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政策取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政策取向.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西部地区金融发展的政策取向 摘要在市场经济下,金融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至关重要,中国协调区域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实施区域金融政策是中国协调区域发展的现实选择。应尽快建立适应西部特点的新型金融组织体系,通过培育区域金融中心、健全区域金融协调机制,并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实行有针对性的金融政策。 关键词区域金融政策;效果差异;协调区域发展 一、区域金融政策必要性的理论基础 区域金融是指一个国家金融机构与运行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它表现为具有不同形态、不同层次的相对集中的若干金融区域的金融活动。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深化的区际差异,影响到金融运行的效果,进而又反作用于经济的发展,由于马太效应,区际间的差异会
2、逐步拉大。在协调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如何充分发挥金融的作用,是成败的关键,而实施区域金融政策无疑为欠发达地区金融要素的集聚、金融市场的培育提供了有利条件,对统筹区域发展作用显著。不同的经济和金融理论从不同的侧面论述了实施区域金融政策的必要性。 1经济增长理论。各类经济增长理论在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增长时,往往从不同的侧面加以分析,认为不同区域的经济增长速度取决于不同的因素,然而,资本积累效率与资本配置效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本上达成共识。决定资本积累效率与资本配置效率的融资体制在经济增长中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两个效率”的提高又是由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决定的。由于资本的逐利性,欠发达地区金融要素的集聚
3、和金融市场的完善必须靠国家政策倾斜,实施区域金融政策,完善落后地区的投融资体制。 2金融压抑、深化与创新理论。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与肖相继提出了“金融抑制论”与“金融深化论”。他们认为,欠发达地区的资金短缺只是因为“金融压抑”带来的融资渠道堵塞与资金成本的扭曲造成的,而消除这些障碍需要金融创新。欠发达地区金融压抑体现在:金融组织体系设置较为单一,没有发达的金融市场,可利用的金融工具少,信贷分配政策与发达地区没有差别,政策资源的作用受到压抑,金融市场机制对社会资金配置作用很小、甚至没有作用,金融管理与资源配置受到体制上的影响而被压抑,金融体系对外不开放或开放程度很低,等等。由此,统一的金融政策必然
4、会给欠发达地区的金融深化造成伤害,压抑其金融创新的动力,阻碍金融市场的成熟和完善。因此,要发挥金融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必须打破传统思维方式的制约,在欠发达地区制定并实施有区别的区域金融政策,以加快其金融深化进程和金融创新的步伐,为经济的腾飞营造金融的支持和制度的保障。 3金融约束论。金融约束论认为,对于发展中的地区经济,制度安排对金融发展举足轻重,由政府制定实施特定的有差别的金融政策比竞争性的政策更有利于支持经济增长。其着眼点在于,政府为欠发达地区金融机构部门提供有效的激励机制,如通过制定存贷款利率限制、市场准入限制、资本市场运作机制和稳定的宏观政策等一整套金融政策来使金融机构获得超
5、过竞争性市场所能产生的收益。因此,在市场经济不发达的落后地区,政府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实施有差别的区域金融政策,有利于本地区资金吸纳能力的提高,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4西方的信用理论。西方的信用媒介论、信用创造论及信用调节论都强调金融对区域经济的调整意义,即充分利用客观存在的货币、资本分布的不均衡来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其经济货币化与信用化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提出了金融调整要求,而且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间经济货币化与信用化程度的差异可能会使金融调整的效果得到更有效的发挥。只有充分利用欠发达地区的金融资源,集聚全国的金融资源,启动潜在的经济发展要素,才能找到欠发达地区经
6、济发展的突破口。 由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货币化程度较低,金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压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较小。因此,通过制定区域性金融政策,利用政策资源和工具来促成资本的形成,促进资本的区域性流动,提高区域金融相关比率,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中国统一金融政策效果的区域差异分析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然而,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逐步拉大。1999年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依次为10 6934元、53808元、4 2833元,西部与东部间的相对差为599。截至2003年,东、中、西部地区人均GDP依次为2010973元、8
7、207元、665642元,西部与东部间的相对差为669,可见东、西部经济差距在不断扩大。虽然东、西部差距的扩大与各自的区位条件、工业基础、文化背景和市场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有关,但统一的金融政策无疑对差距的扩大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统一的金融政策在东部和西部产生的效果不同,对经济的支持力度也就不同。 (一)金融政策对区域经济的调控力度不同 1扩张性货币政策的不同效果。中国东部地区经济货币化程度和金融相关比率高于西部,而且金融市场较西部成熟,货币传导机制较为灵敏。因而,东部地区的货币乘数大于西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对东部的作用效果强于两部。 金融相关率是金融资产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它体现了金融业在经
8、济中的地位,反映了利用各种金融工具来引导现实经济活动的水平,是衡量货币化进程的一个核心指标。如表l所示,西部地区的金融相关比率小于东部地区,而且金融相关比率的增速小于东部地区,两者的差距有拉大的趋势。由于西部地区经济货币化进程落后于东部,西部地区有相当一部分货币供给被经济货币化进程所吸纳,货币乘数因而小于东部,同样的基础货币所能实现的货币供给数量东部地区大于西部。 另外,东部地区银行间的拆借、质押式回购、现券交易额占有绝对比重,各项指标基本都在80以上,而西部地区银行间货币市场交易较少,因而东部地区货币传导较为顺畅,而西部地区的货币传导机制极不灵敏(如表2所示)。 可见,西部地区货币乘数较小,
9、而传导机制又不灵敏,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在区域间呈现出较大的效果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西部地区资金的供不应求。 2紧缩性货币政策的不同效果。中国东部地区非国有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于国有经济,而且非国有经济经济效益高,经营机制较为灵活,其内源融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自我发展能力强,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附程度低,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国有经济,对银行的依附程度较高。紧缩性货币政策在东、西部的效果不同,西部所受的影响强于东部。 如图1所示,西部地区国有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整体上明显高于东部地区,东部地区除了北京比例较高为5575以外,其他省市都在40以下,而西部除了内蒙古的3322和新疆的242
10、5以外,其他省市的比例都在40以上。国有工业对银行贷款有较高的依赖性,而西部地区国有的高比重决定了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对银行贷款的高度相关性,国家若实行统一的货币紧缩政策必然会给西部地区带来更为严重的影响。 (二)统一的存贷款利率造成西部资金东流 中国目前的利率还没有实现市场化,基准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同时规定商业银行利率的浮动空间。西部大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尤其是中长期贷款,但由于西部的建设项目通常是周期长、见效慢的基础建设,边际利润率低于东部,在现行的统一存贷款利率下必然会造成东部对西部地区资金的“虹吸”。另一方面,西部地区资金供不应求,按市场规则其贷款利率应高于东部,因而统一的存贷款利率
11、使东部地区享受了隐性的利率优惠政策。 从东、中、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可以看出分布(如表3)。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同时东部地区第二和第三产业的技术含量高于西部,形成了边际利润率东高西低的梯度格局。在统一的存贷款利率下,西部资金必然会因对利益的追逐而流向东部。另一方面,西部地区金融市场不健全,客观上形成了较高的交易成本,助长了资金的东流态势(如表4所示)。20002003年东部存贷款所占比重平均超过了60,贷款所占比重趋于上升,从2000年的5845上升到2003年的6194。而西部地区存贷款所占比重较低,都在20以下,贷款所占比重区域下降,从2000年的1777下降到2003年
12、的1711。资本市场上也反映出资金的东流(如表5所示),东部上市公司2004年的筹资额所占比重为61,远高了二两部的13,西部地区在资本市场上筹措资金的能力较差。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开放程度较高,对外经济联系密切,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封闭,对外贸易不发达,因而中国鼓励出口的汇率政策必然使东部享受了诸多优惠,刺激了经济的增长。(如表6所示)2003年和2003年东部地区外贸依存度分别为6958和8272,远高于西部地区的850,和1021,鼓励出口的汇率政策,使东部获得的利益远大于西部,在开放经济乘数的作用下,东部地区的经济必然获得更高的倍数增长。 (四)分支行制的银行组织形式产生的效果不同 中
13、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加快经济建设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资金供不应求现象。中国一方面加强对外开放引进外资,但更为重要的是采取了分支行制的银行组织形式来聚集社会建设资金,统筹使用。这种组织形式对于聚集闲散资金、降低银行经营风险、加强资金余缺调剂并减少地方干预等方面曾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分支行制的组织形式带来了不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问题,由于其过分强调宏观政策效应,一切听从总行的指令,对地方利益,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发展的资金需求很少考虑。这种制度实际上起到了“虹吸”落后地区资金为东部服务的作用。 (五)金融监管政策所产生的效果不同 由于东部和西部金融系统的健
14、全程度不同,金融运行的不同特点,现行的统一监管政策导致对东部地区监管较松,而对西部地区监管较严。主要表现在:(1)央行的监管内容以合规性检查为主。由于新设金融机构主要集中在东部,所以对东部地区的金融监管主要集中在市场准入层面,对金融机构运营的监管有所忽视;相反,对西部地区金融监管主要集中在经营的合法性和风险性层面。(2)东部地区金融发达,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众多,监管力度相对较小;而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数量较少,国有银行占相当大的比重,监管的力度相对较大。(3)由于西部地区市场化进程滞后于东部,因而西部地区政府对金融监管的干预强于东部。 三、西部地区实施区域金融政策的建议 中国西部地区经济货币化程度
15、较低,金融体系不尽合理,金融市场不完善,而且经济的发展处于低梯度,边际利润率较低,风险较大,统一的金融政策在西部和东部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加快西部大开发都需要金融的大力支持,因而实施有差别的区域金融政策成为至关重要的选择。笔者认为,西部地区实施区域金融政策的总体思路是:建立适应西部特点的新型金融组织体系,通过培育区域金融中心、完善区域金融协调机制,进而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实行有区别的金融政策。 (一)建立适应西部特点的新型金融组织体系 1建立针对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性银行。在西部大开发初期,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重中之重,但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私人投资很少涉
16、足,因而成立西部大开发的政策银行来筹措建设资金,是有效率的选择。 2适当撤并效益不好的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网点。西部地区国有商业银行比重较高,在改革开放初期,其对于集聚社会建设资金用于重点地区和重点项目,以实现经济的快速增长曾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南于基层营业网点效益低下,不良资产比例较高,已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桎梏。因此,应当撤并效益不好、扭亏无望的基层营业网点,充分发挥国有商业银行中心城市分行的作用,集中资金和人力支持大中型企业向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及跨国经营方向发展,实现规模收益。 3结合西部地区发展的特点,建立地方性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服务。西部大开发应当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和民营
17、企业的作用,以效率优先来发展经济,因而建立地方性商业银行,提供小额信贷为中小企业服务是必然的选择。 4利用西部中心城市(兰州、西安、成都、重庆)的优势和国家的倾斜政策,吸引外资金融机构的进驻。外资金融机构的设立,还有利于提高西部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 (二)培育区域金融中心,健全区域金融协调机制 1根据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和增长极理论,充分利用和发挥西部中心城市的优势,打造西部地区的金融中心。可考虑依托西安和成都的经济、技术和人才优势,建立沪市和深市的证券交易所的异地交易中心,加强资本市场建设。同时利用西安和成都两个中国人民银行大区分行驻地的优势,发挥政策资源和信息集聚中心的优势,培育西安和成都成
18、为西北和西南区域金融中心。 2健全区域金融协调机制。在培育西安和成都两个西部地区金融中心的同时,应当尽快完善区域内部的金融资源和政策的协调,以统筹区域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强与区域外的合作,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金融资源的合理流动,大力吸引外部资金投资西部大开发。 (三)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实施有区别的金融政策 1货币市场方面。(1)实行与区域外有差别的存贷款利率。西部地区应适当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以充分集聚资金,吸引区域外的企业投资,存贷的利差由国家财政贴息支持。(2)降低西部地区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以抵消西部地区经济货币化进程对货币的吸纳,增加货币供给量,满足西部的资金需
19、求。(3)加大信贷政策支持力度,根据西部产业结构特点和产业的比较优势,制定相应的产业金融政策,加大金融政策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4)放松市场准入限制,鼓励地方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外资银行的进入,共同为西部大开发提供资金支持。(5)实行政策倾斜,允许西部地区商业银行的混业经营,增加其经营收益,激发其为西部大开发服务的积极性。 2资本市场方面。(1)设立西部大开发基金。两部大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单靠国家的信贷支持远不能满足资金的需求,因而设立西部大开发基金,以吸引社会闲散资金而达到集聚使用,对于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2)加大对西部地区股票及债券发行政策的倾斜力度,提高两部地区企业的直接融资能力。 其他参考文献:1.赵慧芝.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2.付林,李冬叶.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监管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3.江轶.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若干问题探析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4.李红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探究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1).5.石勉.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审计的探讨J.经济师,2010(10).6.林大静.构建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机制的思考J.审计月刊,2009(6).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864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