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莹我国精神残疾人群的需求与社会政策分析.doc
《李莹我国精神残疾人群的需求与社会政策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莹我国精神残疾人群的需求与社会政策分析.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国精神残疾人群的需求与社会政策分析李莹(博士,讲师), 劳动人事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摘要:在残疾人权利保护的政策目标下,本文主要关注国家这一权利保护主体在残疾人权利保护方面的责任承担与履行。考虑到残疾人的多样性,本文聚焦于残疾人中的精神残疾人群。根据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研究发现,我国精神残疾人群的权利保护存在较多问题,我国政府部门应在精神残疾人群的医疗、经济支持、康复、生活服务、就业支持方面优先提供更多帮助,同时注意创新精神残疾人群社会参与形式、动员社会力量,定期进行政策执行能力与效果的评估,最大程度促进精神残疾人群的权利享受。关键词:精神残疾,权利保护,社会政策Abstract: this
2、 study is mainly concerned about the governments responsibility in the protection of disability rights and the fulfillment of governments responsibility in reality. Considering the diversity of disabled persons, it focuses on persons with mental illness.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survey of disabled
3、persons, it is found that the rights protection of persons with mental illness suffer from a few problems. The government should prioritize the provision of economic security, medical and rehabilitation services, life support and employment promotion in the protection of persons with mental illness.
4、 At the same time, the government should explore ways to promote social participation, utilize social resources better and conduct policy review and evaluation periodically to realize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mental illness to the fullest. Key words: mental illness, right protection, social policy
5、一,国际残疾人政策取向:权利保护上世纪70年代以前,国际上关于残疾人政策决议多以医疗模式为基础。这一模式认为残疾人自身的缺陷导致其社会参与问题。这一模式指导下的政策强调通过残疾预防与治疗促进残疾人的社会参与,认为残疾人自身应作出改变和提高而不是外在的社会(Stein, 2007)。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对残疾问题的认识出现根本转变。由以前主要视其为医学问题,转变为强调人为建构的主客观环境对于造成残疾人生活诸多问题的阻碍作用(Fletcher, A., & OBrien, N., 2008)。这一转变促进了残疾人运动的兴起,社会以及政府部门开始从权利保护角度审视残疾人问题(Fletcher
6、, A., & OBrien, N., 2008),尤其是强调对于残疾人基本民权的保障以及给予残疾人平等对待(Stein, 2007),包括消除社会歧视,保障残疾人的生活权(rights to life),迁移权,表达权,结社权,宗教信仰权,以及政治参与权等。2006年联合国出台残疾人权利公约,表明残疾人的权利保护问题正式纳入国际公共政策视野。简单来说,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强调保护残疾人的人权与自由(Stein, 2007)。强调残疾人与正常人一样,同为社会的一份子。应被视为社会成员多样性的一种,而不是一种病态的存在。基于人本质上的平等,残疾人应该享有正常人一样的权利,最大程度地拥有正常人一样
7、的生活。社会应尊重残疾人的固有尊严和个人自主,包括自由做出自己的选择以及个人自立的权利,并要促进残疾人充分切实地参与和融入社会。此外,该公约指出,要保证残疾人在平等基础上享有正常人一样的人权和自由,需要社会合理调试自己(reasonable accommodation),来适应残疾人的需要。这一公约首次将残疾人保护纳入人权范畴。相比以往单纯强调民权与政治权利,这一人权公约更加强调残疾人的经济社会文化权利。这一转变实质突出了残疾人的发展权(a human right to development approach)。所谓发展权,强调民权、政治权利以及社会权利的不可分离。并且认为,社会权利的实现是
8、其他权利实现的基础(Stein, 2007)。比如,一般民权强调禁止就业歧视,社会权利则通过提供医疗照护、教育、就业支持措施等使得残疾人的劳动力市场参与成为可能。 一般认为,民权和政治权利为消极权利,强调国家的最小干预。而社会权利为积极权利,着眼于生活水平,强调国家的积极干预。其目标在于保护个人的尊严、自主与独立以及社会参与(Stein, 2007)。由此可见,在这一公约指引下,国家应在残疾人保护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二,权利保护视角的意义及其在我国的政策实践国际社会关于残疾人权利保护的强调为残疾人政策制定提供了新的理念基石,亦为残疾人福利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简言之,一旦承认残疾人的平等权利,便需
9、区分权利的享有者(right-holder),以及权利的保障者(duty-bearer)。前者有权在个人事务上享有充分自由并在需要帮助时获得扶助以获取有尊严的生活,后者有责任付出努力满足前者正当所需。对于残疾人群,相关的权利行为主体包括政府、社会组织、社区、家庭以及其他社会设置。权利主张(the assertion of a claim)的标的物(the object of the claim)可简单概括为公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权利最大程度的实现,而这一权利主张的基础(grounds or justification)在于残疾人与其他人一样,同为平等个人的事实(Ward & Stewar
10、t, 2008)。实践层面,这一权利视角有助于消除以往社会各界将残疾人视为被救助、恩赐对象的不平等社会关系。一些长期存在的观点,比如认为残疾人由于自身缺陷,在社会参与中处于劣势是自然现象,或者基于残疾人对于社会的贡献较小而合理化他们的弱势地位以及社会隔离(Stein, 2007),应被彻底摒弃。并且,关于权利保障主体、标的物以及权利主张基础的明确有助于政府、市场、社会在新的环境下反思各自所处位置,通过持续互动整合,厘定各自应承担的责任。在理论研究层面,这一视角亦有助于研究者从权利保护出发对于某一权利行为主体的责任承担进行深入考察,或对整体残疾人福利促进的社会架构与相关制度安排进行重新思考。显然
11、,在残疾人权利保障的各主体中,政府部门作为全民福利的代表以及国家财富的支配者,应承担重要角色。实际生活中,各国关于残疾人权利保护具体介入的程度与努力取决于各国具体的政治经济环境,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在我国,残疾人政策自进入21世纪以来,出现了较大转变。有学者认为,我国的残障政策取向更为积极,由人道主义支撑的社会保护到更加强调国家责任与公民权利,制度化、法制化程度不断加深(刘继同与左芙蓉,2011)。残疾人的福利问题得到越来越多关注,一系列法律法规先后出台,包括1990年通过2008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意见(2008)等。2007年我国签署了
12、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并于2008年批准该公约,成为公约缔约国。这标志着我国的残疾人政策进入了以残疾人为本,以权利保障、社会融合为终极目标的时代。2011年新近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批转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二五发展纲要的通知勾勒了残疾人事业未来五年的发展理念、目标以及具体措施。本次规划提出要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国家扶持、市场推动,统筹兼顾、分类指导,立足基层、面向群众”的要求,着力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使残疾人的基本生活、医疗、康复、教育、就业、文化体育等基本需求得到制度性保障。最终目标在于促进残疾人状况改善,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可见,我国政府残疾人政策的发展与国际趋势相符
13、,并在具体落实残疾人的各项权利、促进社会参与方面做出了实际努力。签署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更是直接表明了我国保护残疾人权利的坚定立场。相比以前对于残疾人权益保障的长期忽视,我国政府部门已经并且正在承担更多责任。在这一政策环境下,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于国家这一权利保障主体的责任履行情况进行检视,以便促进政策改进以及残疾人保护水平的提高。需要指出的是,要将所有残疾人普遍的权利享受落到实处,需要考虑到残疾人的多样性以及具体的需求。毋庸置疑,残疾人群体本身亦是一个多样性的群体,包括肢残、盲聋、智残、精神残疾以及多重残疾等等。不同群体在权利享受以及社会融合的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同,采取的政策的侧重点亦应有
14、所不同。考虑到这一情况,本文着重关注精神残疾人士的需求与满足情况。通过检视精神残疾人群的需求满足情况,与现行权利保护的政策目标及理念进行比较,以期发现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主要从国家这一权利保障者的角度,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三,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在各残疾类型中,精神残疾人群处于相对劣势地位,属于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Jones, 2005)。这种劣势地位体现在:1,因为精神问题的存在,精神残疾人群在与人正常交流、参加社会劳动、实现社会融入上面临较多、较大困难;2,另外,由于精神问题的存在,精神残疾人群往往被认为缺乏自主决策的能力,大众甚至包括精神残疾人群的家人、以及专业护理人员以此为
15、理由,在与精神残疾人士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上,往往不征询或者忽视残疾人自身意见,导致对精神残疾人士某些合理诉求的忽视;3,与其他残疾类型相比,精神残疾人群遭受的社会污名更为严重。一说起精神残疾人群,人们给予的不仅仅是居高临下的同情或轻视,还往往将精神残疾人群与暴力、攻击他人联系起来而敬而远之。考虑到精神残疾人群的劣势地位,在国家大力提倡保护残疾人权利的今天,有必要对精神残疾人群进行专门研究,以期发现当前精神残疾人群的基本情况、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政策改善建议。本次研究的主要数据来源为2006年进行的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以下数据,如无特殊说明,均来自此次调查的资料汇编(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
16、查办公室,2007)。四,精神残疾人群的基本情况与需求1. 精神残疾人群基本情况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总共调查残疾人161479人,其中,精神残疾11790人,占残疾人总数的7.4%。其中,男性略少于女性,分别占精神残疾人群的46%和54%。农村精神残疾人士数量大大高于城市,分别占71%和29%。分年龄阶段来看,精神残疾人士主要分布在20岁以上的各个年龄段,20岁以下的青少年数量较少,仅占3.4%。精神残疾人士普遍教育水平偏低。6岁及以上精神残疾人中,29%完全不识字或未上过学,约60%仅接受过小学或初中教育,接受过高中教育的仅为8%,接受过中专、大专及以上教育的微乎其微。在精神残疾的主要致残因
17、素中,精神分裂症是最主要的原因,将近一半精神残疾由精神分裂症造成。其次为痴呆,约13%精神残疾由这一原因造成。再次为癫痫、其他器质性精神障碍、心境障碍、神经症性障碍,分别造成5% 10%的精神残疾,合计将近30%的精神残疾由这四种因素造成。可见,以上六个因素解释了约90%精神残疾人士的致残原因,应在精神残疾预防中加以重视。所调查精神残疾人士中,将近一半(46%)为四级残疾。根据我国的精神残疾分类标准,这类精神残疾人士程度较轻,基本可以生活自理、与人交往、从事一般的工作、学习,仅偶尔需要环境提供支持。其次为一级残疾,占24%,这部分为程度较重的,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不与人交往,无法工作学习,需要环
18、境提供全面、广泛支持,生活长期、全部需要他人监护。其他为残疾二级与三级,分别占14%和17%。这两部分人残疾程度居中,有一定的工作、学习、生活自理能力,但需要环境提供部分或广泛支持。表一,精神残疾人群性别、乡城分布总量男性女性城市农村117905389640133948396表二,精神残疾人群年龄构成年龄0-910-1920-2930-3940-4950-5960-数量7932511342646273125662309表三,6岁及以上精神残疾人受教育程度数量百分比不识字333028.3%未上过学530.5%小学387533.0%初中306626.1%高中9838.4%中专2362.0%大学专科
19、1401.2%大学本科690.6%研究生30.0%合计11755100.0%表四,精神残疾(含多重)主要致残原因痴呆其他器质性精神障碍使用精神活性物质所致障碍精神分裂症妄想性障碍分裂情感性障碍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心境障碍20671253433771316232243188313.0%7.9%2.7%48.4%1.0%2.0%2.7%5.5%神经症性障碍行为综合症人格障碍孤独症癫痫其他原因不明合计805931121601402373369159285.1%0.6%0.7%1.0%8.8%2.3%2.3%100.0%表五,精神残疾人群残疾等级构成合计一级二级三级四级117902777163519665
20、412100.0%23.6%13.9%16.7%45.9%2. 精神残疾人持证情况在调查的11790名精神残疾人士中,持有残疾人证的仅有1559人,持证比例为13%。这一比例略低于整体残疾人的持证比例(16%)。这一状况反映了我国残疾人申办残疾人证的比例偏低。据笔者与北京某残联工作人员2011年6月进行的访谈,这一状况主要是由于,一方面,以前政府对于残疾人的支持力度不大,导致大家办证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残疾人自身或其家庭不愿承认自身或家人为残疾人,担心受到嘲笑或排挤。但这位工作人员亦指出,近两三年来,随着国家对于残疾人事业的重视以及支持力度的增加,残疾人办证的比例在逐步增加,至2011年,
21、北京市这一比例估计可达到37%。表六,精神残疾人群持证情况残疾一级残疾二级残疾三级残疾四级合计数量46927830350915593,精神残疾人群活动与社会参与的主要障碍精神残疾人群的活动与参与面临障碍。这种障碍既具有精神残疾人士普遍特点,又随精神残疾程度不同,对于精神残疾人群的活动与社会参与影响程度有别。首先,可以看到, 在身体移动方面,精神残疾人面临的障碍是最小的,大部分精神残疾人群在身体移动方面没有障碍。生活自理方面次之,35%的可以自理,约57%的精神残疾人生活自理有轻度、中度障碍,需要适当帮助。仅有8%在生活自理方面面临重度或极重度障碍,需要长期、充分照顾。其次,在理解和交流以及与人
22、沟通方面,精神残疾人群面临的障碍更大一些,但可通过提供援助予以改善。数据表明,在理解与交流方面,只有少数(7%)的精神残疾人无障碍,67%面临轻中度障碍,26%面临重度或极重度障碍。在与人相处方面,5.1%可以与人正常相处,62%与人相处时面临轻中度障碍,33%面临重度与极重度障碍。虽然与身体移动相比,精神残疾人群在交流沟通方面面临障碍更多,但这一数据表明,在理解交流、与人相处方面,大部分(70%左右)精神残疾人群无障碍或面临轻中度障碍,通过提供适当引导与协助,约70%的精神残疾人也是可以与人进行交流和沟通、与人相处的。第三,在生活活动与社会参与方面,精神残疾人群面临的障碍最为严重。由图表可见
23、,在这两方面,几乎所有精神残疾人士均面临程度不同的障碍。生活活动方面,48%的面临轻中度障碍,50%面临重度、极重度障碍。社会参与方面,61%面临轻中度障碍,38%面临重度、极重度障碍。可见,在日常生活活动以及社会参与方面,几乎所有精神残疾人士均需要程度不同的扶助。正是这种在日常生活以及社会参与方面的巨大劣势,使得精神残疾人士的社会融入任务相比其他残疾类型,比如肢残、听力言语残疾人群,更加艰巨,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以及持续不断的努力。表七,18及以上精神残疾人群的活动与社会参与障碍无障碍/无适用轻度障碍中度障碍重度障碍极重度障碍/不能完成数量百分比数量百分比数量百分比数量百分比数量百分比理解和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国 精神 残疾 人群 需求 社会 政策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92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