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西方哲学史》有感.doc
《读《西方哲学史》有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西方哲学史》有感.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读西方哲学史有感作者:代写网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1164 更新时间:2008-5-14 19:11:44 国学大师冯友兰在谈到哲学学习的意义时说,通过哲学的学习,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智慧。西方哲学同中国哲学是不同的,西方哲学更加注重逻辑思维,重视归纳、推理、演绎,西方哲学是从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发展起来的,比如说,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其本意就是物理学之后,这种注重理性和思辨的思维方式的传统乃至今日仍对西方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西方科学是注重实证研究的,比如说我国的中医在西方一直未受到承认,就是因为中医理论缺乏实证分析,因此不能有效地进入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从中医的问题可以折射出东西方思维
2、方式的差别,而我们现在所缺乏的就是这种理性的逻辑思维。近代自然科学在西方的兴起,而没有出现在具有悠久发达文明的中国出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缺乏这种逻辑推理的理性思辨思维,而西方人这种思维是经过上千年的积累和沉淀的,当社会历史条件一旦具备,这种思维运用于自然科学,就会迅速的创造发明出许多科学技术,极大的推动社会的发展。我认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理性的思辨逻辑思维造就西方现在整个社会的辉煌。在读了一点西方哲学简史后,读的不是很细,简略的看了一点,写得读后感,以作次门课程的学期论文作业。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面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在其驱使
3、之下,人类一方面通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
4、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当我懂事后,当我懂事后亲身面对了死亡后,在面对死亡后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
5、题,失去外公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让我联想到几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后我的死,我是如此胆小,以致我一想到这个问题便无法安稳入睡。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现在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天体物理给了我一个类似神秘主义的答案。宇宙是如此的广袤,有着太多人类所称之为科学的东西,它
6、是如此的寂寞,亿万年来是如此的安静。它需要有什么来理解它,来认可它的存在,而人类作为一种智慧生物,承担起了这个责任。人类根本的责任,是发展科学,是尽可能的去了解这个宇宙的根本。在这个基础上,我才展开其他的思考。为了发展科技,在现今的情况来看,只有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才行。这样,我的思想难免的流于世俗了。学习西方哲学智慧读后感)要解读生命的意义,要从生存的困惑谈起。首先了解这样一个词:遭遇荒诞。在西方文化史上,人的形象曾经遭受过三次重大的创伤:第一次是哥白尼的日心说,他从宇宙学上宣告了人所赖以寄身的地球在宇宙中的非中心位置;第二次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它从生物学上把人这个万物的灵长纳入了生物进化链的环
7、节;第三次则是弗洛伊德的无意识理论,他从心理学上将人拖向了非理性的深渊。尤其是这第三次精神创伤,使得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其在宇宙中的位置,不得不直面人性这一永恒之谜的本相。实际上,当我们进入20世纪西方的精神世界的时候,在他们的哲学宗教美学艺术甚至科学中,总能感受到一种基本情绪弥漫其间,这就是荒诞。严格来说,荒诞感是人类历史中存在的一种永恒情绪。自有人类开始,自人类反身内视,究问“我是谁”的那一天开始,荒诞感就幽灵般地纠缠着人的心灵,无论是在荷马史诗中,还是在圣经抑或莎士比亚的戏剧里,我们都能听到人们对世事无常的喟叹和对人生苦短的无奈。但是,在古典的世界里,荒诞感尚不能动摇人类对自我的确信,面对
8、荒诞,他们总能找到一个足以安顿灵魂的最高者逻各斯上帝理性等,以此来弥平因生命的偶在而来的的分裂。只是到了20世纪,荒诞才成为一种普泛化的情绪,一种挥之不去的精神气质。存在和自由是荒诞的,不仅在存在论上是这样,而且在生存论上也是这样。人作为一种在世的存在并没有任何先验的规律性,因此我们不能问“人是什么”这样的问题。我们只能说:人存在着。所谓人存在着,也就是人去存在。其他的物也存在着,但它们不能“去”存在,只有人能够“去”存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生存。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永远都是处在尚待展开的过程中的,用海德格尔的话来说,就是永远的“在途中”。而这也就是人的自由。那么,人是如何地在途中呢?萨特说,通过
9、选择或谋划。人生在世,必须选择做什么:工人士兵伺者政客等等。具体选择什么是你的自由,但有一点是你不能选择的,这就是你必须选择,哪怕你选择了不选择,这也是一种选择。这就是自由中的不自由,也就是自由之为自由的荒诞性。它源自于人的存在的黏滞性,即人不能不存在,要存在就必须选择。存在或者说自由对人的这种黏着就犹如蜂蜜黏在手上,让人恶心。并且,一旦你作出了选择,你就把自己置于了所选择的东西的规定性中。你是士兵,那你就得牺牲在家侍奉父母的孝心,你就得勇敢,甚至得随时准备为国捐躯,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成其为你所选择的自身。你选择了,那你就得对你的选择负责。还有,你选择了,这既不是为过去,也不是为现在,而是在
10、为将来选择,可是未来并不存在,它只是一种可能性,它的意义是过去和现在所无法给予的,这就是说,你其实是从一种不可靠的东西出发来进行选择的。当这种选择和随选择而来的责任相关联的时候,你就会产生一种焦虑,一种畏惧。可见,选择是荒诞的。存在是荒诞的,自由是荒诞的,自由选择,自由介入也是荒诞的。荒诞构成了人生在世的基本情态。那么,面对荒诞,人该怎么办?弃绝自我,彻底投身于虚无,任由时间的洪流将我吞没吗?可这并不能解决荒诞,这种虚无主义的听任只会使荒诞以更触目的形式呈现于世。从存在论的意义上说,荒诞之为荒诞,就在于它是不可解决的,而从生存论的意义上说,荒诞之为荒诞,又在于人必须进入荒诞。因此,面对荒诞,人
11、所能做也应当做的就是走向荒诞,以自己的全部生命力量担当起那一无庇护的赤裸裸的生命的全部事实性。用荒诞来超越荒诞,这仍然是荒诞,且是最高的荒诞,但这也恰恰是生命意义之所在。当然,直面荒诞,进而以担当的方式走出荒诞,这不仅有赖于生命意识的觉醒,而且还有来与决断和勇气的确立。海德格尔从时间性的角度对此作过精辟的论述。如上所说,人生在世,始终都处在对可能性的谋划之中。但还有一种可能是人所无法谋划或不需谋划的,这就是死亡。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但不是一般生命的终结,而是个我生命的终结;死亡是不可转让的,正如生存总是“我”的生存一样,死亡也总是我自己的死,从这个意义上说,死亡才是此在生存最本己的可能性,此在的
12、存在就是向死亡的存在。但另一方面,也正是这向死亡的存在,为此在生存的可能性开出了一个全新的视域。既然人已经没有了上帝,没有了历史理性,那么切身于生存的死亡就使得生存我的生存我的在世本身显得尤为珍贵,它具有一种将生存引向自身的召唤力量。当人领悟到自己固有一死时,他会猛然超出日常的沉沦,他会意识到“去生”的重要性,意识到那真正的无聊和常人的无所用心或麻木的荒谬性,由此激发起重生的热情和决心,使此在进入一种本真的在世状态。而这就是所谓的“向死而生”。向死而生并不是要人去超越死亡,而是要人意识到死亡是不可逃避的,意识到他以时间性存在于世就是先行地在死亡之中了,或者说意识到存在就是虚无,就是荒诞。因此,
13、人应当正视自己的荒诞,他应该本真地活着,应该常怀焦虑恶心和畏惧,自由而荒诞地在世,就像被罚推动巨石的西西弗,他正是通过正视荒诞来征服自己的命运的。在本书中,关于生存的意义,感悟颇深。人的生存,是一种选择。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理念,生活目标都是选择的结果。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工作,是一种选择。既然选择了,就要勇敢的去面对,去担当。就像书中所说,选择了,就得为选择负责。终于看完了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简史,原来一位老师跟我说过,这本书要仔细阅读,昨天一读,发现果然如此。不仔细阅读,这本教科书就失去意义了。每一句话都要仔细琢磨,就能读出味道,就能理解作者的思路。我还是先引用冯老先生的第一句话来做开头吧
14、:“根据中国哲学的传统,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即对客观事物的信息),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所以说呢,我们中国的哲学和西方的哲学是不同的,西方的哲学可以说是一种科学,而我们中国的哲学更像是一种宗教。这是我的第一点认识。而回顾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史,给我最深的体会还是两个字融合。中国的文化即是融合之道也,而正是这包容之道,中华文明得以生生不息。先说汉朝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的正统地位,但儒家要取得“独尊”的地位,并不是仅靠一纸法令便奏效的,而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儒家不断吸引其他诸子百家的思想而逐渐树立起来的,而这树立起来的儒学与东周时孔
15、子的思想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异。这个逐渐确立的过程也就是折衷混合的过程。再来说中国的佛学,佛教传入中国后,我们一些热心的道家因为老子最后的“莫知其所中”而发展出一个故事:说老子最后西行,到了印度,孝了释迦和另二十八位弟子,由此又衍生出佛经源自老子道德经的说法。这说明咱们古人的自尊与自信是强悍的,为什么现在一切全颠倒过来了,西方的所有文化都是先进的呢?那时候咱们古人认为外来文化都是低级的,甚至是错误的,佛教传入中国,进而激起了中国道教的兴起,这是一种以中国本民族宗教抵制外来宗教信仰的努力。道教和道家是不一样的,道教应该是以道家的一些内容为本再吸收佛教的一些形式和内容炮制加工而成的,这就是我们古人的融
16、合之道。书中第四章提到孔子与六经的关系如何。传统学术界有两派意见。一派认为,六经都是孔子的著作。另一派则认为,孔子是春秋的著者,易的注者,礼、乐的修订者,诗、书的编者。而我倾向于第二派,但不太相同,基本上,我认为孔子是春秋的讲授者,门人记录之;易传成于多人之手,认同欧阳修的意见;礼和乐基本上被孔子所实践,但像礼记之类的成书,要到战国中晚期了。诗是孔子讲授的东西,但诗三百是否属于孔子所编,不好讲。书,据钱穆说,28篇的今文,是秦代一统天下之后,东方儒生(齐学)为了迎合政府而编写的,所以终以秦誓一篇。尚书的各篇成书年代跨越太大了,不能归给孔子。这本书的第一章还写到:当我们思知识或谈知识的时候,这个
17、思、谈的本身就是知识。用亚力士多德的话说,它是“思想思想”;思想思想的思想是反思的思想。哲学家若要坚持在我们思想之前必须首先思想我们的思想,他就在这里陷入邪恶的循环;就好像我们竟有另一种能力可以用它来思想我们的思想!实际上、我们用来思想思想的能力,也就是我们用来思想的能力,都是同一种能力。如果我们怀疑我们思想人生、宇宙的能力、我们也有同样的理由怀疑我们思想思想的能力。所以中国佛学和“佛学在中国”的含义是不同的,佛教的某些宗派始终坚守印度佛教的宗教和哲学传统,和中国思想不相关联,例如唐朝的玄奘法师由印度介绍到中国的法相宗,可以称之为“佛学在中国”。而中国佛学是在佛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哲学思想相接
18、触相作用后的发展,例如“中道宗”和道家思想的相互作用导致“禅宗”的兴起,它是佛家,而在思想上又是中国的,并形成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确又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正是看完了这一章后,我的脑子里突然跳出了几个字:天下大同。我忽然觉得在中国的融合之道下,儒、佛、道根本没有很大区别,儒家更为务实一些,佛教更为出世一些,道教更加空灵一些,而且中国佛教是所有佛教中演化的最为入世的一种了。我并不是说他们三家真的没什么区别,而是说突然间“顿悟”到了一些东西,那就是“天下之道,殊途同归也!”顿悟是禅宗非常强调的一个东西,这本书上有这么一段话,我觉得很有道理的,可以看作是“打即是爱”的佛家版本。“当
19、禅僧处在顿悟前夕时,他特别需要师傅的帮助。当学僧要在心灵中跳过那道悬崖时,师傅给与的些许帮助,就意味着极大的帮助。在这时候,禅师采用的方法往往是“一声棒喝”。禅宗的文献里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师傅向徒弟提出许多问题后,会突然用棒或竹篾打他几下。如果时间正对,徒弟往往因此而得到顿悟。怎样解释这一点呢?看来,师傅打徒弟,正是藉着这样的行动,把徒弟推入在悬崖上向前一跃的那种心理状态,而这是徒弟在精神上早己等待着的一刻。”只有跳过了那道悬崖,也就意味着跳向了彼岸,也即是涅槃,涅槃不是终结,在此之的后,他还要离开禅定的境界,重返世俗人间。这便是禅师所说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到了百尺竿头,便是象征着顿悟,
20、“更进一步”是表明到了顿悟,已经到了悟的顶峰,但前面还有事情要做。还要做的无非还是寻常生活中的寻常事情。这就是从出世又回到入世的境界,哈哈,所以说我们中国的禅宗是一个非常入世的宗派,这已经是到了佛教的极限,再进一步就不是佛教了。文中写到:墨子认为,“儒之道,足以丧天下者四焉”:(l)儒者不相信天鬼存在,“天鬼不悦”。(2)儒者坚持厚葬,父母死后实行三年之丧,因此把人民的财富和精力都浪费了。(3)儒者强调音乐,造成同样的后果。(4)儒者相信前定的命运,造成人们懒惰,把自己委之于命运(墨子?公孟)。我认为这段话很能说明儒家的流变,特别是第四点,对照论语中的孔子形象和中庸易传对天的态度,就能发现一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方哲学史 西方 哲学史 有感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92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