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晚清货币制度的诱致性变迁.doc
《论晚清货币制度的诱致性变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晚清货币制度的诱致性变迁.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晚清货币制度的诱致性变迁张宁论晚清货币制度的诱致性变迁江汉论坛2003/04摘要:本文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晚清的币制问题。文章认为,晚清时期的货币制度沿续了明中叶以来的诱致性变迁,其特点是政府采取放任政策,由市场力量推动变革。诱致性创新是中外各国币制演进的必经阶段,起着重要的先导作用。但货币公共物品的性质决定了诱致性创新向强制性创新转变的必然性。由于“路径依赖”效应,清政府未能完成这一转变。政策失败的背后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艰难转型。关键词:晚清;货币制度;诱致性变迁世纪、年代以来,经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是制度分析的兴起。一批学者反对以资源、技术、偏好和资本积累等解释经济增长,主张制度
2、才是真正的决定性因素,形成所谓新制度经济学。重视制度的作用,久已有之,如马克思主义和凡勃伦、康芒斯到加尔布雷斯的制度主义。新制度学派的“新意”,在于将制度分析纳入供给-需求、均衡等正统的经济学模式,并吸收产权、交易费用方面的成果,提出富有解释力的分析框架,并由诺思等人成功地应用于经济史研究。本文尝试以之研究晚清时期的币制变迁。一新制度学派的“制度”,泛指约束社会、政治和经济行为的正式或非正式规则。货币是一种基本的制度安排,旨在降低经济活动的交易费用。我国古代货币史的基本特点是铜钱很早成为主要货币之一。铜钱币值细小,而“工商业发展后,亟切需要同时有两组交易媒介,一组适合大型交易,另一组适合小型交
3、易”。至明代中叶,演变为贵金属货币银两与贱金属货币铜钱并用。用发展的眼光看,这是一种笨拙、低效率的币制。货币供应主要取决于银、铜两种金属的可得性,难以根据市场需求来调节;银、钱市场比价波动频繁;银两属于落后的称量货币体系,使用时要称重量、验成色,各地的重量标准和成色标准又不统一;需要动用大量货币的时候,两种货币都不方便,费用昂贵,铜钱尤甚。18世纪中叶以降,特别是晚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要求在更大的范围内、更大规模、更频繁地使用货币,旧制度愈发难以适应新的形势,制度的不均衡状态不断扩大。改革币制、引进新式货币将提高经济运行的效率。新式货币受到欢迎,也能给创新者带来收益。潜在利润在增加,币制变迁的
4、需求随之产生。对需求的响应是制度供给,它是制度分析的重点。当潜在利润足够多或创新成本的降低,使得变化所得利益超过所需成本时,将有行为主体(个人、团体、国家)采取行动,通过改变现行安排以谋取潜在利润。如果某些策略奏效,会吸引其它行为主体模仿、跟随,由此发生制度变迁。诺斯曾区分为:()个人推动、()团体推动、()政府推动的变迁。林毅夫进而归纳出两类:一是诱致性变迁,指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者新制度安排的创造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二是强制性变迁,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行。政府有资源和暴力优势,用以推动制度变迁能带来明显的规模效应。如果方向正确,强制性创新比诱致性
5、创新的成本低、时间短、相对收益大。寻找一种体轻价高的货币与铜钱并用,是我国古代币制演变的一个主题。战国至两汉,可能用过黄金。东汉时,绢帛使用增加。三国至隋唐,绢帛与铜钱兼行。之后,币制有两个新动向:一是发明铜钱的替代物,从中演化出原始的纸币。二是使用贵金属白银。早期的纸币如交子、会子均系民间发明的信用票据,政府看中其财政价值,强制加以推广。为此,元代一度禁钱,明代曾禁银。但行钞的初衷注定了这一强制性变迁的失败命运,反倒是民间自发的用银习惯不断增强。明中叶,宝钞停用,银两作为诱致性创新的产物取得胜利。政府也不干预银货币的铸造和使用,货币政策退缩回铜钱的铸发和管理,有时间接调节银钱比价,此外,基本
6、是听之任之。世纪中叶,货币制度需要进入新的变革阶段,诱致性变迁的模式得到延续,中国和外国的商家、个人乃至某些外国政府和殖民地政府相继看到了潜在利润,行动起来。清政府则没有参与的兴趣,也不加管理。咸丰年间虽一度铸大钱劣钱、行官票宝钞,那是应付战争时期财政危机的权宜之计,实施范围较小,时间也不长。政治力量与经济、社会力量脱节,靠市场力量推动,民间自发、自主地创造、引进新形式的货币,以弥补传统币制的不足。机制银币(洋钱):18世纪,机制银币由外商输入中国。它形制统一,重量和成色能够标准化,且外观精美,逐渐在华东和华南地区计枚流通(以元、圆为单位)。早期流行西班牙银元(本洋),19世纪50年代,墨西哥
7、银元(鹰洋)取而代之。与银两相比,洋钱“不必较成色之高低,称份量之轻重”,“便商民而通财货”,因而出现升水(市价高于含银量)。这吸引外国商家和政府向中国出口更多的洋钱。70年代,美国专门铸造TRADEDOLLAR出口远东。此后,日本银元(18711897)在福建、辽东,西贡银元(18951903)在广西、云南,香港银元(18951903)在华北、西北都占得地盘。民间纸币(私票):乾隆年间已在个别地区流通。它有便于取携,增加货币供应的好处。对发行的商家也有利,他们保留部分准备金便够应付兑现,其余资金可挪做他用,因而积极推广。到1838年,京师、直隶、山东、山西、陕西(汉中、兴安、西安、凤翔、同州
8、五府)、奉天、湖南等省行用钱票。清末,各地都有了私票的踪迹。曾向各地的外国人调查,从牛庄、陕西、甘肃、南京以及福州等地得到的回答都是通行私票。私票数量巨大。年天津一地的钱票至少有万两。同期,票号在京发行的银票(“小票”)也有上千万两。外钞:世纪、年代,外资银行在华发行的钞票出现在长江流域和沿海商埠,其中汇丰银行的最多,年达万元。同时,外国政府积极从境外输入纸币,沙俄专门发行伊犁、塔城、喀什及新疆全省通用的四种地名纸币。港督违反英国殖民地银行条例,准许发行元的小额港币。卢布在东北和新疆西北部,港币在华南,日本金票在东北南部,法纸(法属安南纸币)在广西、云南先后建立势力范围。年,广东省用机器开铸银
9、元(龙洋),其后,各省和中央政府的大小银元、机制铜币(铜元)和兑换券相继投放市场,强制性创新成为变革的新动力。但政府的加入未能扭转旧格局。第一,币制改革走上地方分权的错误道路,成效不大。清廷在年才成立铸币总厂和户部银行,改革规划又久拖不决。等到年颁布币制则例,统一币制的时机已失。第二,在清末全国货币总量中,政府所发新式货币不及三成,加上旧式铜钱也还不到一半。超过一半的货币由市场提供。第三,各类货币间是平等的竞争关系。政府承认“官商军民或用中国银元,或用洋铸银钱,随宜通用,听其自便”。“纸币法律未经颁布以前,商立各行号均得暂时发行通用银钱票”。二长期以来,晚清币制诱致性变迁的特点受到广泛批评。早
10、在清末,指责币制“错出而无统”的已大有人在。清政府也承认“中国圜法紊乱,匪夷朝夕”。一些外国人甚至说“中国的币制是任何一个重要的国家里所仅见的最坏制度”。后来的研究者认定“货币的混乱状态当然阻碍了商业的发展”,“币制的混乱程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没有变化,对统一国内市场的形成十分不利”。这些批评有道理,也有理想化之嫌,忽视了“混乱”表象背后的合理性和进步性。考诸史实,币制的演化并不完全拒绝市场力量。因为纯粹的强制性或诱致性变迁都是罕见的,制度变迁一般是两者混合进行。随着诱致性创新的推进,需要国家的确认(或否定)、补充(或纠正);另一方面,强制性变迁也多由诱致性创新所引发。回顾各国货币演进的历史,诱
11、致强制变迁是常见的模式,也都有过某种程度的混乱。在英格兰,从金匠的票据开始,本地商人发行的代价券、乡村银行的银行券和连续背书转让的私人汇票便在民间大量流通,相当于中国的私票。英格兰银行用了一个多世纪才统一纸币。美国在年币制改革前流通外国银币,私人银行也自由发钞,年后才予限制。日本的现代化以政府强力推动而闻名,鹰洋也曾泛滥,促成年开铸本国银元。明治初年,三井、小野等富商亦在各地设立汇兑所,发行纸币。可见,货币制度的变迁离不开市场力量的参与,诱致性创新是必然经历的过渡阶段。中国是一个巨型国家,社会转型难度更大,这一过程自然更加漫长。在过渡时期,一定的混乱是不可避免的。诱致强制变迁的演进模式中,诱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晚清 货币 制度 诱致 变迁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86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