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学案37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doc
《新课标学案37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标学案37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课标学案37】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编写 张书林 审订 庞晓兰 徐明菊【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林则徐,魏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思想。2过程与方法:比较维新思想和洋务思想。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打破保守的思想牢笼,与时俱进。【自主学习】考点1 “开眼看世界”1历史背景(1)鸦片战争前夕,清朝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2)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扩张。(3)鸦片战争中,中国的有识之士被西方的洋枪洋炮惊醒,开始睁眼看世界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2倡导者海国图志(1)林则
2、徐:近代中国_第一人,编译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_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2)魏源:编编撰成_,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阐述了“_”的思想,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3作用:引导着人们关注_,对当时的_有重要启迪作用。考点2 中体西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_的形势。2提出(1)代表:曾国藩、李鸿章、_。(2)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_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师夷长技以自强”。(3)目的:挽救江河日下的_。3实践:将魏源提出的“_”的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
3、,迈出了_的第一步。考点3 维新变法思想1早期维新派:王韬、郑观应(1)背景:_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2)代表:_、_等。(3)主张经济上,主张_,与外国进行_;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_;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_;(4)局限:尚还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未付诸实践。2维新派:康、梁、严复(1)康有为思想主张及活动: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撰写_,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革的理论基础;在_中,宣称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张变革的先师系统阐发变法理论。思想特点: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抨击封建顽固势力。评价:有力的批判了_。(2)梁启超:发
4、表_,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_、_、变法图存的思想。(3)严复:指出封建君主皆为“_”,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4)实践:1898年,在维新思想推动下,_实行变法,这就是_。(5)历史作用: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_,提倡新学,起到_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_潮流。【重点讲述】一、几个知识延伸1理解“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体”和“用”是一对古老的哲学范畴。“体”指事物的主体、本质;“用”由主体派生或者为主体服务的表现形式。(2)所谓“中学”是指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指儒家的纲常名教;所谓“西学”,是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
5、科学技术。(3)“中学为体”就是主张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就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4)“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及其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其核心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手段;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统治。2.“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异同(1)相似之处根本目的的一致性:都代表地主阶级利益,根本目的都在于维护风雨飘摇的清朝统治。手段、内容的一致性:“师夷长技”向西方学习;学习西方的先进的科学技术。作用的一致性:在当时封闭的中国,对人们的思想解
6、放起着重要作用。(2)不同之处前者侧重于对外抵御列强侵略;后者侧重于对内镇压农民起义。 前者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也基本没有付诸实践;后者进行了30年洋务运动等实践活动。3“中体西用”与维新变法思想的本质区别(1)“中体西用”向西方学习主要局限于船坚炮利、科学技术,基本上没有触及封建制度,甚至是去维护旧的、传统的封建专制制度。(2)维新变法思想的理论基础是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天赋人权说和主权在民说,他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核心都是以资本主义来代替封建主义。4每次西学东渐都会遇到强大阻力的原因(1)中国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文化在中国人的心理上造成一种华夷观念,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排拒的矛盾心态。(2)中
7、国近代社会转型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尚未发展壮大,占主导地位的仍是封建自然经济,因而,新思想缺乏社会基础。(3)清朝统治者的闭关政策和文化专制政策,使民众思想保守,愚昧无知,从而造成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4)封建顽固势力坚守纲常伦理,士大夫阶层思想保守,很大一部分官僚仇视一切外洋事务,抵制新思想,这是新思想传播的直接阻力。5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1)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顽固派: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来事物。清政府:后来被动接受,实行部分中央机构近代化。(2)民族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维新派:否定
8、君主专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实行民主共和制。激进派:主张学习西方民主与科学,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二、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成因及评价1特点(1)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学相结合,来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即采用“移花接木”的办法,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外衣。(2)利用孔子的权威来论证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理论的合理性,为维新变法制造历史根据,向封建正统思想提出挑战,这就动摇了封建统治者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有人评价康有为是“跪着造反”,一方面形象的反映了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他在封建传统势力
9、面前的软弱,不敢与封建文化彻底决裂。2原因:(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不敢与封建势力彻底决裂。表现在文化上,康有为借助古代文化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新思想。(2)维新派对自己的理论认识肤浅。他们的思想是从西方引进来的,然后把外国的东西加以民族化,并非社会实践的产物。(3)儒家思想仍居正统地位,可以减少变法阻力。(4)西学在中国的传播水平很低,特别是西方的资本主义政治学说。(5)康有为本人是一位今文经学大师,对儒学有深刻的研究和深厚的感情。3评价(1)进步性:在于变法图存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深刻地触及反帝反封建、追求民族独立富强的社会主题,反映了正在发展中的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10、和政治要求,也代表了当时一些爱国者的心声,极大的冲击了传统的封建主义思想,也动摇了封建顽固势力反对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力的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2)局限性:在于反对封建制度又从维护封建制度的传统思想找根据,没有完全抛弃传统的儒家理论,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而这就必然导致维新变法运动走向失败。三、地主阶级抵抗派与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比较这三个派别都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认识到应向西方学习。1相同点:(1)从目的上看,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2)从方法和步骤上看,都主张购买并仿制西式炮舰,建立新式海
11、军。(3)从结果上看,都归于失败,鸦片战争失败,使抵抗派的主张随之失败;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的覆灭,则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戊戌政变的发生,使戊戌变法如昙花一现,很快归于失败。2不同点:(1)阶级本质决定地主阶级抵抗派与洋务派在向西方学习时仅限于器物层面,学习西方的技术,不可能触及封建统治的根基,尤其是政治层面;而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维新派必然会触及封建统治的政治制度,要求实现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2)从目的上看,洋务派与抵抗派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洋务派还有镇压人民革命运动的目的,而维新派则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3)从内容上看,洋务派、抵抗派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
12、技,即师夷长技以制夷和师夷长技以自强;而维新派还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改革教育制度,要求鼓励发展民族工业。他们的根本分歧在于向西方“学什么的问题”。(4)从失败的根本原因上看,抵抗派的失败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而洋务派则是把先进的生产方式嫁接到落后的生产关系上,维新派则是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四、近代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向西方学习的历程阶级属性代表主张背景意义特点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重在学习军事技术)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日深;西学传入;有识之士倡导等)关注世界;思想启迪,揭开了向西方学习的序幕军事科学技术(器物层次)洋务派: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3、师夷长技以自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付之实践,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技术层次,付之实践。结果失败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转化中的资产阶级):王韬、郑观应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并与洋人进行商战发展资本主义。但没有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行动。洋务运动的展开;中国资本主义出现;西学的传入等。为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基础初涉政治制度层次,没有付诸行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反对封建专制,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实行变法维新。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等思想启蒙,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14、制度层次并付之于实践【巩固练习】1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维新变法追求民主共和提倡民主和科学接受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逐步深入思想不断解放。其中“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是针对以下哪一副图片所反映的社会现实而提出的 A列强瓜分中国B这把破扇子,哪能抵挡得住外来的狂风骤雨C经学能抵洋枪炮D南京大屠杀2有学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鸦片战争后初期,知识界对清政府战败的原因进行的探讨,主要集中在A认为中国的军事技术落后 B认为中国的社会制度落后C认为中国的清朝统治腐朽 D认为中国的思想观念陈旧3晚清一位大臣经历了对外战争失败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 标学案 37 从师 夷长技到 维新 变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917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