相关联的关系。上古时期,名和字连着说时,通常是先称字,后称名;对平辈或尊辈则不能称名,只能称字,甚至连字都不能称(如对父母),弟子自称也称名,弟子当着老师称呼其他弟子也称名。二 简述历代中枢机构的变化。我国古代的中央官制,影响较大的是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秦汉以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官制。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设三公九卿,组成中枢机构。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是中央最高军政长官。九卿是中央行政机关的长官,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制粟内史、少府。九卿之中,廷尉、典客和制粟内史管的是政务,其余六卿管的是皇帝宫廷的事务。以九卿为主的各中央行政长官都各
3、有属官。九卿之外,还有一些比较重要的中央行政长官,如中尉、将作少府等。汉初沿袭秦制。武帝时废去太尉,改为大司马。西汉末年又把丞相改称大司徒,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与大司马合称“三公”(又称三司),都是宰相。汉代九卿中的名称也有变化。另外还有所谓加官,即本官之外另加的官职。大臣得到加官,就可以经常接近皇帝。到东汉时,三公已无实权,尚书机构尚书台(即台阁)反而成为实际上的宰相府了。魏文帝时,把权势过大的尚书台改为外围的执行机构,另设中书省,参掌中枢机密。南北朝时,又设门下省,对中书省加以限制。这样,就形成了皇朝中央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分职的制度,这又是隋唐时期中央官制的基础。隋唐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
4、唐代三省首长的权力后来日渐削弱,徒具虚名。隋朝由原来的行政总负责机构尚书省(或尚书台)分演出吏、民、礼、兵、刑、工六部(部下设司),属于尚书省。唐避太宗讳,改民部为户部。此后,作为中央行政机构的六部制一直沿袭到清代,基本未变。六部成立后,诸卿的职权逐渐变小,有的后来就裁撤了。宋代中央由中枢和枢密院分掌文武二柄,号称二府。元代以尚书省、中书省为宰相府,以尚书令、左右丞相、平章政事为宰相。后废尚书省,归并于中书。明代废中书省,皇帝亲理国政,大学士逐渐成为实际上的宰相。清沿明制,到雍正时成立军机处,大学士就没有什么职权了。三 “州”这一级行政单位历代有什么变化?汉武帝把全国分为十几个监察区,称为州(
5、或部),其辖境很大。东汉末年,州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单位,魏、晋、南北朝一直沿袭。隋朝废郡存州,唐代因之,县以上的行政单位称为州(或称郡)。宋代的州也是县以上的行政单位,州上设路。元代的州也在路或府以下。明清时的州在县以上,府以下,京都所在的直隶州地位略等于府。也有一些散州,虽隶属于府,但实际地位和县相当。四 古代有几种主要的纪年法?古代有岁星纪年、太岁纪年、甲子纪年等三种主要的纪年法。最早采用的是岁星纪年法。岁星即木星,约十二年一周天。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由西向东分为十二个星次,以此纪年。由于岁星纪年法在实际运用中的不便,古人又假设一个岁星,叫做“太岁”,使其运行方向与真岁星相反,而把黄道附
6、近由东向西分为十二等分,以太岁的运行纪年。这就是太岁纪年法。甲子纪年始于东汉。甲居十干首位,子居十二支首位,干支依次相配,以此纪年。五 解释下列名词:夏历:我国以建寅之月为岁首的历法,始于夏代,故称夏历。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直到清末一直沿用。今天所谓旧历,也指夏历。行中书省:简称“省”或“行省”,是始于元代的一级行政区划单位。“行中书省”的意思是中书省的行署。本来是临时设的,后来成为固定的行政区划。二千石:汉代对郡守的通称。因汉代郡守的俸禄为二千石,故称。谥号: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按照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个称号,称为“谥”或“谥号”。一些有名
7、望的学者死后,其门人或亲友往往也为其加谥号。闰月:阴历一年实际上不到一个太阳年,约三年相差一个月,为解决阴阳历的矛盾,历法上需置闰,即三年闰一个月,五年闰两个月,十九年闰七个月。每逢闰年所加的一个月叫做闰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就叫闰某月。知府:官名。宋代命朝臣出守列郡为府的行政长官,称为权知(意思是“临时主持”)某府事,简称知府。明代始以知府为正式名称,管辖州县,为府一级行政长官。清代相沿不改。六 利用工具书查出柳宗元的字、籍贯、生卒年、曾任的官职以及他的文集的名称和他的传记资料。查中国古今人名大辞典可知:柳宗元(773819),唐河东解县(今山西省运城县西北)人,字子厚。曾任监察御史、蓝田尉、
8、礼部员外郎、永州司马,柳州刺史等职。著作有柳河东先生集。查二十四史纪传人名索引可知:柳宗元的传记资料在“旧唐13/160/4213”(即旧唐书第13册、第160卷、第4213页)和“新唐16/168/5132”(即新唐书第16册、第168卷、第5132页)。七 利用工具书查出“五月金陵西,祖余白下亭”这两句诗的作者,并说明“金陵”和“白下”是今天什么地方,解释“祖”的意义。 据日本人编唐诗索引可以查出,这两句诗出自李白留别金陵诸公。金陵和白下都是今天的南京市。“祖”的意思是饯行。八 史记汲黯传:“上以为淮阳楚地之郊,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请根据说文解字说明“郊”的本义,根据经籍纂诂说明“郊”的
9、句中意义。说文解字邑部:“距国百里为郊,从邑交声。”据此知“郊”的本义是指国都城外百里以内的地方。经籍纂诂:“郊,郊道要冲之处也。”据此知“郊”在句中指交通要道。九 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的词的意义,并说明哪个是本义,哪个是引申义(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A) 组1 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司马迁报任安书)树:建立、树立,引申义。2 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史记孙膑)树:树木,引申义。3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孟子许行)树:种植,本义。(B) 组1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左传齐桓公伐楚)涉:进入,引申义。2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吕氏春秋察今)涉:趟水过河,本义。3 然后可以刚健强
10、力,涉险而不伤。(苏轼教战守策) 涉:经历,引申义。(C) 组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第八十一章)信:诚实,本义。2 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信:相信,引申义。3 俄而谢玄淮上信至。(世说新语雅量)信:使者,引申义。十 阅读史记万石君列传中的一段文字,说出万石君的姓名,给文中加的人名、地名、官名、年号作注,并把全文翻译成现代汉语(教材引文下加处,本书改为下加点):万石君名奋,其父赵人也,姓石氏。赵亡,徙居温。高祖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能鼓琴。”高祖曰:“若能从我乎?”
11、曰:“愿尽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受书谒,徙其家长安中戚里,以姊为美人故也。其官至孝文时,积功劳至大中大夫。无文学,恭谨无与比。文帝时,东阳侯张相如为太子太傅,免。选可为傅者,皆推奋,奋为太子太傅。及孝景即位,以为九卿;迫近,惮之,徙奋为诸侯相。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以文学获罪。皇太后以为儒者文多质少,今万石君家不言而躬行,乃以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万石君的名字是石奋。河内,黄河从潼关向东经今河南省河段的北部地区。长安,古都城,名始于汉,在今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郭锡良 古代汉语 第三 单元 课后 习题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01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