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 新制度学派.doc
《09 新制度学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9 新制度学派.doc(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8章 新制度学派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凯恩斯主义未能解决现代资本主义发展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西方经济学界出现了一批从事新制度的研究、主张从制度和结构角度去分析资本主义的经济学家,他们继承了凡勃伦为代表的早期制度学派的传统,形成了当代西方经济学中颇有影响的新制度学派。第一节 概 述一、制度学派的演变与新制度学派的形成、发展新制度学派出现于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是由早期制度学派演变而来的。从制度学派的产生到新制度学派的形成,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的早期制度学派创立时期,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50年代初期是制度学派从旧到新的过渡时期,从50年代以后是以加尔
2、布雷思为首的新制度学派形成时期。(一)早期制度学派形成与主要内容19世纪末期,是资本主义世界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这在美国表现尤为突出。众所周知,美国原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但到19世纪末,美国的工业产量已跃居世界首位,国内已基本上完成了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成为世界上典型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随着资要玉义的迅速发展,加剧了美国社会各种矛盾的激化,新古典经济学以“制度”不变为前题,研究自由竞争下的和谐问题,这显然不能完全适应美国当时节现实情况。于是以凡勃伦为代表的、以注重制度分析和强调“制度因素”对经济发展作用的早期制度经济学派便应运而生。早期制度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托尔斯坦本德凡勃
3、伦,曾任芝加哥大学教授。他在有闲阶级论(1869年)、企业论(1904年)、论现代文明中科学的地位(1919年)等著作中创立了一套制度经济理论体系,阐述了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向、方法和理论,为制度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除了凡勃伦外,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康芒斯、米契尔等。这三位代表人物虽然同属制度学派,但是理论观点并不完全相同,所以他们又被认为是制度学派的三大分支:以凡勃伦为代表的社会心理派,强调对社会文化心理和习惯的分析,特别是科学技术进步对这种所谓“制度”的影响,强调用进化伦来解释制度的发展与演变;以康芒斯为代表的社会法律派,强调集体行动在控制个体行为方面所起的作用,认为法律制度是决定社会
4、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以米契尔为代表的经验统计派,认为分析制度因素的作用要以经验统计资料为基础,不应该先理论再由它来整理事实材料,而应当称对事实进行统计分析,再得到结论。早期制度学派的各个分支的研究出发点、研究内容并不相同,对一些经济问题的看法亦不一致,因而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但他们在研究对象上都强调制度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主张经济学应研究与经济有关的制度的起源与发展,说明这些制度的作用和与其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关系,并以此把握社会经济及其发展趋势。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汲取了德国历史学派的观点,采取历史主义和制度分析的方法,一方面强调从制度的演进方面研究问题,把社会经济看成是不断变化的
5、过程,另一方面强调从制度的整体方面研究问题,主张扩大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他们认为,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制度的发展过程,由于制度是相对的不断进化的,由此导致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因此经济学应从制度进化的趋势来考察社会经济的发展,来探讨每一历史时期、每一经济体系的各种经济问题。并认为经济学只有承认现存社会制度的弊病,研究如何改良社会,方能为人们所接受,提出要建立以研究制度演进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理论,从结构上改革资本主义社会。这种对“制度趋势”的研究既是制度学派的一个共同点,又是形成制度学派的理论基础。早期制度学派的主要创始人凡勃伦以新古典主义的批判者的面目出现,以美国产生的新心理学和社会达尔主义
6、的进化为基础,创立了制度经济学的完整体系,而且形成了一个“凡勃伦传统”,为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所谓“凡勃伦传统”主要包括两点:一是批判正统的经济学,建立以研究制度演进为基本内容的改革资本主义社会。凡勃伦认为,经济学是一门进化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人类经济生活的本能:“作业的本能”(即改进技艺的本能)和追求利益的本能,因而制度也相应分为生产技术制度和私有财产制度。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这两个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机械操作”和“企业经营”,前者追求最大产量,后者追求最大利润,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弊端正在于这两种制度之间的矛盾。据此凡勃伦提出建立由工程师、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组成的所谓“技术人员委员会
7、”的主张,由它来掌握经济控制权,发挥“机械操作”制度的优越性,代替“企业经营”的统治,这样产生的一切矛盾也就自然会消失。以上的观点为以后的制度经济学家所继承,他们都反对当时处于正统地位的经济学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主张进行制度改革。(二)旧制度学派到新制度学派的过渡时期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50年代初期,是制度学派从旧到新的过渡阶段,主要代表人物有米恩斯(C.E.Means)、贝利(A.A.Berle)、艾尔斯(C.E.Ayres)、克拉克(J.M.Clark)等。他们继续沿着凡勃伦所开辟的道路研究制度问题,从而发展了早期制度学派的理论,着重从社会和企业结构角度来分析资本主
8、义经济问题,强调技术进步对于制度和企业权力结构的重大意义,分析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对资本主义权力机构的影响,以及工业化后的社会发展趋势等等。这一切均为新制度学派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准备,在制度学派的发展过程中起了承目启下的作用。然而,随着凯恩斯主义在西方国家日益占居主导地位,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为许多国家所采用,制度学派不能提出具体的解决危机和失业的措施,同时又没有说明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和功能,因此,早期制度学派逐渐没落。(三)新制度学派的形成新制度学派是二战后形成的。战后特别是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伴随着科技进步、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更加频繁,甚至出现“滞
9、涨”局面。当时占主流的凯恩斯主义的学说忽视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制度因素的研究,忽略技术进步整个制度的演变作用,其理论已适应不了技术革命产生的新情况,解决不了现实新问题,尤其是满足不了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要求,遭到了其他学派的责难。作为反对派的制度学派又开始活跃起来,它继承早期制度学派的传统,打着“新制度学派”的旗号,再次以制度观点分析经济问题,强烈批评社会现实和新古典方法,对凯恩斯主义及其他学派的经济理论进行抨击,认为只有制度经济学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所面临的各种复杂经济问题,提出要在新方法的基础上创立“真正的政治经济学”。他们把技术革命作为研究出发点,对现代资本主义新现象进行了制度性的批
10、判,提出了治理社会的具体方案和理论措施。二、主要代表人物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思,还有美国的贝尔(D.Bell)、科姆(G.Colm)、海尔布罗纳(L.Heilbroner)、格鲁齐(G.Gruchy),瑞典的缪尔达尔(G.Myrdal),英国的甘布尔(A.Gamble),法国的别鲁(F.Perrour)等。这些经济学家各有一套理论,彼此观点不一,各人自成体系,但由于他们都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现状、矛盾进行结构方面进行改革的设想,因而被称为新制度学派。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是:加尔布雷思的丰裕社会(1958年)、新工业国(1967年)经济学和公共目标(1973年)、,海
11、尔布罗纳的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1970年),缪尔达尔的美国的两难处境:黑人问题和现代民主(1944年)、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1957年)、世界贫困的挑战:世界反贫困计划纲要(1972年)等。在众多的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家中,以加尔布雷思的著作居多,且理论也系统,影响也较大,因此被首推为新制度经济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曾指出:“当今最著名的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加尔布雷思教授”。三、新制度学派的理论特征新制度学派与早期制度学派一样也不是一个严格的、具有统一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的经济学流派,它与早期制度学派可以说是一脉相承,他们在许多方面有共同之处:方法论上,他们摒弃了新古典经济学的
12、研究范式,反对传统经济学和当代经济学的数量分析方法,认为这种分析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强调制度因素和结构因素的重要性;理论上,反对像主流经济学那样把资源的配置与利用作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张从制度分析或结构分析入手来解释经济问题,认为资本主义的“弊端”和“缺陷”是因制度结构不协调引起的。因而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仅限于经济问题,还要研究经济制度与制度有关的其他一切事物,他们尽量在使经济学“社会学化”;政策建议上,强调非市场机制的作用,要求国家对经济实行统治,反对市场的自发调节。但由于新制度学派是在战后凯恩斯主义失灵的情况下来与“正统派”及其他流派相抗衡,与早期制度学派所处时代不同,解决的问题亦不同,
13、它更注重对资本主义现实问题的深入研究,所制定的政策目标和措施更加具体广泛。具体而言,新制度学派的理论特征主要体现在早期制度学说的发展上。(一)研究对象新制度学派和早期制度学派一样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作用,都强调从制度方面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化及其存在的问题。早期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凡勃伦认为,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借以实现的各种制度,而制度是由思想和习惯形成的,思想和习惯又是从人的本能产生的。新制度经济学家承袭了凡勃伦的基本思想,仍将心理因素、法律因素看作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决定因素,但是他们更强调制度与结构因素在社会经济演进过程中的作用,更多地从
14、制度、结构方面剖析资本主义社会。他们所说的制度既包括各类有形的机构或组织,如国家、公司、工会、家庭等,也包括无形的制度,如所有权、集团行为、社会习俗、生活方式、社会意识等。新制度学派认为,经济学家在研究上述问题时,不能只考虑它们与经济生活有关的方面,而应把它们看作是社会文化关系的组成部分来考虑。经济学是与整个社会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紧密相关的,他们把自己的经济理论称为“开放式”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家认为传统经济学以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合理利用为研究对象,其研究范围过于狭窄,使得经济学成为一门专门研究经济问题的“封闭式”经济学。加尔布雷思公然宣称他的研究重点是“结构改革”,而不是“量的增减”,他认为
15、凯恩斯主义把经济学的重点放在量的分析上,是不妥当的,经济学被划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个部分是一种不幸,他主张把经济学的研究重心转到“质”的方面来,进行制度和结构的分析。由此可见,新制度学派的研究对象已远远超出传统经济学的研究范畴,扩大了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囊括了政治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内容。(二)研究方法新制度学派从整体上看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论体系,但却有一个共同的研究方法,他们主张采用制度(结构)的分析方法,其主要特征是主张制度的演进性与整体性,在方法的具体应用上比早期制度学派更彻底。这也是他们被统称为新制度学派的主要原因。新制度学派反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抽象演绎法,认为把孤立的个人作
16、为经济学的研究出发点、采用静止的机械的均衡分析法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实证分析是不科学的,它只能反映出资本主义社会各种关系的外表,没有考虑社会中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新制度学派的学者主张从根本更新现代经济理论的方法基础,他们认为,由于技术的不断变革,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和结构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这种动态的因果过程就象生物折进化一样是一个逐渐演进的过程,所以经济学必须针对经济问题采用历史演进的方法研究变化、研究过程。新制度学派的演进方法是与整体方法相联系的,所以在进行演进分析,要用整体的方法。他们认为,经济研究中应把注意力从作为选择者的个人和企业转移到作为演进过程的整个社会。经济学中提到的整
17、体要大于各个组成部分之和,所以研究问题要循着从整体到个体的思路。还应注意的是新制度学派所说的整体方法不同于凯恩斯主义的总量分析法,“整体”是一个社会概念,是不能用数字来表述的。因此新制度学派不仅反对微观经济学的个量分析方法,也反对宏观经济学的总量分析方法,认为它们都注重的是数量的变动,而忽视了社会的制度和结构的问题。所以人们也将新制度学派强调制度因素的分析方法,概括为制度结构分析法,这种分析方法同他们关于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说明是一致的。(三)价值判断规范分析方法关于经济学是否应探讨经济行为的道德规范,历来是有争议的。新制度学派整体性的研究方法与价值判断有着密切的关系。该学派认为,研究经济生活中哪
18、些行为是可行,哪些是不可为,必须要有一个对经济行为是非善恶的判断标准,这实际上属于规范的研究方法。新制度学派认为,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一切正统学说都注重经济价值而忽略了经济以外的价值分析,普遍认为国民生产总值越大越好,经济增长越快越好。实际上这种经济价值只是社会各种价值的一种,除了经济价值外,价值还应包括社会的平等、生命的平衡、人们对闲暇时间的追求等。象当前资本主义社会虽处于经济高度发达时期,实现了经济增长,但同时社会也存在诸如贫困、不平等、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弊病,加生了通货膨胀、失业等病症,因此社会成就大小不能再靠国民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长来衡量。加尔布雷思提出实现整体制度目标不仅包括经济价值
19、在内的目标,而且要实现经济价值以外的目标,即文化价值,社会追求的公共目标就是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综合起来的“生活质量”。新制度学派要求重新探讨价值判断标准问题,重定经济政策目标。而价值判断标准问题属于伦理学范畴,可见伦理学的研究方法在新制度学派中显得更突出了。第二节 加尔布雷思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加尔布雷思曾受到马歇尔、凡勃伦、凯恩斯等人思想的影响,成为当代最著名的制度经济学家。他之所以著名,主要是由于他在丰裕社会、新工业国、经济学和公共目标等著作中,从理论上探讨了前人未曾注意到的或很少涉及的“工业化以后社会”的问题,创立了他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并提出改革建议。加尔布雷思的新制度经济学是逐渐形成
20、的,内容繁杂,主要包括:丰裕社会论、二元系统论、新社会主义论等。加尔布雷思,1908年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一个苏格兰移民的农场主家庭里。1931年毕业于加拿大安大略省农学院,获学士学位。随后就去了美国伯克利,在加利福尼亚大学继续深造农业经济,1933年获硕士学位,次年又获得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名为加利福尼亚州的县支出)。在伯克利学习期间,加尔布雷思认真研读了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和凡勃伦的著作。凯恩斯的思想曾经对青年时期的加尔布雷思产生过一定的影响。1934年,加尔布雷思来到哈佛大学任讲师,讲授农业经济学,同时还担任住宿生的学监。在哈佛工作期间,加尔布雷思结识了约瑟夫肯尼迪和约翰肯尼迪兄弟,后来与
21、他们交往甚密。1961年,约翰肯尼迪当选为美国总统,对加尔布雷思在20世纪60年代从事政治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历任美国物价管理局副局长、战后美国战略轰炸调查团团长和美国国务院经济安全政策室主任。加尔布雷思还曾担任过普林斯顿大学的副教授、财富杂志的编辑。从 1949年就开始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并在19611963年期间受命出任美国驻印度大使。1972年当选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现为哈佛大学保罗M. 沃伯格讲座经济学名誉教授。在20世纪下半叶的前40年里,他笔耕不辍,撰写了三十多部著作,可谓是著作等身。加尔布雷思早期虽受凡勃伦的影响,但并不属于制度学派。当时,他更多地受凯恩斯思想的影响,曾与人合
22、著了现代竞争与实业政策一书。这本书已经反映出加尔布雷思过人的见解,他认为现代工业组织的行为应该有别于资本家个体,大公司不必把追求最大利润作为自己的目标。20世纪50年代以后,加尔布雷思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经济思想,在1958年出版的丰裕社会(参见本文集传统观念概念、消费者主权神话和社会均衡状况)中指出,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虽然物质丰富,但仍然存在缺陷,主要表现为消费者受生产者的支配以及把物质享受当作了幸福,并且提出应该重新评价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问题的观点。在新工业国(参见本文集技术要求、技术型组织或译技术结构阶层和一般激励理论)中,加尔布雷思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结构进行了剖析,并提出了“技术型组织
23、”成员或技术专家实际掌握着现代公司权力的观点。一、丰裕社会理论战后在所有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曾经广泛流行“全民福利国家”理论,加尔布雷思在1958年就认为美国已进入一个“丰裕社会”时代。丰裕社会即“全民福利国家”,加尔布雷思认为丰裕社会的主要表现是:1、收入均等化,贫窝囊废悬殊现象消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高收入者的收入占社会收入的比重较战前大为降低,低收入者的状况由于生产的激增而有明显的改善,在美国尤其如此。2、社会福利,双称公众服务,是丰裕社会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加尔布雷思认为,失业救济、养老金、残疾保险等社会保障支出和卫生保健、家庭补助等社会福利支出,以及住房建筑、教育、文化等社会服务设施,均
24、保障了人民的最低生活水平,使大多数人能享受到好的物质生活。他认为美国的收入分配不是不平均,而是收入趋于平均时一些人乱花钱,国家应通过征收“销售税”等救济金导致懒惰,建议实行“商业循环分等级补偿”,即当失业增加时,失业补偿金应该增加,而当接近充分就业时,失业补偿金应减少。3、充分就业。加尔布雷思认为在丰裕社会中达到了充分就业,工作机会充足,只存在由于劳动力需求偶然变化、或对教育水平低的劳动需求较少而造成的短期失业和结构性失业。他断言美国目前的失业是由于人们不善于利用“空闲”从事创造性精神劳动引起的,目前的危机不是经济危机,而是人们道德上和精神上的危机。4、经济安全。加尔布雷思认为在丰裕社会中,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09 新制度学派 制度 学派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91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