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概论.doc
《新媒体概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媒体概论.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媒体与新媒体概述第一节 媒体的释义 一、媒体、媒介和传媒1943年,美国图书馆协会的战后公共图书馆的准则一书中首先出现了“媒体”这一术语,现在已成为各种传播工具的总称。媒体在英文中表述为Media,广义的媒体是指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任何物质工具。如:计算机、光盘、网络、电影、电视、无线电广播、录音、录像、图片、幻灯片、投影片和印刷材料等都属于媒体。在这个意义上讲,媒体也称媒介。 媒体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首先与政治制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894年2月7日,马克思在科隆法庭就新莱茵报的审制法案发言时,强调无产阶级报纸的功能是“喉舌”。这样,在全球社会主义制
2、度的国家中,媒体成为一个政治单元,成为宣传的组织,媒体的功能被界定为生产社会共识和凝聚普遍意志精神产品的工具。这种功能在知识经济背景下的中国仍然被强调。媒体概念的综合性还在于它是文化产品传播的主要形式,是地域文化表达的文化实体,是一种生产和传播信息内容的经济单位。从这个角度讲,媒体也是采集、生产、销售(传播)信息和知识产品的工商业组织。 “媒介”是指以图文声像等符号来负载、扩大、延伸、传递信息的物质实体。它是连接传输与接受双方的中介物,包括书写媒介、印刷媒介、广播媒介、影视媒介和网络媒介,如传统的书籍、报刊、广播、电影,以及现代的电视、网络等。所以,媒介主要指向的是信息传播的物理形态。“媒体”
3、还包括“媒介组织”的概念,是指依托书籍、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媒介,把图文声像的信息进行有效组合、传播和营运,并对其拥有完整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的机构,如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电影厂、电视台、广播电台、网站等。或者简略地说,“指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单位或机构”。 媒体一词有两层含义:第一种指具备承载信息功能的物质实体,是传递信息使用的工具。第二种主要指向的是信息传播的单位组织,也就是传媒机构。 “传媒”,具有两种含义。一是作为名词意义的“传媒”,它等同于“媒介”,即“传播媒介,特指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新闻工具”。二是作为动词意义的“传媒”,它重点是指对媒体信息的传播
4、,所以,我们认为传媒是媒体传播者借助媒介与受众进行信息传播、反馈与交流的活动。它强调媒体以媒介为途径、手段和方式对信息进行输入、储存、整理,又通过媒介向受众传播,并能与受众发生信息上的互动。所以,传媒主要指向的是信息传播的流动过程。第二节 新媒体的概念一、新媒体的定义新媒体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近40年前。1967年,美国CBS(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同时也是NTSC电视制式的发明者P戈尔德马克(PGo1dmark),发表了一份关于开发EVR(电子录像Electronic Video Recording)商品的计划,其中第一次提出了“新媒体”(New Media)一词。接着,1
5、969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罗斯托(ERostow)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书中,也多处使用新媒体一词。由此,“新媒体”一词开始在美国社会上流行,并且这个趋势在不久以后扩展到了全世界。然而与以往的传统媒体不同的是,“新媒体”一词极具弹性。随着数字技术的急速发展,几乎每隔几天就会出现一种新的媒介产品,这些产品未经精确定位就都被归为新媒体一类之中。新媒体所包含的媒介形式仍然处在发展之中,并且其膨胀趋势还在扩张之中。 目前世界上对于“新媒体”的定义远未统一,专家们也是各执一词。若干年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新媒体有过一个定义,即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美国的俄裔新媒体艺术家列维曼诺维奇(1
6、ev Manovich)认为,新媒体将不再是任何一种特殊意义的媒体,而不过是一种与传统媒体形式没有相关的一组数字信息,但这些信息可以根据需要以相应的媒体形式展示出来。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于旧而言,相对于报纸,广播是新媒体;相对于广播,电视是新媒体;相对于电视,今天的网络又是新媒体。当然,在一定的时间段之内,新媒体的内涵有其相对的稳定性,如印刷媒体、电子媒体到数字媒体。 新媒体主要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上产生和影响的媒体形态,包括在线的网络媒体和离线的其他数字媒体形式。 阳光卫视的吴征在新浪上的专栏中发表文章媒体业发展趋势与新媒体的文化使命,
7、给出的新媒体的定义是:新媒体是一种既超越了电视媒体的广度,又超过了印刷媒体的深度的媒体,而且由于其高度的互动性、个人性和感知方式的多样性,它具备了从前任何媒体都不曾具备的力度。他在文章中所解释的新媒体更为狭义: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他的定义着重于新媒体的技术基础数字技术,以及新媒体的重要特性之一互动性。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从更广义的范围来看,诸如MP3音乐播放器等媒体的出现,他们并未具有互动的特点,却仍然可以被定义为新媒体。前一段时间将网络媒体称为“第四媒体”,目前仍然可以见诸报端,但是由现在新媒体的发展趋势来看,“新媒体”的定义似乎又已经超越了网络媒体。 新媒体这一概念可以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
8、进行界定。 就其内涵而言,新媒体是指20世纪后期在世界科学技术发生巨大进步的背景下,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能使传播信息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大大丰富的、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 就其外延而言,新媒体主要包括光纤电缆通信网、都市型双向传播有线电视网、图文电视、电子计算机通信网、大型电脑数据库通信系统、通信卫星和卫星直播电视系统、高清晰度电视、互联网(1nternet) 、手机短信和多媒体信息的互动平台、多媒体技术以及利用数字技术播放的广播网等。 新媒体的定义: 所谓新媒体就是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中介,能够同时满足公众或用户信息需求和传播欲望的媒体形态
9、。 新媒体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新媒体包括“新兴媒体”,也包括“新型媒体”。狭义的新媒体专指“新兴媒体”。新兴媒体是新媒体的典型形态,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和(互动性)电视媒体为代表。它们依托全新的传播技术,以改变传播形态为主要诉求点,强调体验和互动,内容生产日趋分散化和个性化。新型媒体,包括户外新媒体、楼宇电视和车载移动电视等。它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依托新技术衍生而来的,其传播形态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但是信息质量获得提高,传播范围更加宽广,达到了以前无法覆盖的区域 第三节 新媒体的特征 一、新媒体的主要特征l交互性与即时性2海量性与共享性3多媒体与超文本4个性化与社群化 二、新媒体的传播特
10、点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分析,新媒体传播有四个特点: 第一,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从岩画的模拟传播,到诗歌和戏剧的口语传播,到造纸术和印刷术发明之后的文字传播,到无线电发明之后的电子传播,回顾人类的大众传播史我们可以发现,传播的媒介形态日趋丰富,而传播行为日趋自由。印刷品传播和电子传播的形态、通道是固定的,其传播的专业要求和边际成本都很高,传播者具有较强的垄断性和控制权,而数字化必然带来的网络化,以及网络化必然导致的交互性,使传播者和接收者的身份转换极其容易。如今,一个人通过发送手机短信、撰写博客日志、发起网络群聊,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对任何人”进行大众传播,突破传统主流媒体的话语权
11、壁垒。 第二,“信息”与“意义”无关。 文本、声音和影像都只是0和1的组合。传播的信息从传播的意义中抽象出来,使“把关人”的能力大大削弱。因为意义是完整、单一而不能分割成片段来进行传播的,易于甄别,而信息是可以编码、分段、压缩,进行传播,再组合、复原、解码,进行读取的,很难在传播过程中判别每一片断的信息意味着什么。上海目前发展很快的楼宇视频和地铁视频系统是电视还是计算机?曾经发生一场定性之争,就是这种突破的生动案例。第三,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 在传统传媒一统天下的鼎盛时期,传播的效果似乎是无坚不摧的,大众媒体对于公众有着“魔毯”般的效力。但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新媒体的不断涌现,信息和“噪
12、音”越来越多,以一个人的接受能力,根本不可能全部进行接收和处理,同时,在技术上对信息进行筛选、复制和传递已经非常容易,因此,信息接收者按照什么样的标准,通过什么途径,如何选择和过滤信息,又如何屏蔽噪音,在最大程度上决定了信息传送者的传播意图能否实现。这意味着受众在接收信息时的主动性和消费偏好变得日益重要第四,大众传播的“小众化”。 传播学中有一个“沉默的螺旋”的发现,表明人们为了避免成为异类,陷入孤独,往往在大众媒体或舆论活跃分子发表了意见之后,不再表达自己与之不同的观点。而在数字加网络的新媒体时代,任何一个人通过互联网、手机等,就可以随时进行信息沟通,甚至成为传统媒体的重要信息来源,人际传播
13、的性质得到凸显和强化,传统的、倾向于无差异的普遍的广大受众,开始分割为气味相投的或者利害相关的“小众”,如各种各样的网络游戏团体、产外旅游论坛、短信交友俱乐部等。在小众中,人们也许更容易找到声气相投的伙伴,以对抗大众传播所造成的“社会孤立的恐惧”,从而形成和坚持与大众舆论未必一致的意见。其次,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新媒体的出现,刷新了大众传播业的市场版图。第四节 新媒体对媒体发展的影响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融合中产生了创新二、新媒体影响下的未来传媒格局三、新经济、互联网、新媒体的兴起引发了受众接触媒体习惯的改变四、新媒体造成了更加复杂的媒体运营方式第五节 新媒体的发展现状一、新媒体出现的背
14、景二、新媒体兴起的过程三、新媒体运用的目前状况四、新媒体发展的原因第六节 新媒体的未来趋势一、更加交互化二、更加人性化三、更加个性化四、更加多媒体化第二章 新媒体的类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比较热门的新媒体话题不下30种,如:数字电视、卫星电视、移动电视、IV、网络电视(WebTV)、电线上网、温暖触媒列车电视、楼宇视屏、移动多媒体(手机短信、手机彩信、手机游戏、手机电视、手机电台、手机报纸等)、网上即时通讯群组、对话链(Chatwords)、虚拟社区、博客(blog)、播客、搜索引擎、简易聚合(RSS)、电子邮箱、门户网站等等。其中既有新媒体形式,也有不少属于新媒介硬件、新媒介软件,或者新的媒体
15、经营模式。一、 互联网 1.互联网定义 1995年,“联合网络委员会”通过了一项关于“互联网定义”的决议:互联网指的是全球性的信息系统.2 .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3.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把互联网正式列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出现的“第四媒体”。2006年网络新闻作品正式进入中国新闻奖的评选范畴,是对经历十多年发展的网络媒体“主流”身份的认可。 4.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阶段:(1)1995年1998年 ,网络媒体步入中国传播领域。(2)1998年底1999年,商业门户网站涉足网络新闻传播领。(3)2000年2001年,党领导的网络媒体体系形成。(4)2002年以后,网络媒体
16、成为中国重要的传媒形态。第一节 互联网新媒体1994年4月20日,中国大陆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作为党的整体事业的一部分的中国新闻传播机构开始步入国际互联网。1995年4月,中国第二大通讯社中国新闻社(主要是指香港地区的中国通讯社,也即“中通社”)开始以国际互联网为技术平台向外发布新闻。既是对外宣传的实际需要,也是信息潮流之大势所趋。1995年5月17日,中国国家邮电部宣布向公众开放国际互联网各项业务。1995年10月20日,中国贸易报率先将自己母体的新闻信息搬上了国际互联网,成为第一家走上国际互联网的国内报纸。中国贸易报此举吹响了进军国际互联网的号角,也开启了中国大陆传统媒体汹涌卷入网络领域的
17、先河。中国大陆的新闻机构开始尝试使用网络手段。 第一家走上国际互联网的中国杂志是神州学人(1995 年1月12日);第一家走上国际互联网的国内广播电台是广东人民广播电台(1996年12月);第一家走上国际互联网的国内电视台是中央电视台(1996年12月10日);第一个走上国际互联网的官方网络新闻平台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所建立的“中国互联网络新闻中心”(1997年1月1日)。 中国传统新闻媒体风起云涌挺进网络基本上不约而同地始于1995年,无论是大陆、台湾、香港还是澳门,两岸四地在时间先后上并无太大的差距,整个华人文化圈也大体如此。5.互联网(Internet)特点: (1)从网络互连的角度看,
18、Internet可以说是由成千上万个具有特殊功能的专用计算机通过各种通信线路,把分散在各地的网络在物理上连接起来。 (2)从网络的通信角度看, Internet是一个用TCPIP协议把各个国家、各个部门、各个机构的内部网络连接起来而形成的数据通信网。 (3)从信息资源的提供的角度看, Internet是将各个国家、各个部门、各个领域的不同信息资源联为一个整体的超级信息资源网。凡是接入Internet的用户,都可以通过各种信息查询工具访问所有的信息资源,查询各种信息库、数据库,获取自己所需的各种信息资料。(4)从信息服务的提供上看, Internet是一个能够提供广泛的、多层次的、从文本信息到声
19、音图像的综合性网络。它为现代社会的信息交流提供了全新的空间,有人称为 “cyberspace”。 (5)从传播学角度来讲, Internet是一种新型的传播介质,是网络传播的物质基础,是人类传播活动的又一崭新技术。 (6)从管理角度来看, Internet是一个不受任何政府或某一个管理机构管理和约束的,而是由用户互相协作的组织和集合体。从某种程度上讲, Internet处于无政府状态之中。每一个接入Internet的用户都自愿承担网络的管理和控制,自愿遵守网络道德标准,并且共同遵守 TCPIP协议的一切规定。(7)从使用角度而言, Internet是一个信息交流与利用的平台。由于Interne
20、t实现了公共通信网的互连,用户只要具备电话线、PC、Modem,就可以很轻松地接入Internet 。这为Internet的大众化普及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8)从商业角度而言, Internet是一个商品交易的场所。由于Internet的社会效益巨大,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吸引了众多企业参与和投资。同时, Internet的商业化也将为企业带来巨额利润。 Internet的发展和普及,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从传播角度而言,它也为计算机媒介传播提供了更加良好的平台,使得这种传播方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一 互联网新媒体1.1.2 博客、播客、维客 博客、播客、维客被称为web2.0时代三剑客博客“
21、博客”一词是从英文单词Blog翻译而来。Blog是Weblog的简称,而Weblog则是由Web和Log两个英文单词组合而成。Weblog就是在网络上发布和阅读的流水记录,通常称为“网络日志”,简称为“网志”。1994年,美国人贾斯廷霍尔用H TML语言手动编码网页“Justin Hall s Link ”(www. link. net ),世界上最早的博客日志诞生。 博客实现了多重的传播效果,横跨人内传播、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3种类型 。播 客 播客,即Podcasting,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2004年2月12日英国卫报的一篇题为听觉革命:在线广播遍地开花的文章中。2004年8月13日,IPO
22、D的发明者美国人亚当科利开通了世界第一个播客网站(每日源代码 ),亚当科利称为“播客之父”。2004年底播客进入中国,播客网站、频道开通,播客队伍日益壮大。维基百科全书(Wikipedia)把“播客现象”称做是“2006年中国大陆网上的新焦点”。Podcasting一词原是苹果电脑的“iPod”与“广播”(broadcast)的合成,指的是一种在互联网上发布音频文件并允许用户订阅feed来自动接收新文件的方法,或用此方法来制作的音频节目。Podcast代表了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和数字广播技术的结合。戴维舒舍尔提出播客的三个条件: 必须是独立的、可下载的媒体文件;文件的发布格式为RSS2.0 en
23、closure feed;接收端能自动接收、下载并能将文件转移到便携式播放器等其他地方。基于以上三点,维基百科(Wikipedia)对播客作出了定义:podcast(播客)是一种向互联网发布文件的方法,允许用户使用RSS订阅并且自动接收文件。播客2004年10月在美国开始流行,并遭遇两次“井喷”,首先,由丹吉尔墨(Dan Gillmor)、亚当库利(Adam Curry)、戴维温纳(Dave Winer)、托德迈芬(Tod Muffin)等重量级博客率先发力摇旗鼓噪,之后媒体迅速跟进,有关podcast的报道和评论呈爆炸式增长,播客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蔓延开来。第二次井喷是在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媒体 概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92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