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危机:谈互动模型的传统治道功能的逻辑与历史分析.doc
《盛世危机:谈互动模型的传统治道功能的逻辑与历史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盛世危机:谈互动模型的传统治道功能的逻辑与历史分析.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盛世危机:谈互动模型的传统治道功能的逻辑与历史分析 论文关键词 盛世 乱世 思想 治国方略 论文内容提要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往往在鼎盛时期遭遇乱局,这种现象早已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本文认为,是由参与互动的各种要素共同作用造成的。传统治道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介体,其在互动中的致乱作用不容忽视。传统治道中的等级设计是为了实现的有序化,但必然在盛世互动中引发当权者的奢侈之风;解决民生问题不是传统治道的惟一目标和最终目标,所以家给人足理想实现后,当权者的工作重心偏离民生问题在传统治道中具有某种合理性;以心换心,有限度地开放言路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帮助政府、减少和纠正决策失误,但在盛世到来的时候却逐渐造成言路堵
2、塞,最终使君臣民关系由相对和谐趋于全面紧张。 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中的大问题,不在于没有出现过人们所期待的“小康”盛世,而在于社会没有能够在“小康”盛世的基础上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虽然人们公认的盛世只有三至四个,实际上大多数王朝都明确宣称过自己的盛世来临。而就在王朝为盛世到来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它们好像受到某种共同的未知力量的摆布,无一例外地陷入社会政治的混乱之中,上演了一出又一出盛极而乱的悲剧,并或迟或速,最终难逃覆亡的厄运。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会说盛极而乱是由于统治者好大喜功、奢侈腐败以及奸佞当道等原因造成的,而之所以不能避免这些弊政,是由统治者的阶级本性决定的。我们认为,历史是社会系统各要素互动
3、的结果,历史是互动的历史,一切参与互动的东西都对历史造成影响,同时在互动中接受影响。有鉴于此,本文在尊重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从一个比较具体的角度继续探讨盛极而乱问题,即分析传统政治思想和治国方略为盛世之君臣背离关注民生、勤政廉洁、选贤使能、广开言路等致治之道提供了怎样的“合理性”支持,是怎样使统治者在不知不觉中将社会推入乱世之辙,而等到觉悟过来且图谋改革的时候,已经是积重难返,回天乏力的。 一 民本主义被认为是传统和谐政治思想和治国方略的精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充满着有关民本主义的内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统治者治国理政的基本信条,而基于“民以食为天”的判断,民本主义最先体现为对民生
4、问题的关注,而其落实则是以农为本:“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汉书•文帝纪)在由乱及治的过程中,统治者一般有着较强的“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贞观政要•君道)的本分意识,往往把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和兴修、劝课农桑等政策结合起来,从而使民生问题得到解决,也巩固了政权的基础。可以说,在“饥人易食”(贞观政要•政体)的乱后之世,统治者只要切实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施政的首要地位,就不难获得民众的衷心拥护。而“民心无常,惟惠是怀”,(尚书•蔡仲之命)只要统治者始终维护民众的切身利益而不是动摇民众生存的根基,则历史上盛极而乱的现象就会大大减少。但是,
5、一旦社会发展到“民人给家足”的阶段,民生问题就被边缘化,统治者转而醉心于“办大事”,民生问题被民本主义的其他要求所掩盖并在盛世景象下悄悄恶化,这是一个普遍的历史现象。 汉武帝时期盛极而乱的例子成为后世的一面镜子,在历史上屡屡被提及,如唐太宗说“汉武骄奢,国祚几绝”,(贞观政要•贡献)苏辙在向宋哲宗的进谏中也说道:汉武帝“外事四夷,内兴宫室,财用匮竭,于是修盐铁、榷酤、均输之政,民不堪命,几至大乱。”(宋史•苏辙传)但唐宋两朝和其他王朝都不能免于汉武帝的旧辙,真所谓“殷纣笑夏桀之亡,而幽、厉亦笑纣之灭”。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历代统治者都被同样的“必要性”牵引着。汉武帝为自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盛世 危机 互动 模型 传统 功能 逻辑 历史 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85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