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投资完全手册【一份非常好的专业资料】.doc
《黄金投资完全手册【一份非常好的专业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金投资完全手册【一份非常好的专业资料】.doc(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黄金投资完全手册一、认识黄金 金(GOLD)是以游离状态存在于自然界并无法人工合成的天然产物,因呈现出黄色,故又被称为黄金,化学元素符号Au,为金属元素表第六周期B族元素,原子序数79,原子量196.9665。 在人类已发现的所有金属中,黄金的韧性和延展性是最好的,其延伸率可达到4050% 。为此,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1克黄金可被拉成长度为420米以上的金丝,也可碾成0.23 1000毫米厚的金箔。黄金的密度会随着温度的变化而略有变化,常温下金的密度为19.2919.37克/立方厘米。由于金锭中含有一定量的气体,因此其密度会略有降低,但经压延后其密度会增大。黄金在自然条件下的挥发性极小,即使
2、在高温条件下的熔炼环境中(11001300摄氏度),黄金的挥发性损失也很小,一般只有0.010.025%的损耗率。 黄金具有非常好的导电和导热性能,导电率仅次于铜和银,在金属中位居第三位,为银的76.7%,导热率为银的74%。黄金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在自然界中仅与碲生成天然化合物碲化金,在低温或高温时均不会被氧直接氧化,而以自然金的形态产出。在常温下,黄金与单独的无机酸均不起作用,但溶于王水、液氯及碱金属或碱土金属的氰化物溶液中。此外,黄金还溶于硝酸与硫酸的混合酸、碱金属硫化物、硫代硫酸盐溶液、多硫化铵溶液及任何能产生新生氯的混合溶液中。 由于黄金在自然界中的存储量少,采掘难度高,花费的劳动量
3、大,因而价值昂贵。同时又具有体积小、重量轻,便于分割和携带,具有良好的物理属性、稳定的化学性质的优点,所以就成为人类社会中最适宜充当货币的特殊商品。使之成为一种同时具有货币商品属性和非货币商品属性的两重性质的特殊商品 黄金由于其内在性质的不同,会显现出各种不同的属性状态,人们按其是否经过精炼提纯来区分,一般可分为生金和熟金两大类。 1.生金 生金又称原金,就是人们将从矿山或河床中采掘淘选出来未经精炼提纯加工的自然金统称为生金,也有称为天然金或荒金。按照生金采掘地点的不同,生金又可分为沙金和矿脉金两种类型。 (1)沙金。沙金是从河床或古河床的泥沙中采掘淘选出来未经精炼提纯的自然黄金。沙金来源于高
4、山上的岩石,是由于露出地面的含金岩石经过风吹雨淋被风化而蹦裂,脱离矿脉被雨水冲刷随泥沙顺流而下,冲入河流自然沉淀在河床底层而形成沙金层。沙金的特点是颗粒大小不一,大的像蚕豆,小的似细纱,形状各异。 (2)矿脉金。矿脉金产于矿山,大都是随着地下涌出的热泉水流过岩石缝隙时被沉淀积聚而留下,故常与其他金属伴生在一起而夹在岩石的缝隙中,采掘时矿工将含有原金的石英岩石一起挖掘,送到地面经过粉碎、研磨、淘选等工艺过程而生产出来的自然金,也称为洞金或山金。 2.熟金 熟金又称纯金、色金、赤金等。自然金经过黄金冶炼公司的精炼提纯,并根据生产、流通的需要被加工成各种黄金制品,这些黄金制品就被称谓熟金。熟金按其内
5、含其他金属成分的不同,又可分为清色金、混色金和特制金三种类型。 (1)清色金。清色金,就是熟金制品中只含有银的金属成份,不管其含金量的高低,此种熟金制品均称之谓清色金。 (2)混色金。混色金,就是熟金制品中除含有银的金属成份以外,还含有铜、铅、锑、锡、铁等其他金属成份,不管其含金量的高低,均称谓混色金。 混色金按含有其它金属种类的多少和含量的高低,又可分为大混金、小混金和特制金等种类。大混金是指银、铜、铅、锑等其他金属成分含量超过0.3%以上的各类熟金制品。小混金是指银、铜、铅等其他金属成分含量在0.3%以下的各类熟金制品。 (3)特制金。特制金是以熟金为基础,根据其特定的用途人为掺入其他金属
6、成分的黄金制品。特制金既有混色金,也有清色金,为简化分类,通常将其合并成一类。特制金按其用途又可分为焊药金、叶金和工业金等类别。二、黄金的主要需求和用途黄金的主要需求和用途有三大类: 第一类,用作国际储备。国际储备(International Reserves)是一国货币当局为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维持本国货币汇率的稳定以及应付各种紧急支付而持有的、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接受的资产。能够作为国际储备的资产必须具有如下特性:1、公认性。国际储备资产应该是能为世界各国在事实上普遍承认和接受的资产,如果该资产不能为世界各国普遍承认和接受,就不能充当国际储备资产2、流动性。国际储备资产必须具有充分的流动性,能在
7、其各种形式之间自由兑换,各国政府或货币当局必须能无条件地获得并在必要的时候动用这些资产3、稳定性。国际储备资产的内在价值必须相对稳定。由于黄金的优良特性,历史上黄金充当货币的职能,如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二十世纪70年代以来黄金与美元脱钩后,黄金的货币职能也有所减弱,但仍保持一定的货币职能。目前许多国家,包括西方主要国家国际储备中,黄金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第二类,保值需求。在通货膨胀上升的时期(负利率时代),为了避免货币购买力的损失,实物资产包括不动产、贵金属(黄金、白银等)、珠宝、古董、艺术品等往往会成为资金追逐的对象。由于黄金价值的永恒性和稳定性,作为实物资
8、产即成为货币资产的理想替代品,发挥保值的功能。但单纯存储黄金的行为没有利息收益,而且还需支付存储保管费用,因此众多黄金衍生工具随之诞生。 第三类,避险需求。“乱世买黄金,盛世买古董”的传统智慧已延续千年,黄金在乱世成为逃难、避灾、安身立命的最佳选择。现今,在局势动荡、政局不稳的时期,直接影响经济的稳定性及投资者对经济的信心,股市下滑,资金有寻求避风港的需求。同时伴随着该地区国家货币的贬值,甚至在政局更替的情况下,手中持有的货币更有可能变成一文不值。因此黄金价值高、易储存、流动性高和被普遍接受的特点使其替代货币成为财富的理想载体,发挥避险的功能。比如在美国入侵伊拉克前夕,中东地区即掀起了抢购黄金
9、的浪潮。 第四类,用作珠宝装饰。黄金历来是财富和身份的象征,近年来黄金在珠宝装饰领域的需求呈快速增长的趋势。尤其是随着亚洲国家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为黄金消费增长最快的地区。据世界黄金协会的数据,2004年黄金消费需求大幅上升7%,其中全球最大黄金市场印度的消费需求增长17%,中国的需求量上升13%,其中主要为珠宝商和零售投资的需求。 第五类,在工业与科学技术上的应用。由于金具备有独一无二的完美的性质,这种性质是任何一种金属都不具备的,它具有极高的抗腐蚀的稳定性;良好的导电性和导热性;金的原子核具有较大捕获中子的有效截面;对红外线的反射能力接近100%;在金的合金中具有各种触媒性质;金还有良好的工
10、艺性,极易加工成超薄金箔、微米金丝和金粉;金很容易镀到其它金属和陶器及玻璃的表面上;在一定压力下金容易被熔焊和锻焊;金可制成超导体与有机金等。正因为有这么多有益性质,使它有理由广泛用到最重要的现代高新技术产业中去,如电子技术、通讯技术、宇航技术、化工技术、医疗技术等。三、黄金市场(一)黄金在货币体系中地位的演变及黄金市场的发展 1. 皇权垄断时期(19世纪以前) 在19世纪之前,因黄金极其稀有,黄金基本为帝王独占的财富和权势的象征;或为神灵拥有,成为供奉器具和修饰保护神灵形象的材料;虽然公元前6世纪就出现了世界上的第一枚金币,而一般平民很难拥有黄金。黄金矿山也属皇家所有,当时黄金是由奴隶、犯人
11、在极其艰苦恶劣的条件下开采出来的。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黄金培植起了古埃及和古罗马的文明。16世纪殖民者为了掠夺黄金而杀戮当地民族,毁灭文化遗产,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血腥的一页。抢掠与赏赐成为黄金流通的主要方式,自由交易的市场交换方式难以发展,即使存在,也因黄金的专有性而限制了黄金的自由交易规模。 2. 金本位时期(19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 进入19世纪初开始,先后在俄国、美国、澳大利亚和南非以及加拿大发现了丰富的金矿资源,使黄金生产力迅速发展。仅19世纪后半叶,人类生产的黄金就超过了过去5千年的产量总和。由于黄金产量的增加,人类增加黄金需求才有了现实的物质条件,以黄金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
12、人类进入了一个金本位时期。货币金本位的建立意味着黄金从帝王专有,走向了广阔的社会;从狭窄的宫廷范畴进入了平常的经济生活;从特权华贵的象征演变为资产富有的象征。金本位制始于1816年的英国,到19世纪末,世界上主要的国家基本上都实行了“金本位”。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全世界已有59个国家实行金本位制。金本位制具有如下特点:(1)黄金在国际交往中充当国际货币,各国中央银行汇票持有的国际储备资产大部分是黄金,黄金是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金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及自由输出入;(2)两国之间货币的汇率由它们各自的含金量之比-金平价(Gold Parity)来决定,例如一个英镑的含金量为113.0
13、015格林,而一个美元的含金量为23.22格林,则: 1英镑=113.0015/23.22=4.8665美元 只要两国货币的含金量不变,两国货币的汇率就保持稳定。当然,这种固定汇率也要受外汇供求、国际收支的影响,但是汇率的波动仅限于黄金输送点(Gold Point)。黄金输送点是指汇价波动而引起黄金从一国输出或输入的界限。汇率波动的最高界限是铸币平价加运金费用,即黄金输出点(Gold Export Point);汇率波动的最低界限是铸币平价减运金费用,即黄金输入点(Gold Import Point)。(3)具有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机制。当外汇收支出现逆差,黄金外流时,如果中央银行的黄金储备明显
14、减少,会导致货币供给紧缩的效应,进而使物价下降,这将会提高本国商品出口的单键能力并抑制进口;同时紧缩也会使利率上扬,引起资本流入。在这种机制的作用促使国际收支恢复平衡。反之亦然。 随着金本位制的形成,黄金承担了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成为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媒介,黄金的社会流动性增加。黄金市场的发展有了客观的社会条件和经济需求。在“金本位”时期,各国中央银行虽都可以按各国货币平价规定的金价无限制地买卖黄金,但实际上仍是通过市场吞吐黄金,因此黄金市场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必须指出,这是一个受到严格控制的官方市场,黄金市场不能得到自由发展。因此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世界上只有唯一的英国伦敦黄金市场是国际
15、性市场。 金本位制可以保证货币汇价的稳定,促进了国际贸易的顺利开展,由于国内货币发行受到中央银行所拥有的黄金储备的约束,不会出现过分的通货膨胀;对于国际收支也能起到调节作用。但同时金本位制也有其不利之处,最致命的缺陷是其赖以生存的基础不稳定.黄金存量的增长跟不上国内生产和流通的不断扩大以及社会财富的快速增长,国民经济的发展与货币基础的矛盾日益尖锐;其次是它往往使国的国内货币政策取决于黄金流出还是流入,有可能出现由于黄金的流出,即使对外贸易收支已陷于逆差,仍不得不采取紧缩政策;或由于黄金流入而被迫采取膨胀政策的情况。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严重地冲击了“金本位制”;到30年代又爆发了世界性
16、的经济危机,使“金本位制”彻底崩溃,各国纷纷加强了贸易管制,禁止黄金自由买卖和进出口,公开的黄金市场失去了存在的基础,伦敦黄金市场关闭。一关便是15年,直至1954年方后重新开张。从1914年至1938年期间,西方的矿产金绝大部分被各国中央银行吸收,黄金市场的活动有限。此后对黄金的管理虽有所松动,但长期人为地确定官价,而且国与国之间贸易森严壁垒,所以黄金的流动性很差,市场机制被严重抑制,黄金市场发育受到了严重阻碍。 一战后,1922年在意大利召开的世界货币会议上,决定采用“节约黄金”的原则.除美国实行金本位制外,英法实行金块本位制,其它国家多实行金汇兑本位制。”金块本位制的特点是:国内不流通金
17、币,只发行代表一定重量黄金的银行券,银行券只能有限制地兑换金块。而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其主要特点是:银行券在国内不能兑换黄金和金币,只能兑换外汇。该国货币一般与另一个实行金本位制或金块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的比价,并在后者存放外汇或黄金作为平准基金,从而间接实行了金本位制。实际上,它是一种带有附属性质的货币制度。当然,无论金块本位制或金汇兑本位制,都是削弱了的金本位制.很不稳定。而这种脆弱的制度经过1929年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终于全部瓦解。3. 布雷顿森林系时期(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初) 1944年,经过激烈的争论英美两国达成了共识,美国于当年5月邀请参加筹建联合国
18、的44国政府的代表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会议,签定了“布雷顿森林协议”,建立了“金本位制”崩溃后的人类第二个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核心是;(1)以美元为国际货币结算的基础,美元成为世界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2)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制定了35美元1盎司的官方金价),其它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各国可按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3)实行固定汇率制,各国货币与美元的汇率.一般只能在平价1%上下幅度波动,各国央行有义务在超过规定界限时进行干预。至此,美元取得了等同于黄金的地位,成为世界各国的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在布雷顿货币体制中,黄金无论在流通还是在国际储备方面的作用都有所降低,而美元成为了这一体系中
19、的主角。但因为黄金是稳定这一货币体系的最后屏障,所以黄金的价格及流动都仍受到较严格的控制,各国禁止居民自由买卖黄金,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伦敦黄金市场在该体系建立十年后才得以恢复。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建立,在战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确实带来了国际贸易空前发展和全球经济越来越相互依存的时代。但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内在的缺陷,即它在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资产,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因为只有靠美国的长期贸易逆差,才能使美元流出,使其他国家获得美元供应成为国际储备。但这样一来,必然会影响人们对美元的信心,引起美元危机。而如果美元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就会断绝国际储备的供应,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 50年代后期
20、,随着美国经济竞争逐渐削弱,其国际收支开始趋向恶化, 60年代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财政赤字巨大,美元的信誉受到极大的冲击。大量资本出逃,各国纷纷抛售自己手中的美元,抢购黄金,使美国黄金储备急剧减少,伦敦金价暴涨。 为了抑制金价上涨,保持美元汇率,减少黄金储备流失,美国联合英国、瑞士、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八个国家于1961年10月建立了“黄金总库”,八国央行共拿出2.7亿美元的黄金,由英格兰银行为黄金总库的代理机关,负责维持伦敦黄金价格,并采取各种手段阻止外国政府持美元外汇向美国兑换黄金。60年代后期,美国进一步扩大了侵越战争,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美元危机再度爆发。1968年3月
21、的半个月中,美国黄金储备流出了14亿多美元,仅3月14日一天,伦敦黄金市场的成交量达到了350400吨的破记录数字。美国再也没有维持黄金官价的能力,经与黄金总库成员协商后,宣布不再按每盎司35美元官价向市场供应黄金,市场金价自由浮动,但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仍按官价结算,从此黄金开始了双价制阶段。但双价制也维持了三年的时间,原因是美国国际收支仍不断恶化,美元不稳;二是西方各国不满美国以已私利为原则,不顾美元危机拒不贬值,强行维持固定汇率。于是欧洲一些国家采取了请君入瓮的策略,既然美国拒不提高黄金价格,让美元贬值,他们就以手中的美元兑换美国的储备黄金。当1971年8月传出法国等西欧国家要以美元大量兑
22、换黄金的消息后,美国于8月15日不得不宣布停止履行对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以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1973年3月因美元贬值,再次引发了欧洲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风潮。西欧和日本外汇市场不得不关闭了17天。经过磋商最后达成协议,西方国家放弃固定汇率,实行浮动汇率。至此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完全崩溃,从此也开始了黄金非货币化的改革进程。但从法律的角度看,国际货币体系的黄金非货币化到1978年才正式明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78年以多数票通过批准了修改后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该协定删除了以前有关黄金的所有规定,宣布:黄金不再作为货币定值标准,废除黄金官价,可在市场上自由买卖黄金;取消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
23、MF)必须用黄金支付的规定;出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6黄金,所得利润用于建立帮助低收入国家优惠贷款基金;设立特别提款权代替黄金用于会员国与IMF之间的某些支付等等。 在这一时期黄金价格一直受到国家的严格控制,国家对黄金市场的介入干预时有发生,黄金市场仅是国家进行黄金管制的一种调节工具,难以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市场的功能发挥是不充分的。4. 黄金非货币化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今) 国际黄金非货币化的结果,使黄金成为了可以自由拥有和自由买卖的商品,黄金从国家金库走向了寻常百姓家,其流动性大大增强,黄金交易规模增加,因此为黄金市场的发育、发展提供了现实的经济环境。黄金非货币化的20年来也正是世界
24、黄金市场得以发展的时期。可以说黄金非货币化使各国逐步放松了黄金管制,是当今黄金市场得以发展的政策条件,但同样需要指出的是,黄金制度上的非货币化与现实的非货币化进程存在着滞后现象。国际货币体系中黄金非货币化的法律过程已经完成,但是黄金在实际的经济生活中并没有完全退出金融领域,当今黄金仍作为一种公认的金融资产活跃在投资领域,充当国家或个人的储备资产。 当今的黄金分为商品性黄金和金融性黄金。国家放开黄金管制不仅使商品黄金市场得以发展,同时也促使金融黄金市场迅速地发展起来。并且由于交易工具的不断创新,几十倍、上百倍地扩大了黄金市场的规模。现在商品实物黄金交易额不足总交易额的3%,90%以上的市场份额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份非常好的专业资料 黄金 投资 完全 手册 一份 非常好 专业 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902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