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缺乏创新的根本原因.doc
《银行缺乏创新的根本原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缺乏创新的根本原因.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银行缺乏创新的根本原因银行业的弊端在哪里?或者说,思维瓶颈在哪里?(1)层级制管理让银行缺乏市场敏感度我在银行的时候,有个极为深刻的感觉,就是银行对市场的极度不敏感。说句不客气的话,银行就是头恐龙,尾巴被人给拿住了,要传导到脑袋去,估计得一年半载才行,要让它对市场做出快速及时的反应其实是难度很大的,这个跟银行长期被压制在极端保守主义的立场上是有很大的关系的。其实全球范围内的银行都存在这个问题,越是到了高层,对市场一线的反应越慢。而具备创造价值能力的人,往往在底层。在其他一些行里,这个情况很明显,媒体里创造价值的人,往往都是一线记者,而恰恰工资较高的都是脱离一线的编委,他们不直接创造价值,收入却
2、高于记者。也因为他们脱离一线,导致对新闻的不敏感,从而降低了媒体的新闻敏感度。银行业也是如此。往往最有意愿做事情、对市场最敏感的都是一线的业务员,但是压制他们创新意识的往往就是他们的直接领导。创新的活力就是这样被拍死在层级制管理上的。层级制管理的后果,就是活生生把一个想做事情的人变成一个不想做事情的人,当然这时候我们也可以说这个业务员成熟了。我刚工作在一个基层储蓄所押钞,我每次看到很多流程可以改进,让各种风险降到更低的时候,跟我们主管说,可以怎么做,怎么做,我们主管直接就拍过来说,我们银行每一个流程都是经历了无数次的验证后总结出来的,都有内在的道理在,你小年轻就做好你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开始的
3、时候,我想想也对,后来总觉得有问题,又跟我们主管去说,我们主管说,你想那么多干什么,做好你自己的事情,拿那么点工资,想那么多干什么?!我离开银行很多年后,曾经开玩笑说,银行模式就是大量的八零后在想事情,然后跟七零后商量,最后按照五零后的战略、六零后做的决策来执行。等一个流程走下来,事情也就别做了,因为市场可能早就变了。想来的确也就是那么回事去。为什么会如此?我们来看层级制度所带来的两大弊端。第一个弊端,前面说过了,层级制的社会必然是非能力认定的。这里有两个原因。原因之一,层级制的晋升通道很多时候是偶然因素导致的,不一定是最有能力的人走到最上面去。例如你可能长得帅,所以更能得到领导喜欢,也例如竞
4、聘的时候,你的对手生病了,出绯闻了,等等。这些都会导致本身不太能干的人因为偶然因素上去。原因之二,即使是正常的晋升模式,很多都建立在资历基础上,从而导致能力错配的问题。例如很多行长都是从办公室主任晋升而来,而适合做办公室主任的人,是不是一定能做好行长呢?事实上,不同岗位对能力要求非常不同。最终,这两个原因导致走上领导岗位的人未必都是具备能力的人。第二个弊端,是在层级制的社会里,当人到达一定层级后,往往都是去能力化的。为什么呢?因为达到一定层级的人,一般都很难走下这样的层级。缺乏有效的竞争淘汰机制,能上不能下,最终使得那些晋升无望的领导,往往就干脆拉到了做,而你也对他无可奈何,为什么?层级放在哪
5、里,没有淘汰机制,使得一定层级上的人普遍丧失能力。我前段时间抨击所谓经济学家,他们的成长路径一般为:少年时勤奋好学,的确都是人中龙凤;后来写出不少真知灼见,成功上位;再后来往往无心研究,开始每天走穴、到处演讲,当然也有部分成为利益代言人,拿着极为优厚的俸禄,谁还愿意潜心做研究?而且,因为层级制的存在,哪怕他们讲的都是一些陈词滥调,甚至严重脱离实际,都不会改变他们是专家的事实。层级制就是这样,只要你鲤鱼跳龙门成功了,你就是龙了,永远不会变回鱼,也就足够你骗吃骗喝了。这带来的问题是什么呢?是大量不创造价值的人占据了宝贵的社会资源,严重地挤占了社会财富,最终受损的必然是那些创造价值的人。另外一个隐藏
6、的问题是,那些进入更高层级的人,往往对低层级的人有明显的优越感,逐级管理的制度最终促使下一层级的人慢慢奴性化。说好听点是让人成熟,说难听点就是让你成为符合他想法的人,严重压抑了创新的可能性。银行体系里这种现象是很突出的,大量饱含激情的员工,在工作三五年后,一般就是两个结果:一个是被抹去棱角,随波逐流,拼命上位;另外一个就是继续保持性格,如果遇到合适的领导或许能上位,而大部分就基本被抛离这个体系。(2)银行的本质决定了其去能力化倾向这里我其实也想替银行说几句。我在前面提过,能力依赖型的银行,对能力的要求很高,机制相对灵活,但是往往无法规模化和批量化。集中表现为美国的社区银行,其生存基础是长期扎根
7、某一区域所形成的核心能力,但是由于区域因素较大,很难被批量复制。这类机构更注重从业素质和内部体系完善,没有呈现出太多的层级制管理的色彩。因此它们的效率非常高,而且非常重视人的重要性。但是就大型银行来看,其实全世界都差不多。国外的很多大型银行比中国的国有银行还国有银行,条块分割、机构臃肿、人浮于事,不比我们好到哪里去。我曾经在国际业务部干了五年时间,接触了很多外资银行,深刻意识到,所谓外资银行也不过如此而已,别太神话。为什么会这样呢?为什么大型银行都这么低效率,还是能活下来,并且盈利还不错呢?其实就是一个核心观点:银行本质上是一个去能力化的机构。前面说过,任何依赖能力所形成的核心优势都无法规模化
8、,那么也就意味着,要做大规模,必然是去能力化的。大银行的规模能做到如此之大,很大程度就是靠磨掉个体在体系里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随时可复制可替换。在银行业这种稳定的系统里,人的作用是递减的。除非出现乔布斯这样逆天的人物,否则换谁上去结果都差不多。譬如我们国有银行经常没事换个行长,貌似也没什么大区别,美国没事换个总统也没啥问题。这就是用整体设计来覆盖个体能力的差异,用稳固的制度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从而对抗风险。因此,许多大银行能屹立不倒的核心原因,恰恰在于去能力化的制度。银行的发展是立足于保守主义的长期战略,是头笨重的大象,缓慢而扎实的前行。让大象飞奔起来是不现实的,而且也未必是好事情。有的银行
9、增长迅猛,一路狂飙,但是往往结果都很惨。尤其在中国,所有的金融创新,都建立在扩大风险容忍度来发放贷款的基础上。这个时候,很有意思的事情出现了,越是谈创新的银行,坏账越多。例子就不多举了,2007-2012年这几年里银行业每天都在上演这样的事情。(3)是什么阻碍了银行业的创新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跟我说过一个事情,到现在我还记忆深刻。我父亲成长于新中国最困难的几年,在三年自然灾害里差点饿死。他说在农村分田到户之前,我们整个村子里,虽然每天辛勤劳作,但是都无粮食可吃,只能吃番薯地瓜。但是分田到户后一年,家家户户都有余粮,付出同样的工作时间,为什么结果是截然不同的?那是我第一次朦朦胧胧意识到,这个世界
10、上有一样叫做制度的东西是非常重要的,可能是决定任何事情的基础。我认为,依赖道德而不是依赖制度的商业模式,必然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它因道德而起,也会因道德而亡。这里的道德,更多是指在商业规则中不以经济利益为核心进行运营。我们这几年做投资,越来越发现是不能跟太讲道德的人合作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会缺乏正常的商业规则,导致道德在商业行为中成为主要的破坏性因素。道德是无法衡量和认定的,而无法予以价格认定的东西,在商业中都会导致模糊和混乱。最后往往就出现朋友也做不成,事情也做不成的结果。所以,投资也好,做生意也好,只要是商业行为,核心必然是盈利,最终是为了赚钱。具备商业精神的核心要素是敢于清晰地谈钱,追逐
11、盈利,才是一个负责任的合格商人。对合作伙伴也好,对自己公司的员工也好,都是负责任的行为。这么多年看下来,凡是属于玩玩的项目到最后都玩死了。凡是不预先设定规则的商业模式,一般到最后都内讧了。中国人比较喜欢的是先不谈钱,做起来再说,但真等做起来了,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重要。这个时候,必然是需要有人退让的,谁退呢?看上去不花钱的事情,到最后就是最花钱的。而且期间还充满了矛盾、纠结以及不平衡,做个生意搞得那么累,何必呢?事实上,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责权利对等。在互联网上创业是极为艰辛的,其中人是创业的核心要素,必须要让真正做事情的人成为股东或者得到公平的回报。如果无法建立这样的机制,人家凭什么要跟你玩?
12、所以我在中国金融创新会议上发言说,银行搞不了创新,因为缺乏创新机制,也没有创新的必要。没创新的必要,前面已经阐述很多了,大量金融创新未必是好事情,没创新机制,怎么解释呢?举个简单的例子,我曾经跟某银行高管开玩笑说,你搞不了电子商务,不现实。他说,为什么啊,我们有这么庞大的资源,有这么多优秀的人才,什么事情搞不定。我说,你自己想想,你搞起来,能够获得什么?你搞起来了一个成功的电商,最多就是200万年薪,而且还随时可能被撤职;人家老马搞个阿里巴巴,那就是全国首富。这一点就注定你是很难做好的。这是一个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你只是个职业经理人。因此即使你现在满腔热血,总有一天你会想到这个问题,然后一直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银行 缺乏 创新 根本原因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89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