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普罗提诺的人学.doc
《论普罗提诺的人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普罗提诺的人学.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本 科 生 学 年 论 文论普罗提诺的人学 学 号:_ _姓 名:_ _年 级:_ _专 业:_哲 学_系 别:_哲 学_ _学 院:_哲 学 院_指导教师:_ _ 论普罗提诺的人学摘要:普罗提诺是公元三世纪古代晚期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本文将重点讨论普罗提诺思想中关于人的学说,即他的人学。论文分为三个部分,分别进行引、述、论。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言,对普罗提诺的哲学进行综述。第二部分整合出普罗提诺哲学中人学的主题,分两个层面加以说明。先关注在一般意义上的“人”在普罗提诺的实在结构中的位置,再展开普罗提诺对人的个体性与在世性的思考与论述。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结论部分,对普罗提诺的人学进行总结与评价。本
2、文将普罗提诺人学的宗旨定位在寻找并展示给人们一种正确的生活方式。从普罗提诺的人学中可以抽象出他对人的四重规定,即人的分离性、焦虑性、漂泊性与过渡性。这四重规定的共同基础是普罗提诺人学中人的超越性。最后基于此,本文对普罗提诺人学的批判在于他的人学所造成的人的根性的倒转及其困难。 关键词:普罗提诺 人学 四重规定 超越性 批判Abstract: Plotinus is the most affective philosopher in late antiquity during 3 A.D. This thesis focus on the doctrine of human beings in
3、Plotinuss philosophy which can also called his anthropology.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which proceed introduce, depiction and discuss respectively. In the first part, which is the introduce, I will make an introduce to the philosophical system of Plotinus. In the second part, I will int
4、egrate the main thread and content of the anthropology of Plotinus and demonstrate it in two aspects. Firstly, I will focus on the position of man in the structure of reality of Plotinus. And then, I will demonstrate the thought and depiction of Plotinus on the mans individuality and being-in-the-wo
5、rldness. In the third part, which is the conclusion of the thesis, I will make a summary and a comment on Plotinuss anthropology. The thesis locates the purpose of the anthropology of Plotinus on seeking and revealing a right lifestyle for man. We can abstract four determinations on man from Plotinu
6、ss anthropology, which is the separation of man, the anxiety of man, the exile of man and the transition of man. The common foundation of these four determinations is the transcendence of man in Plotinuss anthropology. At last, the critique on Plotinus in the thesis lies in the overturn of mans root
7、 and its predicament in his anthropology which is based on the determination of transcendence of man. Key words: Plotinus, anthropology, four determinations, transcendence, critique一、引论:普罗提诺哲学的综述注释: 对普罗提诺的哲学细致、系统的导引性著作可参见Kevin Corrigan , Reading Plotinus : a practical introduction to neoplatonism ,
8、Purdue University Press,2005.另外,普罗提诺的权威译者Amstrong的一本小书有对普罗提诺哲学在整体上的详细介绍,见Amstrong.A.H., Plotinus, New York: Collier Books, 1963. p.26-44。一般性的哲学史著作对普罗提诺的哲学十分准确的论述可参见Frederick Copleston , A History Of Philosophy, Vol.1 Greece And Rome,New York:Image Books, 1993. p.463-472。笔者对普罗提诺哲学的综述参考了这几本导引性著作。在叙述思路
9、上笔者会按照一定的线索进行串联,显示其为一个动态的结构,以便尽可能的把普罗提诺思想中生动、活泼的特点凸显出来。对于一些可能引起误解和含糊的地方,给出了尽可能详尽的注释。虽然如此也仍难免有不少漏洞,读者可惠予指正。普罗提诺现存的唯一著述就是由他的弟子波斐黎所编排集纂而成的九章集 学界公认的普罗提诺九章集最好的英译本是Leob古典系列A. H. Armstrong的译本。限于材料的乏匮,此书乌乎可得。笔者借助的是较早的Stephen Mackenna的译本,以及最新修订的中译本(普罗提诺:九章集,石敏敏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10)另外,本文在引用九章集的相关章节时只能给出章节与段
10、落的所在处。较为规范的引用还需给出标准行码,但限于缺乏材料(尤其是Leob古典系列的希英对译本),不能做到这种精确的引用,只能在大致的范围内索引。普罗提诺本人并无建构系统性哲学的计划,他的写作有些出于灵感,有些出自论战,还有的是作为对自己思想的总结与思考等等。这些单篇的文章没有独立的题目,写作时间与写作背景也很难确知,但经波斐黎之手不但各自添加了主题,还根据颇有讲究的数字关系重新拆分编排,打乱写作的时间顺序,将不同时期的文章穿插整合在六个大类的主题之下。这六个大类的主题分层次的基本统摄了普罗提诺思想中六个重要的方面,即分别关于人事、宇宙、自然原理、灵魂、理智与太一。不管怎么说,虽然普罗提诺并不
11、是系统化的呈现他的哲学,但他的哲学确是内在的包含着清晰的系统性。一个体现着在先/在后关系的实在结构正是贯穿普罗提诺其思想的鲜明线索 普罗提诺的读者会很容易的认为普氏所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自上而下呈现着太一、理智、灵魂与感知世界的诸存在者的等级秩序(hierarchical order)或是存在之链(chain of being)。这种等级性关系很明显的体现在在先者总是在后者得以产生的源泉,且越是在先,其越靠近太一,便拥有更大的能力与自主性,越是完备、善好且充满生命力,在后的总是劣于在先的,离光源越来越遥远,置于这一等级秩序最下的便是质料,其完全得不到太一的光照,幽暗一片,死气沉沉。但O Mear
12、a的研究提醒我们,对普罗提诺的哲学既要慎用“存在之链”,又要慎用“等级”(hierarchy)一词去描述它。一方面,从词源上说这个词是六世纪才出被造出,普罗提诺没有使用过这个术语;另一方面,它会与我们头脑中一些属于现代的观念相混淆,不利于我们准确的把握普罗提诺的思想。在系统分析了普罗提诺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关系后O Meara对从太一到质料的这个延伸过程,她建议用在先(priority)在后(posteriority)这样的范畴来代替“等级性”的秩序的一般性说法。本性上与存在上的在先(priority by nature and being)首先意味着一种“非相互性的依赖”(nonrecip
13、rocal dependence),也即在先者可离于在后者存在,但在后者的存在必须依靠在先者的存在。其次,它还意味着在先者在其存在的完满性上,在价值与知识上的优越性。柏拉图的在先者即是理型(Form),理型之于感性世界则有以上两点的意义上的在先性。亚里士多德则对“在先”的含义做了五种规定,(a)时间上在先者(b)为他物所依赖而自己却不依赖于他物者(c)排列上占先者(d)更好的或更可尊敬者(e)两个相互依赖的东西里那个为他方的原因的一方。(Categories ch.12 ,中译本见范畴篇解释篇第十二章,方书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O Meara认为普罗提诺是深知在先/在后这一范畴的运
14、用在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性,从太一到理智到灵魂到物质世界这一实在结构正是依此而构成:在后者由在先者产生,不可须臾离之而独存,相反的,在先者则可独立存在,不以在后者的存殁为计,并且善好者总是在先,后其产生者则依次劣之。参见O Meara,“The hierarchical of reality in Plotinus”(in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Plotinus, ed. by Gerson, L. P.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66-81。经由O Meara的分析我们也更清楚的认识到了普罗提诺思想中所继承的柏
15、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遗产,其对实在结构的规定并非思想上的独创,而是搬用了先贤的现成范畴加以运用的结果。这对我们正确认识普罗提诺的哲学观点有重大意义。因此,我在文中采纳O Meara的建议,将普罗提诺的哲学体系称为体现着在先/在后关系的实在结构。其中包含了一个流溢与凝视、堕降并回转、下降兼上升的双重过程的动态结构。下面就以此线索综述普罗提诺的哲学。处在最先位置的是太一。其作为一切存在者的源头,自身超越存在,(V.5:6)圆满自足,是一切的原因。太一是“一”,但“一”不是它的规定,太一自身没有任何规定性,(V.1:5)甚至是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属性。(V.5:13)我们只能从否定性中才能接近它,任何对
16、它“是什么”的表述都把某种性质添加给它,都会破坏它的至善。(VI.7:38)我们称太一是“至善”,但这“善”也不是对它自己而言,只是他者需要善 张映伟说,“善”是普罗提诺唯一正面规定的太一的本质。(参见张映伟:普罗提诺论恶一卷八章解释第48页,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5.12)不过在这个问题上笔者发现了相反意义上的文本证据(详见VI.7:41),普罗提诺把太一规定为“善”也不是针对太一本身而言,即不是从正面去规定。太一根本不能有所“是”,一旦是什么,就在太一的“一”上加入了其它性质和规定,就变成了“多”。普罗提诺自己大概没有想从正面、肯定的意义上对它进行言说的意图,既是因为太一不可道,也是
17、考虑到其亦不足为外人道。 ,它自己无所欲求、无有规定。(VI.7:41) 不仅是太一不可说,可理知世界的事物根本上讲都是不可说的。关于这种不可说性(ineffability),国外学者有专门的探讨,可见Frederci. M. Schroeder, “Plotinus and language” (in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Plotinus, ed. by Gerson , L. P.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336-355。Schroeder认为普罗提诺经常采取否定性的方式去言说是为了避免一种混淆,即我们对那些只能通过精神
18、或心灵才可通道的非形体性的实在的认识与对可感的形体性实在的认识在语言中可能产生的混乱。虽然可理知世界的事物根本上是不可以宣说陈述的,尤其如太一更是如此,但是在语言中进行推论的分析仍是必不可少的,正是言不尽意之处才促使我们以沉默与直觉去领会之。相同主题的研究还可见同一作者的另一著作Frederci.M. Schroeder,Form and Transformation: A Study in the Philosophy of Plotinus,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1992. p.66-90 ,理智的认识也不足以把它认识清楚,因为它高于理智,是理智
19、的源头。但对于“太一”我们又绝不是不可知的,因为它不在我们之外,它不隐藏自身,我们正是分有了它才得以存在,它存在于一切分有它的万物之中。(III.8:9)正是凭借着分有者与被分有者之间的相似性,我们才能从自身中领会、聆听着至善者,被它充满。“太一”虽然无求无欲,从它的本性中自然流溢出万物 为什么会流溢?普罗提诺对此有两种矛盾的看法:一是作为一种不可阻止、自然外溢的丰沛本性(V.1:6)和理智对之的模仿,一是从完满者中独立出去、成为自己的的意愿。对理智而言见III.8:8及中译本p257脚注1,对灵魂则见V.1:1、III.7.11及中译本p543脚注2。“普罗提诺从来没有试图清晰的调和这两种思
20、想。”(张映伟,第51页) ,自身却不受任何影响。(V.1:6)“一切存在的事物,只要停留在是中,就必然根据各自当下的能力,从它们自己的实体产生出某种包围性的实在,并指向自身之外的东西”,如太阳发光,焰火腾暖,冰雪散寒,香物流芳。(V.1:6)可见,流溢是种客观的向外散出自身的要求,不包含任何主观的意图,无法阻止也无法控制。“事物一旦达到完满就开始生产”,从太一中生出理智,也即努斯 说理智是太一流溢而生,这种说法不严谨,但在论文中为简洁故不展开说。所以在此注释中我们要提起注意,太一“流溢”并不能就直接产生“理智”。理智的产生包含了一个“流溢”和“回转”的双重过程,流溢的产物不就是理智,其回转向
21、太一,因凝视之才成为理智。“它的止步和转向构成了是,它对太一的凝视则构成了理智”。(V.2:1)另外我们在此处还需注意对“努斯”一词的翻译,罗素对之还有过一些讨论(见Bertrand Russell,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 London: Routledge, 2009. p.273),Dean Inge译为spirit,Mckenna译为Intellectual-Principle,而A. H. Armstrong译为intellect,中译本译为“理智”。,后者是仅次于太一的本体,是太一的表达和活动,包裹在太一周围,只执着于太一,对之凝思不怠,(V
22、.1:6)是至善的影像,(V.1:7)是真是者、(V.9:3)真知识、(V.5:6)真生命(VI.7:17),是美本身,(V.9:2)是多中之一,(VI.7:13)在自身里面思考自身,(V.9:5)是永恒的、未分离的、包含一切的现实性。(V.9:10)理智在普罗提诺那里就相当于柏拉图蒂迈欧篇中的造物主得穆革(Demiurge)。理智不能离开太一,但太一却不赖于理智,不受之影响。理智模仿太一在自身中流溢出世界灵魂 如脚注9提到的“流溢”的内在矛盾在理智流溢灵魂的阶段表现的非常突出。流溢的发生到底是因为理智对太一流溢的模仿,还是由于在理智中出现独立、分离出的意愿,也即灵魂不安宁的本性,后者自行的从
23、理智中逃逸出来。先于灵魂的坠落还是先有理智的流溢,这二者谁又是谁的原因?谁该为流溢的结果,即灵魂的堕落和恶的产生负责?这些都是普罗提诺思想中悬而不定的问题。 。灵魂的本性是不安宁的,不满于现状,渴望寻求多样性,它出现伴随着时间、空间的生成,这意味着至此展开了一个生成的领域,而此前太一及理智的领域都是无有时间性存在的永恒。(III.7:11)灵魂进入宇宙,将之照亮,推动其运动,给予其秩序,如同将形式加于僵死、黑暗的质料上。(V.1:2)它是多,从世界灵魂中流出个体的灵魂;但它同时是一,因为个体中的灵魂同时也就是世界灵魂的全体,可分又不可分,既是一又是多 关于灵魂的可分与不可分性,普罗提诺有不少论
24、述,这个问题也是他的灵魂论的重点与难点所在。大致是说灵魂既是多又是一。我们说灵魂是“一”不同于说物体是“一”。物体因连续性而为“一”,各部分相互区别,因此在形体世界中同一的事物不能同时存在于异处。但灵魂不同,它的“一”是作为整体部分的状态,即使个体灵魂与躯体混合,也没有丧失它的“一”,永远作为整体而呈现自身。在这种意义上灵魂是不可分的;但是它又是可分的,这是指在与躯体混合的意义上它是可分的,或者说是表现为可分的。可分性是躯体的性质,而非灵魂的性质。(IV.1(2):1)打个比方,灵魂要进入躯体,便不可保持不分的状态,故而在诸多的躯体中示现出千百亿“化身”,但与其自身而言它仍只是那个原初整全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普罗提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92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