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石油储备的必要性及其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我国石油储备的必要性及其发展.doc(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我国石油储备的必要性及其发展摘 要作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中国的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稳定安全的能源供应。本文根据国内外石油供应的形势,结合我国石油消费和石油储备工程的现状,介绍了我国的石油储备体系及石油储备库的建设状况,借鉴其它主要国家石油储备的情况,说明我国进行石油储备的必要性, 同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在分析今后发展方向的同时,剖析了在发展中会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案,并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石油统计和报告制度、实行税收政策和部分商业化运作等方面对石油储备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关键词:能源 石油储备 储备库 石油统计目 录第一章 绪 论4第二章 中国能源问题分析5
2、第三章 缓解我国能源问题的有效途径73.1共同勘探开发石油资源73.2 石油管道建设73.3 促进中国与中亚石油贸易的思考73.3.1 加强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舞台作用73.3.2 建立我国石油期货市场,培养期货人才83.3.3 鼓励中国大型石油企业”走出去”83.3.4 建立完善石油商业储备83.4严峻的石油安全形势要求我国尽快建立石油储备体系93.4.1石油在政治、军事和外交关系中的地位更加突出。93.4.2国际油价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基本供需关系而独立运行。93.4.3国家石油安全问题呼唤石油储备体系。10第四章 石油储备现状及问题114.1石油储备定义:114.2 我国进行石油储备的必要性
3、114.3石油储备现状114.3.1 国外石油储备情况114.3.2我国的石油储备体系建设144.3.3 我国的石油储备管理机构154.3.4我国石油储备油库建设状况164.3.5 石油储备油库宜采用地上与地下相结合164.4 我国的石油储备体系174.4.1是一个体系化的建设过程174.4.2分三阶段建设,选址更加多元18第五章 能源储备发展方向及解决方案205.1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205.2确保规模,坚持分步走和多元化储备策略。205.3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05.4石油统计和报告制度。215.5多方筹资,实行税收政策和部分商业化运作。215.6加强石油储备体系建设的国际合作。22
4、结 论23致 谢24参考文献25第一章 绪 论作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中国的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稳定安全的能源供应。其中石油的地位尤其突出,在过去的20年间,为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中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不断增强。从1993年,即变成石油净进口国的那年起,中国便启动了关于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讨论。但是,直到2001年,中国才正式确定其战略石油储备建设项目。3年后,即开始了第一批项目的建设。建立战略石油储备项目的目标,是降低石油供应异常中断的影响。据报道,国际能源组织订立的战略石油储备标准,应为该国9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中国正努力达到该标准。在实施战略石油储备计划前,中国仅能依靠中石油、
5、中石化、中海油的商业石油库存,但其却远远无法达到IEA设定的标准。计划储备4.4亿桶石油的计划,是在2010年3月份净进口量的基础上确定的。但应当注意的是,中国的石油净进口量正大幅迅速增长,因此要达到上述标准并非易事。尽管如此,中国已下决心,预计用15年的时间来完成三个阶段的建设,总投资将达到1000亿元。设备的建设由中国国内的石油公司负责管理和监督。第二章 中国能源问题分析 2.1 中国对外石油贸易受大国制约。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石油企业相比,我国的石油企业成长较晚,像中石油、中石化这样的大型石油公司,在国际市场与国外的石油大鳄竞争中,仍存在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差距。世界主要的优良石油产区基本已
6、被像美国埃克森美孚、法国道达尔、荷兰壳牌、英国BP等知名公司所控制,不论是在中东还是中亚,都有美俄日等国家疯狂追逐石油的身影。 2.2 石油进口对外依存度较高。 对外依存度上升意味着能源安全系数在下降。2001年我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只有29.1%,2006年上升到47.3%,2008年更是达到了49.8%,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由此可见,我国石油进口对外依赖程度逐年增加。如此高的对外依存度很容易使我国的石油安全受制于人。中国来自海外的石油需求有可能会被某些大国干扰或中断,同时主要产油区动荡的政治环境和诸多不稳定因素给我国的海外石油进口带来很大隐患。 2.3 中国缺乏自己的石油期货市
7、场。 中国的石油进口量逐年上涨,在国际石油贸易中所占份额也很大,进口石油量占世界6%,但影响石油价格的权重还不到0.1%。需求大户不能影响价格,主要原因还在于中国乃至亚洲没有自己的交易所,很难反映东亚地区由供求决定价格的真实状况。欧洲使用布伦特期货价格从中东购买石油,美国通过西德克萨斯期货市场进口石油,中东地区对我国出口的石油价格每桶通常要比欧美高出1至3美元,仅此一项,我国每年要白白多花费近5亿美元。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对我国的经济影响很大,建立国内石油期货市场势在必行。 2.4 石油商业储备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石油企业的商业库存设计是在所需原油全部由国内供应的前提下,考虑管线运输状况,确定周
8、转库存规模为两周的加工需求量,这仅仅可以作为正常商业周转库存,而真正的商业储备是指正常周转库存以外的剩余库存,就此角度来说,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石油商业储备尚未建立起来。而美国主要是通过商业储备来进行市场调节,一般情况下不动用政府战略储备,此外,激烈的国际石油争夺和剧烈的价格波动,迫使我国尽快建立起健全的石油商业储备体系。第三章 缓解我国能源问题的有效途径3.1共同勘探开发石油资源 中石油与哈萨克斯坦早有多项能源合作。2005年中石油集团就收购了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的67%资产,后注入上市公司。2009年4月,中石油集团通过“贷款换石油” 策略,与哈萨克斯坦国家油气股份公司签署了关于扩大石油天然气领
9、域合作及50亿美元融资支持的框架协议。随后,双方与中亚石油公司签署了联合收购曼格什套油气公司的协议。只此一项,哈萨克斯坦可获得中石油100亿美元贷款,同时,中国进出口银行还向哈萨克斯坦开发银行提供50亿美元的贷款。我国利用相对充足的资本和技术优势,与中亚国家共同勘探开发其丰富的石油资源。 3.2 石油管道建设 我国在与中亚能源合作的过程中,重点体现在中哈石油管道工程项目上。中哈原油管道于2004年9月开工,设计年输油能力1,000万吨。中哈管线一期工程“阿塔苏阿拉山口”段已于2005年12月正式竣工投产,截至2007年12月31日,中哈原油管道已累计进口原油653.74万吨,2008年通过中哈
10、原油管道向独山子石化输送的原油超过500万吨。中哈原油管道已经运行3年,二期一阶段工程将在2009年7月30日前完工。届时将实现原油管道由哈萨克斯坦西部到我国新疆全线贯通,来自中亚的石油将源源不断的奔向中国。3.3 促进中国与中亚石油贸易的思考 3.3.1 加强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舞台作用 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国和中亚邻国加强政治,经济,能源合作的重要舞台。目前,发展资源经济是中亚各国走出经济低谷的基本战略,而中国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需求恰恰为中亚各国实现这一经济战略提供了广阔市场和可靠通道。在上海组织框架下,建立起有效的经济合作机制,对地区性经济问题进行协商与合作,通过包括能源合作在内的经济合作,
11、提高本地区各国的经济实力与政治互信,增强上海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和发展潜力。 3.3.2 建立我国石油期货市场,培养期货人才 如前所述,之所以我国基本没有国际石油定价权与话语权,正是因为我国没有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中国的石油进口几乎完全依赖于国际现货市场,而国际石油价格主要以期货价格表现。国外的期货市场规则使我国在石油贸易中只能被动接受别人提出的价格,讨价还价的余地非常有限。一个价格不断波动的国际石油市场不符合中国的经济利益,中国应承担起一个经济大国对国际经济稳定发展所应肩负的责任。我国应尽快建立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并培养相应的期货交易人才。 3.3.3 鼓励中国大型石油企业”走出去” 尽管目前我
12、国对外石油贸易中,以“贸易油”为主,“份额油”只是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辅助渠道,但是海外份额油掌握得越多,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主动权就越大。中国应积极向外投资,获得海外油田开采权。我国一些大型石油企业已经具备这样的实力,如中石油、中石化等企业通过与中亚国家建立合资公司,利用中国的资金与炼油技术,共同开发中亚地区的石油资源。同时国家应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如制定海外石油投资的总体方针政策,对企业在海外的石油项目予以税收政策优惠等。 3.3.4 建立完善石油商业储备国际能源署(IEA)根据储备主体的不同将石油储备划分为政府储备、企业储备和机构储备三种。政府储备是指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完全
13、由政府出资建设、采购、维护和控制的石油储备形式,其目的主要是及时解决和平息全国性的石油供应短缺与油价暴涨问题,具有其他储备形式无法取代的特殊作用,因而也被称为战略储备。企业储备是指石油生产商、进口商、炼油企业、销售企业和石油消费大户承担的石油储备,它由两部分组成:法定储备和商业储备。法定储备是企业为完成法定储备义务而在生产库存基础上增加的储备量,它对于维护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商业储备是指企业为应对市场波动而自行建立的储备,也是最常见的储备模式,绝大部分国家都有。机构储备(又称中介组织储备)是由法律规定的公共或民间组织承担的义务石油储备,它实际上是企业义务储备的一种变相模式。储
14、备机构是一个公共法人实体,成员均为法律强制规定有储备义务的企业,由企业共同建立储备机构进行专业化运作。政府储备、企业法定储备、机构储备、企业商业储备功能各异,各司其职,相互补充,只有将它们有机组合,建立国家石油储备体系,才能有效保障国家石油安全。3.4严峻的石油安全形势要求我国尽快建立石油储备体系 3.4.1石油在政治、军事和外交关系中的地位更加突出。石油是政治、军事和外交关系的重要筹码。纵观过去50年,围绕石油资源的争夺从来没有停止过,许多地区冲突和战争都与石油有密切关系,石油领域的竞争已经大大超出了一般商业范畴。里海地区由于其丰富的油气资源和重要的战略位置,已成为美国和俄罗斯争夺的焦点区域
15、。我国的南海地区本来并不存在严重的领海争端,但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其巨大的油气资源潜力揭示以后,也成了周边国家外交关系中的一个敏感问题。这充分说明,进入新的世纪,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的地位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更加突出。 3.4.2国际油价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基本供需关系而独立运行。当代石油经济出现了新的特点,传统的供需关系决定价格的理论已很难完全解释新的情况。国际油价与供求“背道而驰”已成为常态。如,国际原油价格从1997年底开始下跌,1998年底到1999年初,欧佩克一揽子原油平均价格一举跌破每桶10美元关口,创下此前12年来的历史最低记录。而从1999年3月以来,国际油价开始大幅回升,并在进
16、入2000年后加速上扬,2000年第二季度,国际油价暴涨,2000年9月曾一度突破每桶38美元的重要关口。2001年这一行情又戏剧化地向谷底进发,最低跌到了每桶17美元。2003年以来,国际市场油价在均价25美元桶的基础上,总体呈现震荡攀升态势,实现了逐年连级跳,价格水平屡创新高。国际原油价格在2007年下半年更是持续攀高。近期许多分析机构都预测,2008年原油的平均价格可能逼近甚至超过100美元。目前,国际市场原油供求基本面并不支持“天价”油价,但超高油价水平显然已非石油供求基本面所决定,地缘政治风险、投机炒作、欧佩克限产政策、经合组织国家商业石油库存、天气冷暖变化以及美元贬值等因素对国际油
17、价走势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可见,国际油价已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基本供需关系而独立运行。 3.4.3国家石油安全问题呼唤石油储备体系。国家石油储备是能源与经济安全的稳定器。事实说明,一个国家石油安全的核心问题不在于这个国家能否生产石油以及能生产多少石油,而在于这个国家能否以合理的价格稳定地保障石油的供应。据统计,美国石油消费量的62依赖进口,而日本则几乎不生产一滴石油。各国的经验证明,建立战略能源储备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必要措施。世界上主要消费国家不仅多方开辟石油生产、供应基地,而且建立大量的储备,以稳定供求关系、平抑市场价格、应对突发事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也相应采取了一系列的能
18、源政策。美国继续力求在国际石油事务中起主导作用,加大对欧佩克产油国的压力,同时启用战略石油储备,加快能源多元化,减少对欧佩克的依赖。欧盟各国政府在高油价冲击下加强了联合行动。美国和日本曾凭借动用石油战略储备,安然度过1973年的石油危机;在本轮石油上涨行情中,日本因为储备充足,受到的经济影响远远小于中国。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中国的零储备制度使中国经济在最近两年的全球能源价格飙升中吃尽了苦头。自从我国成为石油进口国后,原油价格一路上升,使我们不得不为其进口支付越来越高的成本。在当前国际环境下,我国面临的石油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必须建立石油储备体系以确保我国的石油安全。第四章 石油储备现状
19、及问题4.1石油储备定义:石油储备是指为保障国家、社会与企业的石油安全供应而实行的石油储存。中国作为一个规模巨大的经济体,要保障国家安全并保持经济稳定运行,必须提高防范石油市场价格风险的能力,逐步完善我国的石油储备体系,加大石油储备量。4.2 我国进行石油储备的必要性 近年来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剧烈,从2000年开始震荡上行,到2008年甚至涨到了每桶147美元,2008年7月以后短时期内连连破位,跌至每桶34美元,后又在50-80美元左右徘徊。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明显加大,由于能源在经济运行中的基础性作用,而使得石油的价格变动产生了强烈的连锁反应。持续攀升的高油价导致我国石油进口的
20、代价不断加大,近几年每年因国际油价上涨而多支出进口成本上千亿元左右,而且加剧了国内石油市场的紧张。从某种意义上说,怎样在合理的价格水平上得到我们需要的石油资源,是我国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任务。 我国战略石油储备的真正意义是为了应付突发事件,目前主要由中东、非洲等地进口原油,而中东为世界最不稳定的地区,此外我国石油进口主要依赖于印度洋-马六甲海峡这一运输通道,而马六甲海峡一方面航道拥挤带来了运输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这一地区经常存在的海盗袭击以及大国的战略控制等因素,影响整个航路的安全。因此,石油运输通道安全问题突出。4.3石油储备现状4.3.1 国外石油储备情况 (1)美国石油储备情况 美国建立
21、和确保战略石油储备的总体思路是:以最低的成本,储备高质量的原油;在扩大战略石油储备时,把它对国际国内市场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1975年12月22日福特总统签署能源政策和保护法后,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库从1977年开始注入原油,30多年来它先后从25个国家进口原油7亿多桶,其中约有1/3的原油在不同阶段通过不同方式得到更新。通过储备原油的“吐故纳新”,目前美国战略石油储备库里储存的原油,不仅在质量上高于国际市场上的一般原油,而且其成本价格仅为每桶28.42美元。即使国际石油供应全部中断,美国战略石油储备也可供全国消费118天。根据2005年颁布的新能源政策法,美国能源部最终将把战略石油储备增加
22、到10亿桶,为此美国能源部正在扩展有关地下盐洞群的储备能力并开凿新的盐洞群。2009年初美国能源部曾发表声明说,由于国际油价处于低位,将在未来几个月内为战略石油储备补充近2000万桶原油,战略石油储备为美国应对国内外各种危机发挥了预期作用,其在建立和确保战略石油储备方面的一些做法,值得世界各国参考和借鉴。美国石油储备分布如图4-1:美国石油储备分布图4-1(2)日本石油储备情况 由于日本石油基本上全部依赖进口,其本国石油产量仅占全国石油供给量的0.2%,进口石油的高度依赖使日本在第一次石油危机时损失巨大。此后,日本政府便将石油战略定为国策,一方面在中东以外的其他地区寻求稳定的石油供给,另一方面
23、积极加强石油储备。1975年制定了石油储备法,以法律形式明确了从事石油进口、精炼和销售业务的公司的责任义务关系,1978年开始推进国家石油储备,确立了日本现行的国家和民间两极储备体制的雏形。到1996年,日本相继建成10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政府还从民间租借了21个石油储备设施,国家储备全部是原油形式;民间储备的石油则保存在各石油加工厂和销售网点,民间储备中原油和成品油各占一半。根据日本政府的统计,2009年4月的石油储备为8899万吨,其中国家储备4844万吨,民间储备4055万吨,日本目前的石油储备量可供其消费169天,居世界第一。我国早期四大石油储备基地如图4-2所示:图4-2 我国石油战
24、略储备分布情况浙江省石油储备运输管线示如图4-3所示:图4-3 浙江省石油储备管线布局示意图4.3.2我国的石油储备体系建设 (1)我国的石油储备管理机构 中国石油储备建设起步较晚,直到近年来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快速攀升,加上国际油价波动剧烈,石油储备才被提升到战略安全的层面加以考虑。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石油储备体系建设开始起步,2004年4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正式组建,其要职之一就是管理国家战略石油储备。此后,国家发改委石油储备办公室正式运作,其主要负责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建立;2007年12月,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正式成立;2008年8月国家能源局成立,其职责之一为管理国家石油储备。国家石油
25、储备中心是中国石油储备管理体系中的执行层,宗旨是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供石油储备保障,职责是行使出资人权利,负责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建 设和管理,承担战略石油储备收储、轮换和动用任务,监测国内外石油市场供求变化。国家石油储备中心的成立增强了中国石油储备管理力量,理顺了中国石油储备管理层级关系,拉开了石油储备向专业化、正规化发展的帷幕。我国石油储备体系建设虽刚刚起步,然而不论从国内市场还是从外部环境来看,完善我国石油储备体系都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2)我国石油储备油库建设状况 我国石油储备量的初步目标是达到90天甚至100天的石油进口量,2008年我国进口石油量为2亿吨,90天进口量约为5000万吨。
26、 2004年,我国首批四个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正式确定并开工建设,分别位于镇海、舟山、大连、黄岛,2006年10月起,开始向镇海石油储备基地注油,2008年底,一期四大基地全部建成投用,储备能力总计1400万吨,至此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完成“开局”,即便如此,中国总的石油储备能力也仅仅只相当于约28天的原油进口量。 目前国家石油储备油库二期工程已规划完毕,影响选址的主要因素是石油需求量、运输成本及交通,工业发达、用油量大的东部地区是首要考虑对象。但考虑到石油进口的多元化,部分二期基地将设在内陆地区,可从俄罗斯、哈斯克斯坦等国进口石油,使布局更加合理,这样更符合国家石油安全的战略。在未来几年内,我国
27、须加快石油储备二期甚至三期工程建设,使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总库容加快达到5000万吨以上,同时我国油气行业需尽快建设完善东北、西北、西南、海上四大进口油气战略通道。 (3) 石油储备油库宜采用地上与地下相结合 我国一期四大石油储备基地全部采用地上油库,鉴于地上石油储备油库存在一些缺点,借鉴国外的经验,建议今后国家石油储备宜主要采用地下储备库形式,美国战略储备油的70%以上、韩国战略储备油的80%以上以及北欧国家等多采用地下库储备。地下石油储备油库有三大优势:安全环保,可有效防止雷击、恐怖袭击;可以节约土地,其地面设施占地仅为地上库的十分之一;节省费用,以一个300万立方米库计,据测算地下库比地上库
28、节省6亿-7亿元建设投资,运营费用仅相当于地上库的三分之一。因此我国应积极推动地下石油储备油库的建设。 (4)我国的石油储备体系 石油储备是一个体系化的建设过程,涉及总量、地区分布、所有制分布这些因素,现在中国的石油储备体系化建设才真正开始,本质上就是构建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战略储备与义务储备相结合的综合石油储备体系。结合目前中国实际情况,建议可以建立四级石油储备体系,所谓四级储备,分别是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各个地方政府的石油储备、三大石油公司的商业石油储备和中小型公司的石油储备。由于石油储备将需要大量资金,因此国家应当在石油储备中占据主导,以战略储备承担和化解石油安全与经济保障的风险,同时采取
29、政府与企业共担,中央与地方分担的财政负担机制,以分散战略储备的财政支出压力,企业可在经济杠杆的作用下承担商业储备的重任,而且根据国外经验,大型用油企业有义务承担一定的储备量,这需要我国进一步健全这方面的法律规定。 近两年来,中石化已在宁波和上海建设475万方商业储备油库,未来三年,还将建设库容约1000万方的商业储备油库,同样中石油也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商业储备油库,这些商业储备油库对于提高国家和企业应对风险能力,保障国家石油安全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3.3 我国的石油储备管理机构 中国石油储备建设起步较晚,直到近年来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快速攀升,加上国际油价波动剧烈,石油储备才被提升到战略安
30、全的层面加以考虑。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石油储备体系建设开始起步,2004年4月,国家发改委能源局正式组建,其要职之一就是管理国家战略石油储备。此后,国家发改委石油储备办公室正式运作,其主要负责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建立;2007年12月,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正式成立;2008年8月国家能源局成立,其职责之一为管理国家石油储备。国家石油储备中心是中国石油储备管理体系中的执行层,宗旨是为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提供石油储备保障,职责是行使出资人权利,负责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建 设和管理,承担战略石油储备收储、轮换和动用任务,监测国内外石油市场供求变化。国家石油储备中心的成立增强了中国石油储备管理力量,理顺了中国
31、石油储备管理层级关系,拉开了石油储备向专业化、正规化发展的帷幕。我国石油储备体系建设虽刚刚起步,然而不论从国内市场还是从外部环境来看,完善我国石油储备体系都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4.3.4我国石油储备油库建设状况 我国石油储备量的初步目标是达到90天甚至100天的石油进口量,2008年我国进口石油量为2亿吨,90天进口量约为5000万吨。 2004年,我国首批四个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正式确定并开工建设,分别位于镇海、舟山、大连、黄岛,2006年10月起,开始向镇海石油储备基地注油,2008年底,一期四大基地全部建成投用,储备能力总计1400万吨,至此中国战略石油储备完成“开局”,即便如此,中国总
32、的石油储备能力也仅仅只相当于约28天的原油进口量。 目前国家石油储备油库二期工程已规划完毕,影响选址的主要因素是石油需求量、运输成本及交通,工业发达、用油量大的东部地区是首要考虑对象。但考虑到石油进口的多元化,部分二期基地将设在内陆地区,可从俄罗斯、哈斯克斯坦等国进口石油,使布局更加合理,这样更符合国家石油安全的战略。在未来几年内,我国须加快石油储备二期甚至三期工程建设,使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总库容加快达到5000万吨以上,同时我国油气行业需尽快建设完善东北、西北、西南、海上四大进口油气战略通道。 4.3.5 石油储备油库宜采用地上与地下相结合 我国一期四大石油储备基地全部采用地上油库,鉴于地上石
33、油储备油库存在一些缺点,借鉴国外的经验,建议今后国家石油储备宜主要采用地下储备库形式,美国战略储备油的70%以上、韩国战略储备油的80%以上以及北欧国家等多采用地下库储备。地下石油储备油库有三大优势:安全环保,可有效防止雷击、恐怖袭击;可以节约土地,其地面设施占地仅为地上库的十分之一;节省费用,以一个300万立方米库计,据测算地下库比地上库节省6亿-7亿元建设投资,运营费用仅相当于地上库的三分之一。因此我国应积极推动地下石油储备油库的建设。 4.4 我国的石油储备体系 4.4.1是一个体系化的建设过程石油储备涉及总量、地区分布、所有制分布这些因素,现在中国的石油储备体系化建设才真正开始,本质上
34、就是构建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战略储备与义务储备相结合的综合石油储备体系。结合目前中国实际情况,建议可以建立四级石油储备体系,所谓四级储备,分别是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各个地方政府的石油储备、三大石油公司的商业石油储备和中小型公司的石油储备。 由于石油储备将需要大量资金,因此国家应当在石油储备中占据主导,以战略储备承担和化解石油安全与经济保障的风险,同时采取政府与企业共担,中央与地方分担的财政负担机制,以分散战略储备的财政支出压力,企业可在经济杠杆的作用下承担商业储备的重任,而且根据国外经验,大型用油企业有义务承担一定的储备量,这需要我国进一步健全这方面的法律规定。 近两年来,中石化已在宁波和上海建
35、设475万方商业储备油库,未来三年,还将建设库容约1000万方的商业储备油库,同样中石油也建立了一定规模的商业储备油库,这些商业储备油库对于提高国家和企业应对风险能力,保障国家石油安全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4.2分三阶段建设,选址更加多元第一阶段(2004-2009):已注满石油设计储量:1.02亿桶(1640万立方米)或者是21天的净进口量,由位于不同地点的四个储备库组成。选址标准:第一阶段的四个储备库镇海、黄岛、大连和舟山均位于沿海地区。主要考虑如下四个标准:注入石油的方便程度,交通的便利程度,与周边石油冶炼设备的距离,在紧急情况下的迅速反应能力。举例来说,镇海储备库就很好地满足上述
36、四个标准。其位于交通便利的长三角地区,周边有诸多大型的石油冶炼设备,诸如中国石油(601857,股吧)上海石化工厂、扬子石油化工厂等,还有建设中的其它一些石化工厂。建设进展:2004年浙江镇海项目开工建设,截至2008年,第一阶段所有四个储备库均已完工。储油需求:从2006年三季度至2009年二季度,四个储备基地共注入了1.02亿桶原油。如果注入速度平稳的话,这意味着此间每天平均注入量,亦即储油增量,约为10万桶。但据报道,第一阶段的原油平均收储成本为58美元/桶,这说明大部分原油是在2008年下半年至2009年上半年间入库的,意味着此间储油提升量约为28万桶/天。第二阶段(2009年至今):
37、建设中设计储量:1.69亿桶(2680万立方米)或相当于21天的石油净进口量,将分别储存于8个储备库,其中仅有一些得到确认。选址标准:截至目前,中国尚未披露第二阶段储备库选址的完整名单。与第一阶段的标准相比,第二阶段有两个明显的转变值得关注:一是,更多的石油储备库将位于中国的内陆地区,以保证地域的多元性。二是,更注重开发地下石油储备库的潜力。其具备潜在的储存空间,且与地上石油储备库相比,建设和维护费用较低。对这些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据说已经开始。辽宁锦州等地是此阶段地下储备库的候选地。建设进展:所有的计划和准备工作均已就绪,并且在2010年的三四月份,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的批准。第二阶段将包括8个
38、石油储备库。其中的4个已经开工建设。据以往经验,预计第二阶段的时间跨度可能是3到4年。储油需求:随着第二阶段部分建设将于2011年年中陆续竣工,预计随后的6-18个月内储油需求可能会再次升至10万-20万桶/天。第三阶段(预计2020年完成):规划中设计储量:1.69亿桶(2680万立方米)或相当于21天的净进口量。储备库的数量尚待确定。选址标准:类似于第二阶段,以进一步多元化选址为目标。截至目前,官方尚未披露任何已经确认的选址。建设进展:选址尚未确定,相关准备工作正在进展中,预计2020年完成。低价买油,储备库尚未注满尽管没有官方的石油注入战略,但在实践中,中国遵循了一定的策略,倾向于在石油
39、价格低谷期大量买入石油。2007年年末,黄岛储备库虽已完工,却仍有大部分的储备空间等待注入。因为在2007年晚期及2008年的早期,国际油价处于高位,中国希望以更为合理的价格来购买石油,便选择了等待。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油价大跌,同时大连和舟山两个储备库的完工,于是中国在2008年末和2009年早期大规模买入石油。2009年6月,中国宣布第一阶段的4个储备库均已注满石油,总量达1.02亿桶,购买均价为58美元/桶。第二阶段的建设工作始于2008年末期,其总储量达到1.69亿桶。截至目前第二阶段仅有600万桶石油注入量,只占其总储量的很小比例。由于第二阶段的建设工作要持续到2011年中期,所以
40、预计届时储备库的石油注入需求量为每天10万到20万桶。第三阶段建设工程未启动,亦未有石油注入。第五章 能源储备发展方向及解决方案完善我国石油储备体系的主要措施 5.1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石油储备是一项事关国家与产业安全,且投资巨大、选点严格、建设周期较长的系统工程。要完成这样的工程建设,必须有法律法规作保障。中国现在迫切需要在石油储备和能源安全方面立法,加快石油储备建设和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使石油储备建设的全过程有法可依。具体应包括:战略石油储备建设的中长期目标、发展规划;政府规模和商业储备的最低规模、紧急情况下的动用程序和规模;原油及设备的采购费、日常管理费;企业所承担的储备义务等。 5
41、.2确保规模,坚持分步走和多元化储备策略。国际能源署成员国的石油储备标准是9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为使战略石油储备更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国的石油储备远期目标也应以此为标准,这就需要非常大的储备规模。在实施过程中,应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一是采取分步实施的办法。先制定近期目标,在此基础上制定中期和远期储备目标。二是加强商业储备。鼓励相关企业在正常的周转库存外建立相应的商业储备,作为对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重要补充,确保在石油价格动荡变化时企业生产经营的稳定和国家战略石油供应安全。三是在储存方式上,应充分考虑战备安全、运输、储存成本等因素,采取多样化的储存方式,做到“三个结合”:地面储存与地下储存相结合,
42、人工设施储存与利用盐穴、溶洞等天然地理环境储存相结合,现有设施储备与新建基地储存相结合。四是在石油储备基地的布局和选址上,应合理规划,除重点考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运输便利、运转石油方便、有良好水域条件外,还应考虑要有一定的战略纵深度和隐蔽度,以应对敌对势力的战略打击和安全保密。5.3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借鉴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国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本着适度集中、政企分开和机构精干的原则,建立起由中央统一管理,决策层、管理层和操作层相互分离的三级管理体制。其中,决策层是国务院的能源主管部门,可设立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作为具体办事机构;管理层是国家石油储备管理中心,是独立核算的特别法人机构
43、;操作层包括政府成立的石油储备基地公司,未来将组建的石油储备联盟,也包括承储的民营企业。国家应通过法律界定好各层次的“责、权、利”关系。改革开放30年,我国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一些有实力的企业积累的殷实的资本和丰富的工商业管理经验,我国应科学借鉴国外“藏油于民”的石油储备策略,允许具有资质的民营企业以股份制的形式介入石油储备体系,增加市场竞争性,尽快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家石油商业储备体系建设,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最终形成以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为主体,以民间商业储备为重要补充的整体国家石油储备体系。 5.4石油统计和报告制度。国际能源署(IEA)和欧盟的大多数成员制定的能源安全和
44、石油储备的法律中,大都含有对石油经营者定期报告石油生产、销售、进出口、库存统计数据的要求,报告对象或是国家统计部门,或是经济、能源主管部门,也有的是石油储备机构。通过信息的收集、分析,政府可以及时跟踪和监测石油供需形势、市场变化,对石油储备应保持多大规模、应急情况下的储备投放等进行决策。如果石油经营者未能如实按期报告,政府将依法采取惩罚措施。目前,我国的能源统计还不够完善,特别是石油统计数据还不完全,不能满足建立国家能源数据库的需要,不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l生。在研究建立我国国家石油储备的过程中,应建立石油信息报告制度,完善石油统计。 5.5多方筹资,实行税收政策和部分商业化运作。建立战
45、略石油储备,达到国际能源署成员国石油储备标准,必定要建立大型石油储备基地,这需要巨额资金,将给政府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战略石油储备基地的维护、管理等也需要投入巨额资金,资金来源是一个难点、焦点问题。美国战略石油储备所需资金全部由联邦财政预算包揽,在政府财政赤字日益高涨的情况下,战略石油储备所需的巨额支出已成为联邦政府的沉重负担,并因此制约着其战略石油储备的发展。对此,我国应从中汲取教训,采取多种方式筹措资金。一是政府给予财政拨款。二是设立专门的战略石油储备税,即对石油产品消费、石油及石油产品进口征收战略石油储备税,用于战略石油储备设施建设、石油购买、维护和管理等。三是开辟石油期货市场或远
46、期合约交易制度,加强风险分散的市场化力量。四是建立期货储备,如参与国际期货市场投资,通过在期货市场上的适度持仓影响市场价格、摊低进口成本。五是对战略石油储备设立最低保有量,在达到最低保有量后,可利用超出的库容在国际市场进行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运营,以减轻政府负担,使战略石油储备系统为国家整体利益服务。 5.6加强石油储备体系建设的国际合作。石油是世界性的战略产品,而且供求关系十分脆弱,价格波动大。而我国已经成为石油消费和进口大国,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在建设石油储备体系过程中,应该加强国际合作,以增加国际石油信息的透明度,缓解全球油价的波动。首先,应加强与国际能源署的合作。虽然我国不
47、是国际能源署的成员,但在采购和动用石油储备时应与该机构进行合作,遵循一致的石油储备使用原则,共同应对投机操作、恐怖主义等影响国际能源安全的重大问题。可以建立国家能源主管部门与国际能源署的定期对话机制,互相通报各自的石油供需情况,实际储备规模,在石油储备动用前双方应交换意见。其次,应强化东亚区域能源合作。目前,除日本和韩国外,东亚其它国家都没有建立公共石油储备,政府难以在石油供应中断时调控市场。一旦发生紧急情况,东亚大部分国家可使用的石油储备极其有限,难以应对石油危机,并影响区域能源安全。因此,我国应积极参与亚洲能源合作论坛,主导东亚区域能源协作,协调各国石油储备政策,共同维护能源安全。结 论 综上所述,石油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血液”,凝聚了大国经济、政治等全方位的博弈内涵。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在石油尚无可替代能源的今天,对能源的竞争日趋激烈,中亚作为国际能源界新的石油供应地,引起各能源消费大国的关注是必然的。我国与中亚国家基本没有领土争端问题,政治上互信,经济上存在很多互补领域,边境贸易额逐年递增。我国应加强与中亚地区多方面、多层次的合作,在科技、能源、安全、反恐等国际事务中广泛沟通,为更好的开展石油贸易创造条件。致 谢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86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