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笔记本Ⅲ第2节1~6段:共产主义的哲学基础和粗陋的共产主义.doc
《1121 笔记本Ⅲ第2节1~6段:共产主义的哲学基础和粗陋的共产主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21 笔记本Ⅲ第2节1~6段:共产主义的哲学基础和粗陋的共产主义.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笔记本第2节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解读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文本说明笔记本I完整地保存下来了。笔记本II只保存下来第XL(40)至XLIII(43)页,而且第XL(40)页开头只保存下半句话(见中文单行本第65页)。编者根据内容对这几页笔记加了标题私有财产的关系。主题是结合国民经济学内部的差别和变化论述劳动和资本之间的主客对立关系。内容不是不重要,但为了突出全书主题,同时因为时间关系,本节解读省略。笔记本III的内容不是一篇完整的、合乎逻辑构思的论文,而是马克思把自己的思考立即记述下来的笔记。它分成几个不同的部分。写在第XXXIX(39)和XL(40)页上的一篇序言
2、草稿,标题为马克思本人所加,现作为独立的部分编在手稿的开头。其他部分马克思都未加标题,现在的标题都是编者按内容分别加上去的。标明私有财产和劳动的这一部分,是马克思对笔记本II未保存下来的第XXXVI(36)页的补充。主题结合政治经济学说史论述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和对象性本质。同样因为时间关系和为了突出全书主题,解读亦省略。标明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的这一部分,是马克思对笔记本II未保存下来的第XXXIX(39)页的补充。这个补充很长,马克思本人给它加了序号,一共分为七点。对照中文单行本,(1)在第79页,(2)在第81页,(3)也在第81页,(4)在第84页,(5)在第91页,(6)在第94页,(7
3、)在第120页。其中第六点和第七点,编者按其内容分别编为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中文单行本第94页)和私有财产和需要(见中文单行本第120页)两节。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这部分手稿是其中的(1)至(5)点,即单行本第78-93页,共15页,篇幅与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部分相当。前面讲的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和今天讲的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就其核心内容来说,这两节可以简称为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这两部分手稿是整个1844年手稿全书的重点和主干,涉及到马克思哲学的许多深层学理。首先需要理解这两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前一部分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是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的前提即“私有财产”的批判,通过批判马克思从
4、中得出“异化劳动”这个概念。这一部分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则是对国民经济学批判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即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的新世界。从辩证逻辑结构上说,两部分间的内在联系表现为:在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部分,“私有财产”,国民经济学的出发点,是正题、肯定环节;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前提的批判,从中得出的“异化劳动”概念,这是反题、否定环节;这一部分,“共产主义”,作为私有财产的扬弃,则是合题、否定之否定。这一部分集中展示了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用马克思的原话来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这是马克思的哲学共产主义,因此也是马克思许多独特哲学思想的发源地,和异化劳动概念一样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第
5、1段主题揭示私有财产内部作为主体的劳动和作为客体的资本的矛盾运动。原文“补入XXXIX页。但是,无产和有产的对立,只要还没有把它理解为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它还是一种无关紧要的对立,一种没有从它的能动关系上、它的内在关系上来理解的对立,还没有作为矛盾来理解的对立。这种对立即使没有私有财产的前进运动也能以最初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在古罗马、土耳其等。因此,它还不表现为由私有财产本身设定的对立。但是,作为财产之排除的劳动,即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和作为劳动之排除的资本,即客体化的劳动,这就是作为上述对立发展到矛盾关系的、因而促使矛盾得到解决的能动关系的私有财产。”解读这段文字是马克思特意插入的,因此有其特殊
6、的重要性。马克思在共产主义这部分手稿中,先就有产和无产的对立向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发展作了简短补充,然后以较长篇幅论述通过扬弃私有财产来扬弃人的自我异化。如果说扬弃自我异化是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精髓所在,那么这一段中所说的资本和劳动的对立则是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哲学基础。因此本段内容不仅是理解马克思共产主义这部分手稿的钥匙,也是理解马克思整个1844年手稿甚至全部哲学的钥匙。文字虽然不多,但内容极为丰富。分三个层次解读。重点是第一层,即开头4行的那句话。1-4行“无产和有产的对立,只要还没有把它理解为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它还是一种无关紧要的对立,一种没有从它的能动关系上、它的内在关系上来理解的对立,
7、还没有作为矛盾来理解的对立。”解读表现看这句话区分了两种不同的对立:一是“无产和有产的对立”,二是“劳动和资本的对立”。但是这两种对立不是并列的两个不同类型,而是现象和本质两个不同层次。因此两者是可以重合的:“无产和有产的对立”既可以理解为“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内在本质),也可以仅仅看作“无产和有产的对立”(表层现象)。马克思指出,如果仅仅是无产和有产的对立,那就是一种“无关紧要的对立”,因为“这种对立即使没有私有财产的前进运动也能以最初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在古罗马、土耳其等。”反之,如果把它理解为劳动和资本的对立,那么它就是“由私有财产本身设定的对立”。马克思这一简单叙述已经告诉我们:这两种不
8、同的对立与私有财产的历史运动是联系在一起的:无产和有产的对立在私有财产不发达的时代就存在,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则是私有财产高度发展的结果。进一步阅读上述原文,会发现两个不同的“对立”概念:(1)“理解为劳动和资本的对立”,也就是“作为矛盾来理解的对立”。(2)仅仅是“无产和有产的对立”,那就是“还没有作为矛盾来理解的对立”。简单地说,无产和有产的对立还不是作为矛盾来理解的对立,劳动和资本的对立才是作为矛盾来理解的对立。压缩地说:无产和有产的对立仅仅是“对立”;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则属于“矛盾”。因此上面说的两种不同对立,如果不考虑它们的具体内容,而仅就其对立关系的性质来说,就是“对立”和“矛盾”这两个
9、不同的哲学范畴的区别。该区别在手稿中多处显现。第72页上讲到私有财产关系中劳动和资本运动的三个环节:一是“二者直接的或间接的统一”,二是“二者的对立”,三是“二者各自同自身对立”,其中第二点和第三点,就是分别讲“对立”和“矛盾”的,说明在马克思这里矛盾和对立分属于两个不同层次,不可混为一谈。在随后论述共产主义的特征时,马克思系统地区分了三种不同的共产主义,从理论深层上说也是基于矛盾和对立的区别:前两种共产主义,即粗陋的共产主义和政治的共产主义,在学说理论和思维方式上就是基于无产和有产的对立;真正的共产主义则是基于劳动和资本的矛盾即对立同一。区分“矛盾”和“对立”对正确理解辩证法关系重大。因为辩
10、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对立同一规律,也就是矛盾理论,所以矛盾和对立的区分,等于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的区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区分。康德、黑格尔、马克思都区分了矛盾和对立。毛泽东和我们中国人一般不注意这种区分。毛泽东所讲的矛盾大部分是指对立而不是指矛盾。因此这种区分对我们正确理解马克思的思想来说十分重要。问题是如何区分?从马克思的原文“一种没有从它的能动关系上、它的内在关系上来理解的对立,还没有作为矛盾来理解的对立”中可以看出一些区分标志:“矛盾”是一种能动关系、内在关系;相应地,“对立”就是一种外在关系、被动关系。问题是什么是内在、什么是外在,什么叫能动、什么叫被动?需要借助于黑格尔的工作,做更详细
11、的分析。为什么说“对立”是外在关系、被动关系?参看第203页注释50前半部:“在对立中两个方面的关系是这样的:其中的每一个方面为另一个方面所规定,因此每一方都只是一个环节;但同时每一方又都为自身所规定,这就使它具有独立性。”中心意思是,对立中每一方除了为对方所规定,同时还为自己所规定。第一项“为对方所规定”,讲的是对立面之间的否定关系。因为对立面是相互否定的,甲方不是乙方,乙方不是甲方,因此为对方所规定对自身来说就是一种否定的规定。无论是矛盾关系,还是对立关系,都是这样。对立和矛盾的关键区别在第二项即“为自身所规定”,这是说对立的双方各有自身的肯定规定,如钢笔是钢笔,粉笔是粉笔,双方的规定都不
12、受对方影响,没有对方仍有自己的存在和本质。正因为双方各有自己的规定,所以双方各有其独立性:你是你,我是我。双方各自分别占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双方是外在关系。既然是外在关系,那么其运动必定是被动的,一方的运动为另一方所推动/决定,而不是凭自身内在的矛盾而自己运动,是他动而不是自动,他因而不是自因。总之“对立”是外在关系、被动关系。为什么说“矛盾”是内在关系、能动关系?参看黑格尔小逻辑第254页:矛盾双方的“每一方都不是自己的对方,同时每一方都映现在它的对方内。”前半句说的是对立面之间相互否定的关系:甲方不是乙方,乙方不是甲方;你不是我,我不是你。后半句说的是对立面之间相互肯定的关系:甲方即是
13、乙方,乙方即是甲方;你即是我,我即是你。可见矛盾和对立两概念的关键区别在于:“对立”中也有双方相互否定的特点,但是没有双方同时也相互肯定的特点;“矛盾”则同时具有双方相互肯定和相互否定这两个特点,对立面既相互肯定又相互否定。把这两个关系放在同一个命题中,就会发现它是典型的矛盾命题:每一方都既是自身又不是自身而是自身的他物自己的对方。单就其中的肯定方面来说,那就意味着“每一方都是自己的对方”,或者说“每一方都映现在它的对方内”,换言之,每一方都在自身内包含着自己的对方。在黑格尔看来,这种“自身之内的对立,即矛盾”(现上109)。马克思的相应说法是双方“各自同自身对立”。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矛盾是对
14、立双方各自同自身对立,而不仅仅是对立双方相互对立。如果双方相互对立,那就是外在的对立,就仅仅是“对立”而不是“矛盾”。内部矛盾自身矛盾/自相矛盾: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辩证法所说的“矛盾”,因为是“内在关系”,所以通常称为“内部矛盾”。但是更准确地说,应该是“自身矛盾”或“自相矛盾”。黑格尔对辩证矛盾有一个十分精当的定义,被列宁所肯定的,也为毛泽东所引用:“就本来的意义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马克思在本文中说的劳动和资本的矛盾是“由私有财产本身设定的对立”也是这个意思。哲学家贺麟说得更明确:“矛盾就是自相矛盾,矛盾就是自己与自己相异,自己与自己相对立”(黑格尔哲学讲演集467
15、)。如果是这个东西和那个东西相异,那就是一般的“外在差异”;这个东西与那个东西对立,也是一般的“外在对立”。但是如果是一个东西自己与自己相异、自己与自己对立,那就是“矛盾”了。所以辩证矛盾应该准确地称之为自身矛盾、自相矛盾。自身矛盾源自有限事物自我否定的辩证本性所谓自相矛盾又应该理解为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法的精髓在于自否定。自否定是有限事物的辩证本性:对有限事物的本质(是什么)进行规定,就会出现自我否定、自相矛盾的现象。这里头包含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但这种普遍性不是用归纳法证明的,事实上归纳法也证明不了,因为归纳法具有不完备性。也不能用演绎法,因为找不到大前提。只能用辩证法,实际上是一种循名责实
16、的方法。先引用黑格尔:“凡有限之物都是自相矛盾的”(小177)。其原理是:所谓有限事物,就是有规定的事物,亦即知道它是什么的事物。规定就是限定:规定它是什么,同时就限定它不是什么,等于排除了是什么。所以斯宾诺莎说:规定就是否定:规定一物是什么同时就是否定了它不是什么。这就是所谓“对象的本质自身中包含的矛盾”:本来是A(规定),发现它不是A(否定),而是非A。为什么会这样?从空间关系上说,有限事物需要用别的东西来规定自身。只有无限物才能用自己规定自己,例如神的自我定义“我是我所是”;这是神的唯一规定/定义,实际上是同语反复,因为主词和宾词是同一的。神不可能再有其他更具体的规定,一旦有了更具体的规
17、定,它就不是无限的实体,而是有限的事物。有限事物与无限者的区别就在于它不能自己规定自己,而必须用自身以外的东西即他物/对立面来规定自己是什么或不是什么。例如“这本书是蓝色的”,主词和宾词不能是同一个东西,否则就是同语反复。可见规定某物自身的东西一定不能是某物自身。这就是有限事物的苦恼和麻烦:正因为它是有限的,所以不能独立存在,不能自我规定。它为了规定自身,就不得不超出自身;也就是否定自己原有的自身,而把新的自身寄托/建立在一个相关的他物(矛盾对立面)身上。结果就使得自身不是自身,自身反而是自身的他物。自身却是他物!自己却是对方!这不是很矛盾吗?辩证矛盾作为一种能动关系,即所谓事物发展的动力从时
18、间上说,有限物事这种自相矛盾的辩证本性更明显:有限物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即不断超出自身原有的规定,不断否定自己原有的自身,而肯定原本不是自身的东西。因此这种自我否定、不是自身的过程,却又正好是有限事物自我肯定、自行规定、是其所是的过程。教科书上所谓“事物自己的运动”,从概念上来分析就是这么回事。引用黑格尔原话:“内在的、自己特有的自身运动,一般的冲动,不外是:某物在同一个观点下,既是它自身,又是它自身的欠缺或否定物。”(大下67)。讲事物发展的动力属于本体论,本体论追寻事物发展的最终原因/动力。但这是一种特殊的本体论,可以称为否定本体论:事物发展的动力不是别的东西,而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性,即
19、事物自身的欠缺和不足。这种欠缺和不足反过来成为事物自己所要求、所追求、要完成的东西,因此就成为事物自身发展的目标和动力。类似于“穷则思变”的道理。通俗地说,自己应有而没有的东西,就是自己所希望、所追求的东西,就是自己发展自己的动力/原因/理由。不过这种因果关系在时间顺序上要倒过来理解:不是从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的因果决定关系,而是从将来到过去和现在的能动创造关系。这就是说,有限物总是要不断地超出自己当下直接的规定而追求自己的究竟所是,追求自己的本质所在。黑格尔称这种“否定性是自己运动和生命力的内在脉搏”(大下69);马克思称其为“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原则的否定性”(手稿101)。事物自身具有的这种
20、否定性,就是它的自身矛盾性,也就是马克思说的“能动关系”。 马克思的辩证矛盾概念的实例:劳动和资本的矛盾。马克思把这个矛盾具体表述为:“作为财产之排除的劳动,即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和作为劳动之排除的资本,即客体化的劳动”。两个分句,四个小句,四个命题,共同表达:私有财产内部劳动和资本的辩证关系。详细分析:第一个命题“作为财产之排除的劳动”,换成陈述句等于“劳动是财产的排除”;等于说劳动和财产是对立关系,即劳动不是私有财产。但是第二个命题又表明:这不是私有财产的“劳动”,却正是“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这又意味着私有财产和劳动是同一关系,即私有财产在本质上即是劳动,是劳动的结果/产物/物化形式。可
21、见一、二两个命题是从劳动方面来说明劳动和资本的对立统一(矛盾关系)。第三个命题“作为劳动之排除的资本”,换成陈述句等于“资本是劳动的排除”;等于说资本和劳动是对立关系,即资本不是劳动。但是第四个命题又表明:这不是劳动的“资本”,却是“客体化的劳动”;又意味着资本和劳动又是同一关系,即资本不过是劳动的物化/对象化形式。可见三、四两个命题从资本方面来说明资本和劳动的对立统一(矛盾关系)。无论是一、二两命题,还是三、四两命题,说的都是内在关系;两方面结合起来看,就意味着矛盾对立面劳动和资本每一方都把对方包含在自身之内,因而每一方既是自身又是自己的对方;完全是内部矛盾,自相矛盾。劳动和资本的矛盾,如果
22、再抽象一点说,就是主体和客体的对立同一关系。因为劳动和资本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劳动是资本的主体本质,资本是劳动的客体存在。这两个命题/两个意思用一句话/一个命题来表达就等于说:劳动和资本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主客体关系更容易看出辩证矛盾是一种能动的内在关系。马克思关于私有财产自身内部劳动和资本这两个矛盾对立面之间既对立又同一的辩证法思想,不仅为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提供了哲学基础,而且在哲学基本原理上给了我们重大启示:辩证矛盾既然是指主客体的对立同一关系,那么它就和人的对象化活动结构是一致的。这就表明马克思的矛盾概念和他的实践概念是联在一起的。由此决定了马克思的矛盾论和实践论是一个东西、同一
23、个理论。在毛泽东那里却是“两论”,不可能是“同一个理论”。第2节课第2段主题从历史运动角度阐明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原文“补入同一页。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最初,对私有财产只是从它的客体方面来考察,但是劳动仍然被看成它的本质。因此,它的存在形式就是本身应被消灭的资本。(蒲鲁东。)或者,劳动的特殊方式,即划一的、分割的因而是不自由的劳动,被理解为私有财产的有害性的和它同人相异化的存在的根源傅立叶,他和重农学派一样,也把农业劳动看成至少是最好的劳动,而圣西门则相反,他把工业劳动本身说成本质,因此他渴望工业家独占统治,渴望改善工人状况。最后,共产主义是扬弃了的私有
24、财产的积极表现;起先它是作为普遍的私有财产出现的。共产主义是从私有财产的普遍性来看私有财产关系,因而共产主义” 解读本段也是马克思刻意插入的,而且与上一段一起插入。可以说上一段讲的是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这一段讲的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段是把上一段中讲的私有财产内部劳动和资本、主体和客体的对立同一的矛盾运动,用于解释私有财产和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上一段已经说到私有财产中劳动和资本的内在矛盾发展到最一定的时候将“促使矛盾得到解决”,这一段就谈矛盾的解决也就是异化的扬弃。本段的中心思想就是开头的那句话:“自我异化的扬弃同自我异化走的是一条道路”。这句话极其精炼地道出了“自我异化”和“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121 笔记本第2节16段:共产主义的哲学基础和粗陋的共产主义 笔记本 共产主义 哲学 基础 粗陋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91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