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思考题整合版.doc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思考题整合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重点思考题整合版.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2年期末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大纲1 什么是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的特点:抽象性和普遍性。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区别:对象不同。哲学的对象是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或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的对象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某一过程、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联系:各门具体科学是哲学的认识基础,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理论指导。 思维和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不能回避的最基本问题,同时也是哲学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2 什么是一元
2、论、二元论、可知论、不可知论?一元论,一元论认为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学说,分为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凡肯定这种本原是物质的,是唯物主义的一元论,凡肯定这种本原是精神的,是唯心主义的一元论。二元论,主张世界有意识和物质两个独立本原的哲学学说,强调物质和精神是同等公平地存在的。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和物质两个实体。二元论实质上坚持意识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归根结底还是唯心。它和一元论相对立可知论,可知论是指世界是可以为人所认识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不存在不能认识的事物。 一切的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者。他们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的第二性。 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是可知论者,但他们坚持意识
3、的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与之相对的是不可知论。不可知论,一种唯心主义的认识论,认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它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否认社会实践的作用。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3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它与旧哲学的区别何在?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中的伟大变革。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五、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人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提高道德素质和精神境
4、界中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坚持物质对意识具有根源性、决定性,又坚持意识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特别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因此意识是物质依赖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这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对意识的认识上区别于形形色色的旧哲学。4 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它与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区别何在?世界是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是世界的本源,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其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区别在于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性,全面性,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旧唯物只是片面从客体讨论,只注重客体,否认了主观的重大
5、作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主客体在认识过程中的“互动”强调辨证地看待认识过程的“异化”,充分肯定认识与实践过程中主观的作用。但并没有夸大主观的作用。 并对物质性物质范畴做出了科学的解释。5 试述物质与运动,物质运动与相对静止,物质运动与时空关系。物质与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包括宇宙中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及其过程。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机械唯物论,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论。物质运动与相对静止静止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相对的。相对静止使事物呈现出多样性,从反面规定和衡量着运动,是认识和区分事物的基础。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
6、是相对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只讲运动而否认静止,是相对主义诡辩论;只讲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不动论。物质运动与时空的关系时空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具有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具有三维性。 时空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A.时空的绝对性:物质运动是客观的,因而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空也是客观的。否认时空存在的绝对性(客观性),是唯心主义时空观,如康德、黑格尔的时空观。 B.时空的相对性:物质运动的状态是变化的,因而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空的具体特性也是变化的。否认时空具体特性的相对性(可变性),是机械唯物主义时空观,如牛顿的“绝对时空观”
7、。6 什么是矛盾?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统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一种联系和趋势。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矛盾的对立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
8、,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之间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一方面,同一性依赖于斗争性,同一是包含着差别、对立的同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是是同一中的斗争,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成立。第二,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相对与绝对的关系。斗争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斗争性最终导致同一性的分解,有条件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斗争性相结合,推动着事物发展。7 如何理解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矛盾、同一矛盾的不同阶段、每一个矛盾都有其独有
9、的特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一种辩证的关系: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相互区别的,有着各自的内容,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结的,任何现实的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而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8 什么是否定之否定?(P47) 辩证否定观指出,事物的辩证发展需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事物经过第一次否定,矛盾得到初步解决,然而仍具有片面性,还要再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从而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在更高阶段的“回复”,是辩证否定的实质“扬弃”的结果,事物的呈无限循环周期性交替发展,并呈现出波浪
10、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总趋势。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它的原理对于人们正确认识这种统一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9 什么是质、量、度?如何理解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和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 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既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 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和质变过程中的量的扩张体现了量变和质变的互相渗透: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部分质变是局部的,间断的,是量变的积累后发生的。而总的质变开始了,量也慢慢扩展。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的,相互贯
11、通,质变引起量变,在新质的基础上 事物有开始了新的量变,循环交替,形成实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10. 什么是意识?如何理解意识与人工智能?11. 什么是规律?规律有哪些特点?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规律的含义和根本特点是什么?(p54) 规律的含义和根本特点是什么? 根本特点是什么 规律的含义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特点: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12.
12、 什么是现象?什么是本质?二者关系如何?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二者关系:(1)、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2)、现象中有真象和假象。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不能把它同标志主观反映范畴的错觉混为一谈。(3)、现象和本质的区别与对立具体表现为:其一,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本质是同类现象的共性。其二,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是相对稳定的。其三,现象表现于外,是表面的,可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深藏于内,是深刻的,靠理想思维才能把握。其四,现象是丰富多样的,本质是单
13、纯的。(4)、本质是现象的依据,决定现象,总要通过现象来表现;现象总是表现着本质,没有不表现本质的现象;一切事物都有现象和本质的辩证统一。13. 直观反映论与能动反映论之异同?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都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两种反映论又有根本不同。(1)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离开主体的社会性,实践性何能动性来考察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把客体仅仅看做是认识的对象,完全不懂的他还实践的对象。不能从认识主体方面认识客体,把认识理解为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照镜子式的反应(2)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是对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超越,他把实践观点引进到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 哲学原理 重点 思考题 整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919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