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修订版教案第一章.doc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修订版教案第一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修订版教案第一章.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授课章节: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授课方式理论课 实践课 讨论课 习题课 其他课时安排8学时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教学重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3、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4、对立统一规律;5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教学难点:1、哲学物质概念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2、如何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教学等。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2、。教学基本内容(教学过程)改进设想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恩格斯适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在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以往哲学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而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大厦的根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一、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一)物质世界观(宇宙观)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诸如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上的事物是不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人和周围世界的关系如何? 人的本质是什么? 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都具有这样或那样的世界观。世界观包含人生观。人生观就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一定世界观在人生问题
3、上的表现。世界观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存在于人们观察和处理具体事物的态度和方法之中。当人们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观之后,就会按照这些观点去解释一切现象、处理各种问题。这时,世界观作为指导人们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原则,就表现为方法论。方法论是世界观的具体运用,是运用关于世界整体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理论或学说。简而言之,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的孤立的方法论,也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纯粹的世界现,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通常情况下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相应地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使抽象的哲学
4、理论能够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使哲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自然界有风雨雷电,社会有治乱兴衰,人生有吉凶祸福,人们用一定的观点去分析它,用一定的态度去对待它,用一定的方法去处理它,就是用世界观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具有不同世界观的人,对自然界、社会和人生的各种问题的观察、采取的态度和方法是不同的。方法可分为具体方法和一般方法。研究具体方法,如一门科学或一类科学的方法的理论,是具体方法论。哲学作为方法论,则是一般方法论。一般方法论不能取代具体方法论,但能为具体方法论提供指导原则。哲学方法论的基本功能是为人们的一切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提供具有方向和原则意义的方法论原则。离开世界观的方法论和不表现为方法
5、论的世界观都是不存在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人都有,但是自发的、零乱的世界观,还不能称之为哲学。只有经过思想家自觉研究、系统阐发和逻辑论证的世界观,才能称之为哲学。所以哲学不等于一般的世界观,它是系统化和理论化了的世界观。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哲学家们虽未能明确地提出并加以科学的表述,但曾做过不少有益的探求。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物质原理与理性原理的对立;中世纪以后人们从神学迷信中觉醒,明确提出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从来就有的?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希特曾指出: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争论,本质上是自我与事物哪一个是第一性的
6、问题;黑格尔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对立是哲学的起点,这个起点构成哲学的全部意义;费尔巴哈指出:“神是否创造世界,即神对世界的关系如何,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关于精神对感性、一般或抽象对实在、类对个体的关系如何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属于人类认识和哲学史上最重要又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整个哲学史其实只在这个问题周围绕圈子”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621页)哲学基本问题的提出及其内容的确定,是由恩格斯来完成的。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恩格斯明确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的基本内容世界是思维或精神创造的还是
7、从来就存在的?世界的本质和基础是思维或精神还是物质?对这个问题所做出的回答,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第一性问题。第一性问题 思维和存在二者谁是世界的本原,二者谁决定谁,这一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一切哲学理论体系得以建立和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出发点,它规定着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基本方向。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作为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凡是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第一性的哲学,都是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坚持意识第一性的哲学,都是唯心主义。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这两大派别之外,所谓独立于两派之外的第三种哲学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恩格斯指出:“什么是本原的
8、,是精神,还是自然界?”“哲学家依照他们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而分成了两大阵营。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承认某种创世说的人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同一性问题 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何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问题并不是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的全部内容。恩格斯明确指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方面,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思想对这上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地反映现实?用哲学的语言来说,这个问题叫做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这是问题所涉及的是世界是否可知,人
9、的思维能不能正确反映现实的问题,属于哲学中的认识论问题。从哲学史上看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哲学家和彻底的唯心主义哲学家,都对这个问题作了肯定的回答,他们在认识论上他们属于可知论者。但是,另外还有一些哲学家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在认识论上属于不可知论者或怀疑论者。对这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凡是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就是可知论。绝大多数哲学家,包括唯物主义者和一些彻底的唯心主义者,都主张世界是可知的。但也有极少数的哲学家,如休谟和康德,否认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这是不可知
10、论。哲学基本问题两方面的内容是有着内在的联系的。在本原问题上坚持唯物主义立场,在认识论问题上必然坚持反映论;而在认识论上坚持反映论,也离不开本原问题上的唯物主义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以探求世界的本质为己任的任何哲学家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揭示了各种哲学流派的根本立场及其分歧之所在,从而为人们考察哲学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划分哲学派别提供了一个根本标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并决定着哲学研究的方向。围绕世界的本质问题,哲学还要研究和探索世界的统一性、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标尺和动力、人类认识的根源、认识的真理性等一系列问题,对思维和存在
11、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势必成为理解上述系列问题的起点,并必然会循着原则上完全不同的途径展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源于人类社会生活,又反过来成为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它是在实际中普遍存在并决定着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出发点和方向的根本问题。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凡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是历史唯心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一)物质物质的客
12、观实在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是辩证的、历史的唯物论,它认为世界的统一性是以物质为本原、以意识为最高产物、以实践为中介的多样性的统一,它坚持对世界的唯物的、辩证的、实践的把握。那么什么是物质?物质概念及涵义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各种形态的唯物主义,力图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揭示它的本原,对物质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提出了许多正确的论点,为科学的学物质观的形成作了必要的准备和积极的贡献。然而,由于受到当时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它们终究未能对世界的物质性作出科学的解释,未能对物质范畴作出科学的界定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唯物主义物质观发展的第一阶段在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在当时实践的基础上,对世界的物质本原
13、进行过论证。例如,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宇宙万物发源于水,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是万物的始基,中国古代哲学家也提出了宇宙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五行)构成的论断。他们试图从客观事物本身来说明世界的物质性,从而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是,这种观点在当时只能是一种猜想,同时,它把万物归结为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这种朴素的物质观,反映了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尚处在初级阶段。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唯物主义物质观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到了近代,欧洲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依据自然科学的认识成果,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是“宇宙之砖”,原子的特性也就是一切物质的特
14、性,各种原子既不可分割,也不能相互转化。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继承了古代朴素物质观的唯物论传统,在自然科学实证基础上又克服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发、猜测的局限性,在说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反对宗教神学、唯心主义方面,总的来说是一个进步。但是,由于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和缺乏辩证思维,它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第一,它把在质上无限复杂多样的物质世界,仅仅归结为原子在量的组成上的不同,而看不到原子的层次和状态本身的质的多样性、复杂性,更看不到原子也是不可穷尽的。第二,它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误把人类对原子这个物质层次的认识当作对物质的最终层次的认识。第三,它不理解特殊和一般、个
15、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把原子的个性错看成物质的共性。第四,它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在社会历史领域里陷入了唯心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唯物主义物质观发展的第三个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继承和发扬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中的合理思想,克服了他们的局限性,总结了科学发展,特别是19世纪以来科学发展的成果,第一次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这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高级阶段。早在19世纪80年代,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对哲学的物质观作了唯物辩证的说明。他指出:“实物,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如:
16、水果是从苹果、香蕉、菠萝等概括出来的共同本质,人是从男人、女人、老人、小孩、中国人、外国人中概括出来的共同本质一样,物质概念就是舍弃了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特性,从中概括抽象出的,它们的根本共性。即对实物共性的概括。20世纪初,列宁为了捍卫辩证唯物主义,回击唯心主义的进攻,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的哲学论著,其中对哲学的物质范畴作了明确规定和深刻阐述:“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并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
17、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但能够被人的意识所反应。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人类认识和实践中所遇到的世界上最基本的关系。列宁的物质定义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物质规定物质,强调了物质“不依赖我们的感觉而存在”的客观实在性,指明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独立性和意识对物质的派生性、依赖性。它表明,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指出它们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这一认识论的基本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
18、”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被反映者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而反映者不能同被反映的对象相脱离的。因此,意识只不过是物质这个世界唯一本原的产物和表现,决不像二元论所说的那样可以成为与物质绝对对立的另一个世界的本原。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这就是说,物质可以为人们所反映,可以被人们所认识。当然,有些东西如微观粒子等,是我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觉到的,但人们可以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感知它,通过人的理性思维去反映,把握它。世界上还有许多未被人认识的领域,但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它们迟早会为人们所认识。世界上只存在尚未被
19、认识的东西,根本不存在如不可知论者所说的不可捉摸,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都是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的。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认识将会不断地扩展和深化。这就批判了不可知论,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指明了方向,增强了信心。第三,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征,从而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这一高度抽象的哲学概括,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从个性中的抽象出共性,从相对中找到绝对,从暂时中把握永恒,体现了列宁的物质定义所贯彻彻底的唯物辩证
20、的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不是封闭的而是活生生的创造性的学说,它始终因科学发展方向保持一致,随着科学的进步而发展,不断用科学的新事实,新结论来充实,丰富和验证自身的内容。因此,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说明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现代科学的发展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的正确性。现代科学表明,物质具有极为丰富的形态、极为复杂的结构和极为多样的特性。 但它们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
21、实在。这样整个世界就以物质联结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二)物质的存在形式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这是我们给运动范畴所下的定义。恩格斯说:“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 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1)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这种理解包括以下两层含义: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宏观的天体到微观的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生物界到人类社会,万事万物
22、无一不是运动的。这表明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物质都不可能离开运动而存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哲学史上,形而上学的观点认为,事物在本质上是不运动、不变化的,即使有运动和变化,也只是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不会发生质的变化。同时,形而上学还认为,运动变化的原因不在事物的内部,而在事物的外部,一切运动变化都是由于外力推动的结果。人类的实践经验和科学成果证明,从宇宙天体到微观粒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现象到人类社会现象,各种事物无不处在永恒的运动、变化、发展中。只不过有些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明显的,人们可以直接感觉到;有些事物由于变比比较缓慢,人们就不容易觉察到;还有一
23、些事物,它们的变化虽然不一定缓慢,但由于距离我们太远,或者它们太小,我们也不容易感觉到它们的运动。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不是物质的运动。自然科学证明了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运动必然有它的物质主体,从简单的机械运动到复杂的社会运动和思维运动,都离不开物质主体。各种运动形式的承担者都是物质,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任何领域中的任何形式的运动,都以物质为其现实基础。从简单的机械运动到复杂的社会运动和思维运动,每一种运动形式都有相应的物质主体,如机械运动的主体是宏观物体:物理运动的主体是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化学运动的主体是原子、离子、原子团;生物运动的主体是蛋白质和核酸;社会运动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 基本原理 概论 修订版 教案 第一章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92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