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菌种资源描述规范汇编.doc
《微生物菌种资源描述规范汇编.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生物菌种资源描述规范汇编.doc(2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项目微生物菌种资源描述规范汇编微生物菌种资源描述标准与规范研究制定与共享试点项目组二五年二月十日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项目微生物菌种资源描述规范汇编微生物菌种资源描述标准与规范研究制定与共享试点项目组二五年二月十日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项目:“微生物菌种资源描述标准与规范研究制定与共享试点”主持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承担单位: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中国兽医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保护研究所(中国林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中国医学微生
2、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国药用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前 言微生物在自然界起着极复杂而又重要的作用,它们的生命活动对于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有着密切的关系。没有微生物的存在,没有它们对各种物质所进行的各种转化,其他生命也将终止。微生物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用于生物技术革新最有潜力的生物资源,尤其是在降低污染和可持续性发展方面均为其他方法所不能比拟的。据估计,在发达国家,微生物产品的年产值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10%。在继动物、植物两大生物产业后,微生物产业在20世纪已经成为第三大生物产业,随着生物技术的
3、飞速发展,微生物产业的产值在不断增长,年产值至少超过2000亿美元。尽管DNA重组技术可以构建生产人类所需产物的工程菌株,但当今生物技术发展的起点仍然是寻找和发现有开发价值的生命现象。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通过了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公约指出:“生物资源是指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用途或价值的遗传资源、生物和维持易地保护及研究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设施。”这是对微生物资源及其如何保护最具权威性的论述,也是将微生物与动物、植物一样作为一类重要资源的最好阐明。无论是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还是提供对人类具有实际或潜在用途或价值的资源,动
4、物、植物、微生物都具有其不可替换的作用。因此微生物菌种保藏不仅仅是为当前的生产和科研服务,更重要的是未来发展的需要,肩负着管理微生物资源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任。广义的微生物菌种资源泛指所有的微生物。狭义的微生物菌种资源是指人工可以培养、可持续利用的、有一定科学意义、具有实际或潜在应用价值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包括:无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原核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细菌以及具真核细胞结构的真菌、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目前世界各国对这项资源都给与了极大的重视。1970年, “世界菌种保藏联合会”(WFCC)成立,并决定每四年召开一次国际菌种保藏会议。1979
5、年我国原国家科委主持成立了普通、农业、工业、兽医、林业、医学、药用7个国家专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这是微生物菌种保藏工作划时代的事件。随着科学研究和生产的发展,一些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实验室也增设了菌种保藏。目前中国在世界菌种保藏联合会注册的菌种保藏中心达16个(其中包括香港和台湾各一个),除此之外,许多其他的科研或生产机构也保藏有大量的微生物菌种。目前我国保藏的10万株微生物菌种分散在近30多个单位。正是由于我国保藏的微生物菌种资源分散,对微生物菌种资源的描述不统一,造成一定的混乱,给微生物菌种资源的共享带来许多困难,同时也限制了微生物菌种资源收集和保藏工作的进一步发展。针对这一现状,科技部启动
6、了微生物菌种资源平台建设项目。平台建设的目的是充分运用信息、网络等现代技术,在统一菌种资源描述规范的基础上,根据科技发展的要求,对目前已有的微生物菌种资源进行标准化整理、整合,通过数据化和网络化,最终实现微生物菌种资源的收集、整理、保藏、评价、共享利用、研究开发的功能性平台,为工业、农业、食品、医药、林业、环境等各行业的生产、科研及现代化服务。微生物菌种资源描述规范是微生物菌种资源平台建设的前提。只有在描述规范的基础上,分散保藏在各个单位的微生物菌种资源的信息才能标准化,整合统一,实现数据化和网络化,才能真正建成微生物菌种资源平台,更好的为菌种资源的收集、整理、保藏、评价、共享和利用研究服务。
7、本书汇集了微生物菌种目录编写规范、微生物菌种采集环境描述规范、微生物药理活性描述规范、微生物菌种资源共性描述规范以及各类微生物菌种资源描述规范共18个,从微生物资源的收集、整理、保藏、评价、共享和利用研究的角度出发,规定了病毒、细菌、古菌、真菌、原虫等各类微生物菌种资源的描述要素和描述规范。本汇编供微生物菌种资源工作者使用。本汇编中收录的规范在制定过程中得到了陈文新院士、俞永新院士、陶天申、东秀珠、刘杏忠、戴斌等60多位专家学者的指导和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描述规范编写人员专业水平所限,加之微生物类群丰富,遗传特性差别巨大,与动物、植物相比而言,对微生物的特性了解较少,因此在制定的微生物
8、菌种资源描述规范中难免存在错误、遗漏,敬请读者不吝斧正。 微生物菌种资源描述标准、规范研究制定 与共享试点项目组 2005年2月10日目 录1、微生物菌种目录编写规范. I2、微生物菌种资源共性描述规范. II3、微生物菌种采集环境描述规范III4、微生物药理活性描述规范IV5、古菌菌种资源描述规范V6、细菌菌种资源描述规范VI7、衣原体菌种资源描述规范VII8、支原体菌种资源描述规VIII9、放线菌菌种资源描述规范IX10、酵母菌种资源描述规范. X11、食用菌菌种资源描述规范XI12、小型丝状真菌菌种资源描述规范XII13、大型真菌菌种资源描述规范XIII14、木腐菌菌种资源描述规范XIV
9、15、病毒资源描述规范XV16、外生菌根菌种资源描述规范XVI17、植原体菌种资源描述规范XVII18、原虫资源描述规范.XVIII19、微生物菌种资源共性描述规范编码体系XIX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微生物菌种目录编写规范(试行)微生物菌种资源描述标准和规范的研究制定及共享试点建设项目组二四年十二月十日目 次目 次I前 言II引 言III微生物菌种目录编写规范1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要求14 菌种目录编写内容2前 言本规范由微生物菌种资源平台建设项目提出。本规范起草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保护研究所、中国药品生
10、物制品检定所、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本规范主要起草人:顾金刚、姜瑞波、周宇光、朴春根、叶强、张月琴、陈敏、程池等。引 言微生物菌种资源是国家重要生物资源之一,是微生物学研究及生物技术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微生物菌种目录是实现微生物菌种资源信息共享的有效形式,编写微生物菌种目录是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重要工作。本规范的目的是指导微生物菌种目录的编写,以提高微生物菌种资源的共享效率和服务水平。微生物菌种目录编写规范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微生物菌种目录的编写规则及基本内容。本规范适用于微生物菌种资源保藏管理中心、编写微生物菌种目录的研究保藏机构及个人等。2 规范性引用
11、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规范,然而,鼓励根据本规范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GB/T12451-2001 图书在版编目数据。3 要求3.1 明确、无歧义微生物菌种目录规范所规定条款应该明确而无歧义: 在其范围内所规定的界限内按需要力求完整; 信息清楚、准确; 充分考虑最新信息; 能被未参加目录编制的专业人员所理解。3.2 统一性微生物菌种目录的结构、文体和术语应保持一致。系列版本目录的结构及编号应尽可能相同。类似的
12、条目应使用类似措词来表达;相同的条目应使用相同的措词来表达。在微生物菌种目录中,某一给定的概念应使用相同的术语。对于已定义的概念应避免使用同义词。每个选用的术语应尽可能只有唯一的含义。3.3 协调性为了达到所有目录整体协调的目的,每版微生物菌种目录应遵照现行的有关条款,尤其涉及下列方面: 标准化术语; 术语的原则与方法; 量、单位及其符号; 缩写语; 参考文献; 技术制图; 图形符号。3.4 不同语种版本的等效性当提供目录的其他语种版本时,不同版本应保证在结构和内容的一致。3.5 适用性目录的内容应便于理解与采用。3.6 计划性为了保证微生物菌种资源信息共享,应定期更新出版微生物菌种目录。3.
13、7 描述要素描述要素分为2类: M:必备要素,微生物菌种目录必需记载的菌种资源信息。 O:可选要素,微生物菌种目录可选择记载的菌种资源信息。4 菌种目录编写内容4.1 封面 (M)封面应包括目录的中英文名称,出版年度,编写单位(者)名称,出版机构名称等内容。4.2 前言 (M)前言应包括菌种目录的简要介绍、菌种目录涵盖菌种情况及适用对象等内容。4.3 菌种保藏单位(者)简介 (M)应包括菌种保藏单位(者)主要工作领域、保藏菌种类群与数量、人员状况、共享、服务功能介绍、负责人介绍及联系方式等。4.4 使用说明 (M)应包括相关菌种资源机构全称及缩写,菌种目录中特殊符号、名词解释及使用本目录所需要
14、信息等内容。4.5 目次 (M)目次所列的内容和顺序如下: 前言; 机构介绍; 菌种目录 带有标题的条(需要时列出); 附录; 在目次中应列出完整的标题。在电子文件中,目次应自动生成,不应手工编排。4.6 菌种目录 (M)4.6.1 菌种分类条目排列顺序规范1) 病毒2) 古菌3) 细菌4) 放线菌5) 酵母菌6) 丝状真菌7) 原生动物8) 细胞系9) 藻类10) 基因材料4.6.2 菌株条目排列规范1) 菌株条目按照菌种学名的字母顺序排列。2) 未定种名的菌株排在同一属的末尾。3) 种内菌株的排序依菌株库藏编号升序排列。4.6.3 菌株条目内容4.6.3.1 菌株名称 (M)应列出菌种学名
15、、中文名、俗称。4.6.3.2 菌株编号 (M)应列出该菌株的库藏编号。4.6.3.3 模式菌株 (O)应列出该菌株是否为模式菌株。4.6.3.4 转移历史 (M)应列出得到该菌株的途径,如菌株转移经过多个保藏机构,则保藏机构之间用一个左指向的箭头连接,并应列出其他中心该菌株的编号。4.6.3.5 提供者 (O)应列出菌种资源提供人/单位的名称。4.6.3.6 原始编号 (O)应列出该菌株的最初分离编号。4.6.3.7 分离基物 (O)应列出该菌株的分离源,宜指明具体的分离物质。4.6.3.8 采集部位、地点 (O)应列出采集分离基物的具体部位、地点。4.6.3.9 生物安全等级 (M)应列出
16、该菌种的生物安全等级归类。4.5.3.10 培养基编号 (M)应列出培养该菌株的最适培养基的统一编号。4.6.3.10 培养温度 (M)应列出该菌株的最适培养温度。4.6.3.11 主要用途 (O)宜列出代谢产物类型、分析检测、教学、生产及主要功能特性等。4.6.3.12 遗传性状 (O)宜列出该菌株的遗传标记等信息。4.6.3.13 参考文献 (O)宜列出该菌株的公开发表的文献资料。4.7 附录4.7.1 附录一:培养基 (M)应列出培养基编号、名称、配方及制作方法等。4.7.2 附录二:编号索引 (M)应列出菌株库藏编号、学名、所在页码等。4.7.3 附录三:菌株名称及学名索引 (M)应列
17、出菌株学名及所在页码等。4.7.4 附录四: 文献索引 (M)应列出文献编号、作者名称、题目、期刊名、卷、页、年等。4.7.5 附录五:功能索引 (O)宜列出主要特性、菌株编号、名称、页码等。4.7.6 附录六:菌种供应、服务内容及收费标准 (M)应列出菌种机构所能够提供的服务项目及收费原则、标准。 4.7.7 附录七:菌种打开、复活培养的技术规程 (M)应列出斜面菌种的转接方法、冻干菌种的恢复培养技术方法(图示)。4.7.8 附录八:其他 (O)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微生物菌种资源共性描述规范(试行)微生物菌种资源描述标准和规范的研究制定及共享试点建设项目组二四年七月十日目 录一、引言2二、共
18、性描述规范制定原则和方法2三、共性描述规范3(一)共性描述表3(二)共性描述规范简表4(三)共性描述规范7微生物菌种资源共性描述规范7附件 微生物资源共性描述表12一、引言微生物菌种资源不仅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微生物科学研究及其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制定微生物菌种资源共性描述规范,为微生物菌株的描述、评价、研究、利用及信息的数据化和网络化提供了规范的框架,奠定了微生物菌种资源和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基础。二、共性描述规范制定原则和方法(一)原则l 最大限度满足社会对微生物菌种资源信息的需求,在资源收藏者实际工作的基础上,兼顾“科学性”与“实用性”;l 结合当前和长远发展需要,以促进
19、资源共享、提高共享资源质量为主要目标;l 统一微生物菌种资源共性信息、统一描述项目。(二)方法描述符类别分为6类1:护照信息2:标记信息3:基本特征特性描述信息4:其他描述信息5:保藏单位信息6:共享方式描述符编码由描述符类别加两位顺序号组成,如“101”、“202”等。描述符的代码应是有序的。三、共性描述规范(一)共性描述表表1、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微生物菌种资源共性描述表护照信息平台资源号(1)菌株保藏编号(2)中文名称(3)属名(4)种名或亚种名(5)其他中心编号(6)来源历史(7)收藏时间(8)原始编号(9)原产国(10)标记信息资源归类编码(11)主要特性(12)主要用途(13)1:
20、研究 2:教学 3:生产 4:分类 5:分析检测 6:其他基本特征特性描述信息特征特性(14)具体用途(15)质粒/基因器件(16)生物安全等级(17)采集地区(18)采集地点(19)分离基物(20)培养基编号(21)培养温度(22)采集地生境(23)海拔高度(24)经度(25)纬度(26)其他描述信息图象信息(27)记录地址(28)致病对象(29)1:人 2:动物 3:植物 4:微生物寄主中文名称(30)寄主拉丁名称(31)传播途径与感染方式(32)致病名称(33)保藏单位信息机构名称(34)隶属单位(35)资源保藏类型(36)1:培养物 2:基因 3:二元培养物 4:其它保存方法(37)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微生物 菌种 资源 描述 规范 汇编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00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