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871统计学基础.doc
《27871统计学基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7871统计学基础.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统计学基础 项目1 基础知识 第1讲 统计的基本问题 统计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 国势学派:又称记述学派,产生于17世纪的德国,首先使用了“统计学”这个名词。(有统计学之名,无统计学之实) 2. 政治算术学派:起源于17世纪英国,主要代表人物是威廉.配第,著的政治算术,可以说是统计学的创始人。(无统计学之名,有统计学之实) 3. 数理统计学派:产生于19世纪比利时,主要代表人物凯特勒,他完成了统计学和概率论的结合,形成了数理统计学。 统计的含义 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种含义 1.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是对社会经济现象以及自然现象的总体数量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活动过程。 2.统计资料:
2、即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成果,是统计工作过程中所取得的反映社会经济实际情况和变化过程的数字资料,是社会经济信息的主体,也是国家制定政策、计划和实行科学管理的数字资料。 3.统计学:是研究统计工作的理论与方法的一门方法论科学,是长期统计工作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的科学概括和总结。 4.统计的三种含义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统计资料是统计工作实践的成果,统计学来源于统计工作,是统计工作经验的理论概括,又用理论和方法指导统计工作,推动统计工作不断提高。随着统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统计学不断地充实和提高,二者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由于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联系紧密,所以习惯上把这三者统称为统计。 统计学的性质
3、 统计学历经三百多年的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一门横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第2讲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统计研究所要认识的客体。研究对象为大量现象的数量方面,包括现象的数量表现、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和质量互变的数量界限。 2. 就性质来说,统计学是一门适用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方法论学科。 3. 统计学研究对象的特点:数量性、总体性、变异性和具体性。 4. 统计的工作过程: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 5. 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动态数列分析法、指数分析法、抽样推断法、相关分析等。(其中大量观察法、统计分组法
4、和综合指标法贯穿统计研究的全过程,是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 6. 大量观察法:是对所研究的经济现象总体中的全部单位或足够量的单位进行 调查研究,以认识社会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的一种统计研究方法。 7. 统计分组法:将总体各单位按照某种标志划分为若干组成部分,这种统计研究方法就是统计分组法。 8. 综合指标法:是指运用各种综合指标,是大量社会经济现象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来反映总体一般数量特征的统计分析方法。 第3讲 统计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1.统计总体:简称总体,就是我们要调查或统计的某一现象的全部数据的集合。 2.总体单位:是构成总体的各个个别单位,它是组成统计总体的基本单位,也是各项调查项
5、目的直接承担者。 3统计总体的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4.同质性:是指总体中的每一个单位必须具有某种共同的性质。 5.大量性:是指构成总体的总体单位必须是大量的。 6.差异性:是指同一总体中的总体单位除了保持同质性外,在其他很多方面必须存在差异。 7.统计总体分为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8.有限总体:是指统计总体中总体单位的数量是有限的。 9.无限总体:是指统计总体中总体瓣数量是无限的或者在实际生活中不可计数的。 10.品质标志表现只能用文字、语言来描述;数量标志表现是用数值来表示的。 11.标志的分类: (1)标志按照其性质可以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2)标志按照在不同的总体单位之
6、间是否有变化,可分为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 12.变量的分类: (1)变量按其变动规律可分为定性变量和随机变量。 定性变量:变量的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可以预知的变量称为定性变量,也称确定性变量。 随机变量:变量的变动没有一定的规律,人们不能预知其变动结果。 (2)变量按其数值特征可分为连续变量和离散变量。 连续变量:数值特征呈现连续状态的变量称为连续变量。 离散变量:数值特征呈现离散状态的变量称为离散变量。 13.统计指标:简称指标,是反映同类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综合数量特征的范畴及其具体数值。(完整的指标应包括指标名称、指标数值、指标所属时间、指标所属空间范畴和环境条件等四个要素
7、) 14.统计指标的类型: (1)统计指标按其反映对象的数量特点不同,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2)统计指标按其计算形式不同,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15.统计指标和标志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1)统计指标是说明总体数量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2)统计指标都必须可量,而标志未必都可量,例如品质标志就不可量。 联系:(1)统计指标的数值是由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进行直接汇总或间接计算分析而来的。 (2)统计指标和数量标志之间存在着转换关系。 项目2 统计调查 第1讲 统计调查概述 1. 统计调查:是按照统计的任务和调查的目的要求,运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或者收集被研究对象的
8、各个标志值的过程。 2. 统计调查的要求: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系统性。 3. 统计调查的种类: (1) 统计调查按组织形式,可分为统计报表和专门调查 (2) 统计调查按研究总体的范围,可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3) 统计调查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可分为连续调查和非连续调查 (4) 统计调查按搜集资料的方法分为直接调查、凭证调查、采访调查、问卷 调查。 (5) 此外,也有人根据调查工作时间的周期长短,交统计调查划分为经常性 调查和一次性调查。(经常性调查是批调查周期在一年以内的调查,间隔超过一年的为一次性调查。) 4. 统计调查的方式:统计报表、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等
9、5. 统计报表:是按国家统一规定的表式,统一的指标项目、统一的报送时间,自下而上逐级定期提供基本统计资料的调查方式方法。 6. 普查是专门组织的不连续性全面调查。普查和全面统计报表都属于全面调查,普查属于不连续调查,而全面统计报表属于连续调查。 7. 抽样调查:是按随机原则从总体中选取一部分单位进行观察,用以推算总体数量的一种非全面调查。 8. 抽样调查的特点: (1)既是非全面调查,又要达到对总体数量特征的认识。 (2)按随机原则去抽取调查单位。 (3)抽样调查具有经济性、时效性、准确性、灵活性等特点。 9. 抽样调查的作有: (1)能够解决全面调查无法或难以解决的问题。 (2)可以用补充和
10、订正全面调查的结果。 (3)可用于生产过程中产品质量的检查和控制。 (4)可用于对总体的某种假设进行检验。 10.重点调查:是专门组织的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对所要调查的全部单位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 11. 典型调查:有意识的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调查,借以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 12典型调查的选典方法: (1)解剖麻雀法 (2)划类选典法 (3)抓两头法 13. 典选调查的特点: (1)深入细致的调查,既可以搜集数字资料,又可以搜集不能用数字反映的实际情况 (2)调查单位是有意识的选择出来的若干有代表性的单位, (1)(2) 组限:是各组变量值的变动界限,是组与组之间的分界点。 (
11、3) 闭口组和开口组 (4) 组距 (5) 组中值(组中值=(上限+下限)/2=下限+组距/2=上限-组距/2 第3讲 分配数列 1. 分配数列:是统计整理结果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也是统计分析的一种重要方法。 2. 分配数列的种类:品质分配数列、变量分配数列。 3. 品质分配数列: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 4. 变量分配数列:按数量标志分组形成的根本数列。 5. 分配数列的编制(方法): 第一步,将原始资料按其数值大小重新排列 第二步,确定全距 第三步,确定组距和组数 第四步,确定组限 第五步,编制变量分配数列 第4讲 统计表和统计图 1. 统计表:是指用纵横交叉的线条所绘制的用以表现统
12、计资料的表格(它是表现统计资料的一种最主要的形式) 2. 统计表的构成: (1) 统计表从形式上看由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指标值四个组成部分 构成。 (2) 统计表从内容上看包括主词和宾词两部分。 3. 统计表的种类:按照统计表的主词是否分组及分组的程度,分为简单表、分组表和复合表 4. 统计图,常用的统计图有条形图、折线图、饼状图和曲线图。 项目4 综合指标 第1讲 总量指标 1. 总量指标:是反映某种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时间、空间和环境条件下的总规模、总水平或工作总量的综合指标,是最基本的统计指标。(由于总量指标的表现形式为绝对数,因此,总量指标又叫统计绝对数) 2. 总量指标在社会经济
13、统计中的作用 (1) 总量指标是认识社会经济现象的起点 (2) 总量指标是实行社会经济管理的依据之一 (3) 总量指标是计算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的基础(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一般 都是由两个有联系的总量指标相对比而计算出来的,它们是总量指标的派生指标) 3. 总量指标的种类: (1) 按总量指标所反映的内容不同,分为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 。(总 体单位总量是反映总体或总体各组单位的总量指标。它是总体内所有单 位的合计数,主要用来说明总体本身规模的大小。总体标志总量是反映总体或总体各组标志植总和的总量指标。) (2) 按总量指标所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分为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时期指 标是反映现象
14、在一定时期内发展过程的总量指标。时点指标是反映现象在某一时点上所处状况的总量指标。) (3) 按总量指标所采用计量单位不同,分为实物指标、价值指标和劳动指标。 4. 总量指标的计算方法:直接计算法、间接计算法 5. 计算和应用总量指标应注意的问题: (1) 明确规定每项指标的含义和范围 (2) 注意现象的同质性 (3) 正确确定每项指标的计量单位 第2讲 相对指标 1. 相对指标:又称相对数,是社会经济现象中两个相互有联系的指标数值之比 所得比率或比值,用以反映现象的发展程度、结构、强度或比例关系。 相对指标=比数/基数 2. 相对指标在统计研究中的作用: (1) 相对指标比绝对数指标更清晰地
15、反映事物之间的发展变化程度、结构、 强度等,充分说明事物的本质。 (2) 相对指标可以使不能直接对比的总量指标找到可以对比的途径,进行更 为有效的分析。 3. 结构相对指标:是在总体分组的基础上,将总体划分为若干组成部分,以各部分的数值与总体指标数值对比而计算的比重或比率。(结构相对指标=总体某一部分的数值/总体全部数值) 4. 比例相对指标:是由总体内部不同组成部分数值之间对比求得的相对数,它反映的是总体各组成部分的数值联系程度和比例关系。(比例相对指标=总体中某一部分的指标数值/总体中另一部分的指标数值) 5. 比较相对指标:是在同一时期内地区与地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同
16、类现象的指标进行对比的比率。(比较相对指标=甲空间上某项指标数值/乙空间上某项指标数值) 6. 计划完成程度指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现象的实际完成数与计划任务数之比,用以表明计划完成的程度,通常以百分数表示。(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实际完成数/计划任务数)*100%) 7. 强度相对指标:是两个性质不同但有联系的指标进行对比的比值。(强度相对指标=某一总量指标数值/另一有联系但性质不同的总量指标数值) 8. 动态相对指标:是把不同时期的同一类指标数值进行对比的比值,用以说明现象发展变化的方向和程度,一般用百分数或倍数表示。(动态相对指标=报告期指标数值/基期的指标数值) 9. 相对指标
17、分析时注意的问题: (1) 遵循对比指标的可比性原则 (2) 各种相对指标结合应用分析 (3) 相对指标与总量指标结合运用 练习题 P80P86 第3讲 平均指标 1. 平均指标:是同类社会经济现象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其数值表现为平均数,因此平均指标又称统计平均数。 2. 平均指标可以分为算术平均数、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五种 3. 平均指标其作用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 平均指标可以反映现象总体的一般水平 (2) 平均指标可和分组法、分配数列结合起来分析现象间的依存关系和总体 单位的具体分配状况以及平均数的实现过程。 (3) 平均指标可以用来对同类现象在不同空间、不同时
18、间条件下的对比分析, 从而反映现象在不同地区之间的差异,揭示现象在不同时间之间的发展趋势。 (4) 平均指标中的算术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研究总体单位分布的集 中趋势和离中趋势。 4. 算术平均数:是对总体各单位某一数量标志值之和的平均,它等于总体单位某一数量标志之和除以总体单位数(算术平均数=总体标志总量/总体单位数) 7. 调和平均数:也叫倒数平均数,是指总体各单位标志值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一般用字母H表式) 三、 根据组距数列确定中位数,具体步骤是: (1) 计算累计次数f; (2) 按计算中位数所在的组;f/2 (3) 用插值法按比例计算中位数的近似值。 10. 众数:是指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7871 统计学 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011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