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发展的财政支撑.doc
《生态农业发展的财政支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农业发展的财政支撑.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生态农业发展的财政支撑刘志勇等 摘要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脆弱性、生态农业发展具有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属性,以及生态农业比较利益仍不高的现实,仅仅从强调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难以支撑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本文从生态农业急需财政支持的必要性入手,提出了财政支持生态农业的基本思路是运用财政资金和财政政策纠正市场在城乡间配置资源造成的不当后果,通过财政的杠杆作用,引导市场在城乡资源配置中起到更加积极和正面的效果,实现城乡经济要素的双向、合理流动,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要素保障。关键词生态农业;财政支持;农业发展 一、发展生态农业财政支持的必要性(一)农业生产的脆弱性农业生产的脆弱性主要体现农业本身的脆弱性以及农业生
2、产经营过程中的脆弱性。一是抗自然风险能力低下。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不仅生产周期长,在我国绝大多数地区一年只能栽种一季,产量规模受限,而且受到自然因素的深刻影响。由于农业生产依赖自然因素,抗御自然风险能力差,基本上是靠天吃饭,供给不稳定。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方面的自然灾害种类增多,强度加大。目前,在气候变化条件下有干旱、干热风、洪涝、台风、风雹、低温冻害、早霜等主要自然灾害。而在诸多灾害中,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的是干旱。同时,我国还是世界上严重缺水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 /4,农田中约有1 /8得不到有效灌溉。例如,2010年西南五省市大旱,农作物受灾面积6523万亩,其中
3、绝收面积1410万亩,因灾直接经济损失1902亿元。自然风险的普遍存在,需要财政在农业生产遭遇自然灾害时作出补救。二是农业抗市场风险能力低下。农业市场结构特征近乎完全竞争类型,大宗农产品差异性较小,进入壁垒很低;生产者众多且比较分散,为此供给弹性较大,而其作为一种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却较小。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市场特点,使得在买方市场条件下很容易形成过度竞争的不利局面,造成丰产不丰收的现象,加上供给调整滞后于市场,市场风险大。市场风险也意味着财政需要通过价格支持和收入支持政策来帮助农户抵御风险。三是农业科技的落后、农民素质的欠缺及其生产经营方式的弱、小、散,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农业生产抵御风
4、险的能力,强化了农业的脆弱性。由于农业是战略性基础产业,农业的脆弱性决定了财政在农业领域的重要作用无可替代。1(P38)(二)生态农业发展的准公共品属性公共品是社会共同需要的一类产品和服务,即任何人均可不支付任何代价进行消费,从中获益,并且任何人消费该类产品和服务的边际成本为零。公共品具有受益的非排他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及效用的不可分割性的特征,而这些特征使公共品的消费不可避免地出现“搭便车”现象。因此,公共品只能由政府或公共部门来提供。现实社会中的纯公共品比较少,较多的是区域范围受益和外部效应很大的产品与服务也被视作公共品,还有相当多的介于公共品与私人品之间的准公共品或混合品。我国是人口大国,
5、保障农业经济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农业经济安全与国家安全紧密联系在一起,且生态农业发展与广大农村的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具有了准公共品属性。2(P136)根据公共品的基本特征、区域范围受益和外部效应大小的条件,不难判定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农业水利设施、农业气象预报、病虫害的预防控制、动植物检疫、农业生态技术推广,均可列入生态农业公共品范畴。生态农产品流通重点设施,商品粮棉生产基地和用材林生产基地建设,农业科研、农民科技教育与培训也可列入农业准公共品的范畴。(三)生态农业生产的市场反应滞后农业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资源通过“看不见的手”进行基础性的配置。但是市场具有自身难以克服的弱点和消
6、极方面,即存在失灵和缺陷,市场行为往往表现为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特别是农户往往通过农产品价格对生产行为进行指导,而价格是过去农产品供求的反映,并不是现实供求的结果,以此来指导,难免致使总需求和总供给常常不平衡,形成经济波动。经济波动严重时必然造成资源巨大浪费和社会动荡。目前,我国生态农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水平还不高,生态农业生产决策高度分散,生态农产品生产完全依据前期市场价格而定。由于信息不对称,生态农产品生产又具有季节性和周期性,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广大农业生产者较难把握市场走向,造成了生态农业投入大,但预期收入不高的现象发生,这不仅伤农,而且造成农业资源巨大浪费。然而,农业经济的波动并非到
7、此为止,农业生产仍将继续,市场价格的波动,对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造成阻碍。农产品市场供求失衡引发生态农业经济波动,造成生态农业资源配置缺乏效率和浪费,也对整个农业以至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造成负面影响。由于生态农产品市场自身的缺陷和失灵,市场难于自动实现均衡,必须借“看得见的手”之力对生态农业发展进行干预和调控,这也是财政可以着力的方向。(四)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力量有待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力量薄弱、科技成果转化运用能力差,是生态农业难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近几年农业灾害频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既是自然作用的成果,更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现实。目前,我国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生态
8、农业装备也与生态农业的要求相距甚远,农业抗风险(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弱,严重地制约着生态农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农业科技的重要作用得到现实的映证,我国以不到世界耕地面积7%的耕地养活着世界20%以上的人口,并要应对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需要,生态农业发展势在必行。但与世界发达国家比较,科技的贡献还较低,农业科技人员不仅数量而且质量上也亟待加强,这集中反映在生态农业技术创新能力弱小的现实。由于缺乏生态农业技术的强劲支撑,致使农业综合开发后劲乏力,生态农业展开困难。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与农业科技支持的财政资金供给不足配置不合理等因素高度相关。据统计,自农业综合开发以来
9、,中央一级财政用于科技示范项目的资金仅为21742万元。另外,财政资金在农业科技领域较少的配置,也影响了民间和社会科研力量的进入,造成了整个农业科技领域财政投入少,社会参与度不高的局面。二、财政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一)通过财政支持,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要素保障由于农业生产具有脆弱性、生态农业发展具有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属性,以及生态农业比较利益仍不高的现实,仅仅从强调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难以支撑生态农业的持续发展。纵观世界各国,在对农业的财政支持上,都不遗余力。从经济学观点看,要素投入的数量、质量以及要素投入结构决定着生态产业发展的基本状况。其中,涉农领域发展所亟需的资金以存贷差等多种形式
10、流向城市;生态农业所亟需的合格劳动力则作为农民工大量流向城市,而农民工的后代几乎没有任何农业技能和知识储备;生态农业发展所亟需的科学技术则由于农村小农生产和经营管理方式的局限而无法顺利流入。因此,以财政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就是要运用财政资金和财政政策纠正市场在城乡间配置资源造成的不当后果,通过财政的杠杆作用,引导市场在城乡资源配置中起到更加积极和低碳经济正面的效果,实现城乡经济要素的双向、合理流动,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要素保障。(二)发挥财政投入的主导作用,保障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财政支持生态农业在措施上必须遵循生态农业的理论和规律,通过发挥其杠杆作用撬动市场改变要素配置结果。生态农业是以生
11、态环境保护为导向,以农业技术进步为基础,以农业生产和组织方式的生态化变革为重点,以区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体系打造和生态农业产业价值链的延伸、整合为重要环节,以生态农业竞争力和效益的提升为根本目标的整体变动过程。其中,区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体系的打造是农业分工细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农产品市场需求多元化的必然要求。生态农业产业价值链的延伸整合是从农业技术研发、农业设备制造、产前技术服务以及市场咨询等各种中介服务、农业生产、产后服务和农产品营销等各环节的有机组合与利益共享。财政在该领域的核心作用就是发挥引导和杠杆作用,具体表现为,通过财政支持政策和财政资金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向生态农业领域流动
12、;引导涉农企业向区域特色生态农业体系倾斜;大力补贴涉农领域的技术服务和产前、产中、产后中介服务,形成协调有力的生态农业产业价值链;加大对于区域特色生态农产品生产的补贴,激励农户生产向特色生态农产品生产发展;通过政府搭台等方式,加大生态农产品营销力度,帮助弱、小、散的农户建立起专业化的营销组织和营销渠道。从支持体系看,生态农业发展需要构建财政、金融和保险相互配合的生态农业支持体系。而市场压力下的经济主体,缺乏投入农业的积极性,但是,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需要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社会事业发展、农业科技投资、新型农民的教育投资以及农村医疗卫生投资等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因此必须建立以财政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态农业 发展 财政 支撑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4185824.html