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与证券专业建设方案.doc
《金融与证券专业建设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与证券专业建设方案.doc(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金融与证券专业建设方案项目组长: 张瑞芳(财经分院院长/教授) 苟 琦(成都银行人力资源部总经理/高级客户经理)项目组学院成员: 1 概述本项目以中国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为背景,探索建立金融类专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运行机制;优化“基于金融超市的双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金融专业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主导型的新型课程体系;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多学期、分段式的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打造国内有影响力的金融教学团队;增强专业服务、支撑成都金融发展的能力,为成都市金融支柱产业发展输送大批高素质高级技能型金融服务专门人才,建设国内一流的金融与证券品牌专业。自2012年内增加投入建设资金
2、40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专项资金200万元,地方财政投入专项资金100万元;行业企业投入40万元,本学院投入60万元。2 专业建设背景与现状分析2.1 产业背景及人才需求分析2.1.1 产业背景统筹城乡成都市系国家2007年批准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两个试点城市之一。是国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健全城乡金融服务体系”是城乡统筹配套试点改革的9个要点内容之一。在城乡统筹配套改革的大背景下,全面加快成都金融产业的发展,建设“中国西部金融中心”是金融专业改革与发展的产业背景。金融业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产业。早在1993年国务院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区域规划纲要中
3、,成都即被确认为中国“西南金融中心”;2007年,四川省政府明确提出了构建中国“西部金融中心”的设想;2009年,成都市出台了关进一步加快西部金融中心建设的意见;2010年,成都市人民政府制定颁布了成都市金融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2年),提出到2012年构建“三个中心”:一是西部金融机构集聚中心;二是构建西部金融创新和市场交易中心,重点打造西部地区票据市场中心、银团贷款中心、产权交易中心、金融创新中心、金融中介服务中心和居民理财中心;三是构建西部金融服务中心,引进境内外金融机构的各类数据中心、资金清算中心、银行卡中心、研发中心、呼叫中心、数据灾备中心等后台服务机构;到2015年初步建成中
4、国西部金融中心。2.1.2 人才需求经过近二十年的不懈努力,金融业已经成为成都市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截至2009年底,成都市金融机构达143家。其中银行机构44家;证券公司41家,期货经营机构9家,保险公司49家。国内12家金融机构在蓉设立了全国性或区域性金融后台服务总部,金融从业人员达到12万余人 数据提供:成都市金融办。依据成都市金融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2年),到2012年,成都金融机构总数将达200家以上。其中新培育金融机构50家以上,金融后台服务中心45家,新增村镇银行9家,小额贷款公司20家以上,金融从业人员超过20万人。数据表明,到2012年,成都金融专业人才需求
5、缺口达8万人左右,随着中国西部金融中心和成都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建设,金融产业对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将更加突出,金融从业人员的需求量会更大。据成都市金融办测算,未来三年成都市金融企业基层岗位人才年需求量在15000人以上。目前,四川省高职高专院校中,有10所开设了金融类专业,年招生总量不超过3000人,面向金融企业一线的技能型的金融服务人才供求矛盾十分突出,显示了高职金融类专业广阔的市场前景。2.2 专业建设优势2.2.1 开办历史较长,具有较好的校企合作基础1984年,由成都市人民银行牵头,我院与工、农、中、建四大银行、成都城市信用合作社(现在的成都银行)等5家企业签订了金融专业(金融事
6、务)合作办学协议。根据协议,银行向学校提供45台计算机设备,累计投资150万元(1987年至1994年,学校每提供1名毕业生,银行付给学校500元培养费)。26年来,5000余名毕业生遍布成都市的各大银行、证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一批批优秀的毕业生成长为业务骨干,部分毕业生走上了领导岗位,专业建设积淀了深厚的校企合作基础。2.2.2 学院地处成都国际金融城,区位优势得天独厚依据成都市金融产业发展规划,“成都金融总部商务区”设在成都市高新区天府大道以西、益州大道以东地区。未来2-3年,各大金融企业的总部决策机构和后台服务中心(包括数据中心、资金清算中心、银行
7、卡中心、呼叫中心、灾备中心等)要在这里安营扎寨。我院正好坐落在金融总部商务区内,国际金融城边,近水楼台,优势得天独厚。图4-1 成都金融总部商务区区位示意图2.2.3 建有四川省高职金融类专业首个省级教学团队金融与证券专业现有教师21人,其中行业企业兼职教师9人;教授2人,副高职称教师7人,硕士以上学位教师12人,专业带头人2人,专业骨干教师6人,教师队伍整体实力较好,专业改革与建设成绩显著,2009年8月,金融与证券专业教学团队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首个金融类省级教学团队。2.2.4 教改科研成绩突出,开发建设了5门省级精品课程2006年以来,本专业教学团队完成教育科研课题21项,其中国家级研究
8、课题2项,省级课题13项;累计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40余篇发表在了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上;开发建设省级精品课程5门;院级精品课程5门,主编、副主编、参编银行会计等教材10余部,其中经济学基础等3部教材获得四川省首届高职高专精品教材建设项目等奖项。2.2.5 “滚动式工学结合”教学已经形成常态模式2005年以来,本专业将一个学年分成6个学段,相应地,把学生(大二年级)分成6组群,进入金融企业的大堂经理、综合柜员、客户经理等真实的工作岗位顶岗实训,各组交替轮换,全年不断线。从最初企业的不接受到认可,再到后来的欢迎、满意、离不开,我们在企业顶岗实训方面实现了华丽的转身,目前,常年在企业做工学交替实训
9、的学生已经稳定在120人规模,也即有720名学生受益,受到了学生、家长、企业广泛好评,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2.2.6 校企合作建设了以“金融超市”为标志的实训基地金融专业校内实训基地与成都市高新区金管办、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成都银行、中国银河证券等金融企业联合建设;以“现代金融超市”理念为指导,融合了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产品和服务要素,模拟训练岗位基本含盖了我院金融与证券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岗位。基地总建筑面积达1500方米,内设四个功能区(理实一体教学区,岗位模拟操作区,职业技术鉴定区,货币文化展示区),10个实训室,可满足金融大类各种教学项目的实训要求,同时可满足成都银行等合作企业在
10、职员工的岗位技能培训和考核鉴定需要。图4-2 金融与证券专业校内实训基地2.2.7 面向企业开展培训,共同开发岗位技能鉴定标准2005年以来,本专业发挥教师团队资源优势,先后为交通银行成都分行、中国工商银行成都分行、成都银行等金融企业提供金融基础理论和技能培训达40000以上人次,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培训鉴定服务情况见表2-1);2008-2009年与成都银行合作开发了成都银行柜面人员岗位操作技能鉴定标准,标志着校企合作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2009年与成都银行合作开发了综合柜员基础理论和技能考试培训系列教材。表4-1 金融与证券专业培训鉴定服务一览表年度培训人数培训内容培训单位2
11、0054500人次银行规范服务、柜面人员操作业务、职业礼仪培训等建行成都二支行,交行成都分行,成都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企业,200622500人次银行规范服务、证券、保险职业礼仪培训等成都市商业银行,川财证券经纪有限公司,中信银行成都分行等单位20075000人次银行规范服务、柜面人员操作业务、职业礼仪培训成都市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都江堰支行等单位20083000人次银行规范服务、柜面人员操作业务、职业礼仪培训成都银行、四川省信用联社等单位3600人次成都市中职金融师资培训成都市教育局所属中等职业学校20095000人次银行规范服务、柜面人员操作业务、职业礼仪培训成都银行、
12、浙江民泰银行、中信银行等单位2.3 专业建设中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2.3.1 校企合作共建运行机制建设问题尽管我院金融专业的改革与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制约其发展的基础性因素校企合作育人、合作发展运行机制尚不成熟和完善,如何从实际出发,闯出一条适应专业发展的校企合作、全面发展的新路,在金融企业和学校之间搭建一座畅通的桥梁,建立一种稳定的运行机制,是金融专业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2.3.2 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问题近年来,我院金融专业创设了“滚动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并且取得一定成果,但金融企业中一些核心岗位业务,容不得学生进入,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建设一个稳定成型、功能完善的人才培养模式
13、,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2.3.3 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主导型课程体系建设问题深入开展金融职业和岗位研究,按照突出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要求,对“金融与证券”专业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融合创新,并在此基础上,做好专业课程资源库开发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2.3.4 金融“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问题金融企业政策性强,对从业人员管理严格,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收入高,参与学校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的管道不畅,热情不高。如何扫除障碍,建立起一支稳定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是专业建设面临的重要难题。3 建设思路与目标3.1 建设思路以教育部 财政部教高200614号文、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教
14、育部、财政部教高20108号文的有关精神作为专业建设的基本依据和指导思想。在“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机制框架之下,贯彻“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办学方针,探索建立“金融与证券”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以服务为宗旨,主动服务成都金融产业,力求将本专业建设纳入成都金融产业发展规划体系(人才支撑体系),“对接产业链,围着行业转,合作企业办,瞄准职业干,实现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专业的“五业联动”。以专业内涵建设为核心,构建“基于金融超市的双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建设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主导型课程体系;搭建校内外政策、人力、资金、技术、环境等资源共享平台,提升金融服务专业人才培
15、养质量。3.2 建设目标密切跟踪成都金融产业发展动态,主动适应产业发展对高素质、高级技能型金融服务人才的需要,集中精力加强金融与证券专业的内涵建设,在探索与实践中创建全国一流的金融与证券专业。适应学院办学体制改革要求,脚踏实地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实施“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战略,探索建立有特色的专业建设与发展运行机制。在“滚动式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的基础上,探索构建“基于金融超市的双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框架下,遵循“共同设计、共同制定、共同实施、共同评价”原则,按照“双证”制度要求,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解构和重组,构建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
16、力形成的新型课程体系。按照“行动导向、任务驱动”原则,开发、建设并形成金融与证券专业“理实一体”的系统化的6门核心专业课程。在学院二级管理体制下,改“任务派遣制”为“项目管理制”,以项目建设管理为抓手,突显管理机制的“导向功能、竞争功能、约束功能、激励功能”,打造有影响力的国家级专业教学团队。与国际著名金融机构渣打银行、四川联行、金控集团等企业共同建设“产学紧密结合型”的校内实训基地,精心设计、开发校内“模拟金融超市”,将其建设成为功能完善、资源共享的金融服务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主动将“金融与证券”专业建设融入成都金融产业发展规划实施体系之中,实现学历教育、技术服务和继续教育
17、的协调发展,构建金融服务人才终生教育基础平台,提升本专业的辐射力和社会服务功能。4 建设内容与实施4.1 建立并运行互利共赢的校企深度合作机制从专业建设的层面上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建设的重点是按照“双向对等、互利共赢”原则,谋划催生合作项目,组建机构,订立规则,实务推进。4.1.1 “融入园区、共建共享”机制未来3-5年成都要建设“3大金融区域”(位于锦江区的金融产业集聚区、位于高新区的金融总部商务区、金融后台服务中心集聚区)、7大金融项目、27个具体项目。为了适应金融业发展的新形势,要设立分院院长牵头、由行业企业人员参与的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校企合作事务的管理与推进,健全制度,整合资源,协调
18、产学研活动,将学生的实习实训、就业与园区的经营活动有机结合,促进双方共同发展。4.1.2 “需求导向,项目合作”机制设立省金融学会牵头、由企业专家和学校专门人员组成的“项目部”,负责校企合作项目的开发、运作和管理;健全项目管理的相关办法,以项目合作为抓手,推动和促进校企深度合作。未来三年,本专业要重点做好由本专业教师担任主研人员的成都市锦江区西部金融中心区域定位研究项目;成都银行总部培训中心建设项目(力争将此中心建在我院金融实训中心);在市金融办指导下,与渣打银行合作建设“成都金融服务人才培训教育基地”,与四种联行、成都金控集团等企业合作举办成都金融产业服务学院,实现专业教育、培训教育和社会服
19、务的有机对接。4.1.3 “专家主导,定期会晤”机制对接成都三大金融区组建市金融办主任牵头、由行业和企业专家及专业教师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密切跟踪成都市新兴金融业(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融资性担保机构,金融租赁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的发展动态,适时调整优化金融专业群结构,为专业建设指明方向并对一些重大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要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形成专家定期会晤机制。体制和机制的背后是“利益链”,关键是找到利益切入点,拓宽利益关联面,形成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使得双方成为“利益攸关方”。4.2 创建有自身特色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学院
20、“区院融合、三维实践”总体模式框架下,遵循“共同设计、共同制订、共同实施、共同评价”和“因地制宜、因情制宜”原则加快跟进“成都三大金融区”建设步伐,构建有金融与证券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4.2.1 适应成都金融发展新要求,确立专业开发建设机制主动适应成都打造3个中心(金融中心:西部金融机构集聚中心、西部金融创新和市场交易中心、西部金融服务中心);构建3大金融区域;大力发展新兴金融业,培育基金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机构的金融产业发展新趋势和新要求,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抢抓机遇,围绕金融产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是金融专业人才市场导向培养模式最为重要的任务。基本思
21、路是组建“金融专业指导委员会”并在其指导下适时提出金融专业改革建设方案,在金融与证券大专业下设立针对性强的分支专业方向:银行方向、证券方向、保险方向、金融后台方向、农村金融方向、信托经营方向、融资租赁方向等,服务和支撑金融产业的发展。4.2.2 期货式招生、集装箱就业,提升“订单培养”水平“订单培养”是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产学结合的重要体现。未来三年,我院要主动配合成都金融总部商务区建设,以金融服务中心(数据中心、资金清算中心、银行卡中心、呼叫中心、灾备中心等)人才需求为重点,扩大期货式招生比例,同时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举办订单班,既从大一学年组建、也从大二、大三学年组建,
22、力争使订单培养人数达到本专业当年毕业人数的50%。4.2.3 构建基于金融超市的双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现行的“滚动式工学结合”模式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美中不足。就像一部“独轮车“一样,缺乏稳定性和完整性。“双轮驱动”的基本思路是在此基础上进行健全和完善,由独轮变双轮,规划、设计具有基础性的校内模拟企业岗位系统金融超市,从而建立新的运行体系。“双轮驱动”是校企统筹、内外结合、虚实对接、合作育人的运行模式。“双轮驱动”中:一个轮子是以真实的“金融企业岗位”为依托的“顶岗实训滚动交替”;另一个轮子是以校内模拟金融超市为基础的“校内模拟学训交替”,包括“职业感知单项实训岗位实训综合实训”。两个轮子
23、,一内一外,一校一企,一虚一实。“双轮驱动”是一个完整实践教学体系,需要校企共同设计,共同谋划,设立专门机构和人员并进行有效沟通。基于金融超市的双轮驱动人才培养模式见图4-1。图4-3 金融与证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图为了确保“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顺利推进:要设立由分院领导牵头、行业、企业专家和专业带头人参加的金融与证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组,组织开展专门的研究活动;同时,要按照开放性、实践性和职业性的要求,创新教学管理理念,协调好“规范与创新”“刚性与柔性”、“原则与灵活”的关系,尝试打破常规以我为主,以我为中心的管理方式,制订个性化的教学运行方案,适应和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开展教学,健全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金融 证券 专业 建设 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87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