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论文试论新理学的理气观.doc
《国学论文试论新理学的理气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论文试论新理学的理气观.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试论新理学的理气观 提要:本文详细考察了冯友兰新的理、气范畴,指出了他在继承前人理、气概念基础上将它们进1步形式化,而这1形式化的探究思路中存在1些需要的。但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能否定冯先生工作在总体上的价值,这1价值体现在他综合中西古今的创作方向上。 关键词:冯友兰理气新理学 作为学界长期使用的重要学术范畴,理、气远在先秦已经被用来解释事物的本源、构成、运动和条理。不过在北宋以前的各门学科中,气的地位和作用远胜过理。直到北宋中叶张载的学说体系中,气仍居于中心地位,因此他的学说被今人称为“气学”。但在和张载同而稍晚的程颢程颐兄弟的哲学思想中,理跃居为核心观念。在以后的中国哲学中,其地位和作用
2、压倒了气。 直到近,理、气仍然被中国哲学家较多地使用,这典型体现在冯友兰先生在本世纪3、410年代建构的新理学体系中。这两个范畴不仅构成新理学形上学的关键,而且成为冯友兰的1种哲学论,其超出新理学而1直延续到1949年以后他410年的思想中。而早在2、310年代之际写作中国哲学史时,他已经形成了对于理气范畴的基本理解。因此可以说,冯友兰对理气范畴的思考构成了他1生哲学生涯的重要线索,反映了他对世界存有方式的长期思考。本文便想考察冯友兰新理学时期的理气,透过他对这对传统哲学范畴的继承和改造揭示其存有论思想及其和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并辩析其中的得失。 1 自1938年至1946年的7、8年间,在中
3、华民族最为艰苦卓绝的抗战年代里,冯友兰创作了影响甚大、争议也甚大的贞元6书,建构了几10年来广泛为人讨论的新理学体系。很明显,理、气系新理学形上学的中心观念,决定着新理学的整体建构。可在贞元6书主要谈形上学的新理学中,冯友兰没有给出理、气明确全面的定义,我们只能根据他的有关论述来探讨理、气范畴的内涵和特征。 关于理,冯友兰在新理学中举例议道:“所谓方之理,即方之所以为方者,亦即1切方底物之所以然之理也。凡方底物必有其所以为方者,必皆依照方之所以为方者。此方之所以为方,为凡方底物所皆依照而因以成其为方者,即方之理。”在1般的语言意义上,“所以”是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可以用来表示原因、依据、手段、规
4、定、法则、条件等内容。因此,“方底物”之所以为方,应该包括形成方的性质的所有条件,既包括形式规定性,也应包括质料依据性。但冯友兰的意思显然不承认包括后者,而仅就前者立论。其理由可以是,只有前者才形成“方”,而后者只形成“物”。暂不议因此理由而导致的表述不准确,与此理由相对立的1个意见是无“物”则无“方”,即“方”与“物”是统1于“方物”之中的。这当然是冯友兰所不同意的,但他对方之理的规定并不能避开或排斥掉这种意见。这种意见的另1种表述是作为方物形式规定性的方之理不能脱离具体事物而独存,但在下文的讨论中我们将会看到,理的独立性是冯友兰对理规定的关键特性之1。方之理为方物“依照”者的说法非常类似于
5、柏拉图理念为具体事物“分有”的观点,亚里士多德对分有说的批评也完全可移于此处:这只是1种空话、1种诗意的比喻3。 冯友兰从自己对理范畴的的理解和规定出发,推出了理的1些特性。他自己曾提出1个问题:“有人以为,所谓方者,不过人用归纳法,自其所见之许多方底物中,所抽象而得之概念,在客观方面,并无与之相当者。真际即是实际;实际之外,别无真际。”4这里的“真际”指的是理世界,“实际”指的是具体世界,将世界的存在区分为2者是冯友兰存有论最为核心的观点。这个问题实质上包含两层内容:1、方仅是抽象的概念,没有任何客观性;2、方寓于客观事物之中。前者否认的是方本身的客观性,后者否认的是方(对物)的独立性。冯友
6、兰明确反对这两种否认,那么,他的反驳就应该既证明方(理)的客观性,又证明方(理)的独立性,这正是新理学之理的两个重要特征。冯友兰还是通过举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我们于此仅讨论其中1个语言表达较为明确的例子。冯友兰议道;“我们若将这是红色之判断,这是红色之命题,加以分析,我们即见,我们于作此判断,说此命题时,我们已有红色之概念。我们若再将此概念,加以分析,我们即见我们所有红色之概念,实是我们所有对于红色之概念。有红色之所以为红色者,我们对之之知识,即所谓红色之概念,所以红色之概念,实是对于红色之概念。此红之所以为红者,并不在我们心中,我们心中所有者,不过对此之知识,即所谓对于红色之概念。红之所以为
7、红者,虽亦为红底物所依照,但不即在红底物中,亦不即是红底物。因为假使实际上无红底物,还可有红之所以为红者。此红之所以为红者即是红之理,我们对之之知识,即是我们所有对于红色之概念。”5这段绕口令似的话意思却并不难解,它对1的回答是这样进行的:我们心中所有的是对红的知识,则红之所以为红(红之理)不在我们心中,那么,红之所以为红就是客观外在的。这在实质上是1种语言逻辑的推论,这个推论无疑是可以成立的。但这个推论之外存在1个问题:即客观的红之所以为红未必指冯友兰所理解的红之理,在1般语言意义上,前者还包括质料基础。这已是上文曾议论过的,此处不赘。对2的回答就要复杂1些,冯友兰仍是根据语言逻辑来解决这个
8、问题,其推论过程如下:先设定红之所以为红者为红物所依照,如果依照者不存在,在逻辑上推不出被依照者不存在。冯友兰由此得出的结论是:被依照者可以存在,即红之所以为红独立于红物。这里的推导缺失很明显:在逻辑上推不出被依照者不存在,并不等于可以推出被依照者存在。“推不出”的意义只能是在逻辑上没有解决,而不是可以得出相反结论。这个推论之前还有1个上文曾涉及到的问题:那就是依照说没有被论证过,也仅是1种假设,其使用的“合法性”是缺失的。以上分析可以说:冯友兰语言逻辑意义的论证证立了红(理)的客观性,而未能证立红(理)的独立性。而这两点是冯友兰“冲漠无朕”“万象森然”的理世界存在的主要依据,其中1点的不成立
9、势必导致这个世界的坍塌。 冯友兰对理的又1理解是:理是事物的标准、极限。他说:“方底物必依照方之理,始可是方底,又必完全依照方之理,始可是完全地方底。1方底物是否完全地方,视其是否完全依照方之理。由此义说,方之理即是1切方底物之标准,即是其当然之则。”6又说:“每理对于依照之之物,无论就极之任何1义说,皆是其极。方之理是方底物之标准,亦是其极限。方底物,必须至此标准,始是完全地方。但若至此标准,亦即至方之极限,所谓方之无可再方,即就此极限说也。”7在冯友兰的这些表述中,严格地说,“标准”和“极限”是有意义差别的,“标准”常常是自外而来的衡量尺度,“极限”则是内在趋势指向的端点。“标准”和“当然
10、之则”的意义较为接近,但似乎仍有细微差别,前者常常是人为规定的,后者似更倾向于趋势1些。“极限”和“当然之则”语意分歧较为明显,在1般情况下,“当然之则”决不能指“极限”,因为“极限”往往超过“当然”。在某些情况下,2者甚至有些语意对立。“完全”则和“极限”有些接近,和其它2者则有意义差异,至少语意重点明显不同。冯友兰以理概念来统合这4个词,只能被理解为这4个词意集合的合集。但问题还不止此,他对理的主要规定是“事物之所以然”。上文已言,“所以”的含义很广,可在多种语意结构中使用,但1般说来,它表示事物存在的诸多形式条件和质料条件。这和前4者的语意更远了。这5者相合,理的内涵就更为复杂含混。在理
11、解理的具体意义时,我们只能根据语境进行猜测。以上不厌其烦地分析冯友兰对理的几种意义表述,决非是站在今天挑剔前人的语言毛病,而是因为不同意义相混影响了理范畴的哲学功能和理论价值,并引起了1些疑惑和讨论8。新理学之理的含混性非常似于程朱之理。虽然冯友兰在讨论理概念时使用了1些逻辑方法,似乎使他的理比程朱进1步形式化了。但在他的具体使用中,理的内涵常常含混复杂,理的特征也变幻不定,应该说比程朱进步不大。这也是新理学本体论为人垢病和不解的关键问题之1。 从认识来源来看,无论程朱还是冯友兰的理范畴的核心应该是事物的条理(静的条理为形式和秩序,动的条理为)。由于将认识中的条理实体化,似乎条理可以脱离客观具
12、体事物。但实际上脱离具体事物的是人的认识,而不是条理本身。人的认识可以离开具体世界而在人脑中再现此世界,但这种再现是人脑功能发生作用,而不是实体存在。将人脑功能误作实体是理的独立性的认识来源。伦理是理的1部分,但由于宗法对这部分理的超常需求造成了程朱对这部分理的过度重视,而它们的本性是价值上的应然。这也使程朱不自觉地将它们的应然本性扩张为所有理的性质,冯友兰又未加分辨地继承了这1点。他所谓的理的“极限”“标准”“当然”和“完全”之义实质便是应然性质在不同视角、不同层面的展现。这便是理为物之极的认识来源。理的所以然之义本质便是条理,只不过将条理视作最为重要的条件,以致辞忽略掉了条理的质料依存。对
13、条理的这种过份看重实际上反映了对人类认识能动性的过份看重。因为说穿了,条理本质上不过是人类认识的结果。这是理的所以然之义的认识论来源。对理之诸义的认识来源的追询并不必然意味着这个形上概念无权统合诸义。但是,这种统合不应该造成诸义之间混乱的意义互渗,因为这不符合近现代哲学对范畴的1般性要求清晰化(这也是冯友兰努力的方向),且会大大影响哲学表达力以致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相对来说,在新理学中冯友兰对气的理解和规定要简洁1些。他说:“凡实际底存在底物皆有两所依,即其所依照,及其所依据。”9其所依照的是其类之理,其所依据的是实现其理之料。事物之料又有绝对相对之分,相对之料仍有所依据所依照两方面。绝对底料
14、是分析所得,冯友兰说:“今试随便取1物,用思将其所有之性,11分析,又试用思将其所有之性,11抽去。其所余不能抽去者,即其绝对底料。”10绝对底料名为真元之气,简称为气。这里,他对气的设定确为逻辑化的设定,但其中有1个逻辑问题。那就是,“绝对底料”本身也是事物的1种性,自然也应该被抽去。这样,随便取的这1物就1无所剩,当然也就没有什么真元之气了。对于这1点,冯友兰意识到了,为此他议道:“或有谓:1实际底物,即其所有诸性所合成。若抽去其1切物,则即成为无,更无有可以为绝对底料者。然若无绝对底料,则无以说明何以实际底物之能成为实际。若专靠所以然之理,不能有实际。上文已说。朱子说:理无气则无挂搭处。
15、即说此义。”11可见,1个实际的物的所有诸性完全可以被抽去,这是符合逻辑的,冯友兰自己也承认这点。他之所以不全抽去而保留绝对底料,是为了给自己的理找1个“挂搭处”。反过来也完全可以说,理的设定是为了给气1个依照物。这样,理气设定互为因果、循环论证。这说明其理论前提不完全、体系逻辑有明显的不自足处。 再进1步,冯友兰设定的“气”范畴在其体系中还会有1些问题。对于气的特征他指出:绝对底料“不可名状,不可言说,不可思议”,原因在于“其无性也”。可是,它至少可以被说出作为事物绝对底料的属性,怎么能说它“无性”和“不可言说”呢?退1步说,假使气具备“无性”的属性,它就不可能属于实际(具体世界),而只能属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学 论文 试论新 理学 理气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00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