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课程设计论文.doc
《论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课程设计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课程设计论文.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金融理论与政策课程论文论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学院(系): 经济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课程教师: 目录摘要3Abstract41 绪论51.1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51.2研究现状51.2.1 国外文献综述51.2.2 国内文献综述61.2.3评论性总结91.3研究方法及框架92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理论基础和国际经验102.1理论基础102.1.1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概念102.1.2货币政策中介选择标准102.1.3主要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102.2国际经验112.2.1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112.2.2利率作为中介目标122.2.3汇率作为中介目标122.2.4“通
2、货膨胀目标制”中介目标122.3给我国的启示123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演进历程134 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有效性实证分析144.1 变量选取144.2 实证分析144.3 协整检验144.4 误差修正模型154.5 实证分析结论155结论165.1坚持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165.2完善货币政策框架175.2.1界定层次和统计范围175.2.2综合有效使用货币政策工具175.2.3加快汇率、利率市场化改革175.2.3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175.3创新点185.4研究展望18参考文献19摘要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一直使用信贷计划和现金计划对社会信用加以控制。1
3、996年,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将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它标志着我国的金融调控开始从以直接手段为主向间接手段为主的转变。1998年以后,央行在以货币供应量在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下,依靠市场化手段实施金融宏观调控,成效显著。然而近年来,由于经济、金融形势发生变化,理论界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可测性以及与国民经济的相关性都提出了质疑。部分学者提出了放弃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采用其他指标,比如利率目标、通货膨胀目标、汇率目标,但仍有一些学者坚持采用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或者认为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进行调整和完善。着眼于以上问题,本文首先介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理论基础,包括中介目标概念、四个选择标
4、准以及常用的四个指标,即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通货膨胀率。然后回顾了欧美地区设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经验,解释了为什么这些地区的央行放弃货币供应量而选择其他的指标作为中介目标。并得到了这些变革对我国的启示,和欧美不同,中国的金融市场尚未发育成熟,开放程度不高,目前还不能放弃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并阐述了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历史进程以及三个发展阶段,说明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是符合中国的历史现状的。紧接着,选取2002-2012年的数据,通过多种计量实证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再次得到这一结论,在数学上说明了货币供给对经济调控的影响,证明了我国应该坚持将货
5、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的结论。最后,在实证基础上,对于中介目标的完善提出三条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以充分发挥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政策来促进经济增长的能力,关键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供给量;有效性AbstractThere were no genuine and modern economical monetary policies when we implemented planned economic system, at that time, we controlled the social credit via credit program and cash planning. Until
6、1996, Peoples bank of China officially viewed the supply of money as the as intermediate target of monetary policy, which representatives the beginning of a translation. Chinas methods of financial control transferred from direct role to indirect role. After 1998,Peoples bank of China improved the m
7、onetary policy, depending on the means of mercerization, and achieved outstanding work. However, over recent yearssome 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substituted interest rate target or inflation target for money supply target,which brings the debate that if money supply can be taken as intermediate targe
8、t of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 as beforeSome experts hold that money supply could be replaced by interest, exchange rate and currency inflation, but still others assume money supply is the best choice for monetary policy. This paper has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these debate papers,and introduced basic
9、 theory, including conception, choice criteria, and common four indicators, namely, money supply, interest, exchange rate, inflation rate. Then, I reviewed the experience of America and Europe and explained why they choose new intermediate target. Because of the different market conditions, it is no
10、t sensible for China to give up existing intermediate target. And empirical research indicated that the validity of money supply target is still strong. Furthermore, considering the economy and finance development condition of China,it lacks feasibility of taking interest rate or inflation as interm
11、ediate targetSo the possible choice for China is to continue taking money supply as intermediate target,at the same time,to reform finance system and institution steadily so as to provide foundation for the changing of intermediate targetKey words:monetary policy;intermediate target;Money supply1 绪论
12、 1.1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从货币政策工具到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需要相当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实际经济活动与政策目标偏离的现象,这就需要及时调整。如果中央银行货币政策业已对实际经济活动产生实际影响后才发生偏离,并企图调整货币政策,往往为时已晚。这就需要在货币政策工具与货币政策目标之间设置一些中介目标1,作为操作和跟踪对象,以便及时调整偏差。 1991年以后,我国建立了以基础货币为主要操作目标,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但是,有关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近年来一直是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一方面,以货币供应总量作为中介目标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转向利率调控或者实行
13、通货膨胀目标制是否可行仍然值得进一步商榷。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当前形势下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对于完善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对于我国宏观调控和金融经济稳定提供一定的政策建议。1.2研究现状 1.2.1 国外文献综述 从国外的研究情况来看,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研究主要是在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如凯恩斯主义2主张以利率作为中介变量,凯恩斯(Keynesian)认为,社会总需求主要决定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因此,如果能够控制住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就可以有效地控制社会的总需求水平,在社会总供给既定的条件下,对物价水平的控制也就可以得到实现。消费倾向在短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因而要实现充分就业,
14、就必须从增加投资需求着手,而利率的高低又直接决定了投资支出。而货币主义则主张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变量,按“单一规则”供给货币。此后,一些学者又提出了一些新的中介目标,如银行信用规模、股票价格、汇率、通货膨胀率等。如美国经济学家泰勒(Taylor,1993)提出货币当局应根据产出的相对变化和通货膨胀的相对变化来调整利率3,以利率作为中介目标。并且随着研究利率模型的增加,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日渐成熟。 蒙代尔和弗莱明(Mundel&Flemming) 4 5引入了国际收支平衡(BP)的概念,将传统凯恩斯主义的1SLM模型拓展成为1SLMBP模型,形成了以汇率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 Sv
15、ensson(1999)6则认为在灵活的通胀目标上,应选择通货膨胀预期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Frederic SMishkin(2003)考察了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通货膨胀率目标在捷克、波兰和匈牙利三个转型国家的建立和实施历程,解释了这三个国家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由固定汇率制逐渐变为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原因,同时分析了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条件下、在保持中央银行独立性的前提下采取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必然性。Arminio Raga等学者(2003)在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Emerging Market Economies)中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框架的评价基础上,得出结论认为,虽然与较发达国家相比这些新兴市场
16、经济国家在进行经济决策和经济发展中面临更为严重的问题、矛盾和冲击,但仍可以采用通货膨胀目标制,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可提通货膨胀目标制货币政策的执行绩效。71.2.2 国内文献综述我国一直以来都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但近年来不少国家相继放弃了货币供应量目标,转向了利率、通货膨胀等目标,进而在国内引起了不少争论。从国内的研究情况来看,国内学者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主要存在以下观点。1. 坚持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王松奇(2000)8认为,从我国目前情况说,从货币政策到社会总支出的变动控制,其中可供选择的中间指标只有两个:一是货币供给量;二是利率。利率是否可以选作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关键
17、还要看它与社会总支出关系的密切程度。从实证数据看,投资的利率弹性过低,而利率对消费支出也不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也就是说,它与社会总支出中间关系不够密切,因此,就不能把利率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间指标。在目前及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货币供给量都是我国货币政策最合适的中间指标。 蒋瑛琨等人(2005)9运用协整检验、向量自回归、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围绕国内外学者争议较多的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对中国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轨的1992年一季度至2004年二季度期间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90年代以后,从对物价和产出最终目标的影响显著性来看,贷款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M2,Ml的影响最
18、不显著,这表明,90年代以来信贷渠道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从对物价和产出最终目标的影响稳 定性来看,M1比较持久和稳定,其次是M2,最后是贷款。由于对最终目标影响 稳定的中介变量更易于调控,因此就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而言,中国仍应当以M1为中介目标, 范从来(2004)10认为,现阶段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这种局限性的克服不应该是简单放弃货币供应量目标,而应该根据我国经济市场化和货币化的程度调整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内涵,通过汇率制度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创造一种有利于货币供应量发挥中问目标功能的货币控制机制,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刘明志(2006)
19、11通过实证分析表明,中央银行利率调整是中央银行对物价变化所做的政策反应,但尚无实证分析结果支持中央银行利率调整或银行间市场利率变动可明显地影响物价变化或经济景气变化的结论。因此。在利率市场化尚未彻彻底完成、利率形成机制尚不灵活、利率变动与经济景气变化之间的直接互动关系尚未建立之前,不宜遽然放弃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而改采用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但考虑到银行问市场利率对于市场信号变化的敏感性以及日常可观测性,利率市场化彻底完成以后,利率形成机制将进一步完善,利率变动与经济景气变化之间的互动增强,利率在调节经济景气变化方面的作用将更加明显,可以考虑使用银行间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20、2. 放弃货币供应量目标,采用其他中介目标一些学者认为,货币供应量己不适合作为我国货币政策框架的中介目标,而应转为其他目标,但对于用什么样的指标替代它,又存在着分歧。采用利率目标:李燕等人(2000)12认为,由于货币总量控制有效性的基本条件不能得到满足,央行对基础货币控制能力有限,货币乘数也不稳定,因此有必要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进行调整:即从货币总量控制向利率调节转变。周诚君(2002)13认为,在内生货币分析框架中,货币供给是内生的,利率则是外生变量。由此,一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应该是利息率而不是货币供应量。对我国而言,货币供给具有较强的内生性,而利率则具有几乎完全的外生性。因此
21、,目前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应转向利率调控为主的间接型货币调控模式。以正因为此,我国目前利率改革的方向不能是追求单纯的利率市场化,而应是一个多元的间接利率调控体系。 张强等人(2003)14通过考察货币运行效果,发现货币供应量对经济的影响有减弱趋势,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不力。随着金融开放度的加深,货币供给越来越依赖于经济的发展,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在反映经济动态的敏感性方面更具有优势,中央银行应根据经济金融发展程度渐进地调整中介目标。过渡期内中央银行考察货币供应量中介目标时,逐步将中介目标由数量型过渡到以利率为主的价格型指标,同时将汇率、金融资产价格作为辅助指标纳入中介目标体系。 采用通过膨胀目标
22、: 夏斌等人(2001)15通过对我国调控货币供应量的实践进行考察,认为从1996年我国正式确定M1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M0和M2为观测目标开始,货币供应量的目标值就几乎没有实现过。他们从货币传导机制角度分析了近年来货币供应量目标无效的深层原因:货币供应量本身不好控制导致我国货币供应量可控性差,货币流通速度下降导致我国货币供应量目标效果不佳。因此,货币供应量中 介目标客观上已经不合时宜,应尽快废止。尽管我国的银行拆借利率等短期利率 已经基本市场化,可以作为货币政策操作目标,但从短期同业利率到市场利率的 生成机制还付诸阙如,利率目前显然不能作为新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不仅如此,以利率、汇率或货币供
23、应量等工具变量作为中介目标都存在一个共同缺陷,即此时货币政策的灵活性较差。一个可行的选择是放弃采用任何中介目标,直接盯住通货膨胀率,同时将货币供应量、利率、经济景气指数等其他重要经济变量作为监测指标,即采取通货膨胀目标。事实上,这也正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放弃货币供应量目标后的共同选择。当前我国比较适宜的措施是放弃货币供应量目标后,暂不宣布新的中介目标,在实际操作中模拟通货膨胀目标,努力使物价恢复并稳定在一个合理范围内,建立一个通货膨胀目标下的货币政策操作框架。 李扬(2002)16认为,从可测性、可控性、相关性三个方面来看,货币供应量M1和M2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已不太合适,继续按照现有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货币 供应量 作为 货币政策 中介 目标 课程设计 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86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