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讲义提1.doc
《训诂讲义提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训诂讲义提1.doc(7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0年训诂讲义提纲第二章训诂学的内容传统训诂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几乎包括了古代文献中的所有问题。但就其主要内容来说,仍不外乎释词和解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往往还对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修辞手法和行文惯例等作以说明。概括起来,训诂学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内容:一、解释字词就是解释古书中某些词语的含义。它是训诂的中心工作。、作者本人在行文过程对某一词语进行解释正文释义。【例】礼记学记: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预,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为孙(通序),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大学教人的方法,在一切邪恶的念头未发生之前,就用礼来教育,来约束禁止,这就叫预防(古德所谓防患于未然是也)。
2、当学生可以教诲的时候才加以教导,就叫做及时。依据学生的程度,不超越学生的年龄和能力来教导,就叫做循序渐进。使学生互相观摩而学习他人的长处,就叫做切磋琢磨。这四种教学方法,是教育之所以兴盛的原因。、同代的学者或后代学者对别人作品的某一词语进行解释随文释义。【例】礼记曲礼:“长者举未釂(jiao4)(从酉,嚼省声。),少者不敢饮。”孔颖达疏:举,犹饮也。长辈举起酒杯没有饮完酒,年青人不敢饮。【例】孟子梁惠王:“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赵注:“征,取也。”上上下下谋取私利,国家就会遭到危难。【例】诗经邶风谷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笺云:潜行为泳。到那深水的地方,用筏用船渡过它。到那
3、浅水的地方,游来游去渡过它。朱熹注:潜水曰泳,浮水曰游。袰丞说文:并船也。象两舟省,总头形。并行的两只船,下象两舟字省并为一个形状,上象两船头用绳子捆在一起的形状。【例】诗经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毛传:“思,辞也。”毛诗正义:“以泳思、方思之等皆不取思为义,故为辞也。”南方有棵高大的树,不能在那休息呀。汉水那里有游玩的美女啊,不能追求到他呀。汉水这样的宽呀,不能游泳过去呀。长江这样的长呀,不能划船过去呀。永,贗鏔。水流长也,象水的直流和波纹的漫长。对虚词的精彩辨析【例】春秋定公二年:“夏五月,壬辰,雉门及两观灾。”公羊传:“其
4、言雉门及两观灾何?两观微也。然则曷为不言雉门灾及两观?主灾者两观也。主灾者两观,则曷为后言之?不以微及大也。”原文中的雉门是鲁国宫门的中门,雉门两旁各有台观。公羊传分析:为何说“雉门及两观灾”?因为与雉门相比,两观的地位、作用轻微。那么为何不说“雉门灾及两观”?因为事实上两观才是失火的主体。既然如此,原文又为何把两观叙述在后呢?因为用“及”字相连的二者不能前轻后重。春秋哀公三年:“五月辛卯,桓宫、僖公灾。”公羊传:“何言不言及?敌也。”桓宫、僖宫是桓、僖二公的祭庙,公羊传的含义是:桓公、僖公本来有远近尊卑之分,为何不言“及”呢?因为时代相隔已远,对哀公而言,桓僖二公已是平等的关系了,而“及”连
5、接的是重要的在前,次要的后的单位。由此可见,我们可以看到用词严谨的春秋笔法及公羊传对虚词运用的洞察。、以专书的形式来解说词义的,通称为专著体。说文尔雅属于这类书。说文:默,犬潜逐人也。从犬,黑声。读若墨。狗偷偷地追逐人。音读象墨字。尔雅:載,歲也。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二、解释文句前人在训诂实践中认识到,只解释词义,还不足以使人明白全句的意思,所以,训诂学家又进一步阐明句意。【例】邶风绿衣:“心之忧矣,曷维其已。”毛传:“忧虽欲自止,何时能止也?”心里伤悲呀,何时能停止。【例】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笺云:“匍匐,言尽力也。凡于有有凶祸之事,邻里尚尽力救之,况我于君子家之
6、事,难易乎固当黾勉。以疏喻亲也。”凡是邻里有凶祸之事,我都帮助他。【例】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毛传:“荼,苦菜也。”郑笺:“荼诚苦矣,而君子于己苦毒又甚于荼。比方之,荼则甘如荠。”谁说苦菜味道苦,它甜得象荠菜心。【例】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笺云:“颜之厚者,出言虚伪而不知惭于人。”好话说的如鼓簧,脸皮厚得象道墙。有时,训诂学家还对篇题或章旨予以说明。【例】王逸楚辞章句九章:“九章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放于江南之野,思君念国,忧心罔极,故复作九章。章者,著也,明也。言己所陈忠信之道,甚著明也。卒不见纳,委命自沉。楚人惜而哀之,世论其词,以相传焉。”罔极:无常。极,准则。忧
7、心至极。【例】左传昭公三年:“晏子曰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陆德明经典释文:“吾弗知绝句。”提示:“齐其为陈氏矣”单独成句,而不是“弗知”的宾语,原句义:晏子说,这是末世也了,我不了解其他情况,只知道齐国将成为陈氏家庭的天下了。三、解释语法现象为了解释清楚词义或者整个句子的含义,有时,还必须借助于语法分析。所以,在传统的训诂资料中,通过说明语法现象来阐明词义、句义的体例也很多。【例】诗经豳风七月:“蚕月条桑。”条,條,书,小枝也,从木,攸声。疏:“条其桑而采之,谓斩条于地,就地采之也。”孔疏用“条其桑而采之”注译“条桑”,可知“条”用作动词。三月割下桑条而采之。【例】左传:“晋侯围曹,门
8、焉,多死。”杜注:“攻曹城门。”以上两例辨析名词动用。【例】论语季氏:“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宋邢昺疏:“故远方之人有不服者,则当修文德,使远人慕其德化而来。”疏文中用“使远人慕其德化而来”解释“来之”。辨析使动用法。【例】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赵歧注,宋奭疏云:“孟子言大禹与后稷皆当平治之世,急于为民,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室,孔子皆以为贤,故尊贤之。颜渊当危乱之世,不得其用,居处于隘陋之巷,但以一箪盛其食,一瓢盛其饮而饮食之,时人皆不堪忍此之忧,颜渊独乐于道而不改此忧。孔子亦以为贤。
9、”邢疏中的“孔子皆以为贤”“ 孔子亦以为贤”,正注明了“孔子贤之”的“贤”的意动用法。【例】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坟,本指大土堆,引申指坟墓,堤岸。闻一多诗经新义:“斩而复生曰肄,斩而复生之小枝,亦小枝也。”孔颖达疏:“不我遐弃,犹云我遐弃我。古之人语多倒,诗之此类众矣。”行走在汝水的堤岸上,把那枝条砍个光,我看见了那个人,他没有把我扔一旁。说明特殊语序【例】昭公十三年:“邾人、莒(ju3)人诉于晋曰:鲁朝夕伐我,几亡矣。我之不共,鲁故之以。”杜注:“不共晋贡,以鲁故也。”说明特殊语序【例】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景公饮酒,七日七夜不止。弦章谏曰:君欲饮酒七日七夜,
10、章愿君废酒也!不然,章赐死。晏子入见,公曰:章谏吾曰:愿君之废酒也!不然,章赐死。如是而听之,则臣为制也;不听,又爱其死。”苏与云“臣为制,言制于臣也,下文云:则是妇人为制也,义同。”说明被动结构。【例】尚书禹贡:“荆、岐既旅,终南、惇,至于鸟鼠。”孔颖达疏:“三山空举山名,不言治意,蒙上既旅之文也。”荆山、歧山治理好以后,终南山、惇物山一直到鸟鼠山都得到了治理。说明句子成分的省略【例】左传定公四年:“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杜注:“奔食,食者走。”清俞樾:“此文奔字一句为句,言楚奔也。食而从之四字为句,言吴人食楚人之食,食毕而遂从之也。奔上当有楚人字,食而从之上当有吴人字,蒙上而
11、省也,杜注:奔食,食者走,则奔食二字,文不成义矣。”句子成分的省略四、说明修辞手法【例】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毛传:“忧者之兴也。”忧心重重的人的起兴。赋:铺陈叙事。比: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例】诗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兮,如三秋兮。”俞樾云:“三秋,即三岁。”借代【例】吕氏春秋求人:“功绩铭于金石,著于盘盂。”高诱注:“金,钟鼎也;石,丰碑也。”功绩刻在钟鼎、石碑上,写在器皿上。借代【例】汉书陈胜传:“将军身披坚执锐。”颜师古注:“坚,坚甲也。锐,利器也。”借代。【例】后汉书儒林传:“孔僖因读吴王夫差时事,废书叹曰:若是所谓画龙不成反为狗者。”刘攽(
12、ban1)在注文中说:“古语皆云画虎不成,此误。”野客丛书卷三十即指出:“此非误,盖章怀太子避唐讳所改尔。正如令狐得棻后周书引韦祐语:古人称不入兽穴,焉得兽子同意,亦避虎字,非误也。”委婉。【例】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称“正月”为“端月”。司马贞索隐注:“秦讳正,谓之端。”【例】左传隐公元年:“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服虔云:“入言公,出言姜,明俱出入,互相见。”【例】诗经大序:“动天地,感鬼神。”孔疏:“天地云动,鬼神曰感,互言耳。”感动天地鬼神。【例】王昌龄从军行:“秦时明月汉时关。”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明月属秦,关属汉,互文也。”【例】左传昭公十三年
13、:“郑,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贡,惧弗给也。”孔疏:王肃注云:郑伯爵而连男言之,犹言曰公侯,足句辞也。连文是表达中由于某种需要而连用相关词语的一种修辞方法。句中“伯男意义相关,但其中的“男”与整个句子的意义不相符合。【例】汉书黥布传:“前年杀彭越,往年杀韩信。”张晏注:往年与前年同耳,文相避也。其目的或为避重。【例】诗经鄘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毛传:“天,谓父也。”孔疏:先母后天者,取其韵句耳。两个修辞手法:变文;倒文,其目的是为押韵。变文行文中运用同实异名关系改变用词的一种修辞手法,变文的使用出于不同的表达需要。五、训诂中的注音【例】礼记乐记: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缀远;其治民逸者,其
14、舞行缀短。陆德明注:“行,户刚反。”舞行:歌舞队伍。【例】礼记乐记:故观其舞,知其德;闻其谥,知其行也。经典释文注:行,下孟反。六、训释中的校勘因为古书屡经传抄刊刻、错简、讹字、脱文、衍字、倒文的情况甚多,所以校勘也是训诂学的重要内容。【例】屈原怀沙:“惩连改忿兮,抑心而自强。”王逸注:“惩,止也。言止己留连之心,改其忿恨。”王逸据“连”字解释,使上下文意不合。王念孙说:“连,当从史记屈原列传作违,违,恨也。句意是:止其恨,改其忿,抑其心而自强勉也。七、说明古代制度、习俗等文化常识【例】左传僖公四年:“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孔颖达疏:老子曰: 孤、寡、不谷,王侯之谦称也,曲礼云:
15、诸侯与民言自称寡人,庶方小侯自称曰孤。其在四夷,虽大曰子,于内自称不谷尔雅训谷为善,谷是养人之物,言我不似谷之养人,是谦也。【例】汉书陈胜项籍传:“于是楚已破秦军,羽见诸侯将,入辕门,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张晏注:“军行以车为阵,辕相向为门,故曰辕门。”对“辕门”的解释,有助于我们对“军”字字形和字义的理解。鯺,从包省从车。古代军队驻扎时以战车环围为营,营门就是两辕相向的辕门。军:说文:鯺,环围也。从车从包省。车,兵车。勹,是里的意思。古代的战车,打仗时用来作战,不打仗时用来扎营,兵车环绕士兵周围作营垒(环围也),所以从“包”省。故“军”为名词军队,按周朝的制度: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
16、五卒为旅,五旅为师,每师2500人,一军是12000多人。【例】诗经邶风终风:“寤言不寐,愿言则嚏。”郑笺:言,我也。愿,思也。嚏,读当为不也嚏咳之嚏。我其忧悼而不能寐,汝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今俗,人嚏,云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这是一首女子遭戏弄,深感懊恼,但又忘不了旧情。躺下我不能睡着,你想我的话,我就会打喷嚏。第三章随文释义的训诂体式在训诂材料中,很大一部分是随文而释的注释,它们基本上形成了固定的格式,学会阅读和使用这些材料,是训诂学的重要内容。一、传注类这是包括传、注、笺一类的训诂体式。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将古代文献中的字词名物的解释作为主要内容。、传,是传注体训诂方法之一,即用今语传达古
17、语含义的意思。广义的“传”与注解是同义词。狭义的“传”则与“笺”相对,是专门阐释经义的注解。“传”又分内传、外传。内传指密切联系经文,与经义相比附的注解;外传是“其文不注于经”,“与经义不相比附”的注解。、注,是传注体训诂方法之一,就是直接注解古书,使读者便于理解的意思。作为注解的名称,“注”与“传”基本一致。据说,称古书注解为“注”始于东汉的郑玄,郑玄之前的古书注解皆称“传”。后人将各类古书注解统称为“注”,故广义的“注”可以包括古代文献所作注解的一切训诂实践。、笺是传注体训诂方法之一,就是在前人注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示其未详之意而加以表述。注书叫笺,始于郑玄。【例】毛传魏风硕鼠三章章八句硕
18、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脩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硕)音石.(敛)吕验反.下同.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贯.事也.笺云.硕.大也.大贯大鼠者.斥其君也.女无复食我黍.疾其税敛之多也.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又疾其不修政也.古者三年比.民或于是徙.(贯)古乱反.徐音官.(复)扶又反.(比)毗志反.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笺云.逝.往也.往矣将去女.与之诀别之辞.乐土.有德之国.(乐)音洛.下同.(土)他古反.沈徒古反.(诀)古穴反.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笺云.爰.日也.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笺云.不肯施德于我.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直.得其直道.笺云.直犹正
19、也.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苗.嘉谷也.三岁贯女莫我肯劳笺云.不肯劳来我.(劳)字.又力报反.(来)力代反.逝将去女适彼乐郊笺云.郭外曰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号.呼也. 笺云.之.往也.永.歌也.乐郊之地.谁独当往而歌号者.言皆喜说无忧苦. (永)音詠.(号)户毛反.(呼)火故反.(说)音悦.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脩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硕),音石。(敛),吕验反。下同。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贯,事也。笺云:“硕,大也。大贯大鼠者,斥其君也。女无复食我黍,疾其税敛之多也;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又疾其不修政也。古者三年大比,民或于是徙。”(贯)
20、,古乱反。徐音官。(复),扶又反。(比),毗志反。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笺云:“逝,往也。往矣将去女。与之诀别之辞。乐土,有德之国。” (乐),音洛。下同。(土),他古反。沈,徒古反。(诀),古穴反。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笺云:“爰,曰也。”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笺云:“不肯施德于我。”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直,得其直道。笺云:“直,犹正也。”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苗,嘉谷也。三岁贯女,莫我肯劳。笺云:“不肯劳来我。”(劳),如字。又,力报反。(来),力代反。”逝将去女,适彼乐郊。笺云:“郭外曰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号,呼也。 笺云:“之,往也。永,歌也。
21、乐郊之地,谁独当往而歌号。言皆喜说无忧苦.。” (永),音詠。(号),户毛反。(呼),火故反。(说),音悦。”解说体例:大字是诗经正文。正文之下,前面没有“笺云”二字的,是毛亨的传(“传”即注)。毛传一般先解字义,再解句意,如“贯,事也。” “笺云”二字之后的注,是郑玄笺。郑笺也是先解字义,再解句意。如:笺云:“硕,大也。大贯大鼠者,斥其君也。女无复食我黍,疾其税敛之多也;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又疾其不修政也。古者三年大比,民或于是徙.。郑笺一方面诠解原文,一方面申明订正毛传。毛传把“直”解为“得其直道”,郑笺则解为“犹正也”。圆圈是分隔符号,圆圈分为大小圆圈,大圆圈表示经传笺分
22、隔符,小圆圈之后是陆德明经典释文对正文和注文的注音,这种注音常用反切。如“永,音詠。”是对毛传 “永”注音。“说,音悦。”是对郑笺的 “说”字注音。【例】诗国风秦风无衣 无衣刺其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好)呼报反.(攻)古弄反.又如字.(亟)欺冀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兴也.袍.襔也.上与百姓同欲.则百姓乐致其死.笺云.此责康公之言也.君岂尝曰.女无衣.我与女同袍乎.言不与民同欲.(袍)抱毛反.(襔)古显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戈长六尺六寸.矛长二丈.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仇.匹也.笺云.于.於也.怨耦曰仇.君不与我同欲.而与王兴师.则云脩我戈矛.与子同仇.
23、往伐之.刺其好攻战.(仇)音求.(长)直亮反.又如字岂曰无衣?与子同泽。泽.润泽也.笺云.襗.亵衣.近汙垢.(泽)如字.(亵)仙列反.(襗)除草反.说文.袴也.(汙)音乌.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作.起也.笺云.戟.车戟常也.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行.往也. 标点:无衣,刺其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好,呼报反。(攻),古弄反,又如字。(亟),欺冀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兴也。袍,襔也。上与百姓同欲,则百姓乐致其死。笺云:“此责康公之言也。君岂尝曰:女无衣,我与女同袍乎?言不与民同欲。”(袍),抱毛反。(襔),古显反。王于兴师,修我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训诂 讲义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01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