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硅谷创新人才的集聚与扩散机制.doc
《美国硅谷创新人才的集聚与扩散机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国硅谷创新人才的集聚与扩散机制.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美国硅谷创新人才的集聚与扩散机制及对上海的启示高 慧硅谷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临太平洋的一块约80多公里长、面积约1500平方公里的条状形平坦谷地。在全世界人的眼中,硅谷是一个神话。从20世纪60年代的半导体工业,70年代的处理器,到80年代的软件和90年代的互联网,硅谷都走在世界高科技的前列。如今,硅谷代表着全球科技发展的潮流,成为高科技的代名词。目前硅谷地区集中了近万家大大小小的高科技公司。在这些公司中,世界最著名的高技术公司有10多家,如惠普、网景、雅虎、英特尔、思科、升阳等,同时,硅谷号称跨国公司的信息天线,这里驻扎着许多世界著名公司的分支机构,如爱立信、西门子、索尼、三星等,而且还有不少
2、世界级的高科技企业的总部在这里集聚。1999年,硅谷地区的GDP总值超过3000亿美元,占美国全国的3%左右,超过中国GDP总值的1/4。如果把硅谷视为一个国家,其经济实力可以排在世界第12位。硅谷大约有25万个百万富翁,而且每天就会产生64个新百万富翁,硅谷公司的市场价值超过1万亿美元,相当于当时中国全部上市公司市值的两倍。科技的创新、经济的发展,人才是关键。硅谷之所以科技成果主导世界,经济能够发展迅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人才在硅谷科技创新、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本文在考察硅谷人才现状特点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人才集聚和扩散的主要机制,最后提出对建设上海人才高地
3、的几点启示。一、 美国硅谷人才现状特点硅谷是世界各国优秀人才的聚集之地,拥有大量综合素质比较好的优秀人才资源。1. 硅谷人才数量多,文化素质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硅谷吸引了大批的高素质人才,与此同时,硅谷人口的教育程度也大幅提升。硅谷拥有大学以上文凭的人口已从42.3万人增加到60.9万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率从32%增长到41%,大学生所占人口的比率名列全国第三。在硅谷,目前共有40多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有上千个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7000多名博士(占加州博士总数的1/6,而加州是美国受过高等教育人士密度最大的州)。在硅谷的雇员中,40%的人拥有学士以上的学位。这些数据表明,硅谷是世界最先进人
4、才的聚集地,具有高质量的人才库,堪称全世界的人才高地。2硅谷人才来源广泛,且相对集中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而硅谷则更能吸引移民,硅谷集中了大量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其中又相对集中在亚洲,尤其集中在亚洲的中国和印度。据统计,20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有专业技能的移民在硅谷的数量不断上升。从1985年至2000年期间,硅谷专业技术人才移民人数达到12.7余万人,其中,来自中国者占50%、印度占20%、伊朗占7%、俄罗斯占6%、韩国占5%、越裔工程师占3%、墨西哥裔也占3%等。另据2001年沙克斯尼安在旧金山湾区对17家顶尖公司的2273名成员进行调查,结果竟然发现,有90%是在美国以外地区出生
5、,在这些非美国土生土长的科技人员中,43%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在美国硅谷,当地人戏称:“IC”是推动硅谷的动力。但这个“IC”不是通常所说的“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缩写,而是印度人(Indian)与中国人(Chinese)的简称。一般说来,印度人擅长软件设计,而中国人专精于硬件的设计与整合,两者构成了完美的结合。印度裔和华裔一起被认为是硅谷举足轻重的两大族群。据统计,2000年,华裔和印度裔工程师共掌管了硅谷约2800家公司,销售额达1268亿美元,平均每4家公司之中,就有一家由他们掌管。在美国硅谷新崛起的2000多家移民高技术企业中有40%是印度人创办的。3.
6、 硅谷人才多类型,且复合型硅谷不但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科学技术人才,同时还具有顶尖的领导人才、管理人才、精明的商业奇才等知识多样化的综合性的人才群体。如,具有“硅谷之父”称号的特曼教授,是斯坦福和工业界结合的酵母,1951年倡导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高新技术园区“斯坦福工业园区”,这是在美国出现的第一个在大学和产业之间合作的模式,也被认为是最成功的模式,可以说是硅谷的原型。微软的DavidCutler这样的技术专家可以创造出Windows引发了世界性的视窗革命。亚马逊网站的JeffBezos这样的商业奇才可以创造出一种电子商务销售形式的革命。Cisco公司的JohnChambers这样的管理专家可以
7、将Cisco变成市值为世界第三大公司。同时硅谷人才多是复合型的人才。一般说来,硅谷领导高科技企业的管理人才都是既懂得技术又擅长管理的全才;许多人既是相关领域的技术权威或创新者,同时又具有非凡的领导才能和个性魅力。只有这样高素质的人才组合才能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4. 硅谷人才勤奋刻苦,干劲大据统计,美国雇员是西方发达国家中最辛苦的人,而硅谷人拼命工作的干劲又是在全美拔尖的。不管各自具体工作是什么,硅谷人几乎都处在一个亢奋、精神饱满的状态,经常废寝忘食,拼命工作。据统计,三分之一的硅谷人每周工作4150小时之间,即经常加班,有的每天工作10小时;十分之一的人每周工作超过51小时。在硅谷
8、工作的年轻人,一连十几个小时,一连几个星期,不断地工作,吃睡都在办公室、电脑旁已经是家常便饭。硅谷人的工作和生活的态度不是“有人要你好好做”,而是“自己要想做得好”;不是“工作为了活着”,而是“活着为了工作”;把工作不是看成是“苦差使”,而是看成一种“乐趣”。因此,硅谷人拼命的工作劲头并不是企业老板强迫的,许多加班都是自愿的。 5. 硅谷人才具有创新精神,也具有创业精神硅谷有大量富有创新精神的科技人才,他们具有一般常人所没有的敏锐眼光和商业头脑,有新创意,有新技术,也有新管理理念,并把把新的发明用于新产品,并投入市场。在硅谷,不光是人才济济,更重要的是,从学校的教授、学生,到企业、公司的员工,
9、都有具有强烈的创业精神。硅谷几乎每个教授都办公司,几乎每个学生都在公司任职,或自己创业,同时还有着成千上万的创业家在活动,他们以创业为工作,以创业为乐趣。硅谷的创业者总是力求将投资者的主意和自己一个个美妙的想法变成现实,即使暂时失败了,也会不屈不挠地寻求新的成功。正是硅谷人才这种创新和创业精神,形成了硅谷中无限的繁衍生息能力。6. 硅谷人才跳槽频繁,流动性强硅谷人才具有的高度流动性,跳槽十分频繁,是世界上“跳槽率”最高的人群。硅谷的平均人员流动率高达20%,其中,工程技术人员的跳槽率很高,他们在同一个地方工作时间一般不超过3年;硅谷高科技公司的人员跳槽率也很高,每4个人就有一个跳槽的,是美国平
10、均水平的2倍。硅谷人才流动实现了知识的传播、技术的转移,加快了创业文化的兴起和经验的融合,从而促进了大量企业的诞生。如1957年,因不满诺贝尔奖得主肖克利的独断倾向,在诺宜斯带领下,“肖克利八杰”集体跳槽,离开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在工业家费尔柴尔德资助下,成立了家喻户晓的仙童半导体公司。摩尔、葛洛夫等人在60年代末又出走仙童创业,这才有了众所周知的英特尔公司。二、美国硅谷人才集聚机制硅谷之所以能产生大量的优秀人才,之所以能吸引世界各国的优秀人才,最主要的原因是:在整个硅谷发展的过程,除了硅谷特有的文化外,政府、企业和学校同心协力,十分注重对于高素质、复合型、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培养和使用,为各路
11、人才的成长在文化、工作、政策、法律等方面创造了良好的综合环境。1.特有的硅谷文化(1)鼓励冒险,允许失败传统价值观念只承认成功,不允许失败。通常,失败往往对一个创业者来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例如,在欧洲或在中国,破产往往会被看成羞耻;而在另外一些国家,破产者还不能再被允许开办公司。而硅谷文化的重要特色就在于它具有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价值观念,崇尚 “ItisOKtofail”(败又何妨)的理念。在硅谷,一个有了几次失败经验的创业者,反而被各企业争相雇用。硅谷对失败的宽容气氛,使得人人都想跃跃一试,开创新的企业。他们都不在乎创业为他们带来的得失,失败了不丢脸,一家公司没干成,再去另一家公司。(2
12、)鼓励人才创新,提倡个人奋斗在硅谷,创新的环境和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只要通过努力,个人的才能就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硅谷是一个创新的国际性场所,主要产品年年有创新,主导产品每十年变个样,历经数十年而不衰。硅谷正是以每天十几项推动科技发展的技术成果而确定其世界最大科技创新区的地位,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硅谷。就是完全靠内在的创新环境,不断地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淘金者。他们在这里能够充分体现和实现自己的聪明才智,能够充分实现各自的人生价值。(3)鼓励人才流动,容许跳槽在硅谷,员工的流动不受任何限制和遣责,“跳槽”也没有什么关卡。员工跳槽这都被视为一种完全正常的职业行为,任何人都可以实现“人往高
13、处走”的理想,去圆成功的梦想。硅谷特有的文化,极大地激发了人才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奋斗精神以及勇于追求自身价值的精神,从而为硅谷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和创造力。2.政府的大力支持政府除了加强硅谷的基础设施外,主要是通过制定恰当、有效的政策和法律来为硅谷人才营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1)制定和修改移民法从1950年开始,美国政府随时根据硅谷产业发展和科学研究的需要不断修改移民法案,为吸引外国优秀人才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1965年颁布“新移民法”,法律规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只要学术、专业上有突出成就,不考虑国籍、资历、年龄和信仰,一律允许优先进入美国,并且每年留出2.9万个移民名额专门用于引
14、进外国的高科技人才;1992年,美国移民法修正案通过了对“杰出人士”移民的法律,为“杰出人士”提供了快速向美国移民一条捷径;2001年出台的加强21世纪美国竞争力法,其核心就是要吸纳世界各国的优秀科技人才,计划3年期间内,每年从国外吸收19.5万名技术人员。尽管“9.11”事件后,美国颁布了相对严格的“移民法”,但对于外国优秀人才仍然是欢迎的。(2)实施 H-IB签证计划1990年美国开始实施专门为吸纳国外人才的H-IB签证(用于招聘科技人员的签证)计划,每年签发6.5万个,有效期为6年。硅谷地区每年虽约占H-IB总配额的43%,但仍然难以满足需求。硅谷的高科技公司时常不断向国会施加压力,要求
15、扩大H-IB签证的数额。1998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将1999年和2000年H-IB名额从6.5万增加到11.5万。为了进一步满足美国经济发展对科技人才的需要,总统克林顿2000年5月向国会提出,从2001年至2003年,美国对高科技人才引进的名额增加至20万。此前,美国众院移民小组委员会通过法案,在2000年至2003年,将撤销有关外国技术人员在美国工作所必需的签证方面的限制。2003年,美国务院又公布一份备忘录,指出H-IB类签证持有者可在美停留至其签证最后期限,被解雇员工在离美之前已有一定的宽限期。这使真正有本领、对美有用的科技人员能留在美国。实施H-IB签证计划为美国引进了大量专业
16、热门、年龄轻、学历高的优秀人才。据美国移民局统计报告,从1999年10月至2000年9月,共有25.76万H-IB签证。取得H-IB签证的人才,从专业看,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数最多,占58.1%;其次为建筑师及工程师(12.3%)、管理专业人员(7.2%)、教育行业(4.9%)及医护健康业(3.9%);从年龄看,以25至29岁年龄群人数最多(42.2%);从教育程度看,拥有学士学位者占最多(56.9%),其次为硕士学位者(31.1%)、博士学位者(7.2%)。(3)实施外国留学生政策积极吸引外国留学生是美国吸引外国人才的重要手段。1946年美国实施“富布赖特计划”,每年提供奖学金接受各国学生及学者
17、赴美学习。美国各大学也相继推出各自的留学政策。据美国科学基金会调查,1999年有75%攻读博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以“研究助理”身份,获得大学全额奖学金。因此美国吸引了大量国外留学生,并成为接受外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与此同时,政府和相关组织还通过跨国联合办学或是在外国设立美国大学,物色苗子,网罗人才,为美国的未来作储备。 统计数字显示,2002年在美国大学深造的外国留学生49.1万人,占全球150万留学生的1/3。另外,美国还通过实施“绿卡制”来吸引国外留学生定居美国。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一项统计报告称,25%的外国留学生最后选择定居美国;美国境内获工程博士学位者,半数以上是在国外出生的。(4)颁
18、布多部就业和劳动法规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颁布了20多部有关就业和劳动保护方面的法规,以减少和避免就业领域存在的种族、身份、宗教歧视等行为,为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才提供了充分的权利保障。(5)执行比较宽松的商业秘密保护法在美国许多州,商业秘密保护法(雇员受雇时,要鉴定一个保证书,主要用于防止将来雇员跳槽、辞职时泄漏商业秘密)的执行非常严格,但在硅谷所在的加州地区,商业秘密保护法,远不如其他州执行得那么严格。由于宽松的法律环境,使硅谷人才流动频繁、跳槽。(6)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制度美国是世界上实行知识产权制度最早的国家之一,已基本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知识产权法律体系。美国联邦政府机构对知识
19、产权的介入很深,管理上比较缜密和严格。特别是对政府拨款产生的专利权的管理,宏观上有政策指导,具体项目上也有专门机构操作、经营。这为硅谷人才拥有技术创新的知识产权和专利权提供良好的法律支持。另外,政府还制定法律,允许大学、科研机构、非赢利机构和企业拥有利用联邦资助的知识产权,以推进产学研的合作。3. 企业的积极推动(1)利用“猎头公司”招聘人才硅谷许多一些高科技公司充分利用遍布全世界的“猎头公司”为其网罗高科技人才。据统计,硅谷70%的高级人才是通过“猎头公司”调整工作,90%以上的知名大公司利用“猎头公司”择取人才。(2)采取积极有效的股份认购权激励措施硅谷企业为了留住关键员工采用了很多方法,
20、其中最重要同时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发放股票期权,员工为了获得股票期权可能带来的巨大回报愿意延长服务企业的时间。授予股票期权,就是在员工加入公司的时候,公司在员工的薪酬利益总计划中,包含一个条款,授予员工一定数量的股票购买权及购买价格。在硅谷,股份认购权是个很普遍的概念。对于一个优秀的人才,硅谷公司往往会给予较多的股份认购权,不要员工自己掏腰包就可以享有,是员工能力和价值的一种体现,这也是硅谷尊重人才的一个体现。股份认购权使每个员工都能成为公司的主人,使每个员工都能为公司的发展竭尽全力。如果公司发展了,员工可以通过股份认购权获得经济上的实惠。如果公司倒闭,员工也没有资金风险。很多人就是通过股票认
21、购权而成为富翁,一个成功的公司往往能有上百个百万富翁,这是硅谷的一种很有效的激励模式。(3)创造平等竞争的工作环境在硅谷的企业里,人才竞争是非常激烈的,优胜劣汰在这里体现得最为充分,但对每一个员工来说,竞争都是公平的。在硅谷的企业,在晋升和岗位培训上,信奉能者在上的理念,才华与能力主宰一切,而种族、年龄、资历与经验并不能决定机会和职位。在工资支付方面,主要是根据员工的业绩,确定工资的高低和福利的多少。一般说来,优秀员工与落后员工之间的工资福利差别相当大,管理层的工资待遇与普通员工的工资待遇可以相差几十倍,不同工种之间的工资差别也不小。(4)重视对员工的培训由于高新技术发展特别迅速,产品生命周期
22、大大缩短,硅谷公司员工的知识必须不断更新,否则跟不上技术创新的要求,所以硅谷内的公司对员工的培训特别重视。公司通过多种途径,让员工到硅谷高校进修、念学位或参加培训,使员工知识不断更新,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参与科研项目的资助。企业通常对大学的某个科研项目提供资助,让企业员工与大学教师一起进行研究,了解科学发展的最新动向,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技术需要,迅速进行应用性研究。或者企业交纳一定的费用,让企业员工在大学院所的实验室进行一段时间的研究,以提高他们自己的研究能力,开阔视野。参加大学等开设的讲座、研讨会和短期培训。硅谷有各种以大学和企业合作为目的而设的组织,企业每年只要交纳一定的费用,成为这些组织的
23、成员,就可以参加他们提供的讲座、短期培训,参加研讨会,并能得到大学的学术期刊、著作以及各种软件等。接受大学的远程教育。硅谷大部分企业都是斯坦福大学电视教育网的成员,旧金山湾区35英里以内的企业科研人员还可以接收到斯坦福大学利用微波传输系统播放的课堂现场,斯坦福大学利用交互或双向音频返回系统,使企业员工在企业内就可以如同教室里的学生一样向老师提问和参加讨论。广播区域以外的会员公司则使用斯坦福大学的讲课或演讲的录像带,只要聘请一位导师给员工上课就足够了。4.高校的重要作用硅谷有斯坦福大学、加州伯克利分校等世界一流大学,有斯坦福直线加速器中心和阿莫斯航天研究中心等著名实验室,除了进行高层次研究和培训
24、的研究型大学以及科研机构外,硅谷还有州立旧金山分校、州立圣荷西大学、州立海沃德大学等许多专门培养大批高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大众化教育机构。高校是硅谷人才资源的宝库,被誉为硅谷“人才培养的摇篮”。 (1)输送大量的人才硅谷高校尤其是斯坦福大学,实力雄厚,人才济济,培育了不少顶尖级的科学家、企业家和学术界名人。教授中有不少诺贝尔奖得主,所造就的学生中更是不乏政商名流。从而可以源源不断地为硅谷输送多种多样的优秀人才。硅谷的很多企业家都来自斯坦福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分校,许多人至今仍然是这两所学校的教授。(2)鼓励师生创业硅谷大学一般不是搞纯学问的象牙塔,而是鼓励师生创业,为此还专门为教员和科研人员的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美国 硅谷 创新 人才 集聚 扩散 机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86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