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用社)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学习材料.doc
《银行(信用社)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学习材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信用社)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学习材料.doc(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银行(信用社)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学习材料第一章 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的概要、方法及程序贷款风险分类是根据风险程度对贷款质量作出评价的贷款分类方法。这种方法是以审核借款人偿还能力、偿还意愿和偿还记录为主的一套更加审慎、全面、科学的风险管理制度。它不仅包含贷款质量分类的结果也包括分类的过程。由于分类结果按风险程度依次分为五个档次,因此简称五级分类。推行五级分类的目的是:促进农村信用社树立审慎经营、风险管理的理念;揭示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实际价值和风险程度,真实、全面、动态地反映贷款的质量;发现贷款发放、管理、监控、回收以及不良贷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强信贷管理;为判断贷款损失准备金是否充足提
2、供依据。第一节 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的意义作为农村信用社贷款的基础工作,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方法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信贷资产风险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一、实行五级分类,是农村信用社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五级分类是建立在动态监测基础上,通过对借款人现金流量、财务状况、非财务因素和担保因素的综合分析和连续监测,判断贷款的风险程度和实际价值。农村信用社实施以风险为基础的五级分类,可以动态地反映贷款风险的形态,及时发现贷款出现的问题,能更准确地识别贷款的内在风险,从而对贷款风险因素做出及时有效的预警、防范和化解。(二)实行五级分类,是农村信用社加强信贷管理的需要。五级分类具有事前、动态、综
3、合识别风险的特点,对加强信贷管理具有重要作用。首先,五级分类客观上要求信贷员要建立完整的信贷档案,收集、整理并更新最基本的信贷资料,全面、动态、准确地了解与贷款有关的全部定性和定量信息,并建立信息管理系统,这就比较好地解决了目前信贷管理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使信贷管理有了一个完整的信息基础。其次,从五级分类的事前控制和动态角度看,在贷款的发放到账面消失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无论贷款是否逾期,都要进行连续监控,这就从制度上保证了信贷管理的落实。第三,五级分类抓住借款人还款能力这个核心,将其主营收入作为第一还款来源,这就要求农村信用社在关注借款人利润等财务因素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借款人的现金流量和非财
4、务因素的分析,充实完善贷后管理和检查的内容,促使农村信用社加强信贷管理,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三)实行五级分类,是改善农村信用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首先,由于五级分类的核心是贷款的偿还性,推行这一分类方法,就会使农村信用社更加关注借款人偿还贷款的能力,客观上加大了借款人的还款压力,增强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信用观念,能够有效地抑制赖账风险的蔓延,有利于净化农村信用环境。其次,农村信用社经常不断地监控借款人的财务状况和非财务因素,可以促进借款人行为的规范。第三,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主要是服务“三农”,是农业信贷资金的主要提供者,实施五级分类,可以使农村信用社更有效地管好、用好支农信贷资金,提高
5、资金的使用效益,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四)实行五级分类,是农村信用社与国际通行作法接轨的需要。五级分类是许多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总结的一种比较科学的贷款分类方法,是当前世界上贷款分类的主流方法。随着国际金融合作领域的扩大,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金融对外开放的承诺将逐步兑现,如果不与国际通行作法接轨,那么,农村信用社的贷款管理及风险状况就得不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难以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因此,农村信用社必须学习先进的信贷管理和分类方法,尽快融入国际金融体系之中。(五)实行五级分类,是农村信用社提高队伍素质的需要。五级分类包含了大量具体的定量分析和综合的定性分析,包括了从理念、定义、操作工
6、具、程序、标准在内的一整套内容,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覆盖的知识领域包括信贷分析、会计原理、经济管理、法律法规、计算机技术等,知识含量很高。只有较好地掌握这些原理和知识,培养分析、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正确使用这套方法。实行五级分类,能够促进农村信用社加强对信贷和相关人员的培训,使其熟练掌握分类的原理和方法,保证分类的科学准确,从而提高队伍素质。(六)实行五级分类,是对农村信用社实施有效监管的需要。五级分类可以帮助监管人员透过种种繁杂的表面现象和非本质因素,发现影响农村信用社贷款质量的最直接和最本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监管措施,更为有效的保障存款人的利益和农村信用社健康稳定发展。第二节 贷
7、款风险五级分类的范围五级分类在广义上适用于所有金融资产,现阶段主要是信贷资产包括表外项目。从农村信用社目前情况看,一是目前尚不允许开办外汇担保业务,对人民币担保业务也严格限制,业务状况表中还没有设置担保科目。二是贷款承诺业务虽已开展,但没有在会计账表上反映,如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额度承诺。三是承兑业务目前在表内项目反映。根据财政部颁发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农村信用社的承兑业务不在表外核算,而是计入表内“或有资产负债类”的“应收承兑汇票”和“承兑汇票”科目。因此农村信用社进行五级分类的范围是指表内所有信贷类资产,包括各项贷款科目、各项贴现科目、或有资产负债科目中核算的资产,暂不包括信用证、承兑、担保
8、和贷款承诺等表外业务。农村商业银行由于商业化经营比重大,资产多元化程度高,与其他商业银行贷款分类范围上一致。第三节 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核心定义和基本特征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有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5个档次,后3个档次为不良贷款。(一)正常类贷款核心定义:借款人能够履行合同,没有足够理由怀疑贷款本息不能按时足额偿还。借款人能够用正常经营收入偿还贷款本息,无论从借款人本身还是从外部环境看,都不会影响贷款按时足额偿还。正常贷款的基本特征就是“一切正常”。(二)关注类贷款核心定义: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同正常贷款一样,借款人能够用正常经营收
9、入偿还贷款本息,但是存在潜在的缺陷,可能影响贷款的偿还,划分时要抓住“潜在缺陷”这一基本特征。从动态的角度考虑,如果些不利因素消失,则可以重新划为正常类;如果情况恶化,影响本息偿还则要划为次级类。(三)次级类贷款核心定义: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明显问题,完全依靠其正常营业收入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可能会造成一定损失。次级类贷款是不良贷款的分界线,划分时要格外审慎。借款人必须靠正常营业收入之外的其他来源偿还贷款本息,有可能造成一定损失的至少划为次级类。次级贷款的基本特征是“缺陷明显,可能损失”。(四)可疑类贷款核心定义: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贷款本息,即使执行担保,也肯定要造成较大损失
10、。可疑类贷款具有次级类贷款所有表现,只是程度更加严重,往往是因重组或诉讼等原因损失程度难以确定划为可疑类。划分可疑贷款要把握“肯定损失”这一基本特征。(五)损失类贷款核心定义: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或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损失类贷款的基本特征是“损失严重”。无论采取什么措施和履行什么程序,贷款都注定要全部损失或收回价值微乎其微,已经没有意义将其作为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在账面上保留。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贷款划分为损失类只是帐面的处理,是农村信用社内部对其真实价值的确认,并不代表放弃债权,农村信用社应该继续催收。第四节 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的程序农村信用社的贷款风险五
11、级分类,应根据不同的借款对象,使用不同的分类方式。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可分为企事业单位贷款和自然人贷款,其中自然人贷款又分为自然人一般农户贷款和自然人其他贷款。一般来说,企事业单位贷款应根据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的要求,在运用财务分析、现金流量分析、非财务分析、担保分析工具,综合评估借款人最终偿还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分类。自然人一般农户贷款因金额小、笔数多、无财务报表、且风险因素较单一,可简化手续,根据其信用等级、贷款逾期情况、担保条件等,采用矩阵法进行批量分类。自然人其他贷款应主要依据借款人及其经营实体的运营状况、经营收入、家庭经济收入、担保条件、还本付息记录以及逾期时间等直观指标,参照企事业单位贷款
12、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一、企事业单位贷款分类的方法和程序企事业单位贷款的借款人包括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主管机关核准登记的企事业法人或其分支机构,以及不具备法人资格的其他经济组织。其他经济组织主要指依法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独资企业、合伙企业、联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经民政部门核准登记的社会团体;经核准登记领取营业执照的乡镇、街道、村办企业。基本分类标准农村信用社在充分分析借款人第一还款来源的基础上,参照下列基本标准初步划分企事业单位贷款的分类档次,并根据担保分析结果进行调整后,严格依据核心定义确定分类结果。介于相邻档次之间的贷款原则上应归入低一级档次。 1、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划入正常贷款:(1)借
13、款人各方面情况正常,能正常还本付息,农村信用社对借款人最终偿还贷款有充分把握;(2)借款人可能存在某些消极因素,但现金流量充足,不会对贷款本息按约足额偿还产生实质性影响。2、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一般划入关注贷款:(1)借款人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等关键财务指标出现异常性的不利变化或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2)借款人或有负债(如对外担保、签发商业汇票等)过大或与上期相比有较大幅度上升;(3)借款人的固定资产贷款项目出现重大的不利于贷款偿还的因素(如基建项目工期延长、预算调整过大);(4)借款人未按约定用途使用贷款;(5)借款人或担保人改制(如分立、兼并、租赁、承包、合资、股份制改造等)对贷款可能产生不利
14、影响;(6)借款人的主要股东、关联企业或母子公司等发生了重大的不利于贷款偿还的变化;(7)借款人的管理层出现重大意见分歧或者法定代表人和主要经营者的品行出现了不利于贷款偿还的变化;(8)违反行业信贷管理规定或监管部门监管规章发放的贷款;(9)借款人在其他金融机构贷款被划为次级类;(10)宏观经济、市场、行业、管理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变化对借款人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并可能影响借款人的偿债能力;(11)本金或利息逾期(含展期,下同)90天(含)以内的贷款或垫付款项。3、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一般划入次级贷款: (1)借款人经营亏损,支付困难并且难以获得补充来源; (2)借款人已不得不通过出售、变卖主要的生产
15、、经营性固定资产来维持生产经营,或者通过拍卖抵押品、履行保证责任等途径筹集还款资金; (3)借款人采用隐瞒事实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贷款的; (4)借款人内部管理出现问题,对正常经营构成实质损害;(5)借款人处于半停产状态;(6)为清收贷款本息、保全资产等目的发放的“借新还旧”贷款;(7)可还本付息的重组贷款; (8)信贷档案不齐全,重要法律性文件遗失,并且对还款构成实质性影响;(9)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发放的贷款;(10)本金或利息逾期91天至360天(含)的贷款或垫付款项。 4、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一般划入可疑贷款:(1)借款人处于停产或借款人的贷款项目因非正常因素处于停缓建状态;(2)借款人实际
16、已严重资不抵债; (3)借款人进入清算程序;(4)借款人或其法定代表人涉及重大案件,对借款人的正常经营活动造成重大影响;(5)借款人改制后,难以落实农村信用社债务或虽落实债务,但不能正常还本付息;(6)贷款重组后仍不能正常归还本息;(7)已诉诸法律追收贷款;(8)借款人在其他金融机构贷款被划为损失类;(9)本金或利息逾期361天以上的贷款或垫付款项。5、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应划入损失贷款:(1)借款人因依法解散、关闭、撤销、宣告破产终止法人资格,农村信用社依法对借款人及其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贷款;(2)借款人已完全停止经营活动且复工无望,或者产品无市场,严重资不抵债濒临倒闭,农村信用社依法
17、对其财产进行清偿,并对其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贷款;(3)借款人死亡,或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宣告失踪,农村信用社依法对其财产或者遗产进行清偿,并对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贷款;(4)借款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损失巨大且不能获得保险补偿,确实无力偿还的贷款;或者保险赔偿清偿后,确实无力偿还的部分贷款,农村信用社依法对其财产进行清偿或对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贷款;(5)借款人触犯刑律,依法判处刑罚,其财产不足归还所借债务,又无其他债务承担者,农村信用社依法追偿后无法收回的贷款;(6)借款人及其担保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农村信用社诉诸法律,经法院对借款人和担保人强制执
18、行,借款人和担保人均无财产可执行,法院裁定终结执行后,农村信用社仍无法收回的贷款;(7)由于上述(1)至(6)项原因,借款人不能偿还到期债务,农村信用社对依法取得的抵债资产,按评估确认的市场公允价值入账后,扣除抵债资产接收费用,小于贷款本息的差额,经追偿后仍无法收回的贷款;(8)开立信用证、办理承兑汇票、开具保函等发生垫款时,凡开证申请人和保证人由于上述(1)至(6)项原因,无法偿还垫款,农村信用社经追偿后仍无法收回的垫款;(9)银行卡被伪造、冒用、骗领而发生的应由农村信用社承担的净损失;(10)助学贷款逾期后,农村信用社在确定的有效追索期内,并依法处置助学贷款抵押物(质押物)和向担保人追索连
19、带责任后,仍无法收回的贷款;(11)农村信用社发生的除贷款本金和应收利息以外的其他逾期3年无法收回的其他应收款。为便于操作,农村信用社贷款风险五级分类实施方案中将五类贷款的某些特征作为分类的基本标准。但实际操作中,影响贷款偿还的特征远比上述所列的分类标准复杂得多。为体现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不违背五类贷款核心定义的前提下,允许各市地就贷款的表现特征制定更具体的规定。企事业单位贷款分类的具体操作程序。企事业单位贷款分类的操作程序,一般包括以下步骤:确定分工、明确职责-收集并填写贷款分类基础信息初步分析贷款基本情况评估贷款偿还的可能性组织信贷讨论提出初分意见上报复审并确定分类结果。1、确定人员分工,明
20、确岗位职责。根据各地实际,设置财务分析岗、行业风险分析岗、经营风险分析岗、综合分析岗。财务分析岗负责对借款、担保企业进行财务、现金流量进行测算和分析;行业风险分析岗负责对行业风险、企业成长周期的分析,负责行业平均数据的搜集、对比等;经营风险分析岗负责对企业领导人经营能力、管理能力和内部控制能力的分析;综合分析岗负责对各岗位人员分析的综合认定。2、收集并填写贷款基础信息。贷款信息是否充分、可靠,直接影响到贷款风险分类结果的准确性。因此,分类人员首先必须认真阅读信贷档案,注意收集有利于分析、判断借款人偿还可能性的重要信息。必要时,可有针对性地对借款人及其关联客户、有关管理部门等进行现场调查或查询。
21、然后根据企事业单位贷款分类认定表的要求,将有关信息逐一填列。企事业单位贷款分类的基础信息一般应包括以下内容:(1)借款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借款人的名称、地址、营业执照、贷款卡及人民银行信贷登记系统的流水账单、银行分户账流水账单、税务登记证、特殊行业生产经营许可证、业务经营范围和主营业务、企业章程、法定代表人身份有效证明等;组织结构、业主、高级管理人员以及附属机构的情况;借款人的经营历史、信誉评级,以及保证人的基本情况。(2)借款人和保证人的财务信息。包括:借款人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外部审计师的报告、借款人的其他财务信息,如在其他金融机构的融资情况;保证人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外部审
22、计师的报告和其他财务信息。(3)重要文件。包括:借款人的借款申请;农村信用社信贷调查报告和审批文件,包括长期贷款的可行性分析报告、上报联社的立项文件、批准文件;贷款合同、授信额度或授信书;贷款担保的法律性文件,包括保证书、抵(质)押合同、抵(质)押品评估报告、财产所有权证,如地契、房产证明、公证文件等;借款人还款计划或还款承诺;有关部门的相关文件等。(4)往来信函。包括信贷员走访考察记录、备忘录。(5)借款人还款记录和农村信用社催款通知。(6)贷款检查报告。包括定期、不定期的信贷分析报告、内审报告。3、初步分析贷款基本情况,判断贷款正常与否。分类人员应根据收集、整理的基础信息,进行审查、分析,
23、对贷款正常与否作出初步判断。分析的重点是审查贷款合同约定的贷款用途、还款来源与贷款的实际运用、归还是否一致;贷款期限的安排、还款来源的确定是否与资产转换周期相匹配;借款人能否正常还本付息,是否出现了不利于贷款偿还的因素等。(1)对贷款用途的分析。贷款合同上最初约定的用途与贷款实际用途是否一致,是判断贷款正常与否最基本的标志。一旦贷款被挪用,还款周期及贷款偿还可能性都会受到影响,贷款风险的不确定性也会加大。贷款分类中,对挪用的贷款,至少应归为关注类。 (2)对还款来源的分析。一般情况下,借款人的还款来源主要有现金流量、资产转换或销售、抵押品处置、重新筹资及保证人代偿等。各种还款来源的稳定性和变现
24、能力不同,成本费用不同,风险程度也不同。通过正常经营获得的现金流量是偿还债务最有保障的来源。执行保证、抵押或重新筹资,其不确定因素较多,成本较高,风险相对较大。因此,在分类中通过分析借款人约定的还款来源是否合理,可在一定程度上判断贷款风险程度的高低。 (3)对资产转换周期的分析。资产转换周期是信贷资金由金融资本转化为实物资本,再由实物资本转化为金融资本的过程。一个资产转换周期是指企业在正常经营情况下,从农村信用社取得贷款,购买生产资料,生产并出售产品获得销售收入,最终偿还贷款所需要的时间。资产转换周期的长短是农村信用社确定贷款期限的主要依据。有些逾期贷款,就是因为贷款合同期限比资产转换周期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银行 信用社 贷款风险 分类 学习 材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89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