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的性别差异逆转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doc
《中国高等教育的性别差异逆转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高等教育的性别差异逆转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高等教育的性别差异逆转现象与原因黄炜 作者邮箱:huangweipku;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100871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摘要:最近国外许多研究均已发现,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许多发达国家,女性的高等教育比例已经超过男性。本文主要研究中国高等教育性别差异逆转的问题。通过对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和2002年CHIPs数据的分析,本文发现出生于1980年以后的人群中,女性高等教育的比例已经超过了男性。通过总结近年国外文献的结果并结合分析中国现状,本文给出了一些对此现象可能的解释,如:女性在学校的成绩上升,家庭因素以及一孩政策等,并通过对1990年人口
2、普查数据和2002年CHIPS数据分析,得到的实证结果与解释是一致的。关键词:高等教育性别差异逆转中国Abstract:There are many recent papers investigating the issue about education gender gap reversal in many countries, like US, UK, Australia and so on. Gender gap reversal is the fact that college rate of women has exceeded that of the men. This pape
3、r mainly investigates that phenomenon in China. By using 2005 population survey and CHIPs 2002, I have found that gender gap reversal starts about 1980. By reviewing literature in other countries and analysis in our data, I have found several potential reasons to this phenomenon in China, such as gi
4、rls academic performance becoming better, average level of girls family background being higher and One-Child Policy.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 Gender gap reversal, China1. 文献回顾女性高等教育比例反超男性的现象已经在很多发达国家得以发现。Goldin (1992,1997,2006)发现自从1960年以后出生的美国女性高等教育的比例已经超过了男性,并把这一现象称为高等教育性别差距逆转。Buchmann et al (2
5、004, 2006)通过不同的数据也验证了Goldin的发现。随后,不同国家的学者在许多国家发现类似现象,如:澳大利亚(Booth et al, 2009),加拿大(Christofides et al, 2009), 英国(Tampieri et al, 2010)。在2008年OECD的报告中,17个OECD国家中的15个已经相继发现女性高等教育比例已经超过男性(OECD, 2008)。在Becker (1967)人力资本理论中,教育水平是投资的决策选择:教育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教育的边际成本和边际回报率。女性的教育回报率上升,是女性高教育水平比例上升一个重要原因。Walters (1986)
6、利用加总数据和时间序列模型,发现了1952年至1980年间美国女性高等教育比例的相对男性的显著上升这一现象,并把这一现象的原因归结为女性劳动力市场中职业的变化:因为高等教育水平女性职业的工资变得更高,所以女性高等教育的比例在快速上升。但是,Averett和Burton (1996)以及Charles和Luoh (2003)年利用CPS的数据,发现在这段时间内,男性工资的教育回报率却比女性的上升的更快。进一步,Charles和Luoh (2003)指出女性的高等教育水平比例的相对上升可能是因为男性参加高等教育回报的不确定性增加。他们发现高教育水平的男性工资的不确定性减少了男性参与高教育水平的激励
7、。Goldin (1992,1997)通过将女性分成大学毕业于1900-1919, 1920-1945,1946-1965,1966-1979年等不同时间段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扩大了“教育的回报率”这一概念,包含了是否参与劳动力市场,工资高低等因素,发现了女性的教育回报率相对男性是在上升的。并用这一现象,来解释不同性别的高等教育比例差距的缩小甚至反超这一现象。Goldin (2004) 在原来的研究基础上,在样本中加入了大学毕业于1980-1990年的女性,结果与之前的结论一致。 考虑到教育的回报不仅仅是在劳动力市场上,在婚姻市场上,教育的优势也同样存在。Diprete和Buchmann (20
8、04)通过对MCPS数据的分析,支持性别差异逆转这一现象发生于女性生活质量上升的阶段。进一步分析发现,高教育水平的女性具有更高的结婚率并更容易获得稳定的婚姻和家庭。Goldin et al (2006) 发现高教育水平的女性相对教育水平低的女性更易在婚姻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并且更加容易获得事业上和家庭上成功。最近,Chiappori et al (2009)通过建立了一个婚前不同性别的教育投资模型并通过实证数据的支持,指出女性高教育比例的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高教育水平的女性可以在婚姻市场上找到一个高等教育水平的男性作为配偶。而一个高等教育水平的丈夫相对于其他男性,在劳动力市场上会有更高的工资回
9、报。因此,教育水平越高的女性,可以在婚姻市场获得优势,通过配偶选择这一途径,获得相对男性更高的教育回报。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教育水平的决定是由教育回报和受教育成本双方共同决定的。受教育的成本下降,也是女性教育水平上升一个重要因素。Goldin et al (2006)指出女性高教育水平的比例迅速上升的一个可能原因是女性在高中时期学术方面准备的较为充分,成绩相对较好;相比较而言,男性更加容易沾染上恶习。Buchmann和DiPrete (2006)同样也发现了类似结果。因为女性的学习表现比男性相对较好,准备的更加充分,使得上大学对女性而言所需的成本就更低。除了在教育回报率上升和成本下降外,Buch
10、mann和Diprete (2006)还发现了家庭背景对于男女性别差异的影响。他们用NELS的数据,发现男性教育水平相对女性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们父亲的教育水平较低或者缺少亲生父亲的照料。该文章的模型中假设,母亲最大化她所有的孩子的效用,而父亲只最大化他自己亲生的孩子的效用。而女儿的教育水平往往和母亲的更为相关,所以,女性高教育比例就超越了男性。2. 本文研究动机以及介绍研究教育的性别差异这一问题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首先,教育是人力资本的重要基础。教育的性别差异反映了人力资本积累的性别差异,而人力资本的积累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从而,教育水平的性别差异会可能会导致男性和女性在社会经济发
11、展中的地位和角色不同。其次,男女教育水平差距会导致婚姻市场上均衡的变化:随着高等教育女性的比例逐渐上升并超过男性,以后家庭中女性教育水平超过男性的比例将逐渐上升。于是女性在家庭内部的经济地位等都可能会发生改变。这些改变将会对以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起到很深远的影响。最后,教育性别差异的变化反映了当前或者早期社会经济体制和格局的变化。对此现象的深入细致的研究会对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等指出相应的方向并给出实际且有效的意见。本文主要研究中国高等教育性别差异逆转的问题。据我所知,本文是第一篇用经济学研究方法来研究中国高等教育性别差异逆转的论文。本文主要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中国有没有高等教育性别差异逆转的
12、现象;第二,如果存在该现象,那么主要发生在什么地区,逆转的程度有多大;第三,这一现象的可能的原因是什么,是否有证据支持。本文的第三部分就用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发现中国的确存在高等教育性别逆转问题。第四部分,本文给出可能的原因,并给出相应证据。最后一个 部分是总结和讨论。3. 中国的高等教育性别逆转本文采用中国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数据。问卷有涉及明确的出生年月问题以及详细的教育情况问题。问卷中,受教育程度分为7类:1,未上过学;2,小学;3,初中;4,高中;5,大学专科;6,大学本科;7,研究生级以上。教育水平回答了2-7的人还会回答教育完成情况。本文中,我们将大学专科,大学本科和研究
13、生以上归为一类:大学及以上,也就是本文定义的“受过高等教育”。根据我国教育体制规定的年限 一般小孩从7-8岁开始上学,小学一般是5-6年,初中3年,高中3年。从而上到大学的年龄应该是18-20岁。,我们选取至少20岁的人群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因为在20岁以前还有许多人是高中在读的 这一结论在后续的讨论也会涉及,而较难分析出他是否以后会上大学。因此,我们选取出生于1940年至1985年之间的人作为研究样本,画出这年龄段的上大学比例随出生年份变化的趋势图,如图1所示。其中男性上大学比例指的是出生于当年的男性中有多少比例的男性的报告学历在大学及以上。女性的定义同理得出。图1表明我国高等教育性别差距自
14、1940年出生的人开始分为三个阶段:出生于1940年到1960年间的人群中,高等教育比例分别在男性和女性中都没有产生明显的变化,男性显著的高于女性,差距基本上没有改变;出生在1960年至1970年间的人群里,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高等教育比例均显著的上升,但是性别差异依然存在且保持稳定;最后是1967年以及以后出生的人,虽然男性女性的高等教育比例均在快速上升,但是女性上升的速度比男性更快,在1981年及以后,女性高等教育比例已经超过男性,也即高等教育性别逆转。自1984年开始的下降,可能是因为有一部分人还处于高中在读的状态,但是依然是女性比例高于男性。图2表示的是出生于1940年至1985年人群
15、中的男性和女性上大学比例之比值随出生年份变化的趋势图。从图2得出来的结论与图1类似,但是更加直接:首先,在1960年之前,男性比女性的高等教育比例显著的高于1.5,波动较大可能原因是女性的高等教育比例基数很小,只要男性或者女性的高等教育比例有波动,该波动就会因为分母较小而被放大;其次,出生在在1960年之后至1967年间的人群中,男女高等教育比例开始稳步下降,结合图1,主要原因是因为男性和女性的高等教育比例均在稳步上升虽然两者差距大小保持相对稳定,但是因为基数的变大,导致了男女高等教育比例之比在下降;最后,出生于1967年及以后的男女高等教育比例的比值的下降主要归结为女性的上升幅度高于男性,两
16、性差距迅速缩小,而且出生于1980年后的女性的高等教育比例就开始高于同年龄的男性的高等教育比例,并且自此之后,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图1和图2的结论是一致的,自从1980年出生人及以后的人群中,高等教育性别差距的逆转已经发生。因为中国的地区分割和差距情况比较严重,我将样本划分为两类:农村人口样本和非农村人口样本。根据上述方法,将非农村人口样本画出图3a和图3b,农村人口样本画出图4a和图4b。注意,在此并没有考虑户口因上学迁移的情况 因为农村户口人群的高等教育比例远低于非农业户口人群的高等教育比例。图3a和图3b告诉我们非农业户口的样本中,自出生于1979年后的人群里,女性高等教育比例就超过男性
17、的高等教育比例,和图1、图2结论是基本一致的:女性高等教育比例开始超过男性发生在1980年左右出生的人群中。而通过图4a和图4b,我们发现农村户口的男性高等教育比例一直是比女性要高的。在出生于1970年及以后农村户口的人群中,高等教育比例在男性和女性中一直在上升,而且增加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但是男性的高等教育比例依然是高于女性的高等教育比例,所以,虽然男女高等教育比例的比值一直在下降,但是始终是在1以上的,也就是男性高等教育比例高于女性。结合图3a和图3b以及图4a和图4b,我们发现实际上高等教育比例性别差异逆转现象主要是发生在非农业户口人群中,而且,因为非农业户口的高等教育比例远大于农村户口的
18、高等教育比例 通过比较图3a以及图4a,一般在同一个出生年份的非农业户口高等教育比例大于农村户口高等教育比例的10倍,所以,高等教育比例的性别差异逆转主要发生在城市户口的人群中。另外,利用2002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s 2002)城市样本的数据,利用和一开始相同的定义,我们将不同性别的高等教育比例以及它们的差距在图5中表现出来 同样是选取了20岁及其以上的样本,也即包括1982年在内之前出生样本, 因为数据样本量比较小,所以在各个年份之间波动比较大。类似的,我们也发现了自1976年以后出生的样本中 波动较大,1976这一数值值得进一步讨论,女性高等教育比例已经超过男性。这里数值和前面我
19、们得到的1980年稍有不同的原因可能是样本选择的不一样:在这里是城市样本,而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我们选取的是所有样本以及非农业户口的样本。虽然采用的是不同的数据,但是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综上所述,高等教育比例的性别差距逆转已经在中国开始,而且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因为非农业人口女性高等教育比例的上升。相信这一现象会在201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分析中得到进一步验证。4. 原因和验证第三部分介绍了中国高等教育性别差异逆转的现象和相关背景。这一部分主要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和通过数据分析给出相关的证据。4.1. 成绩因素自从1978年恢复高考以来,几乎所有的大学录取均是通过高考分数,通过审核进行招生的。除了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高等教育 性别差异 逆转 厦门大学 王亚南 经济研究院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2001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