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学概论》实习实验指导.doc
《《林学概论》实习实验指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学概论》实习实验指导.doc(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林学概论实习实验指导彭 祚 登 编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森林培育学科2008年4月实习一 林木种子播种品质检验方法一、基本要求了解常见林木种子结构的结构特征,掌握我国植树造林重要树种种实识别特征;理解林木种子净度、千粒重、发芽率、发芽势等主要指标的概念和在生产中的意义;学会测定和计算林木种子净度、千粒重、发芽率、发芽势等指标。二、实习内容1、林木种实识别(1)目的 通过对各树种种实外形特征和内部解剖特征的观察以识别我国主要造林树种的种实。(2)材料和仪器 材料 红松、白桦、栓皮栎、樟子松、华北落叶松、油松、侧柏、杉木、水杉、马尾松、桉树、银杏、毛白杨、刺槐、白榆。仪器 玻璃板、直尺、玻璃皿、解剖刀
2、、镊子、解剖针、手持放大镜。(3)内容和方法外部形态观察 观察种实的大小、性状及种实附属物(是否具有绒毛、种翅、刺等)、果皮和种皮的质地(木质、革质、纸质、膜质)等。观察结果计入表1-1。表1-1 种实外部形态记录表编号树种果实类型种实外部形态备注大小(cm)形态色泽其他内部解剖观察 用解剖刀将种实进行纵、横解剖,在放大镜下观察胚乳和胚。首先观察是否有胚乳、颜色等,然后观察胚的组成(胚根、胚轴、胚芽、子叶)、胚的位置(中部、侧方、全部、子叶数)、胚在胚腔里占的比例。观察结果计入表1-2。表1-2 种实解剖特征记录表编号树种 果 皮 种 皮 胚 乳 胚备注颜色和质地厚度(cm)颜色和质地厚度(c
3、m)有无胚乳颜色颜色子叶数目2、种子净度测定(1)目的 测定被测定样品中的净种子、废种子和夹杂物的数量,并由此计算净度。(2)材料和仪器油松种子玻璃板、取样匙、分样板、刷子、镊子、手持放大镜、玻璃器皿、天平(1/1000)(3)内容和方法抽取样品将送检样品用四分法或分样器进行分样,直至按表2-1规定的该树种净度测定样品所需重量。净度测定样品称重的精确度要求见表2-2。表2-1 各树种种子净度测定样品的最低量树种净度测定样品量(克)栎属、文冠果、锥栗、银杏500粒以上核桃、板栗300粒以上红松1000槐树300水曲柳、沙枣200油松、刺槐、柠条、花棒、白蜡100臭椿80侧柏、火炬松75紫穗槐、黑
4、松、黄菠萝50白榆、沙棘35樟子松、胡枝子、红皮云杉25落叶松属、梭梭、15枸杞5表2-2 净度测定样品称重的精确度要求测定样品克数称量至小数位数10克以下31099.992100999.911000以上0 附:常用分样方法介绍从混合样品中分取送检样品或从送检样品中分取测定样品,常用下列方法:a)四分法 把种子倒在平滑的桌面上或玻璃板上铺平,两手各拿一块分样板,从相反的方向把种子拨到中间使成长条形,再将长条两端的种子拨到中间,这样重复34次,使种子混合均匀,而后铺成正方形。大粒种子厚度不超过10厘米,中粒种子不超过5厘米,小粒种子不超过3厘米。然后用分样板沿对角线把种子分成四个三角形,将对顶两
5、个三角形的种子装入瓶中备用,取其余两个对顶三角形的种子混合起来,按前法继续分取,直到所需数量为止。b)分样器法 适用于种粒小的、流动性大的种子。分样前,先将种子通过分样器,使种子分成重量大约相等的两份,其重量相差不超过两份种子平均重的5%时,则分样器是正确的,如超过5%,则应调整分样器。分样时先将种子通过分样器三次,使种子充分混合,然后开始分取样品,取其一份,继续分取,直到种子减至所需重量为止。观察分类目前, 净度的分析主要是以手工操作为主,常用仪器为手持放大镜、筛子和吹风机等。测定净度时,关键的是准确地判断出纯净种子、废种子及夹杂物三种成分。具体方法是:将净度测定样品倒在玻璃板上或桌面上,仔
6、细观察并区分出纯净种子、废种子及夹杂物三种成分,然后分别称重,将结果记入表2-3。如果送检样品中混有较大或较多的夹杂物时,要在分取测定样品前,进行清理并称重。分类的标准如下:a)净种子 完整的、没有受伤害的、发育正常的种子;发育虽不完全(如瘦小的、皱缩的)但无法断定其为空粒的种子;虽已裂嘴或发芽但仍具有发芽能力的种子。带翅种子中,凡种子调制时种翅容易脱落,其纯净种子指除去种翅的种子;调制时种翅不容易脱落的则不必除去,纯净种子是指带翅的种子,但已脱离种子的种翅碎片应归为夹杂物。壳斗科的种子,应把壳斗与种子分开,把壳斗归为夹杂物。b)废种子 能明显识别空粒、腐坏粒、已发芽的显著丧失发芽能力的种子;
7、严重损伤的种子和无种皮的裸粒种子。c)夹杂物 指不属于净种子的其他树种的种子;子叶、鳞片、苞片、果皮、种翅、种子碎片、土块和其它杂质;昆虫的卵块、成虫、幼虫和蛹。表2-3 净度测定记录表树种: 样品号:测定样品重纯净种子 克 净度 %夹杂物废种子重虫卵块成虫幼虫其他夹杂物克克克克克 % % % % 总量 误差备注检验员:年 月 日如果原测定样品重减去纯净种子、废种子及夹杂物三种成分的总重量其差距不超过表2-4规定时,即可计算净度,否则重做。净度计算 一般进行的净度测定按下列公式计算: 纯净种子净度 = 100 纯净种子+废种子+夹杂物表2-4 测定净度的容许误差测定样品重量最大容许误差5克以下
8、510115051100101150151200大于2000. 021. 0.052. 0.103. 0.204. 0.505. 1.006. 1.50送检样品先进行清理的,其净度按下列公式计算:净度 = 送检样品净度 测定样品净度 除去杂质后的样品送检样品净度 = 100 送检样品净度测定结果应计算到一位小数,全部样品记为100%。复检或仲裁进行复检或仲裁检验时,为了判断两次测定是否在允许差距内,可计算两次测定的平均数。如果两次测定百分数的差数不超过表2-5规定,则两次测定结果是符合的。表2-5 两次测定的平均数容许差距两 次 测 定 的 平 均 数容 许 差 距99.95100.0099.
9、9099.9499.8599.8999.8099.8499.7599.7999.7099.7499.6599.690.000.040.050.090.100.140.150.190.200.240.250.290.300.340.160.240.300.350.390.420.4699.6099.6499.5599.5999.5099.5499.4099.4999.3099.3999.2099.2999.1099.1999.0099.0998.7598.9998.5098.7498.2598.4998.0098.2497.7597.9997.5097.7497.2597.4997.0097.2
10、496.5096.9996.0096.4995.5095.9995.0095.4994.0094.9993.0093.9992.0092.9991.9991.9990.0090.9988.0089.9986.0087.9984.0085.9982.0083.9980.0081.9978.0079.9976.0077.9974.0075.9972.0073.9970.0071.9965.0069.9960.0064.9950.0059.990.350.390.400.440.450.490.500.590.600.690.700.790.800.890.900.991.001.241.251.4
11、91.501.741.751.992.002.242.252.492.502.742.752.993.003.493.503.994.004.494.504.995.005.996.006.997.007.998.008.999.009.9910.0011.9912.0013.9914.0015.9916.0017.9918.0019.9920.0021.9922.0023.9924.0025.9926.0027.9928.0029.9930.0034.9935.0039.9940.0049.990.490.520.540.580.630.670.710.750.810.890.971.041
12、.091.151.201.261.331.411.501.571.681.811.932.052.152.302.472.622.762.882.993.093.183.263.333.443.553.65注:表中数据引自国际种子检验协会1976国际种子检验规程3、种子千粒重测定(1)目的学会采用百粒法测定种子的千粒重,理解并掌握种子千粒重的概念和意义。(2)材料和仪器材料 油松纯净种子仪器 玻璃板、分样板、镊子、刷子、天平(1/1000)(3)内容与方法采用百粒法测定。从净度测定所得的纯净种子中,随机抽取100粒为一组,共取八组,即为八个重复。分别称重。记录在表3-1。表3-1 种子千粒重测
13、定记录表(百粒法)树种: 样品号:组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重量(克)标准差s平均值X变异系数千粒重10 X并按下列公式计算八组测定值的平均重量、标准差及变异系数。标准差(s)= 式中:X各重复重量(克)n重复次数总和变异系数=种粒大小悬殊的种子,变异系数不超过0.6,一般种子的变异系数不超过0.4,即可按八个重复的平均数计算,否则要重做。如仍超过,可计算16个重复的平均数。凡与平均数之差超过二倍标准差的各重复略去不计。最后计算1000粒种子的平均重量(即)。4、种子发芽测定(1)目的 通过实验掌握测定种子发芽能力的方法,并学会计算发芽率、发芽势及平均发芽时间等指标。(
14、2)材料和仪器 材料 刺槐纯净种子送检样品、福尔马林。 仪器 玻璃板、取样匙、分样板、刷子、镊子、解剖刀、温度计、烧杯、发芽皿、滤纸、纱布条、标签、光照发芽箱或培养箱。(3)内容与方法测定样品的抽取 发芽测定所需样品可从净度测定后的纯净种子中抽取。用四分法将种子分成四份,从每份中随机取25粒种子组成100粒,共取四个100粒,即为四次重复。种粒大的可以50粒或25粒为一重复。特小粒种子用重量发芽法,以0.10.25克为一次重复。消毒灭菌为了预防霉菌感染而影响检验结果,所以在检验时必须对所使用的各种用具和测定样品进行消毒处理。检验用具的消毒 发芽皿、纱布条、镊子等仔细洗净,用沸水煮5-10分钟。
15、对发芽箱或培养箱内喷洒福尔马林,喷后密封两天,然后使用。测定样品的消毒 种子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消毒方法。可用福尔马林、高锰酸钾等药剂。测定样品的预处理 一般可用始温45水浸种2448小时,浸种过程中最好再换一两次水。发芽困难的种子可进行预处理(见表4-1)。置床在发芽皿上垫有滤纸或纱布即为发芽床。将经过消毒和浸种后的种子分组放置于四个发芽床,在每个发芽床上整齐放置100粒种子,种粒之间保持一定距离,以免霉菌蔓延和幼根相互接触。种粒的排放应有一定的序列(见下图)。 种粒的置放方法种子摆放完毕,在每一个发芽皿上贴上标签,写明送检样品号、树种、重复号、置床日期、姓名,以免混乱,然后将发芽皿放入光照发芽
16、箱或培养箱。发芽条件水:发芽床要保持湿润,但不能使种子四周出现水膜。温度:各树种的种子发芽所需温度见表4-1。仪器的调制温度同预定的温度相差不能超过1。有些树种要求使用变温,每昼夜保持低温16小时,高温8小时。温度的变换应在3小时内逐渐完成。通气:要使种子有通气的条件,但不能使种子周围的空气干燥而影响发芽。光照:有些树种的种子发芽需要光照,按表4-1 的规定来供给光照的时间数。光照的程度为7501250勒克司。表4-1 部分树种种子发芽测定的主要技术规定树种温度测发芽势的天数测发芽率的天数备 注油松20/25816每天光照8小时樟子松、20/2558每天光照8小时沙枣30143005层积60天
17、沙棘20/3051405层积60天每天光照8小时紫穗槐 25714始温80水浸种24小时去掉种皮发芽柠条28512花棒281020去掉种皮胡枝子20/35715去掉种皮;浓硫酸浸种30分钟后用清水反复冲洗刺槐20/3051080水浸种,自然冷却24小时,剩余硬粒再用80水浸种并自然冷却28小时,每天光照8小时槐树 25729始温80水浸种24小时臭椿30721枸杞20614始温45水浸种24小时,切开种皮继续浸种2天侧柏25920白榆2047杨属20/3036桑30815每天光照8小时观察记载发芽测定要定期观察记载,并计入表4-2。为了更好地掌握发芽测定的全过程,要求每天作一次观察记载。发芽测
18、定的持续时间见表4-1。表中所列天数以置床之日为零算起,不包括种子预处理的时间。如到规定的结束时间仍有较多的种粒萌发,也可酌情延长测定时间。发芽测定所用的实际天数应在检查报告中说明。发芽期间发现有感染了霉菌的种子及时取出消毒或用清水冲洗数次,直到水无混浊再放回原发芽床,不要使它们触及健康的种粒,发霉严重时整个发芽床都要更换,并在发芽记录表中记述。按发芽床的编号依次记载,记载项目如下:正常发芽粒:长出正常胚根,特大粒、大粒和中粒种子的幼根长为该种粒长度的一半以上;小粒和特小粒种子的幼根长度大于该种粒的长度。如是复粒种子,其中只要长出一个正常幼根即可作为正常发芽。并在记录表上注明,凡符合定义的正常
19、发芽用镊子取出。异状发芽粒:胚根短生长迟滞,并且异常瘦弱,胚根腐坏,胚根出自珠孔以外的部位,胚根呈负向地性,胚根卷曲,子叶生出,双胚联结等。腐烂粒:内含物腐烂的种粒。表4-2 种子发芽测定记录表树种预处理方法样品编号温度其他记载光照预处理日期组号123456789101112 逐 日 发 芽 粒 数1置床日 期23开始发芽日 期4接上表发芽势 发芽率 未发芽粒数平均发芽势平均发芽率备注天数%天数%腐坏异状新鲜空粒硬粒其它小计%检验员年 月 日 发芽结果计算 在发芽测定结束后进行以下各项指标的统计计算。 1)发芽率 (%)= 式中:n正常发芽粒数 N供测种子数发芽率按组计算,然后计算四组的算术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林学概论 林学 概论 实习 实验 指导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92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