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论文初稿.doc
《金融学论文初稿.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学论文初稿.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题 目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学 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系 经济学 专业班级: 金融学082班 学生姓名: 景玉屏 学号: 5400108209 指导教师: 宋茂华 职称: 副教授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专 业:金融学 学 号:5400108209姓 名:景玉屏 指导教师:张 文风险是决定金融业行为及其发展的基本要素。金融系统的结构设计、运作流程、制度安排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实现风险的有效管理和配置。在本质上,银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这是由银行负债经营的独特性质决定的。能否有效地对其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科学的有效的管理,直接关系到其生存和发展,也间接影响一国经济的
2、发展。信用风险是金融市场最古老的风险,也是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最主要风险。金融全球化趋势以及金融市场的波动性不断加剧使商业银行业面临的信用风险进一步加剧。由于我国商业银行机构改革起步较晚,与国外商业银行在经营观念、经营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别,信用风险管理技术手段与发达国家银行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使得提高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成为目前我国银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作为研究对象,首先从信用风险的概念、特点、产生原因,对信用风险管理领域的理论进行了综合性介绍,介绍了信用风险度量的传统方法和四种比较有影响力的现代信用风险度模型;又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产生的背景、框架及其三大支柱、三大风
3、险和三大计量方法做了系统的介绍;其次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与成因,目前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文章最后对如何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了较为全面的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管理对策目录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1.2 研究现状11.2.1 国外研究现状11.2.2 国内研究现状21.3 研究的内容框架2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方法42.1 信用风险的含义42.2 信用风险的特征42.3 信用风险管理的概念52.4 信用风险度量的传统方法和现代风险度量模型6第三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4、管理理论发展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103.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理论发展103.1.1 资产风险管理理论103.1.2 负债风险管理理论103.1.3 资产负债风险管理理论113.1.4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113.2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113.2.1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三大支柱123.2.2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三类风险133.2.3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三种计量方法14第四章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与成因164.1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与问题164.2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的成因16第五章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205.1 改善宏观市场环境的对策建议
5、205.2 提高微观银行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建议21结束语24参考文献(References)25致谢26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信用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中最主要的风险。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金融全球化后,所有金融机构面临的信用风险不断增加,导致了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发生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乃至政治危机。世界银行对全球银行业危机的研究表明,导致银行破产的主要原因是信用风险。2004年,由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牵头,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吸收现代风险管理技术的基础上,制定出台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并建议各成员国于2006年底开始实施。新巴塞尔协议在很大程度上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评估与控制提
6、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从而使得资本水平更能真实地反映银行面对的风险。同国际相比,我国的信用风险管理方法,特别是信用风险管理技术还较落后,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尚不健全。传统的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和管理手段己不能满足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进行科学量化和有效管理的需要。因此,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将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生存与可持续发展。深入开展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研究,对于丰富和完善信用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增强商业银行自身防范信用风险能力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2.1 国外研究现状亨利.范.格罗(2005)将信用风险定义为债务人或金融工具发行者不能根据
7、信贷协定的约定条款支付利息或本金的可能性,是商业银行固有的风险。国外专家学者对信用风险问题的研究都非常重视,分剐从不同的角度和各自所处的经济环境出发对其进行了有益和富有开拓性的模型探讨,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由JP摩根公司于1997年开发出的模型,Credit Metrics模型,是运用VAR框架,利用现代组合理论对信用资产组合风险进行度量。麦肯锡的Cf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和CSFP信用风险附加计量模型。估计借款企业违约概率的KMV模型。后文有详细介绍。Elsas和Krahnen(2009)强调了不同银行的评级体系在架构和操作上的差异性,评级过程中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8、,对贷款审批,贷款定价,提取损失准备等方面进行综合评级。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指出银行的评级过程主要包括基于统计方法的评级过程,部分基于专家评判的评级过程和完全基于专家评判的评级过程。Sreenivasan Ravi(2007)探讨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内部评级法的理论框架及其演变,指出内部评级法吸收了现代信用风险管理理论与工具,对违约概率和违约损失率进行度量,并在此基础上得到风险权重函数。Rene Schreiber Dumstorf(2010)将人工神经网络信用风险评估技术与层级分析法相结合。建立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AHP-ANN模型,并进行了可行性论证。1.2.2 国内研究现状闰晓莉、徐建中
9、(2007)认为信用风险狭义上一般是指借款人到期不能或不愿履行还本付息协议,致使银行金融机构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即它实际上是一种违约风险。广义上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对银行信用的影响,使银行金融机构经营的实际收益结果与预期目标发生背离,从而导致银行金融机构在经营活动中遭受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一种可能性。章政等(2006)比较了信用度量术、麦肯锡模型和KMV模型各自的特点,并指出了其在我国的运用方向。周沅帆(2009)利用KMV模型对我国上市保险公司的信用风险进行了度量,考虑利用该模型对保险公司进行监管的可行性。白保中、朱世武(2008)以中国某商业银行1999-2005年的信贷数据为样本,构建预
10、测电力、公路、城镇建设三个行业信用资产违约概率的Logistic模型。实证表明,企业本身、宏观经济、地区及行业四方面因素对企业违约概率存在显著相关性。李伟磊(2011)商业银行应同时对整体风险管理体系进行规划及调整,以可靠的风险管理系统为基础建立起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此外,还需要加强改善资产质量,并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等,通过这些措施,我国的商业银行才能够有效控制风险,保持市场竞争力。徐菱蔚,郑婷,黄婉君(2011)认为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系统的结构,把握好信用风险关口,坚持稳健发展。纠正我国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偏差,强化风险管理的经营理念,树立风险控制的企业文化创造利润是商
11、业银行的根本任务。1.3 研究的内容框架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框架如下:第一章:导论。首先介绍了研究的目的、背景和意义等内容,其次将国内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作了概括的比较和总结。第二章: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相关概念和理论方法。本章首先对与信用风险相关的基本概念予以界定,总结了信用风险的特点,并将信用风险度量的传统方法和现代风险度量模型进行比较。第三章:系统地回顾了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脉络,又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产生的背景、框架及其三大支柱、三大风险和三大计量方法做了较详细的介绍。第四章: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与成因。第五章: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本章分别从宏观和
12、微观两个角度提出了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建议,以期能为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水平的提高做出一点贡献。最后为结束语。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方法2.1 信用风险的含义关于信用风险的定义,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传统的观点认为,信用风险是指交易对象无力履约的风险,也即债务人未能如期偿还其债务造成违约而给经济主体经营带来的风险。近年来,随着风险管理理论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信用风险的第二种定义,认为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违约而导致的损失的不确定性。更为一般地,信用风险还可以理解为由于借款人的信用评级的变动和履约能力的变化导致其债务的市场价值变动而引起损失的可能性。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
13、,利用新的金融工具管理信用风险的信用衍生工具(Credit Derivatives)发展迅速,对投资者来说,适当利用信用衍生工具可以减少投资的信用风险。从以上可以看出,信用风险概念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重要的阶段,从最初单纯的银行信贷业务风险发展到当前更注重各种衍生业务方面的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包含信贷风险,就商业银行而言,信贷风险与信用风险具有一致的主体,都是由于债务人信用状况发生变动给银行经营带来的风险。二者的区别在于其所包括的金融资产的范围,信贷风险仅仅包括贷款风险。而信用风险不仅包括贷款风险,还包括存在于其他表内、表外业务,如贷款承诺、证券投资、金融衍生工具中的风险。由于贷款业务仍然是商业银行
14、的主要业务,所以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对象,但由资产组合、金融衍生工具等产生出来的信用风险也逐渐成为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内容。本文所研究的信用风险,采用第二种定义,即由于借款人的信用评级的变动和履约能力的变化导致其债务的市场价值变动而引起损失的可能性。2.2 信用风险的特征信用风险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1.信用风险的客观性由于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只要银行有信贷行为,就必然有信用风险的产生。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商业银行只能通过加强风险管理,从而减少信用风险发生的概率,降低信用风险损失的程度,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信用风险。2.信用风险的内生性这是信用风险最大的特点。债务人自身
15、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是影响交易对象是否违约的主要因素。由于违约风险取决于债务人的个体特征,所以商业银行必须及时、深入地通过市场了解授信企业的信用状况。商业银行了解其信用状况及其变化的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一是分析企业提供的各种信息,如财务报表、拟建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近期重大经营活动等等。二是信用评级机构对企业的评级信息。三是债券和股票市场所反映出来的企业信息。但目前我国的金融市场还不太发达,市场能够提供给银行的有效信息是很有限的,信用风险内生性更为明显。3.信用风险的非系统性借款人还款能力主要取决于与借款人相联系的非系统因素,如贷款的投资方向和借款人的财务状况、经营能力、还款意愿等等。由于
16、基于资产组合理论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和基于组合套利原理的套利资产定价模型(APT)都只对系统风险因素定价,非系统风险没有体现出来。而且,这些不同资产的非系统性风险被认为是彼此独立的,不能像市场风险那样通过套期保值、对冲等避险方法得以消除,只能最大限度地缓解。所以信用风险不能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和套利资产定价模型中体现出来。因此,在信用风险管理缺乏类似于市场风险管理中那些对冲手段的情况下,多样化投资分散非系统性风险的风险管理原则更适合于信用风险管理,因此成为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4.信用风险数据获取的困难性由于信用资产的流动性较差,缺乏二级交易市场,并且交易记录少,因此信用风险无法像市
17、场风险那样可以通过二级市场来获取大量的交易数据。信用产品一般不能像市场风险那样采用盯市的方法,而通常在贷款违约前采用账面价值,因而其数据不能充分反映信用风险的变化。此外,贷款等信用资产的持有期限长,即使发生违约事件,其发生频率也较小。所以,信用风险数据的难以获取也给信用风险的度量造成很大的困难。2.3 信用风险管理的概念风险管理是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衡量、风险评估和风险决策管理等方式,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以最小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的科学管理方法。信用风险管理是风险管理的一个分支,特指针对债权人、债务人之间由于违约及违约可能性造成的风险所实施的管理。具体来讲,信用风险管理是指通
18、过对信用风险进行识别、估量和处理,回避、分散或转移经营中的风险,从而减少经济损失,其目的就是在一定收益水平下使风险最小化,或者说是在一定的风险水平下使收益最大化。银行信用在信用体系中发挥着主导的、集中的调控作用。因此,银行信用是各种信用形式的主体,银行信用风险问题也就成为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研究对象。银行对信用风险的管理是指银行运用现代金融技术,对银行自身存在的信用风险进行一系列的分层、分割,然后组成适应不同风险控制水平的金融工具,从而分散和消化信用风险。然而,如今银行业务快速发展,一些新的银行业务出现对信用风险管理提出了新的考验,比如电子银行业务。电子化银行具有的高速和异地处理能力,这就使得商
19、业银行对客户信用风险控制的时间间隙缩小,区域扩大。同时也会导致在银行发现客户的信誉程度和经济实力明显下降之前,客户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利用电子银行业务套取银行的资金,造成信用风险。2.4 信用风险度量的传统方法和现代风险度量模型2.4.1 信用风险度量的传统方法1“5C”模型5C分析法是专家法中最常用的一种,具体来说,就是由专家分析5项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做出主观判断加以权衡,然后做出信贷决策的方法。评价原则是要确定借款人是否有强烈的还款意愿和足够的还款能力。这5项因素分别是:()(1)品德(Character)。主要考察借款人是否有良好的偿还债务的意愿,借款人的作风、观念以及责任心等,因此借款人
20、过去的还款记录是银行判断借款人品德的主要依据。()(2)资本(Capital)。是指借款者是否有足够的资金积累。拥有多少自有资本是衡量借款人经济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企业的自有资本和债务的比率关系,即财务杠杆,可以衡量企业经营的稳定性,高杠杆比率相对于低杠杆比率来说破产的可能性较高。()(3)偿付能力(Capacity)。主要考察借款人是否具有偿还贷款的能力。主要是根据借款人企业实力、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等方面来评定。()(4)抵押品(Collateral)。借款人应提供一定的、合适的抵押品,以减少或避免银行贷款风险。一旦企业就债务合同违约,银行对于借款人的抵押品就拥有处置权。银行对于该处置权
21、的优先级越高,相关抵押品的市场价值越高,贷款的风险损失就越低。()(5)环境(Condition)指借款者的行业在整个经济中的经营环境,以及其他经济、社会环境。这种模型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首先,这种结果具有主观性和随意性,信用判断和决策主要依赖专家的专业技能、对某些关键因素的权衡来对信用风险做出评价,专家的素质和经验直接影响实施效果。因此,分析结果不够客观、准确。其次,这种方法必须根据经济环境和风险因素的不断变化来调整自己分析和调查的重点,才能做出准确的决策。最后,随着银行业务量的增加,所需要的相应专家越来越多,专家的培养也需要较长时间和较高的成本。2信用评分方法商业银行客户信用评级是指商业银行
22、采用定性、定量、数学统计模型等方法和规范化的操作程序,在对评级对象进行全面了解、考察调研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履行相应承诺的能力及其违约的可能性进行的判断和评价,根据违约概率的大小进行级别划分,以简单、直观的符号表示其评价级别,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授信方案、资产组合的一种商业活动。信用等级评定是从受评客户目前现金流量和债务的保障程度入手,充分考虑各种内部、外部因素的影响及变化趋势,对受评客户未来偿付能力做出判断,并且确定受评客户的信用等级。公司客户信用等级评定时主要考察以下因素:基本素质。主要考察公司客户的经营管理素质、人力资源素质、财务管理素质、竞争地位等。经济实力。主要考察公司客户的实有净资产
23、以及有形长期资产等指标。财务结构。主要考察资产负债比率,、资本固定化比率净资产与期末贷款余额比率等指标。偿债能力。主要考察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担保比率等指标。经营能力。主要考察主营业务收入现金率,应收帐款周转速度,存货周转速度等指标。经营效益。主要考察毛利率,营业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等指标。信用记录。考察借款入银行借款及其他债务的归还记录、还款意愿。借款人的银行信用记录应以其在本行的信用记录以及贷款卡反映的在其他银行信用记录情况为主要依据。()(8)发展前景。主要考察宏观经济政策影响程度及其变化趋势,所处行业发展前景及股东背景,成长性与抗风险能力等情况。这种模型面临
24、的主要问题是:首先这种方法过分依赖于财务报表,在传统的信用评分系统中,大都以会计比率来衡量违约概率,违约概率受会计资料的及时性和真实性的制约;其次只能计算单个客户的信用风险,只能反映不同客户之间的相对信用风险。3、五级分类法贷款五级分类法是指根据贷款的风险程度对贷款质量作出评价,及时识别、判断、分类管理贷款内在风险的一种方法。具体来说,是指商业银行在充分分析借款人的还款能力(现金流量、财务状况、影响还款能力的非财务因素等)、还款记录、还款意愿、债务的担保、债务偿还的法律责任和银行信贷管理等因素的前提下,在综合评估第一还款来源和第二还款来源的基础上,判断贷款本息及时足额收回的可能性,依据贷款损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融学 论文 初稿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87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