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农业大学精品课程土壤肥料学 6 植物营养与施肥的.doc
《南京农业大学精品课程土壤肥料学 6 植物营养与施肥的.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农业大学精品课程土壤肥料学 6 植物营养与施肥的.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6植物营养与施肥的基本原理本章提要:本章围绕植物营养的基本规律,介绍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概念及其分组,植物根系与根外器官对养分吸收、运输和利用特点及影响其吸收与分配的基因型差异和环境因素。了解合理施肥应遵循的三项基本原理,即养分归还学说,最小养分律和报酬递减律,掌握确定施肥量、施肥时期和施肥方法的三项技术。6.1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6.1.1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概念6.1.1.1 植物体内元素的组成新鲜植物体=水+干物质。水占鲜体7595,干物质占525。干物质=有机质+矿物质。干物质中有机物占9095, 510是无机物。干物质经灼烧后,有机物质被氧化分解、逸出。不挥发的残留部分为灰分。成分包括磷(
2、P)、钾(K)、钙(Ca)、镁(Mg)、硫(S)、铁(Fe)、锰(Mn)、锌(Zn)、铜(Cu)、钼(Mo)、硼(B)、氯(Cl)、硅(Si)、钠(Na)、钴(Co)、铝(Al)、镍(Ni)、钒(V)、硒(Se)等。植物体内可检出70多种矿质元素。植物体内吸收的元素,一方面受植物的基因所决定;另一方面还受环境条件所影响。植物体内的元素可分为必需营养元素和非必需营养元素。6.1.1.2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essential element)的概念通过营养液培养法来确定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方法是在培养液中系统地减去植物灰分中某些元素,而植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这些缺少的元素,无疑是植物营养中所必需的。
3、如省去某种元素后,植物照常生长发育,则此元素属非必需的。1939年阿诺(Arnon)和斯吐特(Stout)提出了高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判断的三条标准:第一,如缺少某种营养元素,植物就不能完成其生活周期;第二,如缺少某种营养元素,植物呈现专一的缺素症,其它营养元素不能代替它的功能,只有补充它后症状才能减轻或消失;第三,在植物营养上直接参与植物代谢作用,并非由于它改善了植物生活条件所产生的间接作用。当某一元素符合这三条标准的,则称为必需营养元素。目前确定了以下17种高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氮(N)、磷(P)、钾(K)、钙(Ca)、镁(Mg)、硫(S)、铁(Fe)、锰(Mn)、锌(Zn)、铜(Cu)、钼
4、(Mo)、硼(B)、氯(Cl)、,碳(C)、氢(H)、氧(O)和镍(Ni)。6.1.2 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分组6.1.2.1 按必需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含量分组在17种必需营养元素中,由于植物对它们的需要量不同(表6-1),可以分为大量营养元素、中量营养元素和微量营养元素。表6-1 高等植物必需营养元素的种类、可利用形态及其较适宜浓度营养元素化学符号植物可利用的形态在干组织中的含量 %Mg/kg大量营养元素碳氧氢氮磷钾COHNPKCO2O2 H2OH2ONO3- NH4H2PO4- HPO42-K+ 45 45 6 1.5 0.2 1.0450,000450,000 60,00015,000
5、2,00010,000中量营养元素钙 镁硫CaMgSCa2+Mg2+SO42- 0.5 0.2 0.15,0002,0001,000微量营养元素氯铁锰硼锌铜钼镍ClFeMnBZnCuMoNiCl-Fe3+ Fe2+Mn2+H2BO3- B4O72-Zn2+Cu2+ Cu+MoO42-Ni2+ 0.01 0.01 0.005 0.002 0.002 0.00060.000010.0000110010050202060.10.1(1)大量营养元素(macronutrient) 大量营养元素一般占植株干物质重量的百分之几十到千分之几。它们是碳(C)、氢(H)、氧(O)、氮(N)、磷(P)、钾(K)6
6、种。(2) 微量营养元素(micronutrient) 微量营养元素的含量只占植株干物质重量的千分之几到十万分之几。它们是铁(Fe)、硼(B)、锰(Mn)、铜(Cu)、锌(Zn)、钼(Mo)、氯(Cl)、镍(Ni)8种。(3)中量营养元素(nutrient between macronutrient and micronutrient) 中量营养元素的含量占植株干物质重量的百分之几到千分之几,它们是钙(Ca)、镁(Mg)、硫(S)3种,有人也称这三种营养元素叫次量元素。6.1.2.2 按必需营养元素的一般生理功能分组把营养元素分为以下四组(1)构成植物活体的结构物质和生活物质的营养元素,它们是
7、C、H、O、N、S。结构物质是构成植物活体的基本物质,如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及果胶物质等。而生活物质是植物代谢过程中最为活跃的物质,如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类脂、叶绿素、酶等。C、H、O、N和S同化为有机物的反应是植物新陈代谢的基本生理过程。(2)P、B和Si有相似的特性,都以无机阴离子或酸的形态而被吸收,在植物细胞中,它们或以上述无机形态存在或与醇结合形成酯类。(3)K、Na、Ca、 Mg、 Mn和 Cl以离子形态从土壤溶液中被植物吸收,在植物细胞中,它们只以离子形态存在于汁液中,或被吸附在非扩散的有机阴离子上。 (4)Fe 、Cu、Zn 和 Mo(Ni)主要以螯合形态存在于植物中。6.
8、1.3 肥料三要素6.1.3.1 必需营养元素的资源在17种必需营养元素中碳、氢和氧是植物从空气和水中取得的。氮素除豆科植物可以从空气中固定一定数量的氮素外,一般植物主要是从土壤中取得氮素,其余的13种营养元素都是从土壤中吸取的,这就是说土壤不仅是支撑植物的场所,而且还是植物所需养分的供给者。6.1.3.2 肥料三要素在土壤的各种营养元素之中,除了C、H、O外,N、P、K 3种元素植物需要和收获时带走较多,而它们通过残茬和根的形式归还给土壤的比例却又是最小的,一般归还比例(以根茬落叶等归还的养分量占该元素吸收总量的百分数)还不到10。养分供求之间不协调,影响植物产量。需要通过肥料的形式补充给土
9、壤,以供植物吸收利用。所以,人们就称它们为“肥料三要素”或“植物营养三要素”或“氮磷钾三要素”。6.1.4 必需营养元素与植物生长植物需要吸收各种必需营养元素,且数量有多有少,只有保持这样的数量和比例,植物体才能健康地生长发育,产出尽可能多的产量。必需营养元素对植物的生理和营养功能各不相同,但对植物生长发育都是同等重要的,任何一种营养元素的特殊功能都不能被其它营养元素所代替,这就叫营养元素的同等重要律和不可代替律。缺少大量营养元素固然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最终影响产量;缺少微量营养元素也同样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也必然影响产量。例如玉米缺锌时呈现“白苗病”,严重时不抽雄穗;油菜缺硼时,严重时幼
10、苗死亡,轻者呈现“花而不实”症。6.2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6.2.1 根系对养分的吸收根系是植物吸收养分和水分的主要器官。植物体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根系来完成的。因而,植物根系的粗壮发达,生活力强,耐肥耐水是植物丰产的基础。6.2.1.1 根吸收养分的部位据离体根研究,根吸收养分最活跃的部位是根尖以上的分生组织区,大致离根尖1cm,这是因为,在结构上,内皮层的凯氏带尚未分化出来,韧皮部和木质部都开始了分化,初具输送养分和水分能力;在生理活性上,也是根部细胞生长最快,呼吸作用旺盛,而质膜正急骤增加的地方。就一条根而言,幼嫩根吸收能力比衰老根强,同一时期越靠近基部吸收能力越弱。根
11、毛因其数量多、吸收面积大、有粘性、易与土壤颗粒紧贴而使根系养分吸收的速度与数量成十倍、百倍甚至千倍地增加。根毛主要分布在根系的成熟区,因此根吸收养分最多的部位大约在离根尖10cm以内,愈靠近根尖的地方吸收能力愈强。根系吸肥的特点决定了在施肥实践中应注意肥料施用的位置及深度。6.2.1.2 根可吸收的养分形态植物根能吸收的养分形态有气态、离子态和分子态3种(见表6-1)。气态养分有二氧化碳、氧气、二氧化硫和水汽等。气态养分主要通过扩散作用进入植物体内,也可以从多孔的叶子进入,即由气孔经细胞间隙进入叶内。植物根吸收的离子态养分阳离子+阴离子。阳离子:NH4+、K+、Ca2+、Mg2+、Fe2+、M
12、n2+、Cu2+、Zn2+等;阴离子:NO3-、H2PO4-、HPO42-、SO42-、H2BO3-、B4O72-、M0O42-、Cl-等。土壤中能被植物根吸收的分子态养分种类不多,而且也不如离子态养分易进入植物体,植物只能吸收一些小分子的有机物。如尿素、氨基酸、糖类、磷脂类、植酸、生长素,维生素和抗生素等,一般认为有机分子的脂溶性大小,决定着它们进入植物体内部的难易。大多数有机物须先经微生物分解转变为离子态养分以后,才能较为顺利的被植物吸收利用。6.2.1.3 土壤养分向根部迁移的方式土壤中养分向根部迁移的方式有3种截获、扩散和质流。(1)截获(root interception) 截获指植
13、物根在土壤中伸长并与其紧密接触,使根释放出的H+和HCO3-与土壤胶体上的阴离子和阳离子直接交换而被根系吸收的过程。这种吸取养分的方式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土壤固相上交换性离子可以与根系表面离子养分直接进行交换,而不一定通过土壤溶液达到根表面。第二,根系在土体中所占的空间对整个土体来说是很小的,况且并非所有根的表面都对周围土壤中交换性离子能进行截获,所以仅仅靠根系生长时直接获得的养分也是有限的,一般只占植物吸收总量的0.210%,远远不能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2)扩散(diffusion) 扩散是由于根系吸收养分而使根圈附近和离根较远处的离子浓度存在浓度梯度而引起土壤中养分的移动。土壤中养分扩散
14、是养分迁移的主要方式之一,因为,植物不断从根部土壤中吸收养分,使根表土壤溶液中的养分浓度相对降低,或者施肥都会造成根表土壤和土体之间的养分浓度差异,使土体中养分浓度高于根表土壤的养分浓度,因此就引起了养分由高浓度向低浓度处的扩散作用。(3)质流(mass flow) 质流是因植物蒸腾、根系吸水而引起水流中所携带的溶质由土壤向根部流动的过程。其作用过程是植物蒸腾作用消耗了根际土壤中大量水分以后,造成根际土壤水分亏缺,而植物根系为了维持植物蒸腾作用,必需不断地从根周围环境中吸取水分,土壤中含有的多种水溶性养分也就随着水分的流动带到根的表面,为植物获得更多的养分提供了有利条件。一般认为,在长距离时,
15、质流是补充养分的主要形式;而在短距离内,扩散作用则更为重要。如果从养分在土壤中的移动性来讲,硝酸态氮素移动性较大,质流可提供大量的氮素,但磷和钾较少。氮素通过扩散作用输送的距离比磷和钾要远得多,磷的扩散远远低于钾。6.2.1.4 根部对无机养分的吸收目前较一致的看法是离子进入根细胞可划分为被动吸收和主动吸收两种形式。(1)被动吸收(passive uptake) 被动吸收又称非代谢吸收,是一种顺电化学势梯度的吸收过程。不需要消耗能量,属于物理的或物理化学的作用。养分可通过扩散、质流等方式进入根细胞。 养分通过扩散、质流等形式进入根细胞。离子态养分无论是通过截获、扩散或质流都能进入根细胞。但一般
16、不通过细胞膜,对整个组织来说,一般不能通过内皮层。 离子交换 植物吸收离子态养分,还可以通过离子交换的方式进入植物体内。一般情况是根细胞外的氢离子和粘粒扩散层交换性阳离子进行交换。(2)主动吸收(active uptake) 主动吸收又称为代谢吸收,是一个逆电化学势梯度且消耗能量的吸收过程,且有选择性。 植物体内离子态养分的浓度常比土壤溶液的浓度高出很多倍,有时竟高达十倍至数百倍,而且植物根系仍能不断地吸收这种养分,并不见养分有外溢现象。 为什么植物吸收养分有高度选择性,而不是外界环境中有什么养分,就吸收什么养分。 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强度与其代谢作用密切相关,并不决定于外界土壤溶液中养分的浓度。
17、常表现出植物生长旺盛,吸收强度就大,生长衰弱,吸收强度就小。究竟养分如何进入植物细胞膜内,很多学者通过研究提出了不少假说,但养分进入植物体内的真正机制,到目前为止,还不十分清楚。目前,从能量的观点和酶的动力学原理来研究植物主动吸收离子态养分,并提出载体学说(carrier theory),离子泵学说(ion pump theory)等。但对于离子半径大小相似、所带电荷相同的离子相互间还存在着争夺载体的运载现象。例如, K+和NH4+,H2PO4、NO3和Cl在被植物吸收时,彼此就有对抗现象。主动吸收的离子只要细胞保持着活力,离子就不会释放出来,它们也不与外界环境中的离子进行交换。6.2.1.5
18、 根部对有机养分的吸收植物根系不仅能吸收无机养分,也能吸收有机态养分。这是二十世纪初随着无菌技术和同位素技术的应用而得到证实的,当然植物并不是什么样的有机养分都能吸收,而主要是限于那些分子量小,结构比较简单的有机物,同时也与被吸收的有机物性质有关。如大麦能吸收赖氨酸,玉米能吸收甘氨酸,大麦、小麦和菜豆能吸收各种磷酸已糖和磷酸甘油酸,水稻幼苗能直接吸收各种氨基酸, 和核苷酸以及核酸等。近年来,使用微量放射自显影的研究指出,以14C标记的腐殖酸分子能完整的被植物根所吸收,并可输送到茎叶中。6.2.2 根外器官对养分的吸收植物通过地上部分器官吸收养分和进行代谢的过程,称为根外营养。根外营养是植物营养
19、的一种方式,但只是一种辅助方式。生产上把肥料配成一定浓度的溶液,喷洒在植物叶、茎等地上器官上,称根外追肥。6.2.2.1 根外营养的机理 根外营养的主要器官是茎和叶,其中叶的比例更大,因而,人们研究根外营养机制时多从叶片研究开始,早期认为叶部吸收养分是从叶片角质层和气孔进入,最后通过质膜而进入细胞内。现在多认为:根外营养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角质层上的裂缝和从表层细胞延伸到角质层的外质连丝,使喷洒于植物叶部的养分进入叶细胞内,参与代谢过程。6.2.2.2 根外营养的特点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直接供给植物养分,防止养分在土壤中的固定和转化。如磷、锰、铁、锌等;某些生理活性物质,如赤霉素、B9等,施入
20、土壤易于转化,采用根外喷施就能克服这种缺点。(2)养分吸收转化比根部快,能及时满足植物需要。用32P在棉花上试验,涂于叶部,5min后各器官已有相当数量的32 P。而根部施用经15昼夜后32 P的分布和强度仅接近于叶部施用后5min叶的情况。(3)促进根部营养,强株健体。根外追肥可提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强度,显著地促进酶活性,从而直接影响植物体内一系列重要的生理生化过程;同时也改善了植物对根部有机养分的供应,增强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的能力。(4)节省肥料,经济效益高。6.2.2.3 影响根外营养效果的因素(1)溶液的组成 (2)溶液的浓度及反应 如果主要供给阳离子时,溶液调至微碱性,反之供给阴
21、离子时,溶液应调至弱酸性。(3)溶液湿润叶片的时间 保持叶片湿润的时间在30min至1h内吸收的速度快、吸收量大;喷施时间最好在傍晚无风的天气下进行。(4)叶片与养分吸收 双子叶植物,因叶面积大,角质层较薄,溶液中的养分易被吸收;而稻、麦、谷子等单子叶植物,叶面积小,角质层较厚,溶液中养分的吸收比较困难,在这类植物上进行根外追肥要加大浓度。从叶片结构上看,叶子表面的表皮组织下是栅状组织,比较致密;叶背面是海绵组织,比较疏松、细胞间隙较大, 孔道细胞也多,故喷施叶背面养分吸收快些。(5)喷施次数及部位 不同养分在叶细胞内的移动是不同的。每隔一定时期连续喷洒的效果,比一次喷洒的效果好。生产实践中应
22、掌握在23次为宜。6.2.3 养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转和利用通过根部或根外器官吸收的养分进入植物体后,除了满足自身生长发育需要外,大量的养分要进行短距离运输(即养分由表皮、皮层运至根中柱方向的截面运输过程)和长距离运输(即物质通过植物周身的维管系统在根部与地上部之间进行运移的过程),以提供植物其它器官和组织对养分的需要,实现这一目的最重要的途径是木质部运输和韧皮部运输,水和无机养分主要通过木质部向上运输,也可以通过韧皮部向下运输;而有机养分主要在韧皮部内向上和向下运输。6.2.3.1 木质部运输(xylem transport)的机理木质部运输是指养分及其同化物从根通过木质部导管或管胞运移至地上部
23、的过程。其机理是,绝大多数的营养元素以无机离子的形式在木质部运转,离子在木质部导管里运输主要靠质流,是随蒸腾流向上运输的。6.2.3.2 韧皮部运输(phloem transport)的机理韧皮部运输是指叶片中形成的同化物以及再利用的矿质养分通过韧皮部筛管运移到植物体其它部位的过程。养分从老组织到新组织的运输完全靠韧皮部运输。6.2.3.3 养分在植物体内的再分配与再利用(reutilization)养分进入植物体内后就参与植物的生理生化过程,发挥着自己的生理和营养功能,由于植物在不同的生育时期对养分的数量和比例要求不同,环境中养分供应水平与程度也不一样,因而,植物体内的养分就会随生长中心的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南京农业大学精品课程土壤肥料学 植物营养与施肥的 南京农业大学 精品课程 土壤 肥料 植物 营养 施肥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91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