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统计学》教学大纲.doc
《《描述统计学》教学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描述统计学》教学大纲.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描述统计学教学大纲一、前言统计学是一门研究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和解释数据,从而认识数量规律的方法论科学。统计学可以划分为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描述统计学研究如何对客观现象的数量特征进行计量、观察、概括和表述。推断统计学根据样本数据所提供信息对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作出估计和推断。描述统计学是整个统计学的基础。描述统计学是统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各门统计专业课程的先行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统计学的性质、特点和分类,了解描述统计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系统地掌握描述统计学的基本方法,懂得如何对现象的特征进行科学的量化、观察,懂得如何用统计指标和统计图表等工具对现象总体的各种数量特
2、征进行概括和显示,能够将描述统计学的思想和方法运用于现实问题的分析研究之中,为进一步深入系统地学习统计专业知识奠定基础。本课程还将描述统计方法的教学与计算机操作运用紧密结合。重点介绍统计软件SPSS在描述统计中的应用,此外由于EXCEL虽然很简单但普及程度高,也要求能够运用EXCEL来实践描述统计方法。将统计方法的讲授与上机操作有机结合,让学生能够熟练地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使所学统计方法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际应用价值。本课程的教学应该重思想、重应用而轻数学推导,重在于讲授描述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基本思想。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尽可能结合案例进行讨论或练习,力求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
3、在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分析中必须注意的基本问题。在教学中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形象、生动,提高教学效果。三、教学内容第一章 总论本章要求了解统计实践活动和统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过程,理解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了解统计学的分类,了解统计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第一节 统计的产生和发展一、统计的涵义统计活动、统计资料、统计学。二、统计实践活动的生产和发展古代、近现代统计活动。三、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统计学发展史上的三个主要学派。统计学发展进程中的三个阶段。第二节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一、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数量性和总体性两大特点。统计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大量
4、观察法、分组法、综合指标法、统计模型法和归纳推断法等。第三节 统计学的分类一、描述统计学与推断统计学。二、理论统计学与应用统计学。第四节 统计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一、统计学与数学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二、统计学以哲学为其方法论基础。三、经济统计学离不开经济学的理论指导,经济学也需要统计学为其理论或结论加以实证分析。四、统计学与其他学科。几乎所有学科都需要运用统计,但对数据的解释只能依靠各学科的研究。第二章 统计的计量层次与统计指标本章学习要求理解统计指标及有关的基本概念,弄清计量层次与统计指标的关系,理解各种统计指标的特点和作用,能够正确计算和运用相对指标,了解统计指标以及统计指标体系的设
5、计过程和设计原则。第一节 标志、变量与计量层次一、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总体的特性:大量性、同质性、差异性、相对性。二、标志与变量。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离散变量与连续变量、确定性变量与随机变量。三、统计的计量层次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第二节 统计指标一、统计指标的概念统计指标的概念、特点,指标与标志的关系。二、统计指标的种类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客观指标与主观指标;正指标、逆指标与适度指标。三、总量指标的应用总体单位总量与标志总量;时期指标与时点指标;实物量指标、价值量指标与劳动量指标。四、相对指标的应用。相对指标可以反映结构、比例、差异、动态、强度
6、和计划完成程度等。计算和应用相对指标应注意几个方面的问题。五、统计指标设计的一般问题。指标设计的主要内容和设计原则。第三节 统计指标体系一、统计指标体系的概念和种类。统计指标体系的概念;基本指标体系与专题指标体系;描述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与预警指标体系。二、统计指标体系的设计指标体系设计的内容;设计原则。第三章 统计数据的搜集本章学习要求理解统计调查的特点和基本要求以及统计误差的种类,掌握调查方案的设计的内容,理解各种调查方式方法的特点和适用场合,掌握问卷设计的基本技巧,了解文案调查的优缺点和手段。第一节 统计调查的一般问题一、统计调查的特点和基本要求。统计调查与一般社会调查的主要区别;统计
7、调查的准确、及时、完整和系统。二、统计调查中的误差。登记性误差和代表性误差;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有意误差和无意误差。三、统计调查方案。统计调查方案一般包括五大方面的内容。四、统计调查的种类。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经常性调查和一次性调查;直接观察法、报告法、访问法和卫星遥感法。第二节 统计调查的组织方式一、统计报表统计报表的概念、种类、优点和局限性。二、普查普查的意义、组织方式及普查中特别应注意的问题。三、抽样调查抽样调查的特点、优越性和主要应用场合。四、重点调查重点调查的概念、意义和适用场合。五、典型调查典型调查的特点。典型调查在统计数据搜集中的主要作用。第三节 问卷调查一、问卷调查的方法。二
8、、问卷调查的误差。三、问卷设计。问题的类型,态度量表,问题的用词,问卷的编排。问卷设计案例。第四节 文案调查文案调查的优点。文案调查的局限性。文案调查的技术手段。文案调查的实施要点。第三章 统计数据的整理本章学习要求了解数据整理的内容和过程,掌握原始数据整理中分组原则和基本方法,熟悉分布数列的有关概念,正确编制各种统计表(包括分布数列和累计分布数列),正确绘制或应用各种统计图(包括次数分布图),了解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的计算原理和作用。第一节 统计数据整理的任务和程序一、统计数据整理的任务。二、整理的程序:设计整理方案、数据审核、数据处理和编制统计图表。第二节 原始数据的整理一、原始数据的审核
9、。完整性审核,准确性审核(可靠性和有效性)。二、原始数据整理的基本方法统计分组。分组的概念、作用、原则和类型。三、原始数据整理的基本表现形式次数分布。分布数列概念、种类、编制方法;分布图:直方图、茎叶图、圆形图、条形图;累计分布与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分布曲线类型及其特征。第三节 次级资料的整理和数据变换一、次级资料的审核。二、次级资料的整理方法:调整法、推算法、再分组法。三、数据变换的意义和方法。第四节 统计表和统计图一、统计表统计表的结构和种类。二、统计图统计图的作用、种类和绘制要求。第五章 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本章学习要求正确理解描述数据分布特征的各种统计指标的概念和特点,掌握它们的计算方
10、法,并能够正确运用计算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第一节 数据分布集中趋势的测度一、数值平均数。算术平均数:简单算术平均数和加权算术平均数,数学性质;几何平均数;调和平均数通常是作为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变形。二、位置代表值。中位数,四分位数、百分位数;众数及其应用条件。算术平均数与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关系。第二节 数据离散程度的测度一、极差的计算公式和特点。二、四分位差的计算公式和特点。三、平均差的计算公式和特点。四、标准差和方差的计算公式和特点。五、离散系数的计算公式和应用场合。六、异众比率的计算公式和应用场合。第三节 数据分布偏态和峰度的测度一、偏态与主要测度指标。众数测度法、四分位数测度法、动差法。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描述统计学 描述 统计学 教学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01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