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霸权与国际秩序.doc
《美国霸权与国际秩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国霸权与国际秩序.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美国霸权与国际秩序摘要20世纪是美国霸权的时代,其间三次国际秩序建设的诉求都是与美国霸权目标直接相关的。伍德罗威尔逊的世界秩序设计和霸权目标是奠基性的,制定了20世纪美国的外交政策议程及其霸权方式。富兰克林罗斯福接过其世界秩序的火炬,促成了联合国的创立,以此为基础的国际制度体系,将美国推上了西方世界霸权的宝座。冷战结束以来,尤其是乔治W布什遵循具有帝国特征的单极秩序逻辑,体现了美国大战略的转轨。鉴于多边国际制度作为建构未来秩序的基本原则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美国当前的单边主义战略难以奏效。关键词美国霸权国际秩序历史分析 霸权的主要目标就是通过秩序建设实现其治下的和平,这一点尤其是美国霸权的
2、突出特征。我们可以看到, 20世纪是建立全球性秩序的时代,其间三次全球秩序的诉求都是美国发起的,集中反映出美国是20世纪世界霸权的意义。本文以美国霸权与国际秩序的关系为着眼点,集中探讨国际秩序建设在美国霸权确立、巩固与演变进程中的战略价值。美国建立世界秩序的第一次尝试 美国自视为“新世界”,以与欧洲“旧世界”相对,美欧对国际秩序的不同追求以此为分野。欧洲在列强争雄与竞相扩张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势力均衡为主导的战略思想,其所追求和确立的国际秩序也以均势为基准。欧洲的国际秩序历史就是建立均势、追求霸权(打破均势) 、重建均势的循环。美国则自诩为“山颠之城”, 所追求者是全新的世界, 故对秩序的追求也
3、往往冠以“世界新秩序”的名号,随着美国国力的增强和进一步对外扩张,霸权成为美国所追求的秩序目标,其战略途径就是打破均势、建立集体安全秩序。 进入20世纪,伴随着美西战争胜利的脚步,美国加强了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 尤其是,自1917年进入世界政治舞台以来,“美国倚仗其强大的国力及对理想之自我肯定”,开始形成基于其国内制度建设经验的、具有本国特色的世界秩序理念,并逐渐把世界秩序的建设视为头号任务来对待。 1 我们可以看到,在20世纪每一个重大的历史关头,尤其是大战胜利之后的1919年、1945年和1991年,美国都力图通过建立约束性制度形成宪政性的世界秩序(Constitutional World
4、 O2der) , 2 即通过全球性制度框架来维护和拓展美国的国家利益,并主要以规则和制度的调整来变革国际秩序。美国决策者清楚地意识到,体现在规则和秩序之原则中的力量最为深刻和持久, 3 而体现美国文化价值观的国际制度的确立是美国战略利益的最佳保障。在这样的意义上,国际秩序建设已经成为美国追求、维护和拓展霸权的一种战略。 美国对于国际秩序的主张首先体现在1918年1月8日伍德罗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之中。其内容可以归纳为三个部分:第一点至第五点体现了世界秩序安排的基本原则,构成美国对世界新秩序的基本看法,也反映了美国对世界霸权的图谋;第六点至第十三点反映了美国对欧洲的领土安排和民族问题的处理,
5、体现了美国所强调的民族平等和预防俄罗斯演变的安排;第十四点则是整个纲领的制度保证。之后,威尔逊又对这一纲领进行了补充,于1918年9月提出了以民族平等、共同利益、国际联盟、国际经济合作、公开外交为基本原则的更具秩序意义的和平方案。 “十四点”计划既体现了美国的理想主义战略目标,又基于现实主义的利益考虑,是美国确定战后国际秩序安排的基础。威尔逊首次提出了世界新秩序的概念,他期望按照美国价值观念设计国际秩序模式,建立一个具有预防性战争机制的国际体系,并通过这一体系维持战后的国际社会稳定,促进国际自由贸易。 4 威尔逊强调,欧洲内部的民族自决、民族平等是导致和平与进步的关键,公开的协议是避免战争的重
6、要途径,抛弃传统的均势体系、代之以集体安全体系是实现和平的道路;建立普遍性的安全制度国际联盟是达成永久和平的全部外交结构的基础。 5 在这里,威尔逊以反对欧洲传统的均势模式、公开征服与奴役,进而集中阐述了集体安全的思想。 6 他强调,“世界必须是权力的共同体,而非权力的均衡;它必须是有组织的共同和平,而非有组织的敌对。” 7 威尔逊的基本主张简化为,使美国独立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形成以美国为领袖的国际新格局,取代英国一直极力维持并在其中起主导作用的、以均势为基础的国际旧格局,建立在集体安全原则基础之上的国际联盟就成为威尔逊新秩序的落脚点。 8 鉴于此,我们可以说,威尔逊的“十四点”计划是威尔逊
7、的世界新秩序纲领,也代表着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构想,它代表着一种新的霸权模式,即通过建立霸权国主导的普遍性国际组织、基于市场开放的全球经济运行体系来确立霸权, 9 这种霸权设计从一开始就有了鲜明的制度特征。另一方面,威尔逊的霸权设计与当时赤裸裸的帝国主义强权政治有着巨大的区别,从诸多方面体现出观念进步和制度创新。 “十四点”计划逐渐为交战双方所接受,成为停战条件和巴黎和会的基础。在1919年的巴黎和会上,威尔逊成功地说服与会者将国际联盟盟约与和约条款捆绑在一起,使得前者成为和约条款的前二十六条。国际联盟是国际制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从组织结构上讲,国际联盟大会代表着一种已经得到公认的国际会议外交的
8、制度化,而且相比过去而言,它更建立在一种广泛的基础之上;行政院脱胎于欧洲协调,其设立既反映了大国主导的历史痕迹,也体现了共同参与的新型决策思想;秘书处( Secretariat)的设立,基于国际会议的秘书工作,第一次比较完善地发展了一个国际性的常设秘书机构;常设国际法院则脱胎于海牙会议的“常设公断法院”,成为国际组织建立常设司法机构的发端。 10 国际联盟盟约“第一次确立集体安全制度的要素”, 11 代表着迈向集体安全的重大步骤。 12 盟约第10条集中体现了集体安全机制的基本法律表述:“尊重并保持所有联盟各会员国之领土完整及现有之政治上独立,以防御外来之侵犯。”该规定表明,国际联盟会员国有禁
9、止侵略与援助受害国的义务。盟约第11条确立了集体安全机制的理论前提:“兹特声明,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不论其直接影响联盟任何一会员国与否,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盟约第16条构成了国际联盟集体安全机制的核心:“任何联盟会员国违反和平解决争端的义务及和平解决争端的程序而从事战争者,则据此事实应即视为对于所有联盟其他会员国有战争行为。其他会员国承担立即与之断绝各种商业上或财政上之关系联盟各会员国各出陆海空之实力组织军队,以维护联盟盟约之实行”。盟约第19条授权大会可随时请联盟会员国重新考虑已经不适用之条约以及长此以往将危及世界和平之国际局势,以免冻结现状。这项规定“正式承认和平改变与集体安全之间
10、的关系”。 13 以上国际联盟盟约条款构成了集体安全机制的主体表述。此外,国际联盟盟约规定了裁减军备的条款,并发展了和平解决争端的程序,二者构成了国际联盟集体安全机制的侧翼。在决策层次上,国际联盟大会和行政院有权做出决议,但大会和行政院的决议应得联盟出席于会议之会员国全体同意,且决议对成员国没有强制性约束力。 威尔逊的集体安全思想征服了欧洲,却没能征服美国。威尔逊主政时期,美国的国家实力尚不足以左右整个国际局势,而国内的传统孤立主义势力依旧强大,美国的统治阶层也没有做好承担世界领导责任的准备。由于“尚未准备好承担如此全球化的角色”, 14 美国没有参加国际联盟。国际联盟在美国缺席和苏俄、德国被
11、排除在外的情况下产生,并迅速演变为少数大国,特别是英法操纵的、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的国际组织。源于这样的情势,凡尔赛体系在酝酿之日就存在着动荡和危机。如果说,美国的缺席意味着它所追求的世界新秩序尚不成熟的话,苏维埃社会主义政权的建立与巩固也成为检验新旧世界秩序交替的试金石。威尔逊之后的美国采取了有限介入世界事务的战略,既寻求经济的进一步扩张,又强调促进裁军的意义。这一努力的结果就是美国在战后德国赔款和苏联问题上充当了西方国家领袖的作用,在裁军领域通过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为美国海军实力增长提供了制度保障。与此同时,美国开始调整对美洲的扩张政策,寻求“睦邻”之道,开始着眼于建立完整的美洲制度体系,
12、巩固拉美后院。这些均可看作美国为其世界霸权的来临继续做准备。然而,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威尔逊的霸权战略和世界秩序构想确实太过超前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确立不久,威尔逊所孜孜以求的民族自决、航海自由和自由贸易均被打破,继续代之以民族压迫、封锁和贸易战争,他所追求的世界新秩序飞抵云端,继续着对芸芸众生的嘲弄。 但是,从20世纪的整个历程来看,威尔逊的世界秩序设计和霸权目标确实是奠基性的,“在相当程度上,威尔逊制定了20世纪美国的外交政策议程,规定了美国霸权方式及其战略术语”。 15 威尔逊的思想薪火相传,此后经过20多年血与火的考验,其理想主义终于结出硕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领导人富兰克林罗斯福
13、接过其世界秩序的火炬,促成了联合国的创立, 16 以此为基础的国际制度体系,将美国推上了西方世界霸权的宝座。美国建立世界秩序的第二次尝试第二次世界大战赋予了美国建立世界霸权的第二次契机。斯时,美国的综合国力已达致巅峰,美国政府对影响世界事务的主导能力充满信心,孤立主义已经历史性地走上了下坡路,美国国内对建立世界霸权的阻力降至微不足道,而领导美国走向这一霸权地位的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更则更有了旷世之选。 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对战后国际秩序的谋划基于“四大自由”和大西洋宪章。 17 所谓“四大自由”,即罗斯福总统在1941年1月6日致第77届美国国会的年度咨文中提出的美国对世界的“言论自由”、“宗教信
14、仰自由”、“免于匮乏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负有义务。这在一定意义上是美国再次谋求建立世界新秩序的序曲。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入发展,英国在军事、经济、政治、外交等各个方面对美国的依赖更是预示着禅让霸权的时机完全成熟了。1941年7月,罗斯福在与英国首相丘吉尔会面之前,就明确表示会议的唯一目的是发表一个事关世界文明基本准则的声明,以鼓舞受到危害的各国抵抗法西斯,动员美国人民,并使英国的作战目标为美国所接受。这一声明以大西洋宪章( 1941年8月12日)的名义传世。大西洋宪章成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和联合国建立的基础,也是美国谋求世界新秩序和世界霸权的纲领性文件。我们可以看到,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主张
15、与威尔逊极其相似,也把希望寄托在国际制度建设上。不同的是,罗斯福主政时期,美国主导国际秩序建设的地位已经得到几乎所有同盟国家的确认,美国意志得到了有效的贯彻, 18 美国创立国际制度的黄金时代降临了。 19 罗斯福对世界秩序的设计是以大国合作为基础的。建立联合国是美国建立世界秩序的应有之举,也是确立战后美国霸权的制度保证。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罗斯福就在各种场合发表关于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的看法,并强调大国合作是维持战后世界秩序的基础。在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上,橡树园会议遗留的否决权问题和创始会员国资格问题得到了妥协性解决,为联合国组织的建立扫除了一切障碍。其后,在美国旧金山举行了举世瞩目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美国 霸权 国际 秩序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86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